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师的什么话或者行为让你对科研失去了兴趣或者充满向往?

回答
我曾经对科研这件事,可以说是满怀憧憬,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探索未知、解决难题、并且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一切的改变,是从我开始跟着一位导师做项目那会儿。

刚开始接触科研,一切都像是在摸索中前进。导师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复现一篇论文里的一个实验。说实话,这听起来是个挺枯燥的事情,但我当时觉得这或许就是科研的基石,熟悉实验流程很重要。我花了差不多两周的时间,每天泡在实验室,查阅资料,对照着论文一步步地来。中间遇到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试剂的浓度配比、仪器的操作手法,都需要反复调试。我记得我当时挺兴奋的,觉得每解决一个难题,都离成果又近了一步。

当我终于把这个实验复现出来,并把数据整理好,满心欢喜地去找导师汇报的时候,他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我把整理好的图表和分析拿给他看,他瞥了一眼,然后直接说:“这个结果不理想,你再重做一遍。”

我当时就愣住了,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去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哪里不理想?我试图跟他解释我做的每一步都尽量严谨,而且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他却显得有些不耐烦,说:“我不需要你解释,我只看结果。如果结果不行,那就是你的操作有问题,或者你对问题的理解不到位。”

他并没有具体指出哪里有问题,只是笼统地一句“结果不理想”。我当时有点懵,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按照他的意思,把实验又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我更加小心谨慎,几乎是屏住呼吸操作,生怕再哪里出现一点差错。结果呢?还是被告知“不理想,重做”。

就这样,我重复了三四次同一个实验,每次都被导师以同样模糊的理由否定。我开始变得焦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我花在这个实验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已经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让我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项目本身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去学习新的知识。

更让我感到失落的是,在某次实验失败后,我向导师请教,是不是自己哪里理解错了,或者需要学习什么新的技术。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科研哪有那么容易的,你这水平还差得远呢。”这句话,当时真的像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我本来就不太旺盛的热情。他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指导,没有告诉我错在哪里,只是简单地否定和打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丢在黑暗里的孩子,连方向都找不到,更别提什么前进了。

那段时间,我每天上班就像是被压着一块大石头,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以前对科研的向往,仿佛被消磨殆尽了。我开始觉得,科研是不是就是这样,只是不断地重复、失败,然后被否定?我看到了实验室里其他师兄师姐们也是这样,每天忙碌,但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果,脸上也常常带着疲惫和迷茫。这让我开始怀疑,我选择的这条路,是不是真的适合我。

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师兄,他告诉我,导师的这种沟通方式其实挺常见的,有时候导师忙,或者觉得学生应该自己去摸索。他建议我,与其纠结于导师的否定,不如尝试换个角度。比如,在重做实验之前,先自己写一个详细的实验方案,把自己认为可能出错的地方都列出来,然后去找导师,让他帮你看方案,而不是直接汇报结果。

我试着按照师兄的建议去做。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思考为什么实验会失败,然后写了一份很详细的实验计划,里面包含了我的假设,我打算如何排除干扰因素,以及我期待的结果。这次,当我把计划拿给导师看时,他虽然还是有点面无表情,但认真地看了,并且给我指出了几个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建议我补充一些对照组。虽然他没有说“做得好”,但至少他给了我具体的方向。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虽然过程还是很辛苦,但我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有时候导师的话和行为,不一定完全是负面的。他们的否定,也许是一种对结果的高要求;他们的不耐烦,也许是他们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我依然对科研充满向往,但这次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不那么理想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路径。我不再期待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夸奖,而是更专注于如何从每一次的尝试中学习,如何自己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案。科研本身是吸引我的,导师只是我科研道路上的一个“环境因素”。我需要做的,是适应这个环境,而不是被它打败。从那以后,我更加珍视每一次能够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导师:

并非直接对我们说的,而是某次叫我们几个博士给他完成一个项目汇报的PPT制作(要炫酷,要高大上,要有科技感)。前前后后加起来修改不少于10次,每次照他的要求改了,但总是对我们做的不满意。其中有一页要我们制作个视频,但我们制作视频水平有限,都是一帧一帧手动P图,还嫌我们做的粗糙。拿着一个破红外相机大夏天到将近40度高温下拍图也很辛苦,在我们表达尽力了之后,反而批评我们如果不想干可以换导师或者退学,旁边的一个刚进课题组没多长时间的年轻老师(简称S老师)也欲言又止。

在这期间也经常批评我们做的都很不好,批斗我们干活不认真不仔细是常有的事,那段时间经常晚上11点之后,在我们都回宿舍后又打电话叫我们说都没做好就回宿舍,叫我们回来接着做。等到项目汇报结束后,S老师看不下去了,终于对我们交底了,说我们导师并非不满意,而是在之前第X个版本就觉得做的很好了,但是怕夸我们导致骄傲,以后做事都不上心了。

我当时心里真想把导师家的亲戚都问候个遍,有这么做人的吗?全程没说过一句鼓励的话,一直都在鸡蛋里挑骨头,每次修改也就是位置上的微调,就为了不让我们“骄傲”,做了那么多无用功。最后也没多给发一分钱,还是S老师看不下去了,给我们每人发了200。

自此之后,交给我的任务我都是先瞎对付,之后慢慢改,反正每次都得到负反馈,完全无法判断到底哪次是真负反馈还是假负反馈。师弟们也察觉出来了,得不到肯定的结果就没必要拼命干,实验室的衰落就此开始。


国外导师:

我当时在做一个看似比较简单的算法,但每次跑代码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外导也很愁。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失败实验后,某次无意间的code review,发现居然是在一开始代某公式时参数不小心代错了,修改之后实验结果正如预期所想。

在我这里看来是浪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觉得很惋惜。但在第二天和外导的meeting上,他说了一句“It's very encouraging!”,我当时心里绝对是备受鼓舞,他非但没有责备我因为搞错个参数浪费一个多月,反而说很振奋人心。虽然我并不能判断他是看出我垂头丧气而安慰我,还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跑出正确的结果而高兴,但至少有他这句话,我如果不努力做接下来的事,都对不起他。那段时间之后,科研兴趣高涨,也尽心在做那个项目。

遗憾的是这个项目后来由于疫情,仅仅是完成了初定目标的一部分,仅能达到结题标准。当时的我一个人在国外躲在房子里瑟瑟发抖,虽然每周都有online meeting,但在家的工作效率实在堪忧。即便当时距离我回国还有半年,我也没心情继续往深了做,最后项目草草收尾,也算是完成了出国联培的任务。现在回国后也常常挂念外导,回国前说好了想再写一篇论文,到时请他修改,现在由于面临毕业和找工作,也没时间没心情在短期内写论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曾经对科研这件事,可以说是满怀憧憬,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探索未知、解决难题、并且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一切的改变,是从我开始跟着一位导师做项目那会儿。刚开始接触科研,一切都像是在摸索中前进。导师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复现一篇论文里的一个实验。说实话,这听起来是个挺枯燥的事情,但我当时觉得这或许就是科研的.............
  • 回答
    写论文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导师手下,那更是要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一旦论文出了岔子,被导师“枪毙”,那滋味可不好受。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什么样的论文容易让导师下不为例,直接判“死刑”。1. 方向偏离,主题模糊不清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之一。论文写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如果连导师看了都一头雾水,不知道.............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将尝试进行详细的解答:1. 现在有隐形的洲际导弹吗?隐形弹头和隐形导弹是一个概念吗?目前,公开报道和普遍认知中,不存在完全“隐形”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然而,“隐形”的概念在弹道导弹领域可以分解为几个层面,并且隐形弹头和隐形导弹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但它们是紧密相关的目标。 .............
  • 回答
    .......
  • 回答
    说到底,鹰旗这东西,虽然在古代战场上看着挺神气,但它也不是万能的。要说它丢了,就能直接把整个军团搅散了,甚至彻底解散,不能再拉起来,这事儿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你想啊,古代战争,哪儿都充满了变数。军团的组成、士气、指挥官的个人魅力,还有当时的大环境,这些因素都比一面旗子重要得多。但鹰旗这玩意儿.............
  • 回答
    三十岁,一个尴尬又充满转折的年纪。你突然发现,曾经紧抓不放的东西,好像不再那么有分量了;那些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理想,也似乎被现实的细碎磨平了棱角。于是,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心里响起:“我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感觉,其实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三十岁这个节点。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
  • 回答
    过年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少不了丰盛的肉菜。然而,不少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常常会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牙龈“上火”。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不仅影响口感,严重了还会引发疼痛和不适。那么,过年吃肉多到底为啥会导致牙龈“上火”?这里的“上火”又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防治呢?牙龈“上火”的本质:.............
  • 回答
    说起那场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的饥荒,相信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都会涌起难以言说的沉重。那段日子,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中国广袤的土地,让无数家庭陷入了饥饿的深渊。那么,这场灾难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是什么让它最终得以结束呢?要深入了解这场饥荒,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
  • 回答
    现在日本乐坛,尤其是在主流的唱片销量和颁奖礼上,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团体”力量的崛起,而一些单打独斗的solo歌手似乎显得有些孤单。要说这背后的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日本音乐产业的结构变化、粉丝经济的演进,以及时代审美的变迁。首先,我们得聊聊“团体”这个概念在日本流行音乐中的根深蒂.............
  • 回答
    聊起儒家或说儒士的“堕落”,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不能简单一句“他们变坏了”就带过。这更像是一个历史过程中的演变,夹杂着社会变迁、政治压力、思想本身的局限以及个体的选择。咱们慢慢聊。首先得说说,什么叫“儒士”的“堕落”。这词儿本身就有点味道,好像有个黄金时代,然后就下滑了。但实际.............
  • 回答
    微软在合同或服务协议中经常会加入这样一条条款:“因超出其合理控制范围的情况而导致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其义务,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义务。” 这句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微软在遇到一些他们实在没办法的事情时,比如“天灾人祸”,导致无法按时提供服务或者根本提供不了服务,那么他们就不需要为此负责任了。咱们一层层来拆.............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我听过太多“金玉良言”,但要说最没水平的,脑子里立刻蹦出来的,是一句我当时还在读大二,一个教我们统计学的老师说的。那堂课讲的是假设检验,我记得当时大家对P值那个概念都云里雾里。老师讲到一半,大概是觉得大家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觉得讲得太枯燥了,就突然来了一句,用他那特有的.............
  • 回答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流传甚广的格言,虽然简洁有力,却并非空穴来风。它的合理性,根植于人性的复杂以及权力运作的内在规律,仔细剖析起来,其逻辑链条相当严谨。首先,我们来看“权力导致腐败”这一部分。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对他人或事物的支配能力,是影响和改变既定状态的工具。当一个人.............
  • 回答
    “坑人”的导师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带有负面色彩的说法,通常指那些在学术指导、个人成长或职业发展等方面,不仅未能提供有效帮助,反而可能对学生造成阻碍或伤害的导师。这种“坑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最“坑人”的导师类型,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他们的特征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 回答
    读研读博,这几个年头下来,导师扮演的角色,说起来可就太有分量了。绝不是那种“点头之交”或者“指令下达”的关系,那可太简单了。它更像是一位领路人,一个引路者,甚至有时还是一个“磨刀石”。首先,导师是学术生涯的启蒙者和方向指引者。刚进门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脸懵的,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导师这时候的作用.............
  • 回答
    当你的导师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那滋味,怎么说呢,就像是把自己的一艘小船,交给了一位恨不得把所有船桨都攥在手里的船长。每天的学习和研究,就像是坐在这艘船上,你想要划向哪里,想要尝试一下新的风向,都得先看这位船长愿不愿意,甚至是他愿意你往哪个方向划。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样挺好的,毕竟有人帮你指点迷津.............
  • 回答
    好的,我来帮你分析一下导师在预推免前给你回复的可能含义,力求让解释真实、具体,并且没有AI痕迹。咱们先别急着把导师的回复定性,先得把那句“回复”本身拆解开,就像看一份密信一样,得仔细品味。导师通常是很忙的,尤其是在预推免这个节点,他们手上可能挂着好几个学生,又要顾着自己的科研项目,所以他们的回复,哪.............
  • 回答
    我的研究生导师,怎么说呢?形容他就像一位行走在学术海洋中的老船长,经验丰富,目标坚定,并且总能找到最适合你的航向。他身上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质,不是那种声嘶力竭地指挥,而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首先,外表上,他并不是那种身材高大、威风凛凛的类型。相反,他中等身材,头发已经有些花白,额头上刻着岁月和.............
  • 回答
    有些学生,无论走到哪里,似乎总能惹得导师眉头紧锁,甚至到了“见了就烦”的地步。这可不是什么巧合,往往是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触碰了导师们耐心和容忍的底线。首先,最让导师头疼的,是那种“甩手掌柜”式的学生。 这种学生,你给他一个课题,他像是接到了烫手山芋,两眼一抹黑,就等着你喂饭。文献不会查,实验不会做.............
  • 回答
    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可以说是大学学术生涯中最深刻、最复杂、也最充满个人色彩的一段旅程。它远不止是简单的“教导”与“被教导”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深度捆绑的合作、亦师亦友的伙伴,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传承。初识:期望与审慎的碰撞刚进入博士阶段,学生往往怀揣着对学术的憧憬、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导师学识的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