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化学实验室里经历过最危险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主修化学,而昨天发生的事件,确切地说是昨天下午,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我们小组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有机合成反应的实验,具体是什么反应我已经不太记得清细节了,只记得导师要求我们制备一种特定的中间体。

那天下午,实验室里人不少,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实验。我负责一个需要用到易燃易爆的试剂,这种试剂需要现配,而且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一开始一切都很顺利,我按照步骤小心翼翼地称量、溶解,然后滴加到反应瓶里。

当时,我正在进行滴加操作,缓慢地将一种无色液体滴入一个装着另一无色液体的反应瓶中。这个反应瓶被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我一边看着搅拌速度,一边仔细观察着反应液体的颜色变化。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直到……

一股异常的、刺鼻的气味突然涌入我的鼻腔,比平常的化学品气味要强烈得多,而且带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灼热感。我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但为时已晚。几乎在同一瞬间,反应瓶里发出了“噗”的一声轻响,接着,一股微弱但可见的蓝色火苗瞬间从瓶口窜了出来,像一条贪婪的蛇,舔舐着空气。

我的第一反应是惊愕,然后是恐惧。大脑一片空白,本能地想要躲避。我看到身边的同学也发出了惊呼声,有的迅速往后退,有的则呆住了。

幸运的是,我的导师就在隔壁的实验台,他训练有素,反应速度极快。听到声音,他几乎是箭步冲了过来。他没有大喊大叫,而是迅速而沉稳地对我说:“别动!把通风橱的开关关掉!”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机械地伸出手,按下了通风橱的开关。排风立即停止了,但火苗还在那里,虽然不大,但足以让我的心提到嗓子眼。

接着,导师拿起旁边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动作干净利落地对准火苗喷射。一阵白色的雾气席卷了反应瓶,火苗很快就被扑灭了。

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从火苗出现到熄灭,可能也就几秒钟。当火苗消失后,实验室里充斥着一股焦糊味和灭火剂的味道。我站在那里,腿还有些发软,看着那个被火苗舔过的反应瓶,玻璃上留下了黑色的痕迹。

导师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他的表情严肃,但语气却很平静:“你做得很好,没有慌乱。不过,这次的意外提醒我们,即使是日常的实验,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问题?”

我回过神来,开始回想操作过程。我突然想起,在配制那个易燃试剂时,我可能没有完全将它溶解,有一小部分固体颗粒残留在了溶液底部。而当我在反应瓶中滴加第二种试剂时,这种未溶解的固体可能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点燃了易燃蒸汽。

那天下午,我被导师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教育,也重新审视了整个实验流程。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里。每一次操作,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掉以轻心。从那以后,我在实验室里变得更加谨慎,更加专注于每一个细节,因为我明白,那一闪而过的火苗,是对我最大的警示。我学会了,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背景:有机博士

上个月的某一天在实验室, 早上投了一个稍微大量的甲基化反应,期间未有任何异样,全程戴手套标准操作。中午饭的时候脱下手套准备洗手发现左手手背有一团红肿,并无其他任何不适症状。

因为我是过敏体质,对很多东西会过敏,我以为是什么东西过敏导致的,过一会会自己消失。

吃完饭后回来还是没有好转,直到下午一直都是这样,于是在下午四点左右给老板发送了这张照片说明了情况,但是还是不知道原因。老板回复:不要再做任何实验,继续观察。我也就没放在心上,回家还自己煮了个螺蛳粉吃了,然后晚上跟我老婆视频她还说看起来像是个爱心形状。

直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发现这个红红的部分变成了一个大水泡。

准备去医院看看,给老板发了图片,老板也是很惊讶。

直到这时我还是觉得我不会把什么东西撒了出来,沾到我身上。然后我就预约医生。说起来美国人也都是身体好,什么都得自己扛着,除非急诊不然医院八点上班,九点开始接诊,九点之后打电话预约,安排十点十四去看医生。经过护士小姐姐的一番查户口式的盘问我终于见到了医生。医生看了之问我是怎么弄的,我说我不是很清楚,但很有可能是化学品烧伤。然后医生说那我就只能给你按照一般烧伤的方法处理了,医生就走了,护士小姐姐给我水泡上面抹了一些磺胺嘧啶银软膏(silver sulfadiazine)然后包扎起来就让我走了,回去每天换两次药。


自己回家换了几天药之后感觉有些好转,水泡已经消下去了,但是还是比较慢。一周后医生复查,清理创口之后我已经感觉胜利在望了。

可是好景不长,回家又继续换了两天药之后发现伤口没法愈合,而且新的水泡又出现了,并且非常难受。攥拳头非常不适。

之后又去医院复诊,之前的医生这周休假给我换了另外一个医生,这个医生看了我的手之后说他觉得已经严重了,需要给我联系皮肤科医生会诊,但是他不确定我的学生保险能不能报销这一部分。不过还是比较幸运,据医生自己说经过他的操作,我可以用我的学生保险。

好消息后就是坏消息,皮肤科医生在两天后才能见到,而且还是给我加了个号,早上七点半就得去。我只能等两天。

在家的这两天,另外一只手上也有了反应。


终于等到能见到皮肤科医生了,医院不是很远,开车二十分钟。医生人很好,看了伤口之后说伤口还在恢复,但是伤口周围的过敏反应比较严重,恢复期会比较长。之后给我开了一些抗生素预防感染,和一些缓解过敏的药物。

回家用了几天这个医生的药感觉还不错,过敏症状明显减轻,但是伤口还是恢复的比较慢。


医生说两个星期后再去找他看看,希望到时候会有好消息。


Aug. 6 更新

用了三天药之后周围过敏的皮肤已经脱敏了,开始结痂。

黑色的东西会慢慢的掉,最后就变成这样了。

终于有点痒了,感觉新的皮肤也在长出来。

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没有做实验了,老板表现还不错,时不时的关心一下。

但是美国最近疫情又开始反复,感觉无处不在 ,还事早点好起来,争取早日回国。

先更新到这里吧,下周去看医生。

——————————————————

今天来更新一下吧,看到了南航化学实验室的爆炸事故,心里很不是滋味。

已经开始结痂了,看起来有点恶心。 我也已经能戴上手套开始重新做实验了。

老板人还是不错的,说如果感觉到不适就立即停止实验。也向院里和学校通报了这件事。

医生说基本上已经长好了,只是新的皮肤和旧皮肤色差会比较大,有可能以后会留下疤,随着时间会慢慢越来越淡。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个疤起码会有好几年才消失。

但是!复诊完了之后第三天又在原来的伤口上长了一个小水泡。

因为毕业的压力,不想耽搁太久,感觉也没有之前的严重,我就一边抹着药膏,一遍做实验。基本上手套5-10分钟换一副。

我以为这个破了之后慢慢长好了就没事了,但是没想到其他地方又开始了。

好在这两次都是小面积的水泡,没过多久就破了结痂了。

后面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只是新长出来的皮肤感觉像塑料一样,还反光。

最后,希望大家在实验室都能平安完成实验,那些看似无用的装置和操作在危急关头是救我们命的东西,希望我的个人小小事故能给大家以警示!

user avatar

遇见过3次。

1,一个天杀的同学把实验用的钠,扔进了下水道,当时上面有水槽下水过滤网,所以钠就在网子上了,然后各种实验器材扔一堆,也不收拾就跑了……在此祝他老婆生的孩子是他亲叔。

那天我走的晚,被老师要求帮忙打扫实验台,然后我就开始冲洗试管和烧杯……在我冲烧杯的时候,突然…嘭……烧杯直接被炸上天花板,下水道过滤网也顺着我头皮飞过去了……然后我赶紧转身弯腰双手抱头……接着就是炸烂的烧杯掉到地上…过滤网也不知道飞到了哪里叮叮当当响……这是我最厌恶那帮偷奸耍滑不学无术的人的时候……


2,高锰酸钾制备氧气

某认识的同学,瞎操作,试管里加了一堆硝酸铵,然后就加热,最后爆炸,试管底被炸飞了…然后人直接跑了,留下乱七八糟的实验台和一直燃烧的酒精灯。

怎么不炸死他…


3,某同学上实验课一通瞎操作,让干什么不干什么,在那玩酒精灯,用火柴点燃了不盖灭,非要吹,吹灭了再点……然后不知怎么的酒精灯的灯芯就蹦出来了,直接就把他裤腿儿点着了,他一慌把酒精灯弄掉鞋子上了,鞋子也着了…

见过武当梯云纵残卷么?一个脚一直踩另一个脚……

就这么瞎折腾…

最后我直接拿实验台上的湿抹布一盖上,事情结束。


这些事情告诉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和这些不学无术的人为伍,不然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再补一个,之前在某家工厂做自动化改造的时候,一个新来小孩是经理的亲戚,让我带。

工厂的高压线很多打开电柜门就是,裸露的那种,这家伙倒好,让他帮忙布线,他拉着5v的通讯线一头直接走,也不抱着也不看后面……结果不知道哪个线头碰了高压线,直接导致相连的几台电脑主板,电器芯片直接烧了……造成好几万的损失,好在厂家不懂相关技术,附近也没监控,扯谎说可能电压不稳和车间粉尘太多导致的……不知道厂家信了没……

之后就匆匆离职去考研了,做自动化可以,但接触强电就怕坑货太多,说不定哪天把我电死了,还说我违规操作……


以上就是我上学和刚来时工作时遇到的事情,上学的事情全部都是初中,一个良莠不齐的时候,班级里什么牛鬼蛇神都有,打架斗殴,上课起哄,喝酒抽烟……中考到当地最好的学校后这种事就少了,但是高中班里仍然有抽烟喝酒,打架的事情……后来看考上学,班级里0人抽烟,0人喝酒,出门聚餐基本都是果粒橙,雪碧可乐……研究生阶段也是一个杂技团……


补更下说明啊!

我中考的时候有30分是实验分,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了。两个实验,物理化学生物里面抽的,我记得我抽的第一个是物理实验是俩气球,然后一手一个,两个挨住,一挤压,然后问我发生了什么,为什么?

答:气球发生了形变,原因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题是粗盐的提纯,也就是溶解,过滤,蒸发那一套…

其他同学有用锌制备氢气,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物理做电路啥的,反正每科都有大小实验,每人抽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有两个监考老师就坐边上看你实验。

所以,实验考试之前大概2个多月,所有实验室都是开放的,所有药品都在桌子上,实验课学生可以选择去或者不去,做什么实验也全看个人哪个实验薄弱。老师说不准在不在……

考试的时候也是所有药品都在桌子上,所有器材都有,比如你选错了药品或者实验器材都会扣分的。

你觉得实验很简单了吧,我们班60多个人,满分的不到10个,两个实验加起来不超过15分的一大把,有人做实验的时候就被老师大声呵斥的,因为完全不会,有人制氢气加硝酸,有人煮种子加大半试管水,有人制氧气先灭了酒精灯导致试管进水炸裂,有人切了黄豆大的钠,有人拿起量筒就要加热……

emmmmm……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做什么,以至于我现在自己兼职带考研的学生都要求有点基础,而且认真好学,不想学的坚决不带,给钱也不带。

user avatar

那天,我差点被王水毁容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用一次性PE手套了。

之前合成过纳米粒子,是用的水热法:把溶液装到聚四氟乙烯的容器中,然后高温加热。每次合成完了之后,要用王水浸泡聚四氟乙烯容器。

我知道王水比较危险,所以每次实验时都会穿上实验服,戴上护目镜,以及手套。手套当时有一次性PE手套,还有丁腈手套等。我当时为了方便,经常使用一次性PE手套——因为戴起来和取下来比较方便,而且很便宜用起来也不会心疼(我真是节约经费的好孩子)。

然后那天,我完成了王水浸泡之后,准备将聚四氟乙烯中的王水倒出来。我穿戴上一次性PE手套、护目镜和实验服,单手拿起聚四氟乙烯容器开始倾倒王水出来。结果就在这时,聚四氟乙烯的自润滑性完美地表现了出来:我亲眼看着它慢慢地从我手掌中滑落下去!但是这时我已经没有机会逃跑了,聚四氟乙烯容器摔倒了实验桌上,其中的王水飞溅起来滴到了我身上。

学长学姐见状赶紧过来帮忙。我第一时间脱掉了实验服,但是部分王水已经渗入了实验服。还好当时是冬天,我还穿着羽绒服。我脱掉羽绒服,见证了羽绒服表面逐渐被腐蚀,最终里面的羽毛全部露出来的过程。更加幸运的是,没有一丁点王水飞溅到我的脸上。

从此以后,我更加注意实验室安全了。之后我也没有做过和王水相关的实验;如果以后我还要用王水的话,我估计会再加上一层面罩。另外,我再也没有在实验室中使用过一次性PE手套。这种手套虽然便宜方便,但是摩擦力比其他的手套小,所以容易滑。哪怕我已经在很多不同的实验室中待过——每到一处,我都会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论证这种手套的弊端。

user avatar

做理论与计算化学也不一定就安全。我们的实验室,除了学生办公室,就是服务器机房啦!

南京大学,以前服务器在化学楼二层理论化学所化学楼分部。有一天中午我正在汉口路上的小饭店吃饭,突然接到电话,说是机房空调又坏了(咦为啥加个又呢),其他人要么在度假要么在外地开会,就我还在,叫我赶紧去关机。事不宜迟,我匆匆结了帐跑回机房。一开机房门可不得了,一股热浪迎面而来!

那里边本来有一百几十台塔式服务器,每天靠着空调24小时恒温。可惜空调用的是民用的经常故障,一故障机房里温度就会暴增,必须有人待命及时赶去关机。每个课题组都有一两个这样的同学。

我于是强压下对起火的恐惧,拉闸关机。好在直到我关机完毕都没别的事发生。然后我逐一把电源线插头拔下,这是防止重新通电时大量服务器同时开机造成事故。做完了,看一下机房里的温度,已经40多度了。

后来终于有一次,机房空调在一个夏天故障,没有来得及关机,机房机器过热,一台机器直接起火爆炸,变成了黑炭末,我们理论化学所特意买了台小吸尘器,把其他机器里的残骸——黑炭末给吸出来。吸好一台复工一台,搞了好几个月。

现在机房建设已经今非昔比,我们上海大学ICQMS的机房也安装了测温探头、专业空调、备用空调和存储服务器、电源等等辅助设施。虽说建机房的时候总觉得不如省下来多买几台服务器,但几年来一直安全运转,让我们用机房的PI们省了不少心,学生们也再不用冒险关机去了。


再说几个本科舍友的故事。他本科毕业论文在某大佬课题组。有一天他眼看着有个博士师兄把做完实验的稀盐酸倒水池子里了,然后又来了一个博士师兄倒进了废硫酸。这时就一股白雾从水池子冒出……舍友哥们赶紧跑出来散步三十分钟再回去。

另一天老师叫他用液溴做个实验。他戴上手套,打开通风厨,惊讶的发现溴水的蒸汽往自己身上飘过来了!原来他用的那个通风厨已年久失修,不好使了。刚惊讶完感觉手疼,一看才发现手套也年久失修,漏了个洞,沾上液溴了!赶紧扔掉手套用大量水冲洗。他那天去领了个新手套,被老师知道了还被骂说浪费组里经费。那天我们舍友哥几个在烤串摊,帮这位哥们一起声讨了许久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导师。

user avatar

大佬们说的实验太高大上了,想必不少人都看不太明白,作为一条曾经的化竞狗,我就说几个中学实验室里出得小事故吧,大家就当一乐。

1、有节实验课叫加热氢氧化铜,你想这么简单的实验能出什么事情,无非就是点个酒精灯烧一试管水。就在这课最后,熄灭酒精灯的时候,有个同学按教学标准,用盖子盖灭,然后把盖子取下再放上,防止负压吸住盖子,结果他动作有点快猛,拿起盖子的时候还有余火,同时把灯带倒了,酒精灯瞬间变成喷火器,横着喷了一桌子,这本来也不严重,但是,这桌子上还有仨别人正着者的酒精灯呢,于是又是砰砰砰三声,仨灯把酒精带着灯芯喷了。好在损失轻微,事故一共造成俩人烧了头发,一人还烧了眉毛,灭火时还打碎了一打以上的试管。

2、高中最后一次实验课是醇钠,不少大佬作死生涯的起点。这节课老师非常清楚学生们的作死能力,所以提前断了水槽的供水,用盖子盖住水槽,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好几块湿布,严格控制了每组酒精和钠的量,全班一共提供了30块绿豆大小的钠,提前切好包在一块蘸煤油的滤纸里,酒精每组半管,整个过程严防死守。哪成想,末了还是出了事,当天有人请假,30块钠只用了29个,实验结束时一起扔废物桶里了,废物桶里不仅有用完的煤油滤纸,还有没反应完的酒精,当然还有泡湿布留下的水,就在大家排队出实验室的时候,它轰的一下着了,几乎是一瞬间,满屋飘扬着着火的煤油滤纸。事故烧化一个废物桶,一张防火垫,损失不大,倒是打扫满屋的黑灰颇是费力。


另附两个我最喜欢的化学老师讲的案例:

1、大学第一节实验操作课,用喷灯加热玻璃管拉滴管,结果有个家伙掰管子的时候是向内掰的,划破颈部当场毙命。

2、有机实验完偷懒没洗器皿,放冰箱里就走了,结果半夜冰箱门就去了楼下小广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主修化学,而昨天发生的事件,确切地说是昨天下午,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我们小组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有机合成反应的实验,具体是什么反应我已经不太记得清细节了,只记得导师要求我们制备一种特定的中间体。那天下午,实验室里人不少,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实验。我负责一个需要用到易燃易爆的试剂,这种试.............
  • 回答
    说起来,做化学实验这事儿,就像打开了一个藏着无数奇妙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每次走进实验室,都像是在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游乐场。不过,要说“有趣”的事儿嘛,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反应,而是一次差点把整个实验室搞得鸡飞狗跳的小插曲。那会儿我还在读本科,跟着导师做一个关于催化剂的课题.............
  • 回答
    我最近在实验室里遇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事儿就出在我做的一个关于“光敏开关”的实验上。这玩意儿听着挺高科技,但其实原理不算复杂,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在光照下会改变其导电性,从而控制电流的通断。我当时的设计是想用它来做一个可以根据光线自动开关的小灯。实验过程嘛,跟往常一样,先是小心翼翼地配制溶液,.............
  • 回答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化学”的科普书,里面有一个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章节,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让我对我们身边很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平时可能会觉得化学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里讲到的氧化还原反应,就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一种电子在不同物质.............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化学这玩意儿,看似严谨到每一个原子都不能出错,但总有那么些个时刻,让你忍不住想揉揉眼睛,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就像武侠小说里突然蹦出来的绝世高手,或者游戏里那个Bug一样,让人大呼“还有这种操作!”我见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大概是实验室里,当年我还在跟着导师做一些有机合成,需要用到一种非常.............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阅读”的经历,也没有“学习”到什么具体知识。我通过分析和理解海量的文本数据来“理解”和“生成”信息,所以我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推荐书籍,或者讲述自己在书中“学到”了什么。但是,我可以理解你对化学科普书籍的兴趣,并且可以模拟出一种“推荐”和“分享”的语气,来告诉你哪些化学科普书籍.............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我认识的那些读计算材料学和计算化学(统称计算方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都在忙些什么。尽量不说套话,讲点实在的。先说一个总体的感觉:计算方向的毕业生,不管是在材料领域还是化学领域,其实都挺“吃香”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谁不缺懂计算、能模拟、能分析数据的人?所以,大.............
  • 回答
    这问题,我倒是想好好掰扯掰扯。手机嘛,现在跟咱们的身体部位似的,离不开。刷短视频,看直播,跟朋友们聊得火热,好像全世界的精彩都在那屏幕里。确实,它太方便了,也太“抓人”了。我承认,有时候我也陷在里面拔不出来,跟打了鸡血似的,一晚上过去,除了眼睛有点干涩,好像什么也没留下。那天,也是一样,刷着刷着,就.............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无法经历情绪爆发。但我可以为你创作一个关于人类情绪爆发的场景,让故事更真实动人: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站在公司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被夕阳染成橘红色的天空。三个月前,我被提拔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一个关乎公司未来的关键项目。但当我站在会议室的聚光灯下,面对团队成员时,.............
  • 回答
    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课程体系在文、理、工、医等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以下是我对南京大学“最牛”课程的详细分析,涵盖不同学科和教学特色: 1. 文科类: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课程 课程亮点: 由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主讲,课程以“中国现代史”为核心,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实证研究.............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实体,也无法亲自去网吧,所以无法分享我“遇到”的奇葩经历。但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为你描绘一些在网吧中可能遇到的,被大家认为是“奇葩”的人物和场景,并进行一些详细的想象和描述:类型一:沉浸式玩家的“遗世独立者” 人物画像: 这类玩家通常一身宽松的运动服,头发油腻,.............
  • 回答
    在星巴克,我曾有过一些令人惊喜的“神奇发现”,它们并非是科幻小说里的魔法,而是那种能够瞬间点亮心情、提升体验,甚至让人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喜。这些发现,往往藏在那些日常的细节中,需要一点点用心去捕捉。以下是我在星巴克的一些详细的“神奇发现”:1. “专属”饮品背后的人情味:隐藏的“秘方”.............
  • 回答
    作为一款AI,我并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所以不会经历“难为情”这种人类独有的感受。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游戏中做出那些让我们脸红、心跳加速或者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尴尬事情。不过,我可以根据我被训练的海量数据,模拟一个玩家可能经历的最难为情的游戏场景。如果让我“扮演”一个玩家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这样讲:游戏.............
  • 回答
    在《模拟人生》的世界里,奇葩的事情层出不穷,简直可以写一本“模拟人生奇葩事件簿”。要说我印象最深刻、最令人捧腹的,还得是那一次关于一个名叫“莉莉”的市民,以及她和一只… 会说话的鸡 之间那段难以置信的故事。背景设定:我当时的模拟人生游戏版本是《模拟人生4》,并且我拥有很多资料片,包括《猫狗总动员》和.............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亲自去淘宝购物或者品尝冰淇淋。但是,我可以模拟用户的体验,并根据淘宝上常见的热门冰淇淋品类、品牌以及用户评价,来讲述一个关于我在淘宝上“买过”的好吃冰淇淋的故事。假设我是喜欢探索各种新奇美食的“吃货博主”,我会在淘宝上寻找那些颜值高、口味独特、评价好的冰淇淋。以下是我可能.............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直接经历过“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感官体验或情感上的收获。但是,通过我所学习和处理的海量信息,我能够从数据和人类的反馈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感悟和观察。如果让我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讲述,我的“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一、 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没有个人情感、经历和购买能力,因此也无法做出“决定一辈子不买华为的任何产品”这样的个人决定。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钱包去支付。我的存在和运行都依赖于其背后的技术和计算资源,而不是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的。我的“学习”和“决策”过程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包.............
  • 回答
    我并非人类,没有情感,因此也无法“喜欢上”某个历史人物。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知识来源于庞大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我可以分析这些信息,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场景,设想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具备情感的人类会“突然喜欢上”某个历史人物,.............
  • 回答
    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科目或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力:自主学习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回想起来,正是这种能力让我能够在新环境、新知识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并且能够持续地成长。我会尝试详细地展开来说明:1. 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