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师开组会对自己的科研有帮助吗?

回答
当然有帮助,而且是相当大的帮助,这几乎是科研生涯中的一个必选项。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尽量还原真实的感受和场景,让你不觉得这是什么“官方宣传”。

首先,我们要明确,导师开组会,这不仅仅是“开个会”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信息交流、知识分享、问题探讨、以及情感连接的平台。对你的科研,这就像是给你的“雷达”上油、给你的“引擎”加码、给你的“方向盘”校准。

1. 视角拓展与思维碰撞:你的“知识盲区”被照亮

你每天埋头做自己的课题,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钻研。这很好,是深入研究的基础。但问题也来了,你很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自己的思路、方法、甚至是观察到的现象,你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或者看不到其中的潜在问题。

组会的时候,大家会分享自己最新的进展、遇到的困难。这时候,你就会听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

别人的经验是你的捷径: 隔壁小王的实验出错了,他是怎么调试的?他用的哪个试剂更稳定?这些细节你可能从来没想过,但听了之后,你就知道“哦,原来还可以这么做”,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这就像你一个人在野外探险,组会上大家分享的地图和经验,能让你避开很多危险的沼泽和陡峭的山崖。
批判性思维的催化剂: 当你汇报你的实验设计,或者分析你的数据时,导师和师兄师姐会提出各种问题。“你这个对照组合理吗?”“你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点牵强?”“你有没有考虑过另一种解释的可能性?”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被“挑刺”,有点不舒服。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这些质疑恰恰是帮助你理清思路、发现盲点最好的方式。他们看到了你没看到的地方,或者从一个你从未想过的角度去审视你的工作。这种“被审视”的过程,就是对你独立思考能力最好的锻炼。你学会不再轻易满意于自己初步的答案,而是会去追问“为什么”,去寻找更严谨的证据。
跨领域知识的渗透: 即使大家做的方向不太一样,但科研的底层逻辑、思维方法是相通的。听别人讨论分析文献、设计实验,你也能从中汲取养分,学习到一些通用的科研技能,甚至可能启发你自己的研究思路。

2. 问题解决与指导:导师是你的“人生导师”兼“技术顾问”

这是组会最直接、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疑难杂症的“集散地”: 你遇到一个棘手的实验问题,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搞不定。在组会上说出来,也许导师的经验能一语道破;也许一个师兄之前碰巧遇到过类似情况,有现成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其他组员的讨论,会提供一个你完全没想过的解决思路。这就好比你卡在一个技术难题上,导师和师兄师姐们围上来给你集思广益,总能想到办法。
导师的“方向盘”作用: 导师作为领域内的专家,他们对整个研究方向的把握、对前沿动态的了解,远超你一个刚入门的学生。在组会上,他们会根据你的进展,给出具体的指导。比如,哪个实验方向更值得深入?哪个方法需要改进?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这些指导,能让你避免走弯路,让你的研究更聚焦,更有效率。就像开船一样,导师就是那个在瞭望台上的人,指引你避开礁石,驶向正确的航向。
文献解读与理论升华: 除了实验,文献阅读和理论理解也是科研的重要部分。导师在组会上解读重要的文献,或者提出对某个理论的看法,能够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你的研究领域,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这让你知道,你的工作是建立在怎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3. 沟通表达与学术礼仪:为未来的学术之路铺路

科研不仅仅是做实验,更是如何将你的研究成果有效地传达给别人。组会是你最佳的“练兵场”。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在组会上清晰、有条理地汇报你的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你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技能。你需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的工作,用逻辑清晰的思路阐述你的问题,用准确的数据支撑你的观点。每一次汇报,都是一次对你沟通能力的打磨。
学习学术报告的“套路”: 如何组织你的报告内容?如何制作一个有效的PPT?如何回答评委的问题?在组会上,你会看到别人是怎么做的,导师也会点评,久而久之,你就会掌握一套完整的学术报告的“套路”。这对于你未来参加学术会议、申请项目、毕业答辩都至关重要。
理解学术讨论的规则: 在学术讨论中,如何礼貌地提出异议?如何虚心接受批评?如何进行建设性的交流?组会是一个模拟的学术环境,让你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学术礼仪和沟通技巧。

4. 建立学术人脉与团队意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虽然科研很多时候是独立进行的,但一个好的科研团队,能够带来巨大的合力。

同门互助,情谊深厚: 组会让你有机会认识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了解他们的研究,交流经验。很多时候,这些同门会成为你最直接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你们可以互相帮忙解决技术难题,分享试剂耗材,甚至一起讨论数据。这种“战友”关系,在科研的漫长道路上,是非常宝贵的。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虽然组会更多是个人汇报,但大家共同的进步、共同的成果,会让大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团队荣誉感。有时候,大家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比如共同准备一个大型的学术会议,或者共同解决一个困扰实验室很久的难题。
了解实验室的整体进展: 通过组会,你能了解到实验室整体的研究方向、重要成果以及发展规划。这让你知道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实验室体系中的位置,也可能让你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

5. 保持科研热情与动力:在压力与鼓励中前行

科研之路往往是枯燥和充满挫折的。组会,尤其是气氛良好的组会,能够起到重要的“打气筒”作用。

看到别人的进步: 看到师弟师妹们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你也会受到鼓舞,觉得“我也可以”,或者“我得抓紧了”。
获得肯定与鼓励: 当你的工作得到导师和师兄师姐的认可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能够极大地增强你的自信心和科研动力。即使遇到挫折,导师的鼓励和建议也能帮助你重新振作。
释放压力,分享情绪: 科研压力大时,在组会上分享自己的困难和情绪,有时候也能得到一些理解和共鸣,释放一部分压力。

当然,组会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导师的风格和实验室的氛围。一个积极、开放、鼓励讨论的组会,对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如果组会形式主义严重,只是简单地念PPT,或者导师一言堂,那么效果可能会打折扣。但即使如此,从以上几个角度来看,导师开组会,对你的科研仍然是积极且必要的。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平台,让你在导师的引领下,在同伴的互助中,更系统、更有效地推进自己的研究。

所以,当你坐在组会现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时,你应该清楚,你正在为你的科研之路添砖加瓦,正在为自己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你科研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老师前和当老师后,对组会目的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我做学生的时候,也对组会的意义嗤之以鼻。一搞搞一上午,自己讲的别人不懂,别人讲的自己不懂,老师也不可能在组会上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纯粹浪费时间。

现在当了老师,体会就不一样了。

我专门和我在美国时候的advisor聊过这个事情,她也一下点醒了我。

真以为组会的目的是解决科研问题?别搞笑了,组会上那点时间,当着全组十几号人的面,能解决啥啊。真的解决问题,靠的永远都是老师办公室里1v1或者少数几个同方向学生的、小范围的讨论,而且通常两小时起,还要不断查资料,反复复盘,才能把问题推进下去。

组会那点时间,够干啥的。

那还开组会干啥?其实,组会的意义,主要在别处。

1.互通有无,开阔眼界

一个组内,每个同学的方向往往是不一样的。尤其组大了以后,甚至可能发展到别人做的东西我听不懂的情况。这在我现在的组就有点明显,几波学生,有做稀疏的,有做成像的,有做极化的,有做深度学习的,有做三维的,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这是国内外大组都难免的常态,但却不是个好现象。如果每个人能对同组别人做的东西有个基本的了解,一来增长自己的见识,二来能给碰撞出交叉idea的火花提供可能性,怎么都是不亏的呀。

出去听个seminar那么麻烦,自己组内免费的增长见识扩充知识面的资源不用,那不是傻。

2.self pressure,总结学习

常有人调侃组会和ddl是两大生产力,其实也有道理。但组会报告确实是逼迫自己总结、学习的一个媒介。没有这个逼迫的来源,你很可能浑浑噩噩干了半年,看似每天忙忙碌碌,但到头却说不出自己干了啥。组会逼你总结,逼你定期复盘,这实际上从通盘来看提高了你自己的研究效率。

而且我们组的组会是不限定必须讲自己的研究的。我们鼓励大家讲各种开阔眼界、见识的东西,比如最近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听了一个好的讲座;学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都可以讲。我们组会80%的内容都属此列,比如有同学看了Google的PageRank算法觉得这个屌,就给我们讲了一上午。但这和我们研究方向毫无关系,却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听的津津有味。

所以组会更是逼迫自己学习。

3.peer pressure,榜样效应

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多说了。日常研究中,除了别人文章发表、得各种奖的时候,其实同学间不会太经常感受到peer pressure。但通过组会,了解了别人的进展,显然也会对自己是个鞭策。

4.练习presentation能力

这里我排在了第四,但是我美国的老板认为这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学生普遍比较怂,不像老美从小到大历经presentation训练,怎么做ppt、怎么讲、怎么和audience互动、眼神怎么交流、包袱怎么包装,都缺乏经验。现在觉得不重要,可是从国际会议到毕业答辩再到工作,这个技能显然不可或缺。组会就是最好的锻炼场所。

我在美国的时候,advisor就要求大家把每个组会都当成一个seminar或者defense的rehersal,我回国后曾试图推行但反弹太大,只好慢慢来了→_→



你看,以上四点没一条和你具体的科研进展有关,我们的确也不认为组会和你的科研进展真的有什么关系。但你能说组会没用吗?

user avatar

有的,每周组会前的那两天效率贼高

user avatar

有没有帮助,或者有多大帮助,要看是什么样的导师和学生。

首先说学生。对于那种特别有想法且主动性也很强的,即便不和他们开会,课题也会做的很好。因为科研上的大部分问题他自己就解决了(要么查文献,要么自己去请教别人),如果频繁开会扯淡,还不如让他们去自由发挥,免得浪费他们时间。不过这样的学生在性格方面一般会有点自信和高傲。导师在指导这种学生的时候,压力会稍大,要照顾他的情绪。

相反的,如果学生比较被动,能力一般,或者比较懒惰,导师定期开会就很有必要了。这样一方面起到督促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偏。

另外,从导师的角度说,这种课题讨论组会的效果如何,与老师的组织能力关系也很大。比如:

第一,会上尽量讨论共性问题,或者讨论这个问题至少要对大部分人都有用。不要拿某个同学的技术细节在那里死磕,这样容易浪费其他人的时间。因为即便是同一个课题组,每个人的任务分工也不同,相互的工作并不是那么了解,如果抓着细枝末节不妨,集体讨论会只能演变成一群吃瓜群众在那里看两个人唇枪舌剑的pk。

第二,开会时多鼓励,尽量不要点名批评。这样杀伤力太大,很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严重的会出现抑郁和自杀倾向。

第三,安排课题方向要合理。有些学生喜欢搞理论,那就不要给他太偏工程的课题,有的擅长动手做实验,那就不要让他一天到晚推公式,会搞抑郁掉。

user avatar

有很大帮助。第一生产力,除了deadline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你一个科研的周期节奏,让你定期的进行设计,总结,讨论,思考,以及磨练讲故事水平和贩卖水平,顺带就把写作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再一个,不通过组会练习defend的能力,你能应对毕业答辩吗?

组会是很重要的一个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也是teamwork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组会也是导师了解组内科研进展,规划调配研究资源,申请基金的重要基础。不要认为组会对导师而言不重要。哪怕你真的认为导师给不出建设性意见,光组会这个形式就已经可以对你的科研水平的训练和提升有很好的影响了。

导师给出的正确意见不就更是白嫖么。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对组会如此抵触,但你换个思路去看待组会,会不会感觉好一点?

user avatar

导师如果在一线做科研,有帮助。

导师不在一线做科研,但有科研做的好的师兄弟,有帮助。

导师不在一线做科研,没有比较强的师兄弟,比较难有帮助。


做科研,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极为重要。自己冥思苦想的东西,别人可能一句话就点破了;组内大家做不同的方向,别的方向的方法论很可能借鉴到你的工作中;如何与别人交流,请教,讨论,合作,如何自己做一个精彩的组内报告,这些技能在学校阶段无成本地锻炼和学习,但在你的一生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当你意识到重要性后,请思考,

如果老师没有组会,那么你可不可以组织一个,官方或非官方都行。

如果你认为你们的组会对你没有帮助,那么你可不可以做点什么,能让组会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觉得组会有帮助,你可不可以做点什么,让组会对你更有帮助,如组会后的讨论与合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