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ADHD)与艾斯伯格综合症(AS)会同时患有吗?

回答
对于很多人来说,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和艾斯伯格综合症(AS,现在通常归类于更广泛的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一部分)可能不是完全割裂的,它们确实有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这并不是说一个必然导致另一个,而是它们各自的神经发育特征,在某些个体身上会交织出现,共同塑造了他们的行为和经历。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ADHD。通常,ADHD的核心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以及冲动。这意味着患有ADHD的人可能难以持续专注于任务,容易分心,坐不住,或者行为上显得急躁、缺乏耐心。这些特点会影响他们在学习、工作以及社交互动中的表现。

而艾斯伯格综合症,作为自闭症谱系的一部分,其核心特征在于社交沟通和互动方面的挑战,以及在兴趣和行为上的重复性或局限性。比如,艾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可能在理解非语言信号、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难,他们也可能对特定主题展现出极度的兴趣,并坚持固定的活动模式。

当ADHD和艾斯伯格综合症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时,这种“共病”会带来一些复杂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既有ADHD带来的坐不住、容易分心的问题,又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带来的社交理解上的障碍。在课堂上,他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错过老师的指示,又可能因为不理解同学的玩笑而感到困惑或退缩。在与人交往时,ADHD的冲动可能会让他不自觉地打断别人说话,而艾斯伯格症的特质又可能让他难以察觉对方的感受。

这种共病也使得诊断变得更加微妙。有时,ADHD的某些表现,比如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而忽略周围环境,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艾斯伯格症的“局限性兴趣”。反之,艾斯伯格症患者因为社交理解的困难而表现出的“不合群”或“固执”,也可能被误解为ADHD的冲动或冲动性决策。因此,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准确的区分和诊断,需要非常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会仔细观察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并结合详细的病史和发展过程。

如果一个人同时被诊断出ADHD和艾斯伯格综合症,那么在治疗和支持策略上,就需要同时考虑到这两种情况。例如,针对ADHD的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从而使个体更容易参与社交技能训练。而针对艾斯伯格综合症的社交技能训练,则可以帮助个体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社交线索,这反过来也可能减轻ADHD带来的冲动对社交互动的影响。

总而言之,ADHD和艾斯伯格综合症并非互斥,它们完全有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这种共病会给个体带来独特而复杂的挑战,需要通过细致的评估和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来提供有效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习和社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的,但并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ADHD最常见的并发症(comorbidity)是oppositonal defiant disorder和conduct disorder。阿斯伯格现在是归类于自闭症谱系(ASD),AS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但是,70%的ASD患者满足至少DSM中一项其他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40%的ASD患者满足DSM两项或者以上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所以有多个诊断,包括同时诊断为ADHD并不罕见。临床操作中,如果同时满足ASD和ADHD的诊断标准,正确的做法是给两个诊断。

虽然两者可以共患,但把ASD患者症状误诊为ADHD,或者错误的加入ADHD诊断的情况也非常多见。这种情况不仅会发生在临床操作,也常常发生在“自我诊断”,比如一些高功能的ASD患者会认为自己同时患有ADHD,但实际情况有时并不是这样。

误诊的原因在于,ADHD的临床表现之一,即“注意力缺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注意力会被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睡眠,焦虑水平,心情,营养,生活习惯,外界环境等等。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的环境里有特别多的分散我们注意力的视觉听觉刺激 (比如我写这个答案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停下刷手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多的对注意力的要求,绝大多数人,在某些时候都会感觉自己处在一个“注意力缺乏”的状态下。对特殊群体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薄弱”一些。ASD患者,需要用更多认知资源的去理解社交中的语言,暗示,声调表情等;这就好比我们被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周围人说着你半懂不懂的语言,我们会更容易错失一些重要信息,或者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到哪里。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很容易会产生“注意力缺陷”的表现,但并不是病理上的ADHD。

ADHD的另一个临床表现“多动/冲动”也被定义的非常模糊。DSM和ICD的诊断标准只描述了行为,但相同行为的背后常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比如同样是容易发脾气,ADHD患者是自控能力的问题,而ASD可能是由于主观制定的僵化的,刻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如果对患者行为模式没有完整深入的了解,很容易误诊。

啰嗦了一点,主要是想说心理和精神疾病诊断是一套复杂的理论和操作,绝不是套DSM或者ICD标准。自我诊断,以及不包括访谈和正规测试/测量的诊断,导致误诊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