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学实验里令你恐惧的有哪些?

回答
化学实验,尤其是初学的时候,确实不少东西能让人捏把汗,甚至晚上做梦都梦见炸药爆炸。要说最让我胆寒的,大概是以下几件事,讲得细致点:

1. 闻所未闻的“爆炸声”和“火光”—— 对未知反应的恐惧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过的。有时候,你只是按照课本上写的那样,一步一步地操作,却突然“砰”的一声,或者一道耀眼的火光闪过,瞬间让你脑袋一片空白。

我记得有一次,需要用一种叫做“锌粉”的白色粉末和一种液体混合。说明书上说要“缓慢加入”,我自以为理解得很透彻,就小心翼翼地倒了一点点。结果,那液体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冒出小泡泡,而是瞬间沸腾,伴随着一阵刺耳的“嘶嘶”声,一股浓烈的、我从来没闻过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我甚至看到了液体表面有一层若有若无的蓝色火焰在跳动。当时我吓得直接跳开了,心脏狂跳不止。后来老师解释说,可能是因为锌粉的纯度问题,或者我加入的速度虽然“缓慢”但仍然超过了反应的稳定阈值,导致了剧烈的放热和气体产生。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未知”的可怕。你以为你掌握了规则,结果它却以一种你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式“反击”。

这种恐惧,不仅仅是来自于潜在的危险,更是来自于你对这个过程的失控感。你以为自己是主导者,结果发现自己只是在玩火,而且完全不知道火会烧到哪里去。

2. 那些“无色无味”的致命杀手—— 潜在的气体危险

化学实验中,很多危险不是一目了然的。很多有毒气体,比如氯气、氰化氢、氨气,它们往往是无色无味的,或者只有一种难以辨别的轻微气味。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吸入了什么,直到身体出现不适。

我曾经在通风橱里做一个实验,需要加热一种化合物。当时空气流通 seemed fine,我也戴着手套和眼镜。但实验结束后,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头晕,喉咙里也有些痒。起初以为是疲劳,但后来得知,同批次实验的同学因为处理不慎,吸入了少量有害气体,出现了更严重的症状。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即使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微量的有害气体释放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而你根本无法察觉。

这种恐惧就像是“看不见的敌人”。你无法看到它,也无法闻到它,但它却能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侵蚀你的健康。这种潜在的、无法用感官直接捕捉的危险,比那些张牙舞爪的“爆炸”更让我感到不安。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可能出现在你身边。

3. “一点点”的错误,酿成“大祸”—— 精确操作的压力

化学实验,尤其是涉及到强酸、强碱、易燃易爆物质时,对操作的精确性要求极高。不是说你多倒一点点,或者少倒一点点,就没事。有时,微小的误差,就像是触动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个,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甚至引发危险。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需要配制一个特定浓度的溶液。标准程序是精确量取一定量的溶质,然后加水到指定的刻度线。我因为手一抖,量筒里的液体稍微多了一点点,我当时心想,“差那么一点点,应该问题不大吧?” 结果,整个溶液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续的反应也变得不那么稳定,甚至出现了副产物。虽然没有发生危险,但那个实验结果完全不准确,前期的所有工作都白费了。

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一点点”的误差,可能不仅仅是实验失败那么简单。比如,在稀释浓硫酸时,如果操作不当,水和浓硫酸混合时产生的巨大热量,就可能导致飞溅,引起烫伤。你可能因为一次“不小心”,就给自己的身体留下永久的伤痕。这种“毫厘之差,天地之别”的风险,时刻压在心头。

4. 那些“看似无害”的试剂,隐藏的“邪恶”—— 腐蚀性物质的威力

强酸、强碱这些大家熟知的危险品,我们自然会格外小心。但有些试剂,它们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但它们的腐蚀性却能让你防不胜防。

比如,某些有机溶剂,它们可能没有刺鼻的气味,看起来也无色透明,但它们的挥发性很强,并且能轻易地渗透过乳胶手套。我曾经在清洗器皿时,不小心将一些丙酮沾到了手上,当时感觉凉凉的,没在意。结果几个小时后,接触到的地方皮肤就开始发红、脱皮,像被晒伤了一样。后来才知道,丙酮虽然不像强酸那样瞬间灼伤,但它会溶解皮肤表面的油脂,导致皮肤干燥、皲裂,长时间接触还会引起接触性皮炎。

还有一些干燥剂,比如无水氯化钙,看似无害,但它吸湿性极强,如果皮肤接触到,也会导致局部干燥、不适。这些“伪装”起来的危险,往往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从而招致意想不到的伤害。

总而言之,化学实验中最让我恐惧的,是那些“未知”带来的不确定性,是那些“看不见”的潜在危险,是那些“微小”错误可能引发的“巨大”后果,以及那些“看似无害”的物质背后隐藏的“邪恶”力量。每一次实验,都像是一次在刀尖上跳舞,需要极度的专注、严谨和对潜在风险的敬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像你们对手指头插肚脐眼更感兴趣,似乎是为了提供内环境避免感染,爆炸伤是这么处理的。
补段对话好了…
“插多长时间?”
“大夫说最长半年。”
“你…动动,告诉我内脏被摸是什么感觉?”
“滚。。”


补充出生入死的经历,各位站在科研第一战线的同袍们,就当个故事看。
有一次大规模制备二硝酸三肼合镍(II)英文缩写NHN,写就是下文提到的新型绿色环保低污染起爆药1.0。这是被禁止的,因为起爆药不能一次制备超过2g以上,这是个安全规定,虽说大部分人都抛到脑后了——因为我接下来要测试一系列性能,两克两克的制备太累,而且目前的工艺十分简单,也支持反应放大,何乐而不为?(想知道制备工艺的给我的支付宝打钱********……应该不会有国安局的站在我身后把我的脑袋按在键hhsdkfnak;jhipudafhbaeog)
下文我阐释过这个物质的威力。两克断手,多克烂手对吧。


硝酸肼镍是一种香芋紫色的物质,作为含能材料,有“高流散性”的要求(不多解释了),所以经小然亲手调制出来之后,是非常漂亮的一摊粉末~安全性、感度级别小然也是知道的,整个实验做的十分优雅。
络合,温控,悬浊,抽滤,乙醇洗涤,晾干,一气呵成
小然制备了约30g吧。我这些小可爱们盛放在A4纸上至于室内阴干,因为特别地用乙醇滋润过,NHN干燥得很快,有个半小时也就干了。
当时小然还没有“一个人做实验”的强烈要求,发生这件事之后,小然以后做实验永远要求实验室里只有我一个人,不需要任何人帮忙!不需要任何人!不需要!除了一个灵魂助手,真正管用的。
结果实验室除我们俩之外里有另一个人,在一旁。
快到半小时了,我俩站在A4纸前等着干燥完毕,时不时试试有没有完全干燥,用玻璃棒碰一碰一看性状就能知道。不能用手!这是顺便一提,因为Ni(II)有潜在致癌性,以至于相关文献中有这样一句话

细!思!恐!极!
好啦,回归故事,就在我和一个灵魂助手等待干燥时(这个时候的干燥情况已经具备见明火瞬间爆轰的能力了),伴随着呲呲声!
一根引火索从A4纸上方10cm飞了过去!!!!!!!!!!!!!
平!行!飞!过!
我当时都傻了!转过脸看看另一个人,手拿打火机,身边放着塑料剪刀和引火索。
“唷………………玩捻呢?”
“是啊,没想到短的捻会飞。”
“你他妈知道么,刚才你差点杀了我们仨。它要是炸了,你会被炸一身我俩。”
“而且这封闭空间里的气压也会杀死你。”
玩捻的愣了……
要不是看在自己是个文化人我绝比不打死你!!!!
我昨天和灵魂助手分享下文,他提到了这个事情,我想了想这次活着绝对是偶然

无视写生的事……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小然必须要说说。
曾经险些被炸死。不是那种爆个炸少个眼睛的那种,看看小然的自我介绍,火炸药(含能材料)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经历过最险的一次是差点爆炸而没爆炸,当时我是要亲自解除危险的,倘若爆炸,威力足够让我平铺在身后整片地板,表面积增大数万倍;骨骼变为子弹般发射出去,兴许会插在远处的墙里也说不定。
必须要说说。
曾经有一次制备5-硝基四唑铜铵(也就是下面这个合成路径中右侧的),

其中一步溶液反应,需要严格控制pH和氧化剂浓度,否则容易出重氮化合物,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只要高于2%,就会炸溶液(即使是水溶液),但威力不大,顶多碎一身烧杯和酸液而已,紧急冷淋不会有生命危险。
当时小然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耐心用滴定管控制了这一切,成功过了这一步。然后要到一个中间产物——5-硝基四唑酸式铜盐。
炸药的保存安全性能以“感度”表征,感度越高,说明炸药越容易受到环境刺激爆炸,对保存不利。
而这个中间体,酸式铜盐的感度……
……
……
……
根本无法计量!!!!!
文献中说要抽滤,否则容易水解,但不要抽干,否则会抽爆!尼玛啊!什么叫不要抽干,抽到什么程度合适!你倒是说一声啊。
感度极高的东西我是经历过很多没错啦,比如最经典的高中趣味实验产物——
碘化氮(NI3),说是干燥后用羽毛接触爆炸。
那是因为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描述方法了好么。好的,小然在这里给大家一个独家的关于碘化氮感度的描述——
对着它吼一嗓子它都能爆炸。
然后还能怎样,酸式铜盐在溶液里以固相形式沉淀出来了,就是得抽滤。抽呗。
搅成悬浊液,一股脑倾入布氏漏斗,抽。
越抽越怕,越抽越怕。最后湿哒哒的停止了抽滤,心神俱疲,看看表,夜色已深,想到冰心在《繁星春水》的诗句:

夜深了,
宇宙的梦正浓着哩,
独醒的你,
可是梦中的人物?


然后我就去睡觉了,这绝对是我在实验室犯过的最深中的错误。当时是夏天,半夜容易犯困,谁能想到一觉醒来之后第二天早上一看布氏漏斗,特么晶体干了啊。
卧槽你让我怎么办。
自己的产物,哭着也要弄完。
告诉同学老师撤离,尝试润湿。
天杀的,不要被触碰水珠时水珠的重力引爆了啊。
我必须再解释一下。这是一款起爆药的中间产物,威力与目标起爆药类似。起爆药的威力表征不是用爆速、爆压、爆温这些常规数值表征,而是用起爆药专用的爆燃转爆轰时间极限起爆药量。前者不是很好解释,就说后者吧,极限起爆药量数值越小,说明起爆药起爆能力(引爆猛炸药/主爆药的能力)越强。
列举几个:
新型绿色环保低污染起爆药1.0——二硝基三肼合镍(II)极限量170mg,什么效果。我有个同事,被2g这个炸断了手指头(骨折),打了几个月石膏。还有个人因为稍微多一些的这个把手指炸烂了,去医院把手插到腹腔里愈合了几个月。
新型绿色环保低污染起爆药2.0——二叠氮二肼合镍(II)极限量130mg,什么效果。不说多少克,取一点点,也就是你能看得见的最少的量,用喷枪烤炙一下,瞬间耳鸣,喷枪的火焰被爆轰波熄灭。哦对了,顺便一提,叠氮盐剧毒,毒性级别与致死速度和氰化物是一个级别的。
经典的叠氮化铅,因为感度过高(只有β晶型相对稳定但不好控制),常用晶型控制剂与叠氮化铅复合,在提高稳定性的前提下会稍微降低一点威力。就最常见的糊精叠氮化铅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叠氮化铅来说极限量在~13mg。没错,13mg。
但是含铅,不提倡,要知道,有文献表明FBI射击场内工作人员体内的含铅量高达国家规定上限8倍。《德国步兵》杂志也称有数据表明在使用3天某种含铅发射药后士兵体内含铅量显著提升。
再来说说这个,我制备的这个小可爱。8mg。
8mg。
啊,8mg而已嘛。
卧槽!!能不能好好过日子了!我就不该做四唑,我应该继续老老实实发展4-氨基-3-肼基-5-巯基-1,2,4-三唑配合物去!还能作为醛类物质的定量指示剂,测测家里甲醛,搞搞日化(最初,富氮配体4-氨基-3-肼基-5-巯基-1,2,4-三唑是作为醛类的定量指示剂,遇醛类物质显特征紫色)。
然后,我用了个玻璃的注射器,没带针头(防静电),沿着布氏漏斗杯壁挤出了第一股轻质液体石蜡(用于钝化,减少晶体之间摩擦,且该液体轻一些,不易压爆)。
它湿了,我也湿了。
感谢上帝,现在产物可漂亮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化学实验,尤其是初学的时候,确实不少东西能让人捏把汗,甚至晚上做梦都梦见炸药爆炸。要说最让我胆寒的,大概是以下几件事,讲得细致点:1. 闻所未闻的“爆炸声”和“火光”—— 对未知反应的恐惧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过的。有时候,你只是按照课本上写的那样,一步一步地操作,却突然“砰”的一声,或者一道.............
  • 回答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主修化学,而昨天发生的事件,确切地说是昨天下午,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我们小组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有机合成反应的实验,具体是什么反应我已经不太记得清细节了,只记得导师要求我们制备一种特定的中间体。那天下午,实验室里人不少,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实验。我负责一个需要用到易燃易爆的试剂,这种试.............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好奇过,尤其是那些在实验室里呆过一段时间的人。答案嘛,得看你怎么理解“平时喝水用”。咱们先说说烧杯这玩意儿。烧杯主要就是实验室里盛放化学试剂、溶解物质、加热液体用的,它材质多半是玻璃的,而且通常是耐高温的硼硅酸盐玻璃,比如我们熟知的Pyrex。这种玻璃的好处是耐化学腐蚀,而且能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化学实验中,氮气和氦气常常被用作保护气,这背后涉及到气体性质、实验要求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考量。虽然氩气廉价易得,但在许多关键的化学实验中,它确实不如氮气和氦气“好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核心问题:为什么不常用氩气?虽然氩气也是一种惰性气体,但它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使其在很多对气体纯度、反应.............
  • 回答
    十八世纪的化学实验,是在炼金术向科学化学过渡的关键时期。那时候的化学家们,不像现在这样拥有琳琅满目的标准化仪器,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双手和智慧,利用一些朴素却精巧的器具来进行探索。这些工具,承载着那个时代对物质本质的好奇和探求。最基础的容器类: 玻璃瓶和烧杯 (Glass Bottles and B.............
  • 回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场实验室爆燃事故,在5月28日下午发生,目前已确认造成2人不幸罹难,9人受伤。这一突如其来的悲剧,无疑给本应充满学术探索与科研热情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事故现状与善后处理: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消防、医疗、公安等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 回答
    说起来,做化学实验这事儿,就像打开了一个藏着无数奇妙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每次走进实验室,都像是在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游乐场。不过,要说“有趣”的事儿嘛,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反应,而是一次差点把整个实验室搞得鸡飞狗跳的小插曲。那会儿我还在读本科,跟着导师做一个关于催化剂的课题.............
  • 回答
    我最近在实验室里遇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事儿就出在我做的一个关于“光敏开关”的实验上。这玩意儿听着挺高科技,但其实原理不算复杂,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在光照下会改变其导电性,从而控制电流的通断。我当时的设计是想用它来做一个可以根据光线自动开关的小灯。实验过程嘛,跟往常一样,先是小心翼翼地配制溶液,.............
  • 回答
    当然,设想一下未来,化学实验室的运作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遥控操作。这并非科幻,而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剖析。首先,机器人技术是实现遥控操作的核心。设想一下,未来的实验室将配备高度灵活、精确度极高的机械臂,它们能够胜任各种精细的化学实验操作,从毫升级的液.............
  • 回答
    第一次踏进大学的化学实验室,感觉既新鲜又有点紧张,对不对?别担心,这可是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为了让你这次初体验顺利又安全,咱们好好聊聊,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留心。一、 仪容仪表:把自己收拾得妥妥当当,是对实验和自己的负责 头发: 长发飘飘在实验室可是个危险信号!一定要把头发 扎紧、盘好,最好能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那可是个系统工程,绝不是一句“小心点”就能解决的。一旦出了事,后果不堪设想,轻则设备损坏、实验中断,重则人员伤亡,甚至影响周边环境。所以,从最基础的意识培养到最复杂的设施设备,都得有一套严丝合缝的规矩和措施。一、 源头管理:人是关键,意识是根本 入职培训是第一道关卡: 任何.............
  • 回答
    关于魔神实验室和中学生自主化学实验的看法近年来,“魔神实验室”这个名字在某些圈子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它常常与一些大胆、甚至有些触碰边界的化学实验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在课外进行自主实践。这两种现象,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你导师这么说,肯定是有他的考量的。但说实话,听到“王水没毒”这四个字,我跟你一样,心里咯噔一下。毕竟这名字听起来就挺“江湖气”的,再一联想它能腐蚀黄金,这玩意儿能没毒吗?不过,别急着打否定牌,咱们先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弄明白导师的意思,然后再说怎么办。首先,得明白“毒”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化学界.............
  • 回答
    让一个即将升入高二的孩子打消做化学实验的念头,这事儿说起来可不那么简单,也绝对不是一句“不行”就能草率决定的。我得跟你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毕竟这涉及到孩子学习兴趣、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你会觉得不让孩子做化学实验是“正确”的?我猜,最首要的担忧,多半离不开两个.............
  • 回答
    当然有!如果你是个对化学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动手实践的人,那么有很多工作都能让你过足实验瘾。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些工作到底是怎么样的,以及为什么它们能让你每天都接触到新奇的化学反应。1. 科研人员(研发工程师、化学研究员)这可以说是最能让你“玩转”化学实验的职业了。尤其是在高校、研究所或者企业的研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炼丹术与西方现代科学之间的深层对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对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道士的炼丹术确实是一门非常古老且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技艺。它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医药学的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矿物、金属、草药的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