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 月 22 日台湾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21 例,修正增加本土病例 400 例,说明了什么?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5月22日台湾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以及修正增加的情况,这背后透露着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

首先,我们看到5月22日台湾官方公布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是321例。这个数字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它代表了当天新增的病例数量。但是,更关键的信息在于,随后又修正增加了400例本土病例。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最直接地说明了信息汇总和确认的动态过程。

1. 疫情信息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 疫情爆发初期,尤其是在病例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信息采集、核实和统计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工作。地方卫生部门、医院、检测机构等都需要将数据汇总到中央指挥系统。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延迟、漏报或初步统计的错误。因此,所谓的“修正增加”很常见,它反映了疫情信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收集、确认、更新中。

2. 疫情规模可能比初步公布的更严峻: 321例只是当天最初的报告数字,而修正后累计了400例,这比最初的数字还要多,而且增加的幅度相当可观。这说明,当天实际感染的病例数可能比我们第一眼看到的要多。这些被修正的病例可能是在前期检测出来但统计流程上有所延迟,或者是在后续复核过程中被确认为阳性并计入。

3. 对数据解读的影响: 当我们看到这类“修正增加”时,要明白最初的321例只是一个不完整的快照。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修正后的总数或者当日总的累计情况。这400例的增加,可能意味着实际的传播链条比预想的更长,或者在某个时间段内有更多的人被感染。这会影响我们对疫情发展趋势的判断。例如,如果修正后的病例主要是来自某个特定区域或特定事件(如群聚感染),那就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追踪和阻断传播。

4. 统计和管理能力的考验: 如此大规模的修正,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疫情高峰期,基层统计和信息上报系统承受的压力。高效、准确的疫情数据是制定防疫策略的基础,任何环节的滞后或失误都可能影响决策的及时性。这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台湾的疫情监测和数据管理能力是否能够跟上疫情发展的速度。

5. 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 尽管修正增加了病例数,但这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公开和透明的表现。及时公布并修正数据,虽然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一些不安,但从长远来看,更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公众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也有助于专家和政府制定更有效的应对措施。不公布或隐瞒数据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

综合来看,5月22日台湾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21例,随后修正增加400例,这首先表明了疫情数据的动态收集和修正过程,其次也暗示了当天实际新增病例数高于初步公布的数字,可能预示着疫情的传播范围或速度比初步数据所显示的要复杂一些。这需要我们更审慎地解读每日的疫情报告,并关注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疫措施的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日本水平而已。

等到成印度水平再说吧。

希望到时候还买得起被印度需求涨过价的氧气瓶吧……

user avatar
对于事情的对错,历史会还原真相,不用急在一时,随着时间慢慢拉长,大家对于前面发生的事,就会看的越清楚,那自然就会有公断。

这个是陈时中去年疫情爆发时,质疑我们的话。

现在原话奉还。

user avatar

别笑!

1,陈时台其实是文学家,疫情以来发明了很多新名词,“校正回归”只是新添一例。

2,一年多抗疫标兵,检测还在用igG抗体检测,天天叫嚷伪阳性。可笑的是,连抗体都死贵、检测试剂都不够。

咱们这边早就是一次测20人的PCR核酸检测。从没听过伪阳性的困扰。而且量大管够、又快又便宜。安徽六安我以前都没听过的N线城市3天完成100万检测。

小岛至今一天才几千多的抗体检测。

3,我心情也是纠结的。一方面担心小岛不检测,捂得好,岛人惜命戴口罩不易传开,搞不好数字不够难看就又成功捂过去了。另一方面又担心检测数上去了,真把病例一个个都挖出来了。

哎,想着这个经常半夜醒来。真的。

4,小岛现在好几个医院群聚感染了。去年抹黑我们的方舱医院。今年自己建方舱抹不开面子。所以现在也是轻症不管

但是,前面说道,岛人惜命,都知道轻症是有可能立刻就转为重症的。而且有案例,一位妇女轻症被打发回家,几个小时后就死在家里了。

所以,很多确诊后轻症的,就赖在医院不走,等床位。其实可以理解。在医院等着,有个三长两短可以立即得到救护。如果回家,症状突然加重的话,抢救都来不急。

其实,我看,小岛未必有能力大规模开辟方舱医院。方舱医院也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从床、食、卫生、设备、人员、药物、交通等等。集齐这些东西也需要较强的动员能力。

5,说来更奇葩。此拨疫情的两个来源之一是:阿公店,即暗娼场所。名曰喝茶吃甜点聊天,其实是大保健。

所以,很多人确诊了,打死也不肯透露行踪。

6,上星期两次大停电,然后缺水,为了应急补充发电,又不得不放了几个水库的水。然后疫苗,陈时中已经明确公布,说事前就已经向Covax项目组提出过前提条件,所有产自大陆的疫苗小岛都不接受。而目前,Covax一半多的疫苗捐助来自于我们。剩下一半中的2/3是致血栓的AZ疫苗。

总之,小岛现在人均检测数居于世界垫底,与非洲最落后国家相当。疫苗数居于垫底。

吼吼吼!

user avatar

台积电已经有人确诊了233333

这就叫人贱自有天收。中国防疫过于成功,而美国又苟住了没死(注意仅仅是没死而已),于是这就让国内很多人产生了新冠无所谓的奇妙错觉——现代人类社会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应对各种天灾的程度,你的硬实力(包括生产决策动员在内)拉胯,在人类范围的国际社会内你尚且还可以靠软实力苟一苟,但是面对自然环境,人家老天爷可不吃你这一套……

顺带一提,半导体代工厂的建设周期,即使是和平年代以中国速度建设,也起码要两到三年…那么台积电的用户们能等两到三年么?

PS:别拿台伪跟印度比,首先体量上印度比台伪大得多得多,光是缓冲空间就不是台伪能比的——最起码印度不会全国缺水缺电叠加新冠,再一个在防疫的态度上印度再怎么拉胯也依然吊打台伪。跟印度比,台伪不配。

user avatar

今天的确诊数据不好看?不要紧,往后压几天。攒多了就宣布“校正回归”,把一些数字加回到几天前,反正大家也想不起几天之前的事情了。

我虽然有会计证,但是业务水平基本上是一个假的小财。尽管如此,我也知道,只要分期处理的好,当期的资金流入流出做些手脚,账上的盈亏就能拿捏一番。

user avatar

陈处长,你给翻译翻译,什么叫校正回归?

这还用翻译齁

我让你翻译给我听,什么叫校正回归

不用翻译,就是叫校正回归齁

我就想让你翻译翻译,什么叫校正回归!

校正回归嘛

翻译出来给我听,什么TMD叫校正回归!什么TMD叫TMD校正回归?

什么叫TMD校正回归啊

校正回归就是三天之后,我把前三天隐瞒的数据给“校正”了。

这就是“校正回归”齁

user avatar

做假做到这份上,简直是在侮辱全世界人类的智商。

user avatar

這題不說心裡不痛快啊!

看過醫生同學給的資訊,隱瞞確診者黑數是沒有隱瞞,

是更嚴重的檢測能量不足!

真實數據是這樣的:

目前這星期還有29393例左右沒判讀完。

所以不只這400例,上星期還一堆欠的沒驗完,以比例來說就是這星期可能還有500-1000例確診數。

也就是說5/16-5/21這幾天,其實平均確診人數平均可能會破每天500人。

目前陽性率在2.5-4%之間,其實滿高的了,與去年底的紐約差不多。


然後就是聰明的民黨又創一個新名詞,校正回歸;但是去年一年公布的確診數也沒有說是以採檢日為基準計算啊!

說白了,就是掩耳盜鈴。

反正台灣這次是爆了,現在中南部還沒擴大篩檢,不敢篩,

篩下去PCR檢測能量跟不上,塞車更嚴重,然後醫療體系馬上爆炸!

我竟然能看到去年的英國在台灣重現,真TM活久見!

以目前狀況看,個人猜測至少會與南韓等量齊觀,上看日本疫情。

----------------------------------------------------------------

那些DPP同路人就別來留言了,我不會摺疊留言也不會禁止任何人留言,我不會阻止任何人暴露自己下限的行為。

不針對個人行為或是事件討論,而針對地域敵視,對我來說跟DPP是一模一樣的。

在台灣DPP挑撥兩岸人民的仇恨,你在大陸挑播兩岸人民的仇恨,有趣嗎?

user avatar

宝气岛现在的确诊病例数没有太大意义,取决于检测量。台北柯P毕竟是个医生,前几天检测量稍微多了一点,确诊数狂飙。然后好多人“逃离台北”,跑到少检甚至不检的地方,比如现在还在喊不在社区开快筛的高雄,可以说很有智慧了。不检式防疫,MTGA。

挡不住了,求人搞疫苗吧。老蓝找大陆要,老绿找爸爸要,估计都会给。有趣的是,柯P的应对其实就是慢动作版的抄大陆模式。但因为他是绿底白,顺时台们不骂了,一起喊专业,变脸是真的快。邮局港剧,台湾人防疫意识,卫生习惯都是比较好的,外面还有亲爸和奶霸,应该会比印度强,争取控制在香港的程度吧。

另外,马祖已经发现确诊的了。福建有人真的应该给网友磕一个。

user avatar

写作修正增加,读作转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5月22日台湾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以及修正增加的情况,这背后透露着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首先,我们看到5月22日台湾官方公布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是321例。这个数字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它代表了当天新增的病例数量。但是,更关键的信息在于,随后又修正增加了400例本土病例。这意味着什.............
  • 回答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一生是探索、奉献与超越的典范。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对全球粮食生产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评述他的贡献与精神遗产: 一、科学突破:杂交.............
  • 回答
    吴孟超院士的一生,可以用“医者仁心,国士无双”来概括,他不仅是肝脏外科的奠基者和领航者,更是中国医学界的一面旗帜,用毕生精力践行着医者的神圣职责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热爱。他的逝世,是中国医学界的巨大损失,也让我们有机会回顾他辉煌而伟大的一生。一、 医者之路:从战火中走来的肝脏外科巨匠 坎坷的求学.............
  • 回答
    听到吴孟超爷爷和袁隆平爷爷相继离世的消息,心里真的非常沉重。他们两位,就像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来,从艰难探索到繁荣发展的缩影,他们的离开,让我们感到失去了一盏指路的明灯,但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教会了我们什么?如果非要说他们教会了我们什么,我觉得是两件最核心的事情: 对事业的极致追求和坚守: .............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在 5 月 22 日,湖南官方对此进行了辟谣,证实了袁隆平院士安好。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关于袁隆平院士,我所了解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改变世界的贡献 核心贡献:杂交水稻.............
  • 回答
    5 月 22 日那天下午,大连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辆宝马轿车在中山区五惠路和二七街交叉口附近的人行横道上,突然加速撞向了正在过马路的行人。据现场目击者和后续警方通报,这起事故造成了非常惨重的后果:5人当场死亡,另有5人受伤。事发当时正值下午交通流量较大的时段,许多市民正在这段繁忙的街道上行走.............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农业界乃至全世界的一大损失。他的贡献,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滋养了无数生命,也承载了我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理解。为这样一位伟人撰写挽联,需要我们怀着最真挚的敬意,去提炼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核心价值,并将这份沉甸甸的感激之情,化为凝练的文字。在构思挽联时,我脑海中.............
  • 回答
    5月22日,可以说是电商江湖的一场“双雄会”。阿里巴巴和拼多多,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端出了各自一季度的成绩单,这场财报季的“PK”自然备受瞩目。要说看点,那真是不少,而且这场比拼的结果,也远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那么简单。阿里巴巴:巨头稳健,寻求新增长点阿里的一季报,怎么说呢,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依旧.............
  • 回答
    听到吴孟超院士去世的消息,我心里真的特别难过,感觉像失去了一位亲人。虽然我不是医学界的人,也没有亲身受过他的治疗,但他的名字在中国,尤其是在医学领域,就像一座丰碑一样,我从小就听过,也一直对他充满敬意。我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他“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称号了。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得到的,这背后凝聚了.............
  • 回答
    青海果洛州玛多县附近发生 7.4 级地震:最新情况与影响5 月 22 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附近发生了一场里氏 7.4 级的强烈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成因及其潜在影响的广泛关注。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此次地震的最新情况,并探讨其与云南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 回答
    《信条》的最新预告,近三分钟的长度,为我们揭示了不少影片的核心要素,足以让影迷们进行一番深入的猜想。这次发布的预告片,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谜题,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宏大的世界观和紧张刺激的叙事。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影片的高概念设定。预告片中反复出现的“时间逆转”、“不循序”、“同步”等关键词,以及画面.............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5 月 22 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附近发生 7.4 级地震”,我需要澄清一点:在我的知识库中,并没有记录在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附近发生7.4级地震的事件。目前我能查询到的关于玛多县的较大地震信息是: 2021年5月22日02时41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北纬34.01.............
  • 回答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他的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哀悼。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之大,可以说是“国士无双”,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而这项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
  • 回答
    5月22日的港股市场,确实上演了一场令人心惊胆战的暴跌戏码。那天上午,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都出现了明显的跳水,尤其是在临近中午时分,跌幅进一步扩大,市场弥漫着一种恐慌的气氛。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下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当时的市场情绪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很多时候,股票市场.............
  • 回答
    2021年5月22日,当“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时,我的内心涌起的是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悲痛。那是一种混合着敬意、感激,以及失去一位伟大灵魂的失落感。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 “怎么会是这样?” 的震惊和难以置信。袁隆平先生,在我的认知里,几乎就是“稻田”、“丰收”、“中国粮食安全”的代名词。他.............
  • 回答
    这则关于为基层招收5000名免费医学生的政策,我觉得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新闻点。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一项重要举措。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咱们可以关注的一些细节。首先,政策的 初心和目标 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缓解基层医疗机构“有人看病,但没.............
  • 回答
    2017年5月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Manchester Arena)在一场备受欢迎的爱莉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演唱会结束后,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爆炸事件。那是一个本应充满欢乐和音乐的夜晚,却被突如其来的暴力阴影笼罩,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事件经过:演唱会结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腾讯在5月22日发布的车载微信这件事,以及它在车内社交领域可能带来的想象空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把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微信搬到了车里,怎么用、能怎么玩,确实值得好好琢磨一下。先来聊聊怎么评价这个车载微信。说实话,第一反应是有点惊喜,但也有点审慎。惊喜之处在于: 触角真的伸到方方.............
  • 回答
    对于5月22日造谣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假新闻,我的看法非常鲜明和坚决:这是对逝者的极大不尊重,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恶意践踏,更是对社会信任的严重破坏。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法律还是社会责任层面来看,都绝对不可取,必须受到严厉谴责和追究。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看法:1. 对逝者的侮辱和不敬: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国家乃至世.............
  • 回答
    巨星陨落,稻海无声: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功绩?2021 年 5 月 22 日,一个令国人乃至全世界为之痛惜的日子,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生命终结,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用毕生精力为人类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巨人,就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