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次高的评价。
之所以说“次高”,是因为对搞科研来讲,不管文理科,能发现牛逼的idea并且将之搞出来的人都是绝对的天才。
对于这种人,是不是坐的住不重要,因为大家就是看结果的。
但是,有些人也许在发现idea能力方面不足,但胜在执行力好、抗干扰的能力强,只要认真做其实也能做出很多不错的成果。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搞大创新的能力,但只要方向正确,也能搞出来很多不错的创新。
理工科的科研我不太懂,也不好举例子,我就拿文科来说,要是有人搞不出什么新理论,但能把专业内的文献仔细研究一下,梳理出发展脉络,这些成果对学术界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历史、新闻、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谁搞的东西更“扎实”,谁的成果也就更有说服力。
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天才。如果你的导师不是行业大牛,那么说明他也不是什么天才。在这种情况下,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点东西,其实就已经比绝大多数人好的太多了。
说到底,既然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那么对普通人来说,努力、认真、踏实就已经难得的核心竞争力了——因为大多数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个人的理解,即使说这句话的导师有暗示学生智力不顶尖的意思,对研究生来说,"坐得住"也是极高的评价了。有的人在学术上走不远,原因可能是他/她们太聪明了,总是急着想要回报,或者太容易选择走向其他性价比高的道路,而没法静下心去做好眼前的事情。但偏偏对大多数学科而言,(在我看来)勤奋和踏实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坐得住这个优势,足够你在学术上超越许多坐不住的聪明人了。
我还是实话实说吧,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特别的聪明,但是能静下心来做事情。
这个评价到底是好是坏,个人说一点看法。
我认为,读博士往往有两个维度评价,聪明,能干。
而这两维度往往和领域有关。
如果是对智力要求较高的,比如物理领域,比如生物里的算法领域,或者偏计算生物的这个方向,往往是要求非常聪明的,否则是味同嚼蜡不说,往往会努力都难以出成就。
如果是对努力要求高的,比如绝大多数实验科学都是如此,必须凭努力才能做完一个又一个实验来反复堆砌。
哪个更重要?
当然,绝大多数时候,这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都有的,那绝对是王者,二者都没有的,往往是废柴(比如我),还有不少人是都有一丢丢,都不完备,往往最纠结。
如果,非要二选一,作为导师,我更希望学生的优势是:努力。
因为很多时候,指望学生比导师懂的还多,其实难度蛮大的,毕竟单单是经验和积累都已经能让导师做出非常多的指导了。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认认真真的去执行。
然而,很多时候,遇到的是,既不聪明,还不努力的,让人吐血。
所以,你审视一下自己的领域,对智力要求如何,你的导师,水平如何,再决定读博。
除了坐的住,我实在也对你没办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