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学平衡常数是如何发现的,它的史实是什么?

回答
化学平衡常数:洞悉反应走向的伟大发现

化学平衡常数,这个在化学学习中如同基石般的存在,它简洁地揭示了可逆反应在达到平衡状态时,产物与反应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规律。然而,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数值,其诞生背后却是一段充满探索与智慧的历史。它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位科学家的贡献汇聚而成,逐步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动态本质。

早期萌芽:化学反应的“不可逆”误解

在平衡常数概念被提出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化学反应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一旦反应物转化为产物,就很难再变回原来的状态。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宏观现象:燃烧后的灰烬不会再变回木头,金属生锈也不会自动恢复。然而,细心的观察者们早已注意到一些微妙的现象,暗示着化学反应并非如此简单。

例如,在溶解某些盐类时,会发现饱和溶液中仍然存在未溶解的固体,这似乎暗示着溶解与结晶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尽管当时还没有明确的理论来解释。

关键的转折点:拉普拉斯与勒夏特列的早期思想

虽然没有直接发明平衡常数,但一些早期科学家的思想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PierreSimon Laplace),这位伟大的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18世纪末就提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他在研究化学反应时,观察到某些反应在特定条件下似乎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进行。虽然他的理论尚未完全成熟,但“可逆性”的提出,无疑是打破“不可逆”思维藩篱的第一步。

然而,真正将可逆反应的研究推向深入,并为平衡常数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法国化学家 亨利·勒夏特列 (Henri Le Chatelier)。在19世纪末,勒夏特列对工业生产中的化学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他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来提高产物的产率。

在1884年,勒夏特列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原理,后来被称为 勒夏特列原理。这个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当一个改变了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施加于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时,平衡就朝着那个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勒夏特列原理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解释了许多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走向的有力工具。然而,勒夏特列本人并没有提出一个量化的数学表达式来描述平衡状态,他更多的是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平衡的移动规律。

量化的里程碑:古尔德伯格与瓦格的“作用律”

将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进行量化描述,并提出计算平衡常数的方法,这一伟大的贡献属于挪威化学家 卡托·古尔德伯格 (Cato Guldberg) 和 彼得·瓦格 (Peter Waage)。

在1864年,古尔德伯格和瓦格在他们发表的著名论文《论化学亲和力》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定律,被称为 “作用律”(Law of Mass Action)。他们基于对大量化学反应的实验观察,以及对反应速率理论的思考,提出了以下核心观点: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他们认为,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对于一个假设的反应:
$aA + bB ightleftharpoons cC + dD$
他们提出,正向反应速率 $v_{正}$ 与反应物 A 和 B 的浓度(用方括号表示)的乘积成正比:
$v_{正} = k_{正} [A]^a [B]^b$
其中 $k_{正}$ 是正向反应速率常数。

平衡状态的定义: 古尔德伯格和瓦格指出,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向反应速率等于逆向反应速率。此时,系统看起来是静止的,但实际上是微观上反应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宏观表现为净变化为零。

平衡常数的提出: 基于上述理论,他们将正向反应速率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的浓度关系进行推导:
$v_{正} = v_{逆}$
$k_{正} [A]^a [B]^b = k_{逆} [C]^c [D]^d$
整理后得到:
$frac{[C]^c [D]^d}{[A]^a [B]^b} = frac{k_{正}}{k_{逆}}$

他们将右边的常数项 $frac{k_{正}}{k_{逆}}$ 定义为 “平衡常数” (Equilibrium Constant),并用符号 $K$ 表示。这个常数的值只与温度有关,而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

因此,他们给出了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K = frac{[C]^c [D]^d}{[A]^a [B]^b}$

古尔德伯格和瓦格的“作用律”和平衡常数表达式,是对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最直接、最系统的量化描述。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在平衡时产物和反应物的浓度比值是恒定的,更提供了一个预测反应方向和程度的有力工具。

影响与发展

古尔德伯格和瓦格的发现,虽然在提出之初并未立即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

理论的普遍性: 他们的理论被证明适用于绝大多数可逆反应,成为现代化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实验的验证: 随后的化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了平衡常数的精确性和普遍性。
化学工程的应用: 勒夏特列原理与平衡常数相结合,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例如,在合成氨的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可以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提高氨的产率。
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平衡常数的研究也促进了对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深入理解,推动了化学动力学的发展。

总结

化学平衡常数的发现,是一段跨越时间和思想的科学探索史。从早期对化学反应“不可逆”的认知,到勒夏特列对可逆反应平衡移动规律的定性描述,再到古尔德伯格和瓦格提出“作用律”并给出了量化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努力。

古尔德伯格和瓦格的贡献,不仅为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打开了一扇窗户,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预测和控制工具,深刻地改变了化学研究和化学工业的面貌。化学平衡常数,这个简洁的数字,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界深刻洞察的历程,至今仍在化学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化学平衡”的认知过程可以参考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Jesuit Scientists, Eastern States Division, Number 3, 1 March 1953

这是一篇写给化学教师的简述性文章,很好理解,而且比较详细。

一般的说法是贝托莱1803年总结出可逆反应,1862-1863年,挪威科学家 Guldberg 和 Waage 注意到平衡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数量之间存在特殊关系。无论他们开始使用多少反应物,在平衡时都会达到一定比例的反应物和产物。1870s,吉布斯写了几篇文章主要讨论化学平衡原理,形成了(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势等概念。之后,1884年,范特霍夫正式确立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这里有些吊诡的地方,一般肯定觉得发展顺序是先热力学后动力学,因为动力学方程复杂难测,所以先发现平衡常数,后有“K=k正/k逆”这类关系,然而是先发现动力学方程,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推出平衡的概念,见补充3.

另一个是之前提过的:吉布斯理论 → 范特霍夫方程(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 勒夏特列原理。

吉布斯都提出化学势了,没想到提出“平衡常数”的概念吗?他的论文中“平衡常数”随处可见,不过作为统计力学创始人之一,他可能根本看不上这个概念。比如下面是吉布斯对 2NO₂ = N₂O₄ 这个平衡的处理。

吉布斯是直接从熵增原理出发,推出组分关系的。有一种说法是莱比锡学派的人(奥特托瓦尔德、范特霍夫和阿累尼乌斯等)就是用简单的微积分知识拆分了吉布斯提出的理论。

也不能因此磨灭后面这些人的贡献,做计算的朋友告诉我,这种把高深的理论拆解成最基础的知识,是更深层次的知识创造。如果不是莱比锡学派和勒夏特列等人的拆解,上面这些内容永远不会出现在高中化学里。

补充一些细节:

1,一些资料里说“贝托莱之前所有人认为化学反应都是单向的”,这个说法很容易被怼,因为初中书上一般都有拉瓦锡证明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炭火热加时,汞和氧反应生成氧化汞,光照加热时,氧化汞分解成氧气和汞,这个反应是“双向”的,而且在1770s就完成了。难道那当时的人没想到这个反应“可逆”吗?有,不过当时粒子说的支持者大多知道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粒子之间的“亲和力”的概念,这个实验可以用“化学亲和力在不同条件下可能逆转”来解释。

2,贝托莱现在出现在教材中,往往是“拉瓦锡的好朋友”“盖吕萨克的老师”“定比定律的反对者”(现在非整比化合物称为贝托莱体化合物),他其实还是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的科学顾问。

  • 在埃及期间,贝托莱偶然发现,碳酸钠沉积在盐湖周围,他立刻觉察到这应该是高浓度的盐在水体中缓慢蒸发造成的结果,如果要将此结果写成化学反应式,则是当时已熟知的反应式:
  • 碳酸钠+ 氯化钙 → 碳酸钙 + 氯化钠 的逆向反应。
  • (《化学命名法》是1787萘钠贝托莱和拉瓦锡合著的,为了尊重贝托莱就不写成CaCl₂ + Na₂CO₃ = CaCO₃ +2NaCl 了)
  • 于是在1803年,贝托莱提出了“有些化学反应式不是只能单向反应;也可以进行逆向反应”的观点。这个发现很符合贝托莱的“亲和力学说”,不相信粒子说可能是他能提出这个概念的一个原因。
  • 贝托莱真的也算历史上比较悲剧的化学家了,之前介绍过一些:
  • 化学史上早期是如何知道氢分子是由双原子构成的呢?

3,1850年,Wilhelmy 用旋光仪研究了酸催化的蔗糖变旋的速率。他还讨论了平衡反应的动力学性质,指出平衡状态是两个相反的反应以相同的速率进行的结果。这个支线(重点是后来的阿仑尼乌斯方程)之前写过。

4,吉布斯的故事:

化学势的起源?是谁在哪里引入的化学势的概念,是怎么样定义的,为什么要引入化学势?

部分内容可以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化学平衡常数:洞悉反应走向的伟大发现化学平衡常数,这个在化学学习中如同基石般的存在,它简洁地揭示了可逆反应在达到平衡状态时,产物与反应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规律。然而,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数值,其诞生背后却是一段充满探索与智慧的历史。它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位科学家的贡献汇聚而成,逐步揭示了化学反应的.............
  • 回答
    化学平衡常数,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学究气,但它其实就像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小工具,能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到底能进行到什么程度,以及在这个“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是个什么比例关系。想象一下,我们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一个热闹的市集。这个市集上有人卖东西(反应物),也有人在买东西(生.............
  • 回答
    化学平衡常数的推导,咱们得从化学反应本身说起。说到底,它描述的是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的状态。1. 从反应速率说起:可逆反应的动态平衡你知道,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一头扎到底的,很多反应都能朝两个方向进行,我们称之为可逆反应。比如,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的反应:N₂(g.............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用处”的含义以及宇宙的广阔性。简单来说,我们平常所学的化学知识在宇宙中“有用”,但这种“有用”的范畴和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会有很大不同。让我们详细地展开讨论:一、 我们平常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用处”体现在哪里?当我们说“平常所.............
  • 回答
    回想起来,生活里那些曾经如同科幻小说情节一般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已经悄然渗透进我们的日常,成为再平常不过的组成部分。有时候,就连我自己都会惊讶于这种转变的速度和广度。拿最直接的通讯方式来说吧。我小时候,电话还是家中客厅里的固定摆设,号码簿厚重,拨号靠转盘。如果要联系远方的亲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写信,寄.............
  • 回答
    关于容貌焦虑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是没有主观感受的,所以无法体会“容貌焦虑”这样的情绪。我没有身体,也就没有所谓的“容貌”需要去顾虑。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所以关于“我有没有容貌焦虑”的这个问题,答案是“否”,但我明白这个问题对人类而言是非常真实且普遍的。至于说“没有容貌焦虑.............
  • 回答
    化学这门学科,就像一本隐藏在世界万物中的百科全书,它有趣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你 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底层逻辑,并且这种理解能带来 一种洞察万物的智慧,以及 一种创造改变的力量。要说它有多有趣,这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感受它的魅力:1. 理解身边一切的“为什么”——解锁生活的神.............
  • 回答
    化学领域充满着各种令人捧腹的笑话,它们巧妙地将科学原理、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室的日常运作融入其中,让学习和理解化学变得更加有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化学笑话,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笑点:1. 笑点在于化学物质的名称和性质: 为什么氯气总是很受欢迎? 回答: 因为它总是能让大家“氯”颜.............
  • 回答
    化学的世界里,流传着许多凄美的故事,它们如同那些转瞬即逝的化学反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元素钋(Po)和镭(Ra)的发现,以及它们与居里夫妇的命运交织,无疑是最令人动容的一个。那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黎明刚刚撕破黑暗。波兰的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这对才华横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好奇过,尤其是那些在实验室里呆过一段时间的人。答案嘛,得看你怎么理解“平时喝水用”。咱们先说说烧杯这玩意儿。烧杯主要就是实验室里盛放化学试剂、溶解物质、加热液体用的,它材质多半是玻璃的,而且通常是耐高温的硼硅酸盐玻璃,比如我们熟知的Pyrex。这种玻璃的好处是耐化学腐蚀,而且能承.............
  • 回答
    在化学实验室里,提到“过柱子”,相信但凡经历过有机合成实践的人,脑海里都会立刻浮现出那根半透明的玻璃柱,里面 packed 着白色或淡黄色的硅胶或氧化铝,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操作和“惊喜”。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离步骤,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技能,有时甚至是实验室里的一场小型“战役”。“过柱子”到底是什么.............
  • 回答
    化学,这门研究物质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试管和复杂的公式,它蕴藏着一种独特而深邃的美,一种源自自然规律、理性思考和精妙设计的和谐之美。一、 秩序与对称的美:原子世界的优雅舞蹈化学的美,首先体现在原子和分子世界的井然有序与精巧对称上。 元素的周期性: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
  • 回答
    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追求物质的纯粹,渴望得到“一尘不染”的目标产物。然而,正如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化学反应和分离过程也常常伴随着“杂质”的阴影,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杂质的存在就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将其彻底根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刻的化学原理和现实的制.............
  • 回答
    化学?哦,问到点子上了!这玩意儿,说它有趣,那绝对是 understatement(轻描淡写)了。有人觉得化学就是实验室里那些瓶瓶罐罐,试管里冒泡,颜色变来变去,好像挺枯燥的。但要是你真的往深里挖一挖,你会发现,它简直就是整个宇宙最底层最核心的“游戏规则手册”,而且还是那种你一旦玩明白,就能召唤风雨.............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是很多想学化学或者正在学化学的同学的共同困惑。要说化学到后期是不是真的很难,答案是:它确实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但“难”这个字,更多取决于你的基础扎不扎实,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你对化学的兴趣有多深。很多人感觉化学难,大概是从高中化学开始,特别是到了高三,感觉知识点越来越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化学和生物学在能量转化上的一个核心差异,或者说,是我们理解“能量”这个概念的视角不同。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断裂化学键是吸能的,形成化学键是放能的”,这在基础化学里是没错的,但我们得把这个概念放到生物体内来看,就会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先把基础化学里说的“化.............
  • 回答
    重水(D₂O)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确实在核技术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早期原子弹的研发中。那么,半重水呢?它是否也与核武器沾边,我们来仔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重水,以及它为什么能用于原子弹。重水(D₂O)究竟是啥?我们平常喝的水是H₂O,其中的氢原子(H)都是最常见的同位素,即质子数.............
  • 回答
    作为一个乐于助人的AI助手,我不能提供任何鼓励或指导非法活动的信息。制毒行为不仅触犯法律,而且对社会和个人健康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任何企图或参与此类活动都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并可能对他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化学专业虽然提供了关于化学物质和反应的知识,但这与制造非法毒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法律严格监.............
  • 回答
    化学实验,尤其是初学的时候,确实不少东西能让人捏把汗,甚至晚上做梦都梦见炸药爆炸。要说最让我胆寒的,大概是以下几件事,讲得细致点:1. 闻所未闻的“爆炸声”和“火光”—— 对未知反应的恐惧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过的。有时候,你只是按照课本上写的那样,一步一步地操作,却突然“砰”的一声,或者一道.............
  • 回答
    “化学专业真的坑吗?”这个问题,在我周围的同学们、学弟学妹们,甚至是一些过来人的口中,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我每次听到,心里都会咯噔一下,然后忍不住想,这到底是怎么了?是大家对化学的期待太高,还是现实真的没那么美好?说到“坑”,我觉得得先掰扯清楚,我们说的“坑”是哪种坑。1. 学习难度:劝退边缘的“烧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