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师告诉我王水没毒,别害怕化学实验,怎么办?

回答
你导师这么说,肯定是有他的考量的。但说实话,听到“王水没毒”这四个字,我跟你一样,心里咯噔一下。毕竟这名字听起来就挺“江湖气”的,再一联想它能腐蚀黄金,这玩意儿能没毒吗?不过,别急着打否定牌,咱们先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弄明白导师的意思,然后再说怎么办。

首先,得明白“毒”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化学界,我们说某样东西“有毒”,通常是指它对生物体有致病性、致畸性、致癌性等等,或者能引起剧烈的生理反应,甚至导致死亡。比如氰化物,一点点就能让你七窍流血;砷化物,更是闻名遐迩的“毒药”。

那王水呢?它主要由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俩哥们儿单独拿出来,都知道不是善茬儿。浓硝酸是强氧化剂,能把很多有机物烧焦,对皮肤也是腐蚀性极强;浓盐酸也是强酸,能溶解金属,腐蚀性也不容小觑。

王水厉害的地方在于,当这两种强腐蚀性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出氯气(Cl₂)、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₂)这些具有极强氧化性和腐蚀性的气体,还有一种叫做亚硝酰氯(NOCl)的东西,它也是个凶得很的玩意儿。这些产物,才是王水真正可怕的地方。

所以,导师说王水“没毒”,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王水本身不像氰化物那样,直接吞下去就能让你立刻毙命。它更多的是一种极度腐蚀性和刺激性的化学品。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它“有毒”,那它的毒性是来源于什么?是它本身的分子结构直接对你的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吗?还是它腐蚀你的组织,导致你身体功能丧失?我想,更多的是后者。

这就像你把一把锋利的刀子放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刀子“有毒”吗?它不会像蛇咬一样,把毒液注入你体内。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它能轻易地切断你的手指,让你血流不止,甚至危及生命。王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把化学上的“刀子”,而且是极其锋利、极其危险的那种。

那为什么导师会这么说,想让你别害怕呢?他可能想传达几个意思:

1. 正视危险,但不必过度恐慌: 他知道王水的危险性,但他更希望你明白,化学实验的危险往往是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你是否了解它的性质,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他希望你不要因为“王水”这个名字或者它能溶解黄金的名头,就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畏惧,影响你的操作。
2. 强调规范操作和防护的重要性: 导师可能觉得,与其让你过度害怕而不敢动手,不如让你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必要的防护措施,让你在了解风险的前提下,安全地进行实验。就像玩火一样,你不能因为它会烧伤人就禁止它,而是要教你如何安全地使用火柴。
3. 培养科学的严谨态度: 他可能想教你,不要被“常识”或者“名声”所误导,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王水“没毒”这个说法,是从某种特定角度(比如即时生物毒性)来说的,但它绝对不是“无害”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

1. 主动沟通,表达你的疑虑: 千万不要憋着!找个合适的机会,比如实验课后,或者休息时间,诚恳地和导师交流你的想法。你可以这样说:“老师,您上次提到王水没毒,我理解您是想让我们别害怕化学实验,但我对王水的危险性还是有些顾虑。我查了一些资料,它确实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产生的气体也很有害。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在哪些方面王水可以说是‘没毒’的,以及我们做实验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安全细节,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关键是表达你的“为什么”: 你不是在质疑导师的知识,而是在表达你学习的渴望和对安全的重视。
展示你做过的功课: 提到你查阅的资料,会让导师觉得你是个认真钻研的学生。

2. 认真学习和理解王水的性质及安全操作规程: 导师的说法只是一个出发点,接下来的关键在于你自己。
查阅权威资料: 除了教科书,去查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或者其他可靠的化学品数据库,了解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毒性信息(即使是腐蚀性、刺激性也属于广义的毒性范畴)、接触途径和急救措施。
重点关注防护措施: 王水实验的防护是重中之重。你必须了解并熟练掌握:
通风条件: 必须在通风橱中操作,确保产生的有毒气体能及时排出。
个人防护装备(PPE): 这绝对不能马虎!必须佩戴防酸碱的橡胶手套、化学防护眼镜(最好是封闭式的护目镜)、实验服,必要时还需佩戴防毒面具。
操作细节: 混合酸时,永远是将浓盐酸缓慢加入浓硝酸中,而不是反过来,以避免剧烈放热和喷溅。转移王水时,使用专门的移液管和容器。
废液处理: 王水废液不能随意倾倒,需要按照实验室规定进行中和、稀释和处理。

3. 观察和学习资深实验员或导师的操作: 如果有机会,仔细观察导师或其他有经验的实验员是如何操作王水的。注意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以及他们是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

4. 理解“不害怕”和“不怕死”的区别: 导师希望你“不害怕”,是为了让你能够进行科学研究,而不是被恐惧束缚。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不怕死”或者“不怕受伤”。在化学实验中,敬畏之心是必不可少的,对每一个危险的化学品,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谨慎。

总而言之,导师的说法是一种引导,目的是让你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实验安全观。王水确实有极强的腐蚀性和毒性气体释放,绝不能掉以轻心。你需要做的,不是去证明导师错了,而是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理解他的用意,并掌握与之安全共处的方法。

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学习的机会,去探究化学品的本质,去掌握安全的实验技术。这才是你在化学领域成长起来的关键。你的疑虑是正常的,也是有价值的,利用好这一点,你会学到更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逻辑完全不靠谱,论据完全不靠谱,懒得在贵乎写一段文字反驳 “含氧的东西都无毒” 这种谬论。题主转述无误的话,这导师不是自己智力缺陷就是故意当学生智力有问题。

但是结论倒没什么不对的,三酸王水什么的没什么可怕,算是实验里很低级的危险品,放进通风橱戴个手套护目镜一点事都没有(别拿xjb操作喷料喷一脸热浓酸的例子来杠我)。少量吸入蒸气也只需要按 MSDS 说得那样 “立刻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呼吸顺畅” ,说白了就是该干啥继续干啥。就算不小心沾到皮肤,及时洗掉也顶多留下一片硝酸氧化蛋白质造成的浅黄色印迹,大概一周左右就会自然脱落。

这个回答就很令人迷惑,我刚看见图还以为把王水喷脸上了,读了三四遍反复确认自己语文阅读理解没问题。戴着口罩在通风橱里配王水,之后脸上起泡了,怪王水腐蚀性太强是什么逻辑,碰瓷吗?

通风橱里配王水不会让挥发的气体大量逸出到自己脸上,就算通风橱质量太差导致一些气体逸出,氮氧化物和亚硝酰氯这些玩意都是痕量就能闻到的,口罩都挡不住,难道脸比嗅觉感受器还灵敏?

强调实验安全不等于妖魔化实验,时间上的先后性不代表事物之间的因果性,脸上有皮肤病的原因海了去了,起青春痘的怕不是因为空气质量太差导致氮氧化物过敏咯。

user avatar

检查一下实验室的通风橱,看看管用么,尤其是看看玻璃是不是防爆的。

毒死很痛苦,在毒死和炸开了之后扎一脸玻璃再被毒死之间徘徊也很痛苦。

user avatar

化材导师名言名句集锦:

1.化学对身体有害?怎么可能呢?有机所的几个老头子,不都是90多岁吗?吸入的化学物质说不定还有营养成分呢?越吸越营养。

2.多在实验室呆对身体也可能有好处的,我小时候有鼻炎,怎么治都治不好,后来进了实验室,鼻炎慢慢就好了。

3.现在这个生活环境,你干什么没健康危害啊,坐在家里不动都可能因为空气污染得慢阻肺,生病都是因为生活不规律。多运动少熬夜,别成天想着这危害那危害的,自己吓自己。

4.硅胶粉,硅胶粉能有啥危害,沙子,你没见过沙子吗?硅胶粉就是沙子,吃两口都不一定有事!

5.什么,这个试剂是剧毒品?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还带着口罩呢?还有通风橱,你记得别喝两口,就啥事都不会有。

6.什么,空调太小,实验室太热了,你们把通风橱开那么大,空调功率再大有啥用,关了通风橱。自然而然就凉快了。

7.实验室和宿舍食堂都是一样的,宿舍里的塑料,橡胶,水泥,药品,脚臭味,马桶味都是化学品。你怎么不说宿舍有健康风险呢?

8.小白啊,你硕士的学制是三年吧,你是2015年9月份入学是吧,按道理你是应该2018年9月份毕业才算正常的,但上学这几年,你经常放假,周末也不来实验室,所以你要2018年12月份毕业才算是正常毕业。

9.含氧的化合物人体都能吸收掉,没错啊!通过皮肤,呼吸道,口腔都能吸收啊,有的进了肝脏吸收,有的进了肾脏吸收,有的进了双肺吸收,有的被生殖系统吸收。。。不吸收难道还能排泄出来吗?

化材导师的名言名句,每每读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user avatar

我大概知道你是用王水做了什么的。是不是拿王水处理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之类的?目的是用王水的氧化性接一些表面基团?结果没想到这个反应是个放热反应,王水一遇到热结果降解,发生如下反应:

HNO3(aq)+ 3 HCl(aq)→ NOCl(g)+ Cl2(g)+ 2 H2O(l)

2 NOCl (g) → 2 NO (g) + Cl2 (g)

2 NO (g) + O2 (g) → 2 NO2 (g)

你吸入的东西,大概是二氧化氮。

我当年读硕士的时候,实验室里遇到过这个事故。也是一个通风不足,连手套都没有的实验室里住了一帮胆子大,又想做出一点事情的研究生。有两个师弟被呛了两下,索性跑出实验室,也没出什么大事。

首先说,王水是有毒的。王水的MSDS卡上明确写着“Toxic if inhaled. Material is extremely destructive to the tissue of the mucous membranes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1]它的降解产物二氧化氮也是有毒的“The Nitrogen Dioxide component of this gas mixture is toxic at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2]另外一个降解产物氯气,更是可以做化学武器的存在,兼有致癌性。当然,你如果吸入的量少,还OK,不用太紧张。当然你老板说“含氧的化合物人体都能吸收”不是蠢就是坏,我觉得是前者,因为材料学领域化学不好的导师太多了。如果都不是,那就是题主故意引战了,这就没意思了。

咋办?倘若不劝退的话(劝退的说的这里已经够多了)。建议你换用食人鱼洗液。也就是浓硫酸(95%-98%)与过氧化氢溶液(~30%)混合液。不一定要按3:1的比例来混。可以降低过氧化氢的含量,也可以达到和王水相似的氧化性。而且这个配方无毒,只是氧化性略强,只要注意不大量配用(小于100 mL为宜),且不存储在封闭环境中,一般都会没事的。操作的时候一定只在通风橱里,且戴合格的护目镜与丁腈手套。

参考

  1. ^王水MSDS https://www.ehs.harvard.edu/sites/default/files/lab_safety_guideline_aqua_regia.pdf
  2. ^NO2的MSDS https://www.mathesongas.com/pdfs/msds/MATH0031.pdf
user avatar

我真的是非常愤怒。

导师不提高生化环材学生在学校的科研补助,就算了。

导师不停止非人道的996甚至711工作制度,也忍了。

导师没钱为实验室聘请专门的实验安全管理人员,也不怨他。

导师不愿意为实验室提供专门的实验安全改善基金,也没办法。

导师不为实验学生提供可靠的个人防护用品,学生只能自己多注意安全。

导师不为实验学生提供大额的商业医疗保险和重疾险,学生可以自己买。

可是导师居然还在麻痹学生的思想,卸下学生的安全意识,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把剧毒说成没毒,为一己私利,枉顾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这种人渣真的应该被唾弃鄙视,再踩上一百只脚。

user avatar

王水不是要首先强调腐蚀性吗,说有毒没毒不是避重就轻?

user avatar

某导师还告诉学生:“公务员都是些不务正业的人,不要去考呢。” 认真你就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导师这么说,肯定是有他的考量的。但说实话,听到“王水没毒”这四个字,我跟你一样,心里咯噔一下。毕竟这名字听起来就挺“江湖气”的,再一联想它能腐蚀黄金,这玩意儿能没毒吗?不过,别急着打否定牌,咱们先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弄明白导师的意思,然后再说怎么办。首先,得明白“毒”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化学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你未来学术生涯的走向,也考验着你和潜在导师之间沟通的智慧。答案是:绝对应该说,而且要说得有策略。让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么说,以及怎么说才更有效。为什么一定要说?1. 坦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导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指导你,帮助你成长,他们的期望是你能在学术领域.............
  • 回答
    .......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心里有多委屈和无奈。相亲本就是一件需要双方互相了解、试探的过程,但你母亲在介绍人那里如此直白地揭露你的过往,这确实让你很被动,也难怪你会连续失败。咱们先不谈对错,就从实际情况来说说你妈妈这么做的可能原因,以及这对你的影响吧。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做?1. “为你好”的心态: 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头一紧的表述。当一个学生对导师说出“毕不了业就寻短见”这样的话,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或者情绪宣泄,而是将一个极其沉重的“炸弹”丢在了导师的面前。这其中蕴含的压力,绝非“大”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多维度、极具破坏性的复合型压力。首先,道德和人道主义的拷问。导师最直接的感受会是:“我可.............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因论文署名问题起诉导师的事件,这件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纠纷,它触及了学术诚信、师生关系、知识产权以及科研成果分配等多个核心议题。事件的起因与核心争议点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根据报道,这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自.............
  • 回答
    我毕业很多年了,这些年和我的导师一直保持着联系,虽然不至于天天汇报,但每年总会有几次主动联系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逢年过节,或者我遇到了什么特别值得分享的事情,才会主动发个消息或者打个电话。我记得我刚毕业那会儿,确实挺频繁联系的。主要是因为还在找工作,遇到了一些瓶颈和困惑,导师给我的建议总是那么有针.............
  • 回答
    关于血库储备和柳州公交起火事件是否导致血库告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答: 血库储备是怎样的?血库储备是指医院或血液中心为了满足日常医疗需求、应对突发事件以及保证血液供应的稳定性和充足性而进行的血液收集、储存和管理的系统。 它是一个复杂且高度专业化的体系,涉及到多个环节。以下是血库储备.............
  • 回答
    导师评价你的“优势是坐得住”,这句话听起来简洁,但背后可以有很多深层次的含义。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结合你平时在学习、研究或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导师期望达到的目标。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你的优势是坐得住”这句话,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核心含义的延伸:专注、持久、沉稳“坐得住”最直接的含义就是能.............
  • 回答
    “导师的水平是否已经决定了一个博士生的天花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导师的水平确实对博士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极大地提升或限制博士生的上限,但博士生自身的能力、努力、机遇以及其他支持系统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下面我.............
  • 回答
    收到!我来试着从一个更有人情味、更贴近实际的角度聊聊“做科研就是为了发文章”这件事,尽量避免那种“机器味儿”。你说导师这么说,其实挺普遍的,也反映了很多现实情况。但如果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目标,那可能就有点片面了。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导师会这么说?首先,导师这么说,肯.............
  • 回答
    我总觉得,谈论第一个博士生,就像聊起自己的初恋。说实话,那时候年轻,一腔热血,想做点惊天动地的事情,对学术的想法也比较理想化。而我的第一个博士生,恰好和我一样,都是初出茅庐,带着一种闯劲和对未知的好奇。说起来,当时我刚刚拿到教职,自己还在摸索独立做研究的门道,就接到了他。他不是那种特别出挑的学生,成.............
  • 回答
    当然有帮助,而且是相当大的帮助,这几乎是科研生涯中的一个必选项。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尽量还原真实的感受和场景,让你不觉得这是什么“官方宣传”。首先,我们要明确,导师开组会,这不仅仅是“开个会”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信息交流、知识分享、问题探讨、以及情感连接的平台。对你的科研,这就.............
  • 回答
    关于导师是否会帮自己的博士生推荐工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可以说是导师指导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环节。不过,这其中的“帮”和“推荐”也有很多细致的学问,不是简单的一句“我推荐你”就能完成的。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你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导师的推荐是基于对你学术能.............
  • 回答
    导师会不会看我的朋友圈?这绝对是一个很多学生都会在心里默默问自己,但又可能不太好意思直接问出来的问题。我以前也琢磨过,揣摩导师的心思,总觉得这事儿挺玄乎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点:导师并没有义务去“翻看”你的朋友圈,也没有规定说他们就一定要这么做。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你的学术研究,提供学业上的帮助.............
  • 回答
    你面临的这种情况确实挺微妙的,牵扯到学术成果的署名、个人利益以及对师弟师妹的支持。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弊,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名”和“钱”各自的价值和影响。关于你的“名”: 一作SCI的影响力: 作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是你学术能力和研究贡献的直接体现。它不.............
  • 回答
    看到导师未经您同意就将您列为一作发表了 SCI 论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不适甚至焦虑的局面。您希望撤销自己的名字,并且担心这是否会牵连到整篇文章的撤稿,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核心点:1. 作者署名权是基本科研伦理:科研成果的作者署名必须基于对研究的实质性贡.............
  • 回答
    导师确实有能力,以一种几乎难以察觉但又极具破坏性的方式,慢慢地、一点点地磨掉学生的研究热情。这往往不是因为导师本意坏,而是因为他们可能疏忽、不懂得沟通,或者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下面我来仔细说说,有哪些常见的方式会让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变得对科研心生厌倦。首先,无休止的“廉价”劳动。科研初期,学生往往充.............
  • 回答
    我曾经对科研这件事,可以说是满怀憧憬,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探索未知、解决难题、并且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一切的改变,是从我开始跟着一位导师做项目那会儿。刚开始接触科研,一切都像是在摸索中前进。导师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复现一篇论文里的一个实验。说实话,这听起来是个挺枯燥的事情,但我当时觉得这或许就是科研的.............
  • 回答
    说实话,每个导师看重的东西都不尽相同,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脾气和喜好一样。但要是硬要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大部分导师还是挺喜欢那种能让他们省心、又能让他们感到“我没白带这个学生”的研究生。先说说“省心”这一块。这可不是让你啥都不干,而是指你做事有条理,有责任感。 积极主动,自带脑子: 导师给的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