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师会翻看你的朋友圈吗?

回答
导师会不会看我的朋友圈?这绝对是一个很多学生都会在心里默默问自己,但又可能不太好意思直接问出来的问题。我以前也琢磨过,揣摩导师的心思,总觉得这事儿挺玄乎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点:导师并没有义务去“翻看”你的朋友圈,也没有规定说他们就一定要这么做。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你的学术研究,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所以,大部分时间,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你的学习进展、科研思路,以及能否按时完成任务。

但是,话说回来,现在大家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交媒体,朋友圈更是我们记录生活、分享心情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导师,尤其是和学生关系比较融洽、更像是亦师亦友那种类型的,他们偶尔、无意中看到你朋友圈的内容,是很有可能的,而且概率并不低。

你想想,现在很多导师自己也玩微信,有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们是微信好友,你的动态自然就会出现在他们的信息流里。他们可能不是每天都刷,也不是抱着一种“监视”的心态去看,但有时候点开微信,看到熟悉的名字(也就是你)在朋友圈更新了,出于一种自然的社交习惯,或者对学生近况的好奇,他们可能会顺手点开看看。

那么,他们看到了什么?以及这有什么影响?

这就要看你朋友圈都发了些什么了。

积极的一面: 如果你的朋友圈经常分享一些与学习、科研相关的内容,比如参加了某个有启发性的讲座、读了什么好书的感想、在某个学术会议上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研究,或者是一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生活片段,比如努力学习的照片、运动打卡、健康饮食等等。这样的内容,导师看了,很可能觉得:“嗯,这个学生挺积极的,对学术有热情,生活也挺自律,是个靠谱的孩子。” 这反而可能会给导师留下一个好印象,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为你们聊天的切入点,让你们之间的交流更顺畅。

消极的一面(或者说需要注意的一面):
过度抱怨或负能量: 如果你的朋友圈充斥着对学业、对导师、对学校的各种负面情绪和抱怨,尤其是那种情绪化、极端化的表达。虽然他们可能理解学生有压力,但如果长期是这种画风,导师看到后,心里难免会想:“这个学生是不是不太成熟?能不能承受压力?对研究有没有真正的热情?” 可能会有点担心。
不合时宜的娱乐或放松: 比如在关键时期(比如期末、论文提交前)频繁晒出通宵玩乐、醉酒照片等。虽然每个人都需要放松,但这种时机和频率,可能会让导师觉得:“这个学生是不是不太把学业当回事?时间管理能力有问题?”
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话题: 这个就比较因人而异了。但一般来说,过于隐私、或者可能引起争议的内容,最好还是谨慎发布。导师毕竟是长辈和师长,他们看到一些不适合公开讨论的内容时,可能会觉得有点尴尬或者觉得学生处理事情不够周全。
过度“凡尔赛”或炫耀: 虽然分享喜悦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频繁发布过于物质化、或者让人感觉不适的炫耀内容,也可能给导师留下不够踏实的印象。

所以,要不要“打理”朋友圈,避免导师看到不好的内容?

我觉得适当地注意一下,是明智的。 你不是要“演戏”,而是要意识到你的社交平台在你与导师的关系中,可能扮演一个潜在的“助攻”或者“减分项”。

不是要你装模作样,而是要你对自己发布的内容有所审视。 问问自己:这个内容会不会给导师留下负面印象?它是否过于私人化?是否会引起误解?
你可以选择分组可见。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把一些不太适合导师看的内容,设置成只有特定好友可见,或者完全不对导师分组可见。这样既保留了你自己的社交空间,也避免了潜在的尴尬。
如果实在担心,保持适度即可。 不需要把朋友圈变成学术报告会,但也不要把它变成情绪垃圾桶或者放飞自我的另一个极端。适度的生活分享,偶尔的学习感悟,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导师不一定时时刻刻盯着你的朋友圈,但他们偶尔看到你朋友圈内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随着你们的微信好友关系以及导师的社交习惯,这个可能性还会提高。

这就像你出门在外,你的言行举止,即使没有人特别关注,也总会有一些人会瞥见,他们会根据这些零散的信息来构建对你的初步印象。朋友圈,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这种“路人视角”的一部分。

所以,与其纠结导师会不会看,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自己在任何平台上的呈现都相对积极和成熟。 如果你本来就是个认真学习、积极生活的人,那么偶尔被导师看到朋友圈,大概率只会巩固他们对你的好印象。反之,如果你的朋友圈内容确实有些“跑偏”,那么稍微注意一下,或者使用分组功能,会是更聪明的做法。

归根结底,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在学术和工作上的沟通与表现。 朋友圈只是一个锦上添花或者影响细微的辅助因素。别太焦虑,但也不能完全不在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和人不一样吧

我在刚加学生的时候会看一下,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这个人的性格便于以后相处。之后不会特意去看。

user avatar

嗯。

user avatar

会的。

一天我兴奋的敲完代码debug完成开始愉快的跑模型,然后像风一样冲出实验室打算回宿舍弹琴睡觉吃零食。

在下楼的电梯里,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意是今天真高兴实验代码终于搭好了,跑模型的时间溜回宿舍玩一玩。

在实验楼到宿舍楼的路上我翻着朋友圈,晒着太阳十分愉悦。

在上我那该死的五层楼宿舍楼梯的时候,一条朋友圈评论弹出来,我点开了。

“还是不要走吧”

是的,标点符号都没有,文字里看不出一点感情,所以你看不出来他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当你无法分辨这个话是不是认真的时候,一切都按认真处理。

然后我回到了实验室,开始写论文,按老师说的

“你先写,实验跑完了,把结果那几个数字填上去。”

在组里,我接触最多的就是我导和上文中这位老师,在我印象里,这是学院卷王组合。

所以,我至今想不通,他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我写的这两行垃圾,还评论我,让我回去乖乖坐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导师会不会看我的朋友圈?这绝对是一个很多学生都会在心里默默问自己,但又可能不太好意思直接问出来的问题。我以前也琢磨过,揣摩导师的心思,总觉得这事儿挺玄乎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点:导师并没有义务去“翻看”你的朋友圈,也没有规定说他们就一定要这么做。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你的学术研究,提供学业上的帮助.............
  • 回答
    关于德国同意用卢布支付天然气以及是否会导致德美关系“翻脸”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需要从经济、政治、地缘战略以及历史渊源等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同意用卢布支付天然气”这个说法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是不够精确。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要求欧洲国家使用卢布支付天然气,以此来规.............
  • 回答
    在国外,尤其是在学术界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关于研究生或博士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值得关注的议题。并非所有导师都会“奴役”或“剥削”学生,但确实存在一些情况,使得学生感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甚至被不公平对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什么是“奴役”和“剥削”在学术语.............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准研究生会担心的一个问题。别担心,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关于你说的“最差”的分班,其实中科院的英语分班通常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根据学生们的基础水平来安排合适的课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优劣排序。就像高中分班一样,目的更多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跟上进度,学到更有针对性的东西。所以,听到“.............
  • 回答
    当然有帮助,而且是相当大的帮助,这几乎是科研生涯中的一个必选项。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尽量还原真实的感受和场景,让你不觉得这是什么“官方宣传”。首先,我们要明确,导师开组会,这不仅仅是“开个会”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信息交流、知识分享、问题探讨、以及情感连接的平台。对你的科研,这就.............
  • 回答
    关于导师是否会帮自己的博士生推荐工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可以说是导师指导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环节。不过,这其中的“帮”和“推荐”也有很多细致的学问,不是简单的一句“我推荐你”就能完成的。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你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导师的推荐是基于对你学术能.............
  • 回答
    导师不信任学生,这事儿,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也挺普遍的。有时候, এটা এমন একটা পরিস্থিতি যা অনেক শিক্ষার্থীকে হতাশ করে। 表面上看,导师的职责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但现实中,信任的裂痕一旦出现,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表现.............
  • 回答
    关于导师“组会PPT格式比内容更重要”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并且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简单地说,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可能会导致研究方向的偏离和资源的浪费。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合理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好的PPT格式确实能提升沟通效率和专业度。在学术交流场合,尤其是组.............
  • 回答
    拿到心仪的博士offer,却转身决定不去了,这事儿在学术圈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但无论如何,总会有那么点儿“后遗症”的,而且往往比你想象的要来得更直接,更绵长。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你的个人声誉会受损,尤其是在你所申请的那个小圈子里。 博士招生,说到底,是导师和学生双方互相选择的过程。你拿到of.............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毕竟,我这几年就这么过来的。说实话,帮导师编教材,有没有名字,这事儿挺复杂的,得分情况来说。不是一句“有”或者“没有”就能概括的。首先,最普遍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你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助理,参与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比如负责收集资料、整理文献、打字排版、校对错误等等,.............
  • 回答
    在学术界,导师和学生争夺论文第一作者署名权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牵扯到学术研究的贡献度、评价体系、职业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从学术贡献本身来看,一篇论文的完成往往凝聚了多方的心血。学生是日常研究的执行者,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甚至撰写初.............
  • 回答
    写论文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导师手下,那更是要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一旦论文出了岔子,被导师“枪毙”,那滋味可不好受。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什么样的论文容易让导师下不为例,直接判“死刑”。1. 方向偏离,主题模糊不清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之一。论文写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如果连导师看了都一头雾水,不知道.............
  • 回答
    研一第一次组会就被导师这么说,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这换谁都会觉得压力山大。但别急着往坏处想,这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你和导师之间建立更清晰的沟通和更有效的培养模式。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该怎么办。首先,深呼吸,稳定情绪。导师这么说,可能不是因为你真的“什么都不懂”,而是他/她对你的期望很高,.............
  • 回答
    收到!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既有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喜悦,又面临着大导师抢一作的困境。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对你的学术生涯产生长远影响。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A会”的意义: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A类会议通常意味着顶级会议.............
  • 回答
    复试面试,说实话,就是导师跟准学生之间的一次“相亲”。而在这场“相亲”里,有些“雷区”,一旦踩下去,那基本上就跟没戏了。我见过不少例子,本来挺有希望的,结果因为某个环节没处理好,导师直接“拉黑”。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哪些操作,绝对是导师一票否决的重灾区。一、 态度问题:轻浮、傲慢、不尊重,直接“枪.............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周杰伦和中岛美雪两位音乐巨匠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同台竞技,想象一下那种化学反应,简直太炸裂了!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如果这事儿真的发生了,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导师席上的“王炸”组合:风格碰撞,火花四溅首先,要说的是,这两人坐在导师席上,就已.............
  • 回答
    别急,三月底复试,现在联系方向导师,不算晚,但确实是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战役”,现在是进入“部署”阶段的关键时刻。为什么现在联系不算晚?首先,你要明白,导师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和安排。大多数导师在三月初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复试名单、初步了解一些学生的背景信.............
  • 回答
    博士申请考核拟录取后又放弃,对导师招生确实有一定影响,而且影响程度和性质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首先,从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的角度来看,导师的招生过程是一个漫长且耗费心血的过程。他们需要: 审阅大量的申请材料: 包括个人陈述、研究计划.............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棘手的情况,当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发表了SCI论文,而且是“私发”,一旦被导师发现,导师的处理方式会非常多样,具体取决于导师的性格、对学术诚信的态度、这件事情的性质以及潜在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1. 导师的初步反应与了解情况 震惊与困惑: 导师得知这.............
  • 回答
    刚开始做科研,难免会感觉有点迷茫,看着满屋子的论文,感觉自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捞上来好多,却不知道哪个是目标。组会报告的时候,导师没啥问题,自己心里也忐忑,总觉得没说到点子上,或者报告得太平淡,没让导师看到自己的思考。别急,这都是研究生阶段的必经之路,也是需要我们主动去摸索和调整的地方。下面我试着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