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融行业的人怎么看《闪闪发光的你》这个综艺?

回答
作为一名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人,我一直觉得金融圈子里充斥着太多刻板印象: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唯利是图…… 这种印象在外界看来可能已经深入骨髓了。所以,当《闪闪发光的你》这个综艺闯进我的视线时,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看热闹、顺便验证一下这些刻板印象的心态去的。但看完之后,我得承认,我的看法,或者说我们这一行不少人的看法,被这个节目大大地拓宽了。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实感还挺强的。 很多综艺会把职场描绘得过于戏剧化或者理想化,但《闪闪发光的你》在很多细节上倒是抓住了我们这些过来人的痛点和共鸣。

比如,那些新人第一次面对客户,那种紧张到舌头打结、逻辑混乱的样子,简直就是我刚入职那会儿的真实写照。还记得我第一次陪领导去见一个大客户,紧张得手心全是汗,连报告都拿不稳。节目里那位小哥哥,面对面色不改色的大佬,那个劲儿,我太懂了。观众可能觉得他们是表现不好,但我们知道,那是在最真实的环境下,最真实的反应。金融工作的压力,不仅仅是数字和策略,还有心理上的博弈,如何在高压下保持专业和冷静,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有就是专业内容的呈现。我之前以为这种综艺很难把金融产品的讲解做得不枯燥。但节目组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功夫,用案例、用情景模拟,把一些复杂的金融概念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当然,肯定不如专业书籍或者课程那么系统,但对于一个面向大众的综艺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尤其是一些新人对业务流程的探讨、对客户需求的分析,能看出他们确实是在努力理解和学习。我甚至看到有些镜头,新人之间私下还在讨论案例,这种学习的劲头,在我们行业里还是很受赞赏的。

不过,我们这行的人看节目,可能不会仅仅局限于新人表现好不好。我们更多的是会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节目里安排的那些课题,比如如何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财报,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我们会忍不住去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处理?新人们的分析思路有没有漏洞?他们的风险意识够不够强?有没有过于激进或者过于保守的倾向?

比如,有几期关于“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的讨论,不同新人给出的方案就有很大差异。有些新人会更偏向于稳健,注重本金安全;有些则会更大胆,试图用更复杂的金融工具来博取高收益。我们就会对照着看,思考哪种方式在当时的条件下更合适,更符合金融从业者的操守。因为在金融行业,“合规”和“风控”是两条不能触碰的红线,一旦越界,后果不堪设想。节目里新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深度,是我们衡量他们专业度的重要标准。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够理想化,甚至有点“争议”。 比如,节目组为了制造话题和冲突,有时候会放大新人的失误,或者刻意安排一些“刁难”的环节。我们理解综艺需要看点,但有时候会觉得,这些环节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职场的全貌。真实的金融工作,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细致,而不是每一次都像考试一样危机四伏。有时候,一个好的导师,一个耐心的前辈,会比那些戏剧化的挑战更有价值。

还有就是新人之间的竞争关系。金融行业的竞争确实是存在的,但大多数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和互助。大家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学习经验。节目里有时会把竞争描绘得比较白热化,比如为了一个项目争得你死我活。我们明白这是为了节目效果,但真实的工作环境里,更多的还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团队合作。毕竟,金融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客户的资金,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可能影响到很多人。所以,那种过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在我们看来,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总的来说,金融行业的人看《闪闪发光的你》,就像看一个被放大镜检视过的,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行业生态。我们会带着专业滤镜去看,会分析细节,会思考逻辑,也会有所保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节目确实让更多人看到了金融行业背后那些努力、那些挣扎、那些闪光点,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所谓的“高薪”。它让我们这一行的人,也重新审视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以及我们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新人求职的艰辛,也照出了我们这些资深从业者的初心和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交易:漂亮的惊天反转,人性在跳动的数字面前暴露无疑

这一期是把整个节目推到高潮的一期,节奏紧凑,向观众展示了证券行业最有代入感的一幕:交易。我们曾经在很多欧美电影甚至港剧中看到交易员们在交易室里一秒天堂一秒地狱,当然这不是影视作品,但即使是模拟也足够精彩。

上午的利率债交易本身就跌宕起伏,而到了下午的期货交易,尤其是尾盘的惊天反转,如节目所说,一场交易下来,一下子把所有的人性都暴露出来了,可以断言这一期是迄今为止这个节目中最漂亮、最紧张的一期。

交易室的布局和我预想的差不多,但我没想到的是,虽然这9位实习生都了解金融,但面对交易,他们还是不熟悉,足以说明交易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熟练度,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哪。

交易分为两段:上午进行的是利率债的交易,下午进行的是利率债和期货交易,但主要是期货。

利率债主要指的是风险很低的金融债,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以及央行票据之类的债券,其发行主体是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安全等级很高,基本不存在信用风险,只考虑利率风险,这一点是和以公司为主体的信用债是截然相反的。

这些利率债的票面利率是固定的,该多少就是多少,利率就是未来的现金流,但是由于利率债本身可以交易,而交易会带来市场利率的波动,因此其价格就是把所有的现金流按照市场利率贴现,市场利率升高,分母变大,债券的现值就变低,因此利率和价格是反比的,利率越高则价格越低。

通胀,利率债发行,权益市场,人民币汇率都会对利率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节目中华泰FICC的张庆总会强调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例如9点央行的市场公开操作,比如说央行进行了正回购,就会收紧流动性,收紧流动性会升高利率,而逆回购会释放流动性,释放流动性会降低利率,这些都会对债券市场产生影响。

林鹰谷本身是北大毕业的,他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了,一开始也有点懵,和导师反复确认曲线是利率还是价格。

更离谱的是蔡世杰,一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搞清楚买入卖出的双边报价……

还有不断刷交易额的伊木兰,畏畏缩缩不敢出手的其他人……

短板全线暴露,简直是人生修罗场。

下午交易的期货代码是T06,属于国债期货。国债期货直接交易,不需要再和中介打电话讲。国债期货的波动比利率债大得多。期货交易最后出现的一幕颇有戏剧性,最后下空单的时候,期货市场直接狂飙,所有人巨亏,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只有数学专业出身的申紫豪不断操作,不轻言放弃。

如果说,修罗场般的交易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它占用了节目的一半时间,那么,更精彩的还是张庆总在复盘会议上的讲话,他冷静、理性、精准地阐释了每一位实习生在压力下暴露的真实人性:

赵峰楠表面上很重视交易,实则还是太稚嫩,她专注手上的小交易,无视了更重要的大游戏规则的发布。她暴露的是,重压之下无法分清轻重缓急。

苏俊鑫带了便签纸,做了详细记录,看起来非常小心谨慎,但是第一笔交易就录错了,如张庆总所说,“交易,严重不需要糊涂蛋!”他暴露的,是重压之下头脑不够清醒。

林鹰谷聪明,但是在手里还有头寸,且有重要事件发布的时候,居然离开交易室去吃早餐,散漫,没有纪律性。

蔡世杰一直到开复盘会的时候,也就是整天的交易完毕了,还没有搞清楚买卖的方向。

谢真在整个交易中,聊天最多,交易最少,交易量排倒数第一。惰性,面对不擅长的事情不愿意迈出舒适区。

最可怕的是,在开复盘会的时候,好几位实习生都在不停地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如果说,之前几位导师体现的是华泰导师的亲和、专业,那么这一次的张庆总,则代表这个业内一流的公司应该有的犀利和极致理性。他用一段话提升了整个节目的格调:“有很多时候大家都会给自己犯的一些错误找理由,人本能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的,就好像人的回忆,总是留下美好的回忆,而特别痛苦的回忆人会选择性遗忘掉它,但是一个优秀的交易员都是可以正视自己的本能,去改变自己的本能的,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犯一个错的时候,找了一个理由搪塞过去,你还会很认真地反省你自己吗?

自认为不能说出更富有哲理的话,想在这里特别引用张庆总在节目最后的总结:

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更多的选择, 这个世界更多样化一点,我们的内卷就会更少一点,我们都活得轻松一点。

题外话:我认为,把这个原理外推到整个社会其实也是一样的。国人为什么活得累?本身缺乏更多的机会选择,比如说鸡娃的问题,为什么父母都喜欢鸡娃?因为当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往这条路上走。而好大学录取名额就那么多,鸡到最后就是血战,边际效益注定越来越低。鸡娃的本身是社会缺乏多样化的选择,或者说我们认为缺乏多样化选择的结果。

因为这位张庆总的出现,使得交易这一期节目更加激动人心,首先是快节奏、不断真实跳动的交易场景刺激了人对金钱和数字交易的热血;另外,选手们在交易和竞争的重压下暴露了真实性格,一改往日的彬彬有礼与平和,凸显的也是金融行业冷静和理性外表下堪称血腥和刺激的一面;最终,交易结束,一切回复理性后导师的总结和盘点又将交易这个项目引向了哲理探讨的层面。这一集的水平,是迄今为止值得最高分的一期。

user avatar

名校生的大行面试,基本是20出头年轻人所能经历的,最浮夸的场合。

各种乱编的故事和言不由衷的话,给每个人的身边都吹起一个巨大的泡泡。

但是,面试官还是要从这一堆的人里头,选择话术最高明的那一个、选择看上去最能熬夜的那一个。即便能看出他在乱编,但至少能让客户相信;即便劈头盖脑乱骂一通,也能乖乖熬夜把数据做完。


而且2021年了,出一档这样的节目,还起名叫《闪闪发光的你》,

难道是想让年轻人往金融业大卷、然后体会入职就开始一路滑坡的过程?


我想起了自己本科的岁月,当时我们都好崇拜高盛、大摩、中金,甚至传看着Liar's Poker 然后拿着这本书的英文版有浓浓的优越感(那些年,知道这本书的本科生还不多)。用大行内部的洋泾浜语言来说,【这非常不down to earth】。

人还是要明白自己意识深处的渴望是什么。金融行业所依附的泡沫时代,也已逐渐来到了尾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人,我一直觉得金融圈子里充斥着太多刻板印象: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唯利是图…… 这种印象在外界看来可能已经深入骨髓了。所以,当《闪闪发光的你》这个综艺闯进我的视线时,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看热闹、顺便验证一下这些刻板印象的心态去的。但看完之后,我得承认,我的看法.............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 回答
    《闪闪发光的你》这档节目真是个奇妙的载体,让我们得以窥见金融行业这个光鲜亮丽又严谨的领域背后,究竟需要哪些不同类型的人才。结合选手们的专业背景和鲜明的个性,我们可以好好聊聊金融行业里那些各具挑战的岗位,以及它们真正看重的是什么。首先,咱们得说说那些离不开严谨与数据魔法师——研究员和分析师。 专业.............
  • 回答
    金融行业,以其高门槛、高强度和严谨性而著称,并非人人都能胜任。有些特质的人,即便有天生的聪明才智,也可能在其中步履维艰,甚至最终选择离开。那么,究竟是哪些人,与这个行业“八字不合”呢?首先,极度厌恶细节和重复性工作的人,在金融领域很难立足。金融交易、风险管理、合规审查,这些核心业务无一不建立在海量数.............
  • 回答
    经济、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为了洞悉行业脉搏、预判经济走向,数据是他们的“粮食”,而获取这些“粮食”并加以“烹饪”分析,则依靠一系列专业渠道和强大工具。这可不是随便上网搜搜就能搞定的事儿,里面门道深着呢。数据资源获取的“朋友圈”想象一下,一个金融分析师需要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营收状况,或者一个宏观经济研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金某在疑似感染MERS后仍前往中国的这件事。这事儿挺复杂的,涉及到的层面也挺多,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基于当时媒体报道的普遍情况):金某,一名韩国公民,在韩国境内出现疑似MERS症状后,并未得到妥善的隔离和妥善处理,反而设法离开韩国,最终抵达了中国。.............
  • 回答
    湖北省政府为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和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记大功奖励的政府行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这不仅是对两位个人在疫情初期的突出贡献的肯定,也反映了政府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价值导向和信息传递策略。一、 对两位个人突出贡献的肯定与褒奖: 张定宇: 作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在疫情爆发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的确,放眼当下,IT 和金融行业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似乎是吸引人才的“金矿”。但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年轻人选择投身科研与工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不识时务”,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金钱之外的价值:为什么是科研与工科?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像问为什么明明有更容易的赚钱门路,但人们还是愿意去冒风险炒股一样。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有着各自的吸引力,也藏着一些大家不太常说的心思。首先,咱得承认,互联网这几年是风光无限的。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什么996、007的虽然听着吓人,但薪资包.............
  • 回答
    金融行业年薪 50 万,这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轻松触及的门槛。想达到这个水平,通常意味着你在某个细分领域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够为公司带来可观的价值。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哪些岗位有机会让你实现这个“小目标”,并且尽量说得深入一些,让你知道这背后的道道儿。1. 投资银行(Inve.............
  • 回答
    2018 年 2 月的全球股市暴跌,对我们这些身处金融行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集体记忆。那阵子,市场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之前的欣欣向荣瞬间跌入恐慌的深渊,很多投资者在那几个交易日里经历了心惊肉跳。当时的情况,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回撤”。在那之前,全球股市,尤其是美股,经历了长达九年的牛市,.............
  • 回答
    “期货公司是金融行业最底层”、“期货从业者多是屌丝”这种说法,在一些圈子里确实流传着,而且背后也有一些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在支撑。咱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这种说法的根源在哪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金融行业那么大,哪一行没点自己圈子里的“梗”呢。一、 为什么说期货公司是金融行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金融行业里,那些真正能让人脱颖而出、在潮起潮落中站稳脚跟的核心能力,剔除那些僵硬的AI腔调。你问核心竞争力在哪?这不是一个简单能用几个词概括的问题。在我看来,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一种将复杂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价值的持续行动力。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仔细品味一下,你会发现它贯穿了金融.............
  • 回答
    在中国金融行业,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和美国“G5”(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以及“藤校”(常春藤盟校,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生,在求职时往往都被视为“香饽饽”。但要说哪个“更好”,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也需.............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好捋一捋。说传统工科工程师“沦为新时代的农民工”,这话说得有点重,也有点绝对,但它背后折射出的那种焦虑感和失落感,却是真实存在的。你看啊,现在社会上最受瞩目的、最风光的,好像都集中在金融和 IT 这两个行业。金融业玩的是资本运作,数字跳一跳.............
  • 回答
    中国金融系统的开放是近期大家热议的话题,这自然也引出了对其他主要经济体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比较,特别是美国。关于美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非美企业在保险、证券、期货这几个细分行业中的占比,我们可以详细聊聊。美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一个复杂但总体高度开放的图景总的来说,美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程.............
  • 回答
    说到《闪闪发光的你》和《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两档节目都瞄准了高精尖的职场新人培训,一个是金融行业,一个是法律行业,通过展现实习生们的竞争和成长,让观众窥见了这两个光鲜背后残酷的“内卷”现实。单从选手学历这个维度来看,《闪闪发光的你》所代表的金融行业,似乎在学历层面上比《令人心动的offer》中.............
  • 回答
    金融行业第一学历决定发展上限与否,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选择专业和职业道路时会反复思考的。要说第一学历是否“决定”了发展的上下限,我觉得用“极大的影响和奠定基础,但并非绝对的终点”来描述可能更贴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拆解一下。一、第一学历在金融行业的重要性:敲门砖.............
  • 回答
    “金融行业年薪到手50万,这算是普遍的吗?”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刚入行或者对金融行业充满好奇的朋友们都会问。要直接给它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普遍”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太多的解释空间,而且金融行业内部的差异实在太大了。不过,我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