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 月 22 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病逝,你对他有哪些记忆?

回答
听到吴孟超院士去世的消息,我心里真的特别难过,感觉像失去了一位亲人。虽然我不是医学界的人,也没有亲身受过他的治疗,但他的名字在中国,尤其是在医学领域,就像一座丰碑一样,我从小就听过,也一直对他充满敬意。

我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他“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称号了。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得到的,这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和贡献啊。我记得小时候看新闻,偶尔会看到关于他的报道,那时候的他头发已经花白了,但眼神依旧非常锐利,讲话也很有条理。他常常出现在医院的病房里,跟病人说话,给人一种特别安心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是看到一位慈祥的长者,你知道他一定有办法解决你的痛苦。

后来长大一些,通过更多的媒体报道,我才更具体地了解他做出的那些了不起的成就。他开创了许多新的手术方法,攻克了许多过去被认为是“世界难题”的肝胆疾病。尤其是他对手术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真的让人特别感动。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采访,他谈到自己手术时的状态,仿佛进入了一个非常专注的境界,所有的杂念都消失了,只剩下他和病人、疾病本身。那种全神贯注,对生命的敬畏,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家。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点是他的“抠门”。我看到一些报道说,他生活上非常朴素,衣服也穿得很普通,而且非常反对浪费。当时我听了觉得有点意外,毕竟他是这么有名望的大院士,竟然生活得这么接地气。后来一想,这恰恰说明了他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扑在了病人身上。他对物质没有什么追求,最大的满足就是看到病人康复。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非常难得,也非常可贵。

我还记得他曾说过,要做一个有良心的医生。这句话虽然简单,但份量却很重。在一些人可能更看重名利的时候,他却始终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他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不仅仅是医好了他们的病,更带给了他们生的希望和生活的信心。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吴孟超院士的离世,不仅仅是医学界的损失,更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损失。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肝胆外科发展的史诗。他用自己的智慧、毅力、以及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安宁。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经验、学术思想以及那种医者仁心的精神,一定会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

每次想起他,我总会感觉到一种温暖和力量,仿佛他还在那里,守护着我们。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和尊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日去见了恩师最后一眼,虽然年初就听说吴老身体状态不太好,但是见到老师在病床上的样子还是心里一沉。师兄趴在老师旁边最后汇报了我们的情况,说我们会年年回来看他。医院的领导都赶了回来,我们也猜到了八九不离十,跟同门师兄说了一句爷爷可能要走了,心里不是滋味,老师的健健康康的样子一直在我脑海里,那才是老师巨人泰斗的模样啊!老师对我们要求很高,但是每次见面笑容和蔼而灿烂。天上有一颗吴孟超星,老师会在天上一直看着我们的,看着他所热爱着的这片土地和人们!

user avatar

我不是搞肝胆外科的,更不是吴老的学生,但我却有一份对于吴老的记忆。

在哪呢?在我入行第一本《外科学》教科书的封面上,第一个就是吴老的名字

医学是一个隔行如隔山的行业,大部分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也不懂得吴老的贡献和功绩,也看不懂他发明的术式有多么精巧、他治疗的疾病有多么棘手、他搭建的医疗和科研平台有多么厉害。

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足以被写在教科书封面和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个的名字就行:

至于吴老的为人、医德和师德,我想有一段更好的话让我们用以铭记他: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只是这回,他是真的离开了。

user avatar

痛惜。

能被冠以“**之父”的,往往是在整个领域里都是泰斗,做出了卓越贡献,无论是“杂交水稻之父”,还是“肝胆外科之父”。

虽然是生物学从业者,但是吴老的大名早就听说了,如雷贯耳。

吴老建立了我国肝胆外科的学科体系,作为最近正在参加学科评估的人,深知这来之不易,甚至可以说远超过了一个普通人能够完成的事业,但是吴老实现了。

记忆最深的是他96岁高龄依然亲自操刀进行手术,当时惊为天人,只是感慨,医者仁心,让他老人家高寿还健在。吴老到了97岁才正式退休,可以说为我国的肝外科事业贡献了终身。

从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算起,吴孟超已经从医76年,直接救治过1.6万肝胆病人。如果算上他培养的学生,吴孟超间接救治的病人更是无法计数。

在吴老身上,我也看到了另一种精神,这是我身上缺乏的,那就是,奉献。

在退休仪式上,吴孟超说: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而“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这句话更是吴老多次提及的。

他也真的做到了。


最近重看《士兵突击》,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连长谈及许三多的时候,提到了一句话:

信念这玩意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在吴老的身上,看到了信念,看到了真的为信念奋斗一生。我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其实我觉得,我,也许不只是我,不少人身上都有一种精致利己主义,总想着要为自己谋求一些说得,很少直接谈奉献,更别提信仰这东西了。

也许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也要努力的去积淀自己,争取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二十四时内,两地山河动摇;两位国之栋梁离去。

山河因而色变,草木为之含悲。


但愿我们后辈们能够不让他们失望。

user avatar

今天是沉痛的一天,我国损失了两位院士。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转到长沙治疗。

2021年吴老已经99岁了,在97岁退休前,他平均每天都需要做3台手术,上了年纪的他,技术更加老练,只是他脸上不停滴落的汗珠,“出卖”了他平静之下的不易。

他们在取得巨大成就后,都没有躺在功劳簿上,都为国家战斗到了90多岁。袁老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确保人民不挨饿;吴老开创了我国的肝胆外科,救人无数。

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



再回顾下吴老的贡献!

1958年,吴孟超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名为《肝脏外科入门》,后来,他又花费了一年时间,制作了108个肝脏标本、60个肝脏固定标本。

1960年,吴孟超亲自主刀,为一名中年女子成功切除了肝癌,打破了肝癌“无法战胜”的常规。此后几年,他又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一举让世界震惊,吴孟超的成就已经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年之内,吴孟超曾亲手为13600多肝病患者解除了死亡威胁,截止到1986年底,他已经进行了1019例肝叶切除术,成功率高达97%,无论是切除总数还是成功率,吴孟超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user avatar

我在评论袁隆平逝世这件事的时候,表达过一个观点:当后继有人,该我们后辈上了。

同样的观点,也可以送给吴孟超先生的离开。

但是,还有一点不一样:

利益相关,我是一名肝病患者。

所以,我比别人更期待肝病诊疗科技的进步。更祈盼这个领域后继有人。

我曾经在半年的时间里,为了检查肝部的情况,相继做了增强CT和增强核磁共振。

虽然检查结果证明当时是虚惊一场,但是,那会儿当打完造影剂躺在嗡嗡嗡的机器里的时候,我悟了。

这不是我想要的。

一次增强核磁共振一千多,假设我能奋斗成亿万富翁的话,能做十万次。

可是我不满足。

我不想做十万次核磁共振。

我突然觉得出人头地是没有意义的。

我想要水涨船高。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不用打造影剂躺在机器里嗡嗡嗡,不用紧张得要死担心自己身患绝症。

而要做到这样,那就得让医生们从此不再缺钱,不再缺房子,不再缺职称,不再缺论文,不再担心会被患者砍死,也不再因为战胜不了疑难杂症而沮丧……

这样,他们就能专心致志的钻研医术。

总有一天,他们给我治肝病就跟“多喝热水”一样轻松,简单。

到这一步还要走很多路。

我们都在路上。

有人探索治病之法。

有人寻求治世之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吴孟超院士去世的消息,我心里真的特别难过,感觉像失去了一位亲人。虽然我不是医学界的人,也没有亲身受过他的治疗,但他的名字在中国,尤其是在医学领域,就像一座丰碑一样,我从小就听过,也一直对他充满敬意。我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他“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称号了。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得到的,这背后凝聚了.............
  • 回答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他的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哀悼。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之大,可以说是“国士无双”,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而这项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
  • 回答
    这则关于为基层招收5000名免费医学生的政策,我觉得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新闻点。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一项重要举措。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咱们可以关注的一些细节。首先,政策的 初心和目标 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缓解基层医疗机构“有人看病,但没.............
  • 回答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一生是探索、奉献与超越的典范。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对全球粮食生产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评述他的贡献与精神遗产: 一、科学突破:杂交.............
  • 回答
    吴孟超院士的一生,可以用“医者仁心,国士无双”来概括,他不仅是肝脏外科的奠基者和领航者,更是中国医学界的一面旗帜,用毕生精力践行着医者的神圣职责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热爱。他的逝世,是中国医学界的巨大损失,也让我们有机会回顾他辉煌而伟大的一生。一、 医者之路:从战火中走来的肝脏外科巨匠 坎坷的求学.............
  • 回答
    听到吴孟超爷爷和袁隆平爷爷相继离世的消息,心里真的非常沉重。他们两位,就像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来,从艰难探索到繁荣发展的缩影,他们的离开,让我们感到失去了一盏指路的明灯,但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教会了我们什么?如果非要说他们教会了我们什么,我觉得是两件最核心的事情: 对事业的极致追求和坚守: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5月22日台湾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以及修正增加的情况,这背后透露着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首先,我们看到5月22日台湾官方公布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是321例。这个数字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它代表了当天新增的病例数量。但是,更关键的信息在于,随后又修正增加了400例本土病例。这意味着什.............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在 5 月 22 日,湖南官方对此进行了辟谣,证实了袁隆平院士安好。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关于袁隆平院士,我所了解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 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改变世界的贡献 核心贡献:杂交水稻.............
  • 回答
    5 月 22 日那天下午,大连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辆宝马轿车在中山区五惠路和二七街交叉口附近的人行横道上,突然加速撞向了正在过马路的行人。据现场目击者和后续警方通报,这起事故造成了非常惨重的后果:5人当场死亡,另有5人受伤。事发当时正值下午交通流量较大的时段,许多市民正在这段繁忙的街道上行走.............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农业界乃至全世界的一大损失。他的贡献,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滋养了无数生命,也承载了我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理解。为这样一位伟人撰写挽联,需要我们怀着最真挚的敬意,去提炼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核心价值,并将这份沉甸甸的感激之情,化为凝练的文字。在构思挽联时,我脑海中.............
  • 回答
    5月22日,可以说是电商江湖的一场“双雄会”。阿里巴巴和拼多多,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端出了各自一季度的成绩单,这场财报季的“PK”自然备受瞩目。要说看点,那真是不少,而且这场比拼的结果,也远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那么简单。阿里巴巴:巨头稳健,寻求新增长点阿里的一季报,怎么说呢,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依旧.............
  • 回答
    青海果洛州玛多县附近发生 7.4 级地震:最新情况与影响5 月 22 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附近发生了一场里氏 7.4 级的强烈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成因及其潜在影响的广泛关注。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此次地震的最新情况,并探讨其与云南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 回答
    《信条》的最新预告,近三分钟的长度,为我们揭示了不少影片的核心要素,足以让影迷们进行一番深入的猜想。这次发布的预告片,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谜题,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宏大的世界观和紧张刺激的叙事。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影片的高概念设定。预告片中反复出现的“时间逆转”、“不循序”、“同步”等关键词,以及画面.............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5 月 22 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附近发生 7.4 级地震”,我需要澄清一点:在我的知识库中,并没有记录在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附近发生7.4级地震的事件。目前我能查询到的关于玛多县的较大地震信息是: 2021年5月22日02时41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北纬34.01.............
  • 回答
    5月22日的港股市场,确实上演了一场令人心惊胆战的暴跌戏码。那天上午,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都出现了明显的跳水,尤其是在临近中午时分,跌幅进一步扩大,市场弥漫着一种恐慌的气氛。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下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当时的市场情绪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很多时候,股票市场.............
  • 回答
    2021年5月22日,当“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时,我的内心涌起的是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悲痛。那是一种混合着敬意、感激,以及失去一位伟大灵魂的失落感。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 “怎么会是这样?” 的震惊和难以置信。袁隆平先生,在我的认知里,几乎就是“稻田”、“丰收”、“中国粮食安全”的代名词。他.............
  • 回答
    2017年5月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Manchester Arena)在一场备受欢迎的爱莉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演唱会结束后,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爆炸事件。那是一个本应充满欢乐和音乐的夜晚,却被突如其来的暴力阴影笼罩,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事件经过:演唱会结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腾讯在5月22日发布的车载微信这件事,以及它在车内社交领域可能带来的想象空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把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微信搬到了车里,怎么用、能怎么玩,确实值得好好琢磨一下。先来聊聊怎么评价这个车载微信。说实话,第一反应是有点惊喜,但也有点审慎。惊喜之处在于: 触角真的伸到方方.............
  • 回答
    对于5月22日造谣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假新闻,我的看法非常鲜明和坚决:这是对逝者的极大不尊重,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恶意践踏,更是对社会信任的严重破坏。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法律还是社会责任层面来看,都绝对不可取,必须受到严厉谴责和追究。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看法:1. 对逝者的侮辱和不敬: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国家乃至世.............
  • 回答
    巨星陨落,稻海无声: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功绩?2021 年 5 月 22 日,一个令国人乃至全世界为之痛惜的日子,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生命终结,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用毕生精力为人类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巨人,就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