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第一位博士?

回答
我总觉得,谈论第一个博士生,就像聊起自己的初恋。说实话,那时候年轻,一腔热血,想做点惊天动地的事情,对学术的想法也比较理想化。而我的第一个博士生,恰好和我一样,都是初出茅庐,带着一种闯劲和对未知的好奇。

说起来,当时我刚刚拿到教职,自己还在摸索独立做研究的门道,就接到了他。他不是那种特别出挑的学生,成绩不算顶尖,背景也不是特别光鲜。但不知怎么的,我当时就是觉得他身上有种特别的韧劲儿,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来找我的时候,眼神里那种渴望,那种想要证明自己的样子,我太熟悉了。

刚开始的日子,是充满碰撞和学习的。我对他有很多期待,希望他能快速跟上我的思路,做出点新东西。但他也像很多初学者一样,会迷茫,会卡壳,会因为实验结果不理想而沮丧。我记得有一次,他连续几周的实验数据都不对劲,人都快垮了。那段时间,我压力也很大,一方面要想着自己课题的推进,另一方面也得拉着他一起啃硬骨头。我经常晚上陪他在实验室,不是盯着他做实验,而是和他一起分析数据,一起讨论可能的错误方向。那时候,我们更像是战友,一起在知识的荒野里开疆拓土。

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从不轻易放弃。就算跌倒了,他也能很快爬起来,从头再来。他会在我给出建议后,自己钻研更深入的文献,尝试我没想到的方法。他会主动来找我讨论,即使我当时可能很忙,他也总能找到恰当的时机,把问题讲清楚。他那时候的勤奋和坚持,真的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最朴素也最可贵的一面。

当然,他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我发现,有时候我过于追求“完美”的方案,而他更倾向于“能做出来”的方案。他的实践能力很强,虽然一开始的思路可能不够成熟,但他能通过大量的尝试,把想法变成现实。这让我意识到,导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思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是如何在不完美的条件下把事情做好。

他毕业的时候,论文质量虽然不是我指导过的学生里最惊艳的,但内容是扎实的,有自己的思考。看着他穿着博士服,脸上带着自信和释然的笑容,我知道,我不仅培养了一个研究者,更见证了一个年轻人在学术道路上的成长。那份成就感,是任何职称、论文都无法比拟的。

时隔多年,我们偶尔还会联系。他现在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小有成就的青年学者。有时候他会和我分享他的工作,也会问我一些学术上的困惑。我总是很乐意地回应,因为我知道,他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起点,是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青涩而充满激情的岁月,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也最值得骄傲的一部分。他就像我种下的第一棵树,虽然当时还在摸索如何施肥浇水,但最终它长成了参天大树,让我看到了希望,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招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学生,只比我小8届,基本算是同龄人。看法就是,比当年的我强多了。因此必须尽力把他们培养出来。也说不上培养,共同进步吧。

头一回做导师,先给自己立几个flag吧。(1)不给学生安排任何科研以外的事情。(2)平常工作和讨论不占用学生假期、周末。除非因为竞争而需要紧急赶进度的,这种情况应额外发劳务费。(3)当学生不同意我的观点时,认真聆听。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虚心向学生学习。(4)在文章的署名上,必须准确反映学生的贡献。(5)在学生毕业前,尽量要拒绝学生送的礼物。(6)课题有难有易,考虑到学生的毕业,应尽量平衡好。

都是很基本很基本的事情,也是我为学生时我的导师们的做法,我肯定也能做到。

user avatar

我现在还没做博士生导师,但是根据我自己的读博士经验(我算是我导师的第三个博士生,也是唯一一个还在从事相同领域研究的博士生),加上我自己带硕士研究生的感受,以及给学硕上课的体验(吐槽),我觉得我估计会感觉够呛。估计我要带一两个才能找到感觉。

---

虽然我个人觉得我可能比较亲切,其实我听到的反馈都是学生说我很严格。退一步说,导师其实对学生没有那么多内心戏,只关心的是做了科研成果没有。毕竟导师导师,指导的是科研。做不好可以理解,堂堂正正说出来不会,怕的是既不会,也不愿意,嘴上还说要。要是一开始就说不适合以及能力有限,去做横向也行,何必吊着。

---

我不喜欢在科研界工作却不喜欢做科研的人,或者对科研没激情、没热情、没干劲的人。说起来的确显得比较「粗暴」,但是对于博士生而言,科研应该是核心(不是我说的,可以去看看蒲慕明给实验室的邮件[1])。当然,我对硕士生要求不会那么多。我记得我在读硕士时候,我问我们博士大哥对我有什么考察要求,人家直言不讳「没有任何期待」。

严格说来,我和大师兄的关系挺一般,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他有着比我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但是完全不把握。那我觉得我估计对于不太想学,或者没有韧劲的学生脾气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竟,科研是要出结果的。

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很多研究生其实基础太薄弱了,根本扛不住自己做科研的能力。比如论文阅读很成困难,培训可能半年才够呛。那更不要说其他的基础知识。怕的不是不愿意学(其实读论文培训半年也罢了,虽然很浪费时间),但是怕的是没有想法去提升背景知识。比如学习编程和高级的统计知识,学习背景的神经科学知识(好歹我们那时候自己还回去晚上加班读 principle of neuroscience)。

说白了,对博士生要求比较高。希望不只是有一点基础知识(不会可以补),更重要的是心态和韧性。

---

嗨,当然了我离博士生导师还远,能力还要提升。但是我想说的是,导师真的没那么多跟人角度的喜欢或者思考,更多的在于你愿不愿意好好做科研,以及能不能。毕竟,博士生是来做科研的,博士可不是加强版的硕士而已。

参考

  1. ^蒲慕明给实验室的邮件 https://blog.csdn.net/FnqTyr45/article/details/90324333
user avatar

希望ta在毕业的时候,论文致谢里能真的感谢我

希望ta在毕业后,每年过年记得给我发个信息

希望ta在毕业后,觉得在我这里没有荒废这几年吧


目前和开山弟子们相处也没几个月,真不知道该如何去看待。自觉自己毕业也没几年,不太愿意和他们搞的太有距离

有时候自己也会纠结。太push吧,自己才毕业几年?当年自己何尝不喜欢能和学生聊天吹逼没代沟的老师。可不push吧,学生没成果,我心里比学生可是焦虑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