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满足日常所需的营养后,吃 1 克脂肪,身体会长出 1 克脂肪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身体如何处理食物以及脂肪储存的本质。简单来说,答案是:不一定,但吃进去的脂肪很容易转化为身体脂肪储存。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要明白身体是个极其精妙的“化学工厂”,它不是简单地把吃进去的东西一股脑儿变成身体上对应的组织。我们吃的食物,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在进入身体后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

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当我们吃下含有脂肪的食物时,比如一块肉、一勺油,这些脂肪大部分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的。到了胃里,胃酸会初步打散这些脂肪。然后进入小肠,胆汁会像洗洁精一样把大块的脂肪乳化成小油滴,大大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接触的表面积。胰腺会分泌脂肪酶,将甘油三酯分解成更小的单位:甘油一酯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更容易被小肠绒毛吸收。

吸收后,它们会重新组合成甘油三酯,并与胆固醇、蛋白质等结合,形成一种叫做“乳糜微粒”的东西,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能量的“储存”和“动用”:

身体之所以要分解食物,是为了从中提取能量。我们吃的任何食物,最终都可以转化为能量供身体使用。身体储存能量主要有两种形式:

1. 糖原: 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这是身体最容易获取和利用的“即时能量”,但储存量有限。
2. 脂肪: 以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中。这是身体储存能量最有效率的方式,储存量几乎是无限的。

为什么说吃 1 克脂肪“很容易”长出 1 克脂肪?

这里的关键在于能量平衡和身体的代谢优先序。

能量密度极高: 脂肪的能量密度非常高。每克脂肪能提供约 9 大卡(千卡)的能量,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只提供约 4 大卡。这意味着,脂肪是身体“高能炸弹”,非常适合储存能量。
身体的“习惯性”: 当你摄入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超过了身体当前消耗的总能量时,身体就会想办法把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而身体储存能量最“省力”的方式就是把多余的脂肪直接转化为身体脂肪。它不需要像转化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那样进行太多的化学步骤。
脂肪储存的“捷径”: 身体在处理膳食脂肪时,相对而言是比较“直接”的。吃进去的脂肪经过消化吸收后,可以直接进入脂肪细胞,重新组装成甘油三酯,然后储存起来。这个过程比把多余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要“效率”更高一些。是的,身体也能把吃多了的碳水化合物(比如过多的米饭、面包)转化为脂肪储存,但这需要经过一个叫做“从头脂肪生成”(de novo lipogenesis)的过程,相对来说会消耗一些能量。而膳食脂肪本身,就像是直接把“燃料”送到了燃料箱里。

所以,如果满足了日常所需的营养,但依然“额外”摄入了 1 克脂肪,会发生什么?

假设这个“满足日常所需的营养”是指你当天所需的总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都已经得到了,并且这个额外摄入的 1 克脂肪是“净增加”的能量。

那么,这 1 克脂肪(提供 9 大卡能量)就会被身体储存起来。它不一定是直接从你吃进去的 1 克脂肪分子精确地变成身体上的 1 克脂肪组织,因为身体的代谢是动态的。一部分脂肪酸可能立刻被利用,一部分碳水化合物也可能转化成脂肪储存,但总的来说,身体的脂肪储存量会净增加大约 1 克脂肪所蕴含的能量。

为什么不是精确的 1 克?

1. 能量转化效率: 虽然脂肪储存是身体储存能量的高效方式,但任何能量转化过程都不是 100% 的效率。在储存过程中,身体会消耗少量能量。所以,为了储存 9 大卡能量,你可能需要摄入略多于 1 克脂肪,或者身体储存的“净增脂肪组织”会略小于 1 克脂肪所代表的能量。
2. 身体的动态平衡: 身体时刻都在进行能量的消耗和储存。即使你刚吃了 1 克脂肪,身体也可能同时在消耗储存的脂肪作为能量来源。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进一出一”的账本。
3. 身体成分的复杂性: 身体脂肪的储存并非只有甘油三酯一种形式,但甘油三酯是主体。而脂肪组织也不仅仅是脂肪细胞,还包含水、蛋白质等。所以,我们说“长出 1 克脂肪”,通常是指体脂秤上显示的脂肪重量,或者是身体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增加。

打个比方:

你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个银行账户,你每天需要一定的支出(消耗)。如果你存进去的钱(摄入的食物能量)比你支出的多,账户余额就会增加。脂肪就像是银行里那种高利息的定期存款,身体非常愿意把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因为这是一种高效的储能方式。

所以,如果你满足了基本需求,还“多给”了银行 1 克脂肪,银行(身体)大概率会把它存起来,并计算好能量值。这个多出来的能量,如果身体当下不需要,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从而增加你的体脂率。

总结一下,在满足日常营养和能量需求后,额外摄入的 1 克脂肪,因为其高能量密度和身体优先储存脂肪的代谢特点,会非常容易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身体脂肪量增加。虽然不是精确地由吃进去的“这 1 克脂肪分子”直接变成身体上的“这 1 克脂肪组织”,但从能量平衡的角度看,它确实为身体储存了相当于 1 克脂肪的能量,并且这部分能量很可能以脂肪组织的形式体现出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常说的“多吃一口肥肉就长一斤肉”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尤其是在能量过剩的情况下。身体是很“现实”的,有多余的能量,它就会想办法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要从生化角度回答一下。可以根据下图:


要明确脂肪的摄入和生成,与脂肪的储存堆积是不同的概念。

围绕脂肪我们给出两个来路:

A.脂肪的合成,尤其是从头合成;

B.过多摄入生成的长链脂肪酸等。

和两个去路:

C.供能;

D.自体脂肪的储存。

简要的说,本题的能量走向大致可以有四种: A-C; B-C;A-D;B-D。

考虑到尽可能的做到脂肪的储存,我们可以假设人体处于能量充足的状态,可以尽可能少的考虑有C去路的可能性。

对于A-D:脂肪先完全氧化,就已经只有40%左右的能量可供利用。后续再合成脂肪,利用效率也远小于1。这意味着脂肪的储存会远低于1g。

(下段可以太长不看)


第一步:完全分解脂肪分子,热量大部分用于散耗,利用效率约在40%。


脂肪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三酸甘油酯,以16碳脂肪酸分子为例进行能量计算:


1.激活过程,ATP→AMP,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等同消耗两个ATP);
2.7次β氧化产生8个乙酰辅酶A,为96个ATP,另外氧化产生35个ATP,则ATP的净增数为35+96-2=129个;
3.计算效率为7.3*129/2340=40.2%


第二步:用这些热量从头合成脂肪,转化效率也远小于1。


在脂肪酸的合成中,ATP键能用于将二氧化碳和乙酰辅酶A连接成丙二酰辅酶A。

最初接入的乙酰基为起始点,连接每次由丙二酰辅酶A提供的二碳单位。此步消耗的热量是建立在乙酰辅酶A以及NADPH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是现成的基础上计算的。而这些底物的生成来源又是复杂的过程的。

能确定的是这个步骤的利用效率也是远小于1的,能够给出的转化效率也都是不准确的。

对于B-D:甘油三酯经过初步分解后的长链脂肪酸,可以看做一个中间产物用于人体自体脂肪的构建,这个过程由于免去了脂肪链自身的分解和合成,因此效率相对会较高,可以达到95%以上。(但是肯定小于1,这基本是常识了,也是大家攻击的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仍然是脂肪的分解与重新构建,是一个相对直接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把猪油变成了你的肥肉。

总结一下:



几句题外话: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科普意义大于题目本身,再大于它的嘲讽意义。其他回答中,有人通过能量守恒和过程损耗直接给题主正确答案。有的人利用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是不太对的,首先本题的个体是一个人,而且人处于的种群,二来考虑的仅是人和他摄入的脂肪,并无另外一营养级的存在。还有人从细胞和系统层次告诉你这题答案肯定是不稳定的,问题是荒谬的,很赞同他的一气呵成。


希望大家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到,

1.摄入的热量虽然相同,但是不同的脂肪、脂肪与糖类将其转换成自体脂肪的效率不同,因此还是建议低脂饮食;

2.低脂饮食不代表健康饮食,热量过多照样会发胖;

3.人体的营养元素代谢,是趋于平衡的,脱离自身情况和复杂的调节网络讨论这种问题是不负责任的。

关于脂肪和碳水的摄入一直以来争议,但是也有很多广为接受的定论。希望大家健康运动,健康饮食。


最后感谢编辑收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