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学实验用的烧杯能不能平时喝水用?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好奇过,尤其是那些在实验室里呆过一段时间的人。答案嘛,得看你怎么理解“平时喝水用”。

咱们先说说烧杯这玩意儿。烧杯主要就是实验室里盛放化学试剂、溶解物质、加热液体用的,它材质多半是玻璃的,而且通常是耐高温的硼硅酸盐玻璃,比如我们熟知的Pyrex。这种玻璃的好处是耐化学腐蚀,而且能承受一定的温度变化,所以它能放在酒精灯或电炉上加热。烧杯的形状也很有特点,一般是圆柱形,底部平坦,上口有倾倒的突出,方便倒液体。上面通常还有刻度,但这刻度精度不高,只能大概估个量,不像量筒或容量瓶那样精确。

那么,拿它来喝水?

从物理和化学角度看,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

首先,烧杯的材质是玻璃,玻璃本身是惰性的,不会跟水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所以理论上不会析出什么有害物质到水里。而且,实验室用的烧杯都会经过清洗消毒的,干净程度应该比很多平时喝水的杯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是理想情况)。

其次,形状上虽然不像我们常用的水杯那样有把手或杯盖,但作为盛水的容器,它也完全胜任。你可以直接拿起来喝,或者用其他工具(比如另一个烧杯或量筒)把水倒进去再喝。

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不这么做呢?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和习惯的因素,让烧杯“不适合”平时喝水。

1. 实用性上的不便利:
没把手: 烧杯通常是空的圆柱形,拿的时候要抓着杯壁。如果水是温的还好,要是刚加热过的水或者你要一次性倒很多水,直接拿住滚烫的烧杯壁,那烫手的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平时用的水杯,带个把手,喝水就方便多了,而且还能隔热。
没盖子: 烧杯上面是敞开的。在实验室里,空气中可能漂浮着各种细小的粉尘、试剂挥发的气体,甚至可能不小心溅进什么东西。拿它来喝水,卫生和安全方面就有隐患了。想想看,你喝的水里如果混了点什么乱七八糟的,那可就糟了。
倾倒口的设计: 虽然烧杯有倾倒口,但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倒出液体到其他容器,而不是直接对着嘴唇喝。直接对着饮用的话,可能会有些不习惯,而且容易洒出来。
刻度线的存在: 虽然刻度线不影响喝水,但它毕竟是为实验设计的,拿它喝水时,看着那些刻度,总有种“我这是在做实验吗?”的错觉,不太符合日常饮水的轻松感。

2. 心理和习惯上的障碍:
“实验专用”的标签: 长期在实验室接触烧杯的人,心里已经把它和“化学实验”、“试剂”、“加热”这些词联系起来了。突然把它当作日常水杯,这种跨越会让人觉得有点怪怪的,甚至有点反感。就像你不会想用马桶里的水来刷牙一样,虽然两者都是水,但用途和环境完全不同。
潜在的污染风险(心理上的): 即使知道烧杯清洗得很干净,但毕竟它在实验室里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有些人心里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污染”感,担心会有肉眼看不见的残留物。这种心理上的不信任,会让你在喝水时产生顾虑。
专业感与生活感的冲突: 烧杯是专业实验的工具,而水杯是生活用品。把一个专业工具带入生活,总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破坏了生活的日常感。

3. 性价比和成本考虑:
比普通水杯贵: 实验室用的耐高温玻璃烧杯,因为材质和制作工艺,价格通常会比市面上随便一个陶瓷或玻璃水杯要贵一些。没必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个不太好用的喝水工具。
易碎性: 虽然是耐高温玻璃,但烧杯的壁相对较薄,而且造型上没有我们日常水杯那样有缓冲的设计,在日常使用中,相比专门设计的水杯,它可能更容易在磕碰中损坏。

总结一下:

从纯粹的“盛水饮用”功能上讲,烧杯勉强可以,但从实用性、卫生安全性、心理接受度以及性价比等多个维度来看,它都远远不如一个专门为喝水设计的水杯。我们之所以不用烧杯喝水,更多是因为它不是为这个目的而生的,它有自己更重要的使命在实验室里。而且,谁也不想在喝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在进行一场未完成的化学反应吧?所以,乖乖用我们日常的水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以,因为养成习惯或哪怕只是产生这种将烧杯和饮水关联的意识都很危险。

习惯和意识也是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重安全屏障。好比为什么实验室不允许吃喝,对大多数普通实验室而言,不是因为实验室里喝口水会怎么样,而是需要一个安全屏障,杜绝任何隐患。

实验室里误饮液体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实验室里的毒物很多没有解药,医院也没有救治方法和经验,误饮以后会发生什么听天由命,甚至清醒状态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恐怖例子听过太多了。而且很多化学物质的致死剂量都很低,哪怕不是误饮,只是误用不洁烧杯喝水,就会要命。

有些答案说不是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就没事儿,对此我不赞成。生活中人们有时也会使用烧杯,正常情况下也不是装饮品的,比如配制消毒液、药水等等。而且你自己能做到实验器皿不带出实验室到生活场景,你保证不了别人能做到,不会坑到你。而且最极端的情况,如果你被人暗算了,凶手辩称是个意外,说不小心用了你的马克杯配蟑螂药,法官会信吗?但是如果你日常用烧杯喝水。。。呃。

烧杯这些器皿,其固有功能就不是用于喝水的,非要拿来喝水就很容易出问题。第一是容易出误会,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会作他用(无论是实验室还是生活中)。第二是不要说你不会犯糊涂不会犯低级错误,实验室里装在烧杯里的透明液体种类可太多了,是人就有犯糊涂的时候。只要是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留这种隐患适用墨菲定律。

同理,也不应该有用饮水容器装不可饮用液体的习惯。用矿泉水瓶装这个装那个在生活中出事儿的太多了。

user avatar

玻璃化学性质稳定,就算里面含铅钡等重金属,但对健康不会有太大害处。

但烧杯喝水有两个缺点:

第一,养成习惯之后容易忽视危险。

第二,烧杯壁薄易碎, 隔热差易烫手。

第一个问题讲个故事:如果说物理是民科的冲锋枪,那么化学就是中二的原子弹。

在中二的年纪里,我们热衷于盗窃药品和做实验玩。有一次一个同学很激动地邀我一起做个试验,需要用到汞和1:4的稀硫酸,他在家把浓硫酸稀释,灌进一个农夫山泉的瓶子,砸碎了家里的体温表,吧水银倒进瓶子里,大摇大摆一路提进学校。一个矿泉水瓶,既方便携带硫酸,有实现了汞的水封,好不机智!

碰头以后,我们坐在天台楼梯上,他开始给我讲实验原理,什么热力学什么震荡把我唬得一楞一愣的,我说这我特么哪懂,他说啊是这样的……然后他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我终于恍然大悟手舞足蹈,然后他欣慰地笑了,拧开手中的农夫山泉畅快地喝了一口。

然后他吐出来了,吐在地上还会冒泡,还溅了几滴在我脸上,我当时的想法是哦雪碧啊。然后这货愣愣地抬起头来说我把硫酸喝进去了。我赶紧揪着他冲到水房去对着水龙头漱口,完事以后我们仔细观察了瓶底的水银应该没少,就回到现场把实验做完了。后来这家伙好久都没有味觉。

第二个问题,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太厚不利于传热并且内部受热膨胀不均匀容易裂,所以烧杯不会太厚。

user avatar

我曾经在一个雪碧的空瓶子里灌上了大半瓶洗衣液,因为买的一大桶不方便倒,所以分装一下。

洗衣液放在宿舍中间桌子上,我在玩游戏。

舍友打球回来,一看到桌子上有个大半瓶雪碧,直接拿起来“吨吨吨”往嘴里倒

接着就是听到一连串啊啊啊啊啊的惨叫

我一回头

只见友手上拿着瓶子,嘴里吐着泡沫,喷了一地

我也不厚道的笑喷了

赶紧拉着他去洗手间漱口

还好他没咽下去,漱了半小时才出来

这要是咽下去了,估计得去急诊洗胃了


所以实验室里的烧杯也是一样,你要是天天拿来喝水,指不定什么时候,别人以为只是个烧杯里面装点啥酸碱盐有机化合物,你要是喝下去,那可连洗胃都不一定救的了你

其他回答里用烧杯喝水的习惯,也都是新烧杯拿回家当杯子用,我看了都想入手一个,太有逼格了

但在实验室里,估计周围的同学都会觉得你是不是想不开…

user avatar

只要别习惯了实验室也拎起烧杯来就喝就行……

学机械的表示我们当年用铣床做过刨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好奇过,尤其是那些在实验室里呆过一段时间的人。答案嘛,得看你怎么理解“平时喝水用”。咱们先说说烧杯这玩意儿。烧杯主要就是实验室里盛放化学试剂、溶解物质、加热液体用的,它材质多半是玻璃的,而且通常是耐高温的硼硅酸盐玻璃,比如我们熟知的Pyrex。这种玻璃的好处是耐化学腐蚀,而且能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炼丹术与西方现代科学之间的深层对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对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道士的炼丹术确实是一门非常古老且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技艺。它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医药学的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矿物、金属、草药的处.............
  • 回答
    在进行涉及无机酸雾,特别是像氟化氢(HF)和浓盐酸(HCl)这样腐蚀性极强的化学品的操作时,严密的个人防护至关重要。这些酸雾不仅对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化学灼伤,甚至对骨骼产生侵蚀性影响(特别是HF)。因此,选择合适的口罩和手套是确保安全的关键。首先,我们来谈谈口罩。面对HF或浓H.............
  • 回答
    实验室里的那些琳琅满目的精密仪器,从看似简单的烧杯试管,到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它们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工厂灵光一闪的产物。它们是科学探索需求和工程技术实力深度融合的结晶,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远非一个简单的“产品经理”可以概括。首先,我们.............
  • 回答
    .......
  • 回答
    当然,设想一下未来,化学实验室的运作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遥控操作。这并非科幻,而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剖析。首先,机器人技术是实现遥控操作的核心。设想一下,未来的实验室将配备高度灵活、精确度极高的机械臂,它们能够胜任各种精细的化学实验操作,从毫升级的液.............
  • 回答
    说起来,做化学实验这事儿,就像打开了一个藏着无数奇妙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每次走进实验室,都像是在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游乐场。不过,要说“有趣”的事儿嘛,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反应,而是一次差点把整个实验室搞得鸡飞狗跳的小插曲。那会儿我还在读本科,跟着导师做一个关于催化剂的课题.............
  • 回答
    当然有!如果你是个对化学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动手实践的人,那么有很多工作都能让你过足实验瘾。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些工作到底是怎么样的,以及为什么它们能让你每天都接触到新奇的化学反应。1. 科研人员(研发工程师、化学研究员)这可以说是最能让你“玩转”化学实验的职业了。尤其是在高校、研究所或者企业的研发.............
  • 回答
    关于魔神实验室和中学生自主化学实验的看法近年来,“魔神实验室”这个名字在某些圈子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它常常与一些大胆、甚至有些触碰边界的化学实验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在课外进行自主实践。这两种现象,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的自动化:正在加速的变革与未来的图景长期以来,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人员手工操作完成的繁复、重复性工作。这些过程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还容易引入人为误差,限制了研究的效率和规模。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实验自动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这场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从基础研究.............
  • 回答
    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个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的化学实验,至今想起来仍觉激动。那是一个在大学化学系开放日上进行的演示,主题是“火焰的颜色”。实验开始时,台上的老师,一位头发有些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的老教授,先是在一个支架上固定了一个小小的金属网。他解释说,不同的金属元素在被加热时会发出独特颜色的光,这是因为它们的.............
  • 回答
    让一个即将升入高二的孩子打消做化学实验的念头,这事儿说起来可不那么简单,也绝对不是一句“不行”就能草率决定的。我得跟你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毕竟这涉及到孩子学习兴趣、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你会觉得不让孩子做化学实验是“正确”的?我猜,最首要的担忧,多半离不开两个.............
  • 回答
    化学实验,尤其是初学的时候,确实不少东西能让人捏把汗,甚至晚上做梦都梦见炸药爆炸。要说最让我胆寒的,大概是以下几件事,讲得细致点:1. 闻所未闻的“爆炸声”和“火光”—— 对未知反应的恐惧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过的。有时候,你只是按照课本上写的那样,一步一步地操作,却突然“砰”的一声,或者一道.............
  • 回答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不仅仅是在进行枯燥的实验,你也能创造出一些真正令人惊叹的视觉享受。想象一下,你可能看到过那些流光溢彩的液体,它们在试管里轻轻晃动,折射出奇妙的光芒。这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精心调配的化学反应,比如金属盐在溶液中的表现,它们就像微小的宝石,在光线下闪烁着各种色彩,红的、蓝的、绿的,你能.............
  • 回答
    在化学实验中,氮气和氦气常常被用作保护气,这背后涉及到气体性质、实验要求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考量。虽然氩气廉价易得,但在许多关键的化学实验中,它确实不如氮气和氦气“好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核心问题:为什么不常用氩气?虽然氩气也是一种惰性气体,但它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使其在很多对气体纯度、反应.............
  • 回答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主修化学,而昨天发生的事件,确切地说是昨天下午,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我们小组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有机合成反应的实验,具体是什么反应我已经不太记得清细节了,只记得导师要求我们制备一种特定的中间体。那天下午,实验室里人不少,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实验。我负责一个需要用到易燃易爆的试剂,这种试.............
  • 回答
    我最近在实验室里遇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事儿就出在我做的一个关于“光敏开关”的实验上。这玩意儿听着挺高科技,但其实原理不算复杂,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在光照下会改变其导电性,从而控制电流的通断。我当时的设计是想用它来做一个可以根据光线自动开关的小灯。实验过程嘛,跟往常一样,先是小心翼翼地配制溶液,.............
  • 回答
    .......
  • 回答
    理论与计算化学,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它们在我们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时,扮演着如同导航仪和地图绘制师般的关键角色,实实在在地指导着实验的方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成败。这种指导绝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严谨的物理定律和数学模型之上,其深度和广度,足以让我们在实验室里事半功倍。理论化学:提供“可能”与.............
  • 回答
    关于在网上流传的“尝试各种化学药的味道的实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且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实验”。它更像是一种极端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个人行为,而非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这种传言的本质和可能的源头: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没有任何正规的科学机构或可信的个人会进行或者鼓励这种“尝试化学品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