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师的什么话或者行为让你对科研失去了兴趣或者充满向往?

回答
我曾经对科研这件事,可以说是满怀憧憬,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探索未知、解决难题、并且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一切的改变,是从我开始跟着一位导师做项目那会儿。

刚开始接触科研,一切都像是在摸索中前进。导师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复现一篇论文里的一个实验。说实话,这听起来是个挺枯燥的事情,但我当时觉得这或许就是科研的基石,熟悉实验流程很重要。我花了差不多两周的时间,每天泡在实验室,查阅资料,对照着论文一步步地来。中间遇到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试剂的浓度配比、仪器的操作手法,都需要反复调试。我记得我当时挺兴奋的,觉得每解决一个难题,都离成果又近了一步。

当我终于把这个实验复现出来,并把数据整理好,满心欢喜地去找导师汇报的时候,他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我把整理好的图表和分析拿给他看,他瞥了一眼,然后直接说:“这个结果不理想,你再重做一遍。”

我当时就愣住了,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去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哪里不理想?我试图跟他解释我做的每一步都尽量严谨,而且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他却显得有些不耐烦,说:“我不需要你解释,我只看结果。如果结果不行,那就是你的操作有问题,或者你对问题的理解不到位。”

他并没有具体指出哪里有问题,只是笼统地一句“结果不理想”。我当时有点懵,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按照他的意思,把实验又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我更加小心谨慎,几乎是屏住呼吸操作,生怕再哪里出现一点差错。结果呢?还是被告知“不理想,重做”。

就这样,我重复了三四次同一个实验,每次都被导师以同样模糊的理由否定。我开始变得焦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我花在这个实验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已经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让我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项目本身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去学习新的知识。

更让我感到失落的是,在某次实验失败后,我向导师请教,是不是自己哪里理解错了,或者需要学习什么新的技术。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科研哪有那么容易的,你这水平还差得远呢。”这句话,当时真的像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我本来就不太旺盛的热情。他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指导,没有告诉我错在哪里,只是简单地否定和打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丢在黑暗里的孩子,连方向都找不到,更别提什么前进了。

那段时间,我每天上班就像是被压着一块大石头,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以前对科研的向往,仿佛被消磨殆尽了。我开始觉得,科研是不是就是这样,只是不断地重复、失败,然后被否定?我看到了实验室里其他师兄师姐们也是这样,每天忙碌,但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果,脸上也常常带着疲惫和迷茫。这让我开始怀疑,我选择的这条路,是不是真的适合我。

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师兄,他告诉我,导师的这种沟通方式其实挺常见的,有时候导师忙,或者觉得学生应该自己去摸索。他建议我,与其纠结于导师的否定,不如尝试换个角度。比如,在重做实验之前,先自己写一个详细的实验方案,把自己认为可能出错的地方都列出来,然后去找导师,让他帮你看方案,而不是直接汇报结果。

我试着按照师兄的建议去做。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思考为什么实验会失败,然后写了一份很详细的实验计划,里面包含了我的假设,我打算如何排除干扰因素,以及我期待的结果。这次,当我把计划拿给导师看时,他虽然还是有点面无表情,但认真地看了,并且给我指出了几个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建议我补充一些对照组。虽然他没有说“做得好”,但至少他给了我具体的方向。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虽然过程还是很辛苦,但我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有时候导师的话和行为,不一定完全是负面的。他们的否定,也许是一种对结果的高要求;他们的不耐烦,也许是他们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我依然对科研充满向往,但这次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不那么理想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路径。我不再期待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夸奖,而是更专注于如何从每一次的尝试中学习,如何自己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案。科研本身是吸引我的,导师只是我科研道路上的一个“环境因素”。我需要做的,是适应这个环境,而不是被它打败。从那以后,我更加珍视每一次能够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导师:

并非直接对我们说的,而是某次叫我们几个博士给他完成一个项目汇报的PPT制作(要炫酷,要高大上,要有科技感)。前前后后加起来修改不少于10次,每次照他的要求改了,但总是对我们做的不满意。其中有一页要我们制作个视频,但我们制作视频水平有限,都是一帧一帧手动P图,还嫌我们做的粗糙。拿着一个破红外相机大夏天到将近40度高温下拍图也很辛苦,在我们表达尽力了之后,反而批评我们如果不想干可以换导师或者退学,旁边的一个刚进课题组没多长时间的年轻老师(简称S老师)也欲言又止。

在这期间也经常批评我们做的都很不好,批斗我们干活不认真不仔细是常有的事,那段时间经常晚上11点之后,在我们都回宿舍后又打电话叫我们说都没做好就回宿舍,叫我们回来接着做。等到项目汇报结束后,S老师看不下去了,终于对我们交底了,说我们导师并非不满意,而是在之前第X个版本就觉得做的很好了,但是怕夸我们导致骄傲,以后做事都不上心了。

我当时心里真想把导师家的亲戚都问候个遍,有这么做人的吗?全程没说过一句鼓励的话,一直都在鸡蛋里挑骨头,每次修改也就是位置上的微调,就为了不让我们“骄傲”,做了那么多无用功。最后也没多给发一分钱,还是S老师看不下去了,给我们每人发了200。

自此之后,交给我的任务我都是先瞎对付,之后慢慢改,反正每次都得到负反馈,完全无法判断到底哪次是真负反馈还是假负反馈。师弟们也察觉出来了,得不到肯定的结果就没必要拼命干,实验室的衰落就此开始。


国外导师:

我当时在做一个看似比较简单的算法,但每次跑代码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外导也很愁。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失败实验后,某次无意间的code review,发现居然是在一开始代某公式时参数不小心代错了,修改之后实验结果正如预期所想。

在我这里看来是浪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觉得很惋惜。但在第二天和外导的meeting上,他说了一句“It's very encouraging!”,我当时心里绝对是备受鼓舞,他非但没有责备我因为搞错个参数浪费一个多月,反而说很振奋人心。虽然我并不能判断他是看出我垂头丧气而安慰我,还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跑出正确的结果而高兴,但至少有他这句话,我如果不努力做接下来的事,都对不起他。那段时间之后,科研兴趣高涨,也尽心在做那个项目。

遗憾的是这个项目后来由于疫情,仅仅是完成了初定目标的一部分,仅能达到结题标准。当时的我一个人在国外躲在房子里瑟瑟发抖,虽然每周都有online meeting,但在家的工作效率实在堪忧。即便当时距离我回国还有半年,我也没心情继续往深了做,最后项目草草收尾,也算是完成了出国联培的任务。现在回国后也常常挂念外导,回国前说好了想再写一篇论文,到时请他修改,现在由于面临毕业和找工作,也没时间没心情在短期内写论文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