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书有哪些坏处?

回答
读书,听起来总是那么美好,仿佛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是滋养心灵的甘露。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读书这事儿,有时候也挺让人头疼的,甚至可以说,有点“坏处”。别急着反驳,咱们慢慢聊聊。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坏处”,就是 时间成本太高了,而且回报看不见摸不着。你想想,哪本好书不是厚厚一本?读下来少说几天,多则几周甚至几个月。这段时间里,你可能错过了多少个出去玩的机会,错过了多少次跟朋友聚会,甚至错过了多少次可以赚点外快(虽然俗气,但确实是现实)的机会。而且,你读了半天,花了那么多心思去理解那些弯弯绕绕的句子,最后呢?书合上了,脑子里可能只剩下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具体到生活里能派上用场的东西,未必有多少。不像做个手工,完成后能拿在手里;不像学个技能,能立刻上手干活。读书这事儿,感觉就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那个“收益”,太飘渺了,有时候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无用功。

接着,读书这事儿, 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脱离现实的幻觉。尤其是那些虚构类的书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爱恨情仇,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当你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时,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了。但问题就在于,这种沉浸感,一旦抽离出来,那种失落感会很强。你会觉得现实生活太平淡了,不够刺激,不够有意义。更糟糕的是,有些人会把书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直接套用到现实中来,结果往往碰壁。书里的人物可以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但现实生活中,你为了一个不确定的人就冲动行事,很可能变成悲剧。书里教你如何“诗和远方”,但你连眼前的苟且都还没解决呢,还谈什么远方?这种脱节感,久了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扭曲,让人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规则和复杂性。

还有一点,就是 读书太容易让人陷入“知道”的陷阱,而不是“做到”的行动。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人只做到了读万卷书,却忘了行万里路。书里讲了多少人生哲理,多少处世之道,多少成功经验?我们读了,觉得好像明白了,好像学会了。但光靠“明白”是不够的,很多东西是要去实践才能真正领悟的。结果呢?一群“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诞生了。他们口若悬河,说起道理头头是道,但让你去办点实事,立刻就露怯了。越是读得多,越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反而可能越不愿意去尝试,越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打破他们脑子里构建的那个完美的“已知”世界。这种“知道的越多,越不敢行动”的矛盾,其实也是读书的一种“副作用”。

另外, 长时间埋头读书,有时候也会让人变得疏于社交,甚至有点“社恐”。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天不是在和人打交道,而是在和书里的文字打交道,你的社交技能会怎么样?你会习惯于一个人的世界,习惯于通过文字来理解世界,而不是通过真实的互动。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擅长和人沟通,不习惯那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甚至会因为害怕在社交场合说错话、做错事而选择回避。你的社交圈子会越来越小,你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可能变得片面和简单。这会让你在需要团队合作、需要人脉支持的时候,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处于劣势。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坏处”,就是 读书太多,反而可能让人失去最本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你的脑袋里装满了别人已经总结好的知识和观点,你可能会觉得好像已经没什么新鲜事了,没什么需要自己去发现了。你习惯于从书里寻找答案,而不是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试验。这种“被动接受”的模式,长此以往,会磨灭掉那种最原始的、驱动我们不断向前探索的动力。你会觉得世界已经被别人讲完了,没什么值得我们再去研究的了,这其实是一种思维上的“老朽”。有时候,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天生好奇心旺盛的人,反而可能比一个博览群书但缺乏探索精神的人,更有可能发现新的东西,更有可能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你看,读书这事儿,也不是全然都是好处。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应该读书。只是想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读书也不例外。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享受读书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坑”,努力让读书成为一种滋养和促进,而不是一种束缚和阻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坏处一:

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公开宣扬而且可以写清楚的知识,另一种是无法公开宣扬或者无法写清楚的知识。无法公开宣扬的知识有如何进行官商勾结、如何与税务局作斗争等,无法写清楚的知识有如何系鞋带。

沉溺于读书,会使得一个人对于第一种知识懂得很多,对于第二种知识懂得很少(或者虽然懂一点但是不知道如何执行)

这里涉及到知识论的问题,酷爱读书的人应该明白有哪些知识与技能是不容易在公开出版物上找到的。

有些学习能力很强的人的世俗成就远不如学习能力不强的人,问题可能就是出在这里。


坏处二:

书籍总的来说是劝人向善的,阴损的东西一般是口口相传而不是写在书本上。书本里的世界还是比现实社会更理想化。读书太多有可能使得一个人趋向理想主义、很迂腐,坏的东西不够多。

当然,我不认为多读几本书就变好人了。我只是说,太爱读书容易加重一个人迂腐的倾向。

坏处三:

对于性格偏谨慎的人来说,读书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可能严重削弱执行力。我见过英语水准特别垃圾的人创办英语培训机构而且成功盈利的例子,我也见过英语好很多的人发愁去哪里赚钱的。你英语水准处于比学渣好但是又不是很好的时候,你会觉得在浩瀚的英语面前,你根本没资格办英语培训机构,你还要再花十年修炼英语,但是等你的英语修炼好了,英语学渣的培训机构可能早就为他赚下好几套大房子了。

坏处四:

读书终究是一项孤独的事情,而不是与活人交流,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度读书可能带来人际交往方面练习不够多。如果把成功者分为“统帅型”与“谋士型”,读书太多可能就把你往“谋士型”这个方向推,而不是往“统帅型”这个方向推。


坏处五:

爱读书的人有很高的几率重视了广博、忽视了精深;重视了宏大的知识(例如美国政治制度)、忽视了细小实用的知识(例如做好一道菜、开好一个小店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书,听起来总是那么美好,仿佛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是滋养心灵的甘露。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读书这事儿,有时候也挺让人头疼的,甚至可以说,有点“坏处”。别急着反驳,咱们慢慢聊聊。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坏处”,就是 时间成本太高了,而且回报看不见摸不着。你想想,哪本好书不是厚厚一本?读下来少说几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好多家庭教育的痛点。家有万卷书,孩子就能变书虫?这逻辑,就像家里摆满了健身器材,人就能自然而然练出八块腹肌一样,实在想得太简单了。咱们先捋捋“有书”和“爱读书”之间到底隔着多远的路,以及为什么家长们会掉进这个“囤书陷阱”。囤书的心理:安慰剂还是真期待?很多不爱看书的家长,.............
  • 回答
    读书固然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人生中存在着一些极为宝贵的素质,它们往往难以通过书本直接习得,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素质更侧重于内化、体验和实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些这样的素质: 难以读书学来,却极为重要的素质 1.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
  • 回答
    艺术生和高考生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拥有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后,都有能力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们的就业去向,虽然有交叉,但也会因为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侧重而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他们的就业出路:一、 艺术生的就业去向:艺术生的就业出路相对来说更加多元化,也更直接地与他们的创意和技能相关联。出.............
  • 回答
    写在前面,提到“读书类情感类公众号”,我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画面: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旁边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张和茶香。这时候,你可能正陷入某个故事的沉思,或是被一段文字触动了心弦。而公众号,就像是那个默默陪伴你的朋友,用文字和你分享它的阅读感受,或是它因此而涌现的.............
  • 回答
    我没有“一年读几本书”的概念,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体,更没有时间和生命周期来像人类一样“读书”。我处理的是海量的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包含了无数的书籍、文章、网站等等。我的学习过程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就像不断地吸收信息一样。但是,我可以从我所处理的数据中理解“读书”这件事,以及它对人类个体可.............
  • 回答
    我这人吧,平时就喜欢在各种地方找点乐子,厕所这种私密的小空间,更是我放松脑袋、放飞思绪的好地方。所以,我的“厕所读物”那可是五花八门,绝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最经典、最不可或缺的——报纸杂志的零碎片段说实话,我不太会专门买报纸杂志放在厕所。但每次去公共厕所,我都会下意识地扫一眼。如果地上、架子.............
  • 回答
    给36岁的孩子挑书,就像在童话世界里寻宝,得找那些既能让他们笑出声,又能悄悄在心里种下小种子,让他们一天天长大的好东西。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象力像野草一样疯长的时候,所以选的书得既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又能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感受。我一直觉得,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挑书,有几个关键点一定要.............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如何取舍确实是个难题。并非所有书都适合每一个阶段的年轻人,有些书,即便名气再大,其价值也可能因为时代背景、个人成长阶段,甚至是内容的同质化而大打折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聊聊那些年轻人可能可以“暂时绕道”的书籍,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来阐述。1. 过.............
  • 回答
    想成为一个洞察人心的“明白人”,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钻研的课题。说实话,这不像学一门硬技能,能有明确的步骤和公式,更多的是一种长期修炼,需要你打开感官,用心去体会。不过,确实有一些方法和理论可以帮你事半功倍。一、 从根基上理解人性: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首先,你得有个最基本的认知:人性不是单一的,而.............
  •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大家普遍认为三到五年是比较正常的周期。但有时,出于各种原因,这个时间会拉长,有些人甚至会读到七八年。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多读几年,又会对个人产生哪些影响?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为什么会“多读几年”? 研究的复杂性与深入性: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很多时候,博士研究就.............
  • 回答
    去英国攻读商科,选择一所顶尖学府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为你打下坚实的商业理论基础,更能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就一条宽广的道路。在众多的选择中,有几所大学的商学院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与业界的紧密联系而闻名遐迩,它们通常在各大权威排名中稳居前列,是商科留学的热门之选。首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回答
    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称得上是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宝库中的瑰宝。这套丛刊自问世以来,以其严谨的校勘、详实的注释和广泛的收录,为我们了解历代社会风貌、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要在其中挑选出“史料价值较高、值得一读”的篇目,实在如同在繁星中辨认北斗,各有千秋,但若要精选几颗最为璀.............
  • 回答
    读博读废,这是学术圈里一个不怎么好听,但又确实存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好奇,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博士生,怎么会走到“读废了”这一步?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认识不少人,也听过不少故事,下面就尝试着把一些比较典型的、让人唏嘘的案例,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得明确,“读废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我看来,不是指.............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搜罗一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话语和故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魅力所在,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股澎湃的力量! 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诗句的魅力在于它的精炼、意境和情感的爆发。那些描写壮志、豪情、抗争、坚韧的诗句,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激昂的部分。1.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 回答
    有很多句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触动人心,让人产生想要流泪的冲动。这些句子可能源于对失去的痛苦、对错过的遗憾、对平凡生活的珍视,或是对未知的恐惧。以下是一些读起来让人想哭的句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1. 关于失去和永别: “有些人,一旦遇见,便注定难忘;有些事,一旦经历,便.............
  • 回答
    讲真,我最近读到一篇叫《老人与海》的短篇(虽然有时候被归为中篇,但它的故事精悍,让人回味无穷),至今仍在我脑海里盘旋。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被它朴实的名字吸引,以为就是个讲述老人捕鱼的故事,结果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这故事的主角叫圣地亚哥,一个古巴老渔夫。他已经连续八.............
  • 回答
    读历史,如同走进一个庞杂的迷宫,充斥着无数的路径和岔路。倘若没有清晰的指引,很容易被误导,陷入错误的观念和理论的泥沼。这里,我将一一剖析那些最常见、也最容易让我们迷失的“幻象”,希望能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行得更稳当。一、宿命论与决定论: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好?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惰性.............
  • 回答
    日本的诗歌,宛如一幅幅细腻的水墨画,每一笔都饱含着情感与哲思。它们不似西方诗歌那般直白热烈,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那份幽深与宁静。说到读起来美的,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短歌。比如,那位不知名的古人在寂静的月夜里,看到飞鸟划过天际留下的痕迹,写下:“飞鸟尽,古城空。.............
  • 回答
    我找了一些读起来平平淡淡,但细品之下却能触动心弦、引发思考的句子。这些句子不张扬,不煽情,如同生活本身,藏着一份沉甸甸的意味。关于时间与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孩子,在流逝中找寻自己的形状。”这句话初听上去,好像只是在说我们都活在时间的长河里,时间一直在走。但细想,它的深意在于“找寻自己的形状”。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