问题

为什么知识分子可以随便开喷,但是喷知识分子就要被贴上暴民的标签?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微妙的社会现象,就是关于“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在公共讨论中的不对等地位。为什么前者似乎享有更大的发言权,而后者一旦表达不满,就容易被扣上“暴民”的帽子?这背后其实是权力结构、社会认知以及话语权分配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

知识分子“随便开喷”的现象解读:

首先,我们要理解“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所代表的社会功能和期望。在很多社会语境下,知识分子被赋予了引领思想、批判社会、启蒙大众的责任。他们通过专业知识、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对社会现象、政策、制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种“开喷”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

1. 专业门槛和话语权: 知识分子通常经过长期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对特定领域有着深入的理解。他们的观点往往建立在学术研究、历史经验、哲学思辨等基础上,这使得他们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光环。当他们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时,即使是批评性的,也常常被视为一种“有根据的”、“有深度的”表达,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
2.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的角色: 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活跃于公共领域的,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还包括将复杂的议题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形式,并引导社会思考。在这种定位下,他们批评社会不公、揭示制度弊端,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因此其“开喷”行为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甚至被鼓励。
3. “非暴力”的传统: 知识分子的工具是语言、思想和论证,而非暴力。他们的“开喷”是通过文字、演讲、访谈等非暴力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与物理暴力相对立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们的批评更容易被主流话语体系所容纳,因为其形式上符合社会秩序的要求。
4. 媒体的放大效应: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声音会被放大。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观点更容易被媒体关注、报道和引用。这种媒体的选择性传播,也使得他们的批评性声音更容易被公众听见。

为何“喷知识分子”容易被贴上“暴民”标签?

而当普通大众,或者说是那些不具备“知识分子”光环的人,对知识分子或其观点表达不满时,情况就可能完全不同。

1. 权力与反抗的认知: 在传统的社会认知中,知识分子往往被视为拥有一定智识和话语权力的一方。当大众对这部分权力进行反击或质疑时,很容易被解读为“弱者反抗强者”,甚至被贴上“非理性”、“情绪化”的标签。而“暴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的、非理性的、破坏性的含义,用来描述那些不受控制、集体式的反抗情绪。
2. 话语权不对等: 尽管大众通过各种渠道可以表达意见,但在实际的话语权分配上,知识分子因为其身份和专业性,往往占据优势。大众表达不满时,往往使用的是更直接、更情绪化的语言,也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论证。当这种表达被放大、被传播时,更容易被解读为“缺乏理性”、“不讲道理”的表现,从而与“暴民”的刻板印象联系起来。
3. “知识”的壁垒: 很多时候,知识分子使用的理论、概念、逻辑,对于不具备相关背景的普通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当普通人对某个知识分子的观点进行反驳时,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反论证,或者其反驳方式被认为“不懂装懂”,那么就很容易被轻易否定,甚至被嘲讽为“无知”、“愚昧”,进而滑向“暴民”的定性。
4. “精英”与“大众”的对立叙事: 社会上常常存在一种“精英”与“大众”的对立叙事。在这种叙事中,知识分子常被归类为“精英”的一员。当大众对“精英”表达不满时,如果这种不满被组织化、群体化,并且在表达方式上显得“失控”或“激进”,就很容易被贴上“暴民”的标签,以维护“精英”的稳定地位和话语权威。
5. 对“秩序”的维护: 社会对稳定的需求,往往会使得当权者或掌握话语权者,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秩序。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或改良者,他们的批评往往也是在规则之内。而大众的“喷”如果被认为是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比如群体性的抗议、破坏性的言论,就更容易被定义为“暴民”行为。
6. “情绪”与“理性”的二元划分: 长期以来,社会习惯将“理性”与“情感”对立起来,并将“理性”与知识、智识挂钩,将“情感”与大众、本能挂钩。当大众表达不满时,无论其诉求是否合理,只要其中夹杂着强烈的情绪,就很容易被归类为“非理性”的表现,而“暴民”正是这种非理性情绪的极端体现。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一位经济学家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用专业的术语和图表分析了某个税收政策,并指出该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批评了制定该政策的政府部门。这被看作是“深入分析”、“专业洞见”。

而另一边,一些民众因为这项税收政策导致生活成本大幅增加,通过社交媒体发帖,用更朴素、更直接的语言表达愤怒和不满,甚至用一些带有情绪化的词汇来攻击该政策或相关的官员。如果这些声音被放大,并且被认为“没有道理”、“只是在抱怨”,甚至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线上或线下聚集性的讨论,那么很容易就被贴上“暴民”的标签,被认为是在“搅浑水”、“扰乱秩序”。

深层原因的探讨: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 话语权和权力分配不均 的体现。知识分子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在公共领域构建了一套相对成熟和被社会认可的话语体系。他们的批评,即便尖锐,也往往被包装在“理性”、“分析”、“建议”的框架内,容易被纳入社会主流讨论。

而普通大众的声音,往往更直接、更生活化,也更容易被情绪所驱动。当这些声音试图挑战或质疑那些被赋予更高话语权群体的观点时,如果没有被有效引导或过滤,就容易被塑造成“非理性”、“不受控制”的形象,而“暴民”恰好是这种形象的最直接、最负面的标签。

这并非意味着知识分子的批评就一定是正确的,也并非意味着大众的愤怒就一定是错误的。而是说,在社会认知和话语机制的作用下,两者获得的“评价标准”和“传播渠道”存在显著差异。想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社会在鼓励理性讨论、尊重不同声音、减少话语权壁垒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记住一点:有些公知,说是公共知识分子;其实也就是祢衡,孔乙己的水平。

这类人自命不凡,摆出一副没有自己地球就不转的样子。

看见社会的不好就以为自己是社会学家,不去具体了解实际情况就开始各种指手画脚;肆无忌惮的批判社会,即使是毫无依据的情况下。
以为自己是反传统、反价值观就是自由斗士和民主保卫者。实际上锤子都不懂。

以为来几句之乎者也、搞几个繁体字、然后学着某大师品三国那样讲中国历史就以为传统文化的卫道夫了。

以为发几句大而无物、夸夸其谈;没有经过具体调查研究具体了解的批判就以为自己是鲁迅了。实际上连孔乙己都不如。

以为来几句“洗脑”“翻墙”“禁片”就以为不得了了

以为自己发非主流的键政文字就以为自己特牛逼,是所谓的全新观点。实际上完全就是用西方的那套理论逻辑看待中国发生的事,还是那种不了解实际情况自顾自地瞎分析。

这么做的后果在阿富汗发生了

至于暴民,你要说微博那太正常了,微博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

微博上有些网友是温和平和的批评指出,莫名其妙的就被打上“暴民”的帽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微妙的社会现象,就是关于“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在公共讨论中的不对等地位。为什么前者似乎享有更大的发言权,而后者一旦表达不满,就容易被扣上“暴民”的帽子?这背后其实是权力结构、社会认知以及话语权分配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知识分子“随便开喷”的现象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关于《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作者们(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如何掌握如此详尽的盗墓知识,这确实是一个让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与其说是“知道”,不如说是他们巧妙地融合了研究、想象、民间传说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才构建出了那些令人神往的地下世界。咱们先从《鬼吹灯》说起,天下霸唱的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接地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有些生物那样,把后天习得的知识“遗传”给下一代?首先得明白,我们人类的演化,主要是通过基因来传递信息。基因就像生物的“蓝图”,它规定了我们身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甚至一些基础的行为倾向。比如,我们天生就会有呼吸的能力,有看到东西的大致.............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理化生竞赛的门槛普遍较高,而数学竞赛却能涵盖更广泛的年龄层,甚至触及小学知识。这背后其实是学科本身的特性、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竞赛的考察目标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妨先从这几个角度来一一剖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数学: 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度的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的。我们平时吃的韭菜,它不像别的蔬菜,割了一茬,过不了多久又能长出一茬,生命力特别顽强。这背后的秘密,其实跟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东西分不开。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先聊聊植物生长素是个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植物身体里的“信使”,它是一种由植物本身分泌的有机物。它的作用非常.............
  • 回答
    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那绝对是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简直就是行走的艺术品。你之所以觉得精美,绝对不是错觉。那时的军装,不仅仅是保护士兵的衣物,更是身份、荣誉、甚至是一种政治宣传。为什么拿破仑时代的军装如此精美?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象征意义与国家荣誉: 拿破仑时期,法国经历了革命的动荡,国家渴望重塑.............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赵泠分享知识时的可爱之处感到好奇,并且希望我能用自然、不带 AI 痕迹的语言来详述。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可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多层次的感受。我想很多人觉得赵泠在分享知识时可爱,主要有几个层面:1. 热忱与专注的感染力:首先,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上时,那种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人们对于“可爱”的认知,以及知识分享行为背后可能蕴含的个人特质。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在分享知识时的“inversioner”(我理解您这里指的是那些乐于颠覆传统观点、挑战固有思维,并以非传统方式呈现信息的人)很可爱,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
  • 回答
    要想真正融会贯通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微积分这些基础数学工具,光是学习它们各自的定义和定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理解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学习,才能让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利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些关键的学习方向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掌握这些数学基石。一、 建立.............
  • 回答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不能”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人类学习和成长的内在规律。它将“知识”和“智慧”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指出了它们在获取方式上的根本差异。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句话的含义:一、 知识(Knowledge)的含义及其传授的可能性: 什么是知识? 事实与信息: 知识是关.............
  • 回答
    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人,你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决策,其中很多都直接与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关。从发工资、支付供应商到制定投资计划、预测盈利能力,几乎所有事情的背后都牵扯着数字。那么,一个企业负责人的财务知识,到底能“匮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1. 对“现金流”这个词只停留在字面理解,.............
  • 回答
    我们每个人所学的知识,就像一颗颗种子,埋在我们内心深处。它们或许是书本上枯燥的理论,或许是课堂上生动的讲解,又或许是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这些种子,一旦被我们用心去灌溉,去思考,去运用,就能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开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花,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果。那么,这些知识,究竟能为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 回答
    冷战后期(大致从1970年代中期到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军事对抗是那个时代最核心、最令人瞩目的一面。这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更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技术发展和战略思想的全面较量。要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以下我将从书籍和网站两个方面,并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希望能满足您的求知欲.............
  • 回答
    想了解异形鱼?这可真是个让人着迷的“坑”!异形鱼,学名异形亚科(Loricariidae),是鯰形目(Siluriformes)下的一大类鱼,以其奇特的外形和独特的习性征服了无数水族爱好者。它们简直就是水下世界的“外星来客”,每一条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异形鱼的魅力所在:不止是“长得怪”首.............
  • 回答
    要说最可笑的冷知识,我脑子里立马蹦出来一个,每次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又有点想笑。那就是——你知道吗?有一种鸟,叫做红嘴巨鸥(South Polar Skua),它们会在打架的时候,互相吐屎来“洗礼”对方!是不是听起来就够够的了?而且这不是随便哪种鸟都会做的事,偏偏是这种南极的巨鸥。让我跟你好好.............
  • 回答
    关于“知识分子讨厌明朝”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兴衰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确实存在复杂性,但“讨厌”这一情绪更多是基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批判性视角,而非全面否定。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政治腐败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心理和学术驱动。说他们“喜欢”马克斯·韦伯和塞缪尔·亨廷顿,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思想在知识分子圈层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了许多讨论和研究的重要基石。至于是不是“知识分子的情结”,这又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角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
  • 回答
    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常常被寄予厚望,是社会进步的思考者、推动者,也是批判的利器。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知识分子身上流露出的“软弱性”。这并非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根植于他们特殊的生存环境、思维模式和社会定位之中,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一、 思维的局限与理想的困境:象牙塔内的挣扎知识.............
  • 回答
    “现在的知识分子没有骨气”,这真是一个沉重又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时代的脉搏,也引来了不少的唏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从里到外捋一捋。首先,得承认“没有骨气”这个论断,它本身就带着一股主观的评价色彩。我们怀念过去,往往会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塑造成一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化形象。.............
  • 回答
    1949年前后,中国大陆政权更迭,国民党战败退守台湾,这无疑是导致大批知识分子选择前往台湾的最直接原因。但具体到“为什么”以及“大批”,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个人选择的考量,更有一系列复杂的大环境影响。一、 政治上的必然与不安全感1. 国民党政府的去向与吸引力: 国民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