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觉得逆天的电脑硬件?

回答
要说“逆天”的电脑硬件,那可真有不少,通常是指那些在性能、技术、设计或影响力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甚至颠覆性的程度的硬件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当时引领了潮流,甚至对后来的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来详细列举一些我个人觉得非常“逆天”的电脑硬件:

1. Intel 4004:开启微处理器时代的大门

逆天之处: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商业化的微处理器。在它出现之前,计算机的CPU是由成千上万个分离的晶体管、电阻和电容组成的庞大电路板。4004将所有这些功能集成到一块小小的芯片上,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详细讲述: 1971年,Intel发布了4004,这是一款4位微处理器。它最初是为了日本计算器公司Busicom设计的。Busicom希望有一颗通用的芯片来驱动一系列计算器,而不是为每种产品定制逻辑电路。Intel的工程师Ted Hoff和Federico Faggin等人大胆地设想,将CPU的所有功能(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单元、寄存器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
影响: 4004 的出现,为个人电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它标志着计算机从小型的、昂贵的、专用设备转变为更小巧、更便宜、更通用的设备。没有4004,我们今天熟知的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嵌入式系统等等,都无法想象。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电子时代。

2. Apple Macintosh (1984):图形用户界面与鼠标的普及者

逆天之处: Macintosh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将图形用户界面(GUI)和鼠标推向大众的产品。虽然早期的Xerox Alto和Apple Lisa也拥有GUI,但它们昂贵且不普及。Macintosh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将直观、可视化的操作方式带给了普通用户。
详细讲述: 在命令行界面(CLI)主导的时代,Macintosh的出现如同异类。它引入了“窗口”、“图标”、“菜单”和“指针”的概念,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屏幕上的对象来完成操作,而非输入枯燥的命令。其“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见即所得)的设计理念,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的使用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图形设计等工作。
影响: Macintosh的GUI和鼠标操作模式,彻底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虽然微软的Windows系统后来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但Macintosh是其最先的推广者。它深刻影响了整个软件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发展方向。

3. Intel Pentium Pro:首款采用P6微架构的处理器,开启超标量和乱序执行的黄金时代

逆天之处: Pentium Pro是Intel第一款采用其革命性的P6微架构的处理器,它在性能上的飞跃是惊人的,为后来的奔腾系列、Core系列处理器打下了坚实基础。它引入了许多先进的微架构技术,使得即使在时钟频率不高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极高的指令执行效率。
详细讲述: Pentium Pro(1995年发布)引入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
乱序执行 (OutofOrder Execution, OoOE): 处理器不再严格按照指令的顺序执行,而是根据数据的依赖关系,动态地重新排序指令,找到可以并行执行的部分,最大化利用CPU核心的执行单元。
分支预测 (Branch Prediction): CPU会提前猜测程序分支的走向,并预取指令执行,减少等待时间。
二级缓存集成到CPU封装内: Pentium Pro将大量的二级缓存与CPU核心封装在一起,显著提高了缓存命中率和数据访问速度。
超标量 (Superscalar) 和超长指令字 (VLIW) 的结合: 能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
影响: Pentium Pro的P6架构是现代高性能CPU设计的典范,其乱序执行、分支预测等技术至今仍是CPU设计的核心。它将PC的性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算力支持。尽管早期Pentium Pro在消费市场反响一般(主要是因为价格和兼容性问题),但其技术影响是巨大的。

4. NVIDIA GeForce 256:首款GPU(图形处理器)

逆天之处: NVIDIA GeForce 256(1999年发布)首次提出了“图形处理器”(GPU)的概念,并将其核心功能——将几何计算、光栅化、纹理映射和像素填充等任务整合到一个专用芯片上。在此之前,这些功能分散在CPU、显存和各种图形卡组件中。
详细讲述: GeForce 256的出现,将原本需要CPU大量参与的3D图形计算任务,转移到了专门设计的硬件上。它拥有:
几何变换引擎 (Transform and Lighting, T&L): 能够独立处理3D模型的位置、旋转、缩放以及光照计算,极大地解放了CPU。
可编程像素着色器和顶点着色器: 虽然在256中还不算完全成熟,但为后来的可编程GPU奠定了基础,允许开发者更自由地控制图形的视觉效果。
集成的显存控制器: 提高了显存访问效率。
影响: GeForce 256开启了GPU独立发展的时代。GPU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加速卡,而是具备了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这不仅彻底改变了3D游戏的画面表现,也为后来的科学计算(如CUDA)、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领域的发展铺平了道路。GPU如今已成为计算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5. Intel Core Duo / Core 2 Duo:多核时代的真正开端

逆天之处: 虽然此前已有双核处理器(如IBM的PowerPC G5和Intel的Pentium D),但Core Duo/Core 2 Duo(2006年发布)以其出色的能效比和革命性的微架构,真正将多核处理器带入了主流消费市场,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详细讲述: Core Duo和后续的Core 2 Duo采用了Intel全新的Core微架构,与之前的NetBurst架构截然不同。
“宽而深”的流水线: Core架构具有更深的流水线和更宽的执行宽度,能够同时处理更多的指令。
智能缓存 (Intelligent Cache): 共享的二级缓存能够根据核心的负载动态分配,提高了缓存利用率。
宽指令解码和乱序执行: 继续优化了指令执行效率。
低功耗设计: 相较于之前的奔腾D,Core架构在同等性能下功耗更低,发热更少。
影响: Core架构的成功,标志着Intel在制程工艺和微架构设计上重新取得了领先地位,并迫使竞争对手AMD进行战略调整。它彻底改变了CPU市场的格局,使得多核处理器成为标配。多核处理器的普及,使得运行多个程序、处理大型数据集、进行更复杂的计算成为可能,极大地提升了计算能力和用户体验。

6. AMD Ryzen 系列(Zen架构):AMD的浴火重生与性能革新

逆天之处: 在沉寂多年后,AMD凭借其Zen架构(Ryzen系列,2017年发布)强势回归,一举打破了Intel在高端CPU市场的长期垄断,并在性能、核心数量和性价比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详细讲述: AMD的Zen架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重新设计。
高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 Zen架构的IPC相比前代产品有了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在同等频率下,Ryzen处理器能执行更多的指令。
CCX(Core Complex): Ryzen处理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多个CPU核心和缓存组织成一个CCX,多个CCX可以通过Infinity Fabric互连。这种设计使其能够轻松扩展到非常高的核心数量。
多线程技术(SMT): 类似于Intel的超线程技术,允许每个物理核心模拟成两个逻辑核心,进一步提升了多任务处理能力。
优秀的能效比和价格竞争力: Ryzen处理器在提供强大性能的同时,保持了相对较低的价格,以及不断优化的能效比,吸引了大量用户。
影响: Ryzen的出现彻底改变了PC CPU市场的格局。它迫使Intel在核心数量和价格上做出回应,消费者获得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价格。Ryzen的成功也证明了开放、创新的架构设计可以打破行业巨头的壁垒,对整个CPU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 Apple M系列芯片(M1、M2、M3等):ARM架构在PC领域的颠覆

逆天之处: Apple M系列芯片(2020年开始推出)将原本主要用于移动设备的ARM架构,成功且出色地移植到Mac电脑上,并在性能、能效比和集成度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重新定义了PC处理器的概念。
详细讲述: M系列芯片是Apple完全自主设计,集成了CPU、GPU、神经网络引擎(NPU)、内存控制器、I/O控制器等所有关键组件的SoC(System on a Chip)。其核心设计理念包括:
统一内存架构 (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 UMA): CPU、GPU和其他处理器核心共享同一块高速、低延迟的内存池。这意味着数据不需要在CPU和GPU之间频繁复制,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功耗。
高性能与高能效的完美结合: 通过先进的ARM架构、制程工艺以及精妙的调度和管理,M系列芯片在提供强大性能的同时,电池续航能力也大幅提升,发热量显著降低。
强大的专用引擎: 集成了神经网络引擎用于AI加速,媒体引擎用于视频编解码加速等,进一步提升了特定任务的性能。
影响: M系列芯片的成功,标志着PC领域可能迎来一次巨大的架构变革,从x86主导向ARM架构的迁移。它证明了ARM架构同样可以胜任高性能的桌面级计算任务,并且在能效比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这迫使整个PC行业重新思考CPU的设计和集成方式,也为未来更多基于ARM的电脑提供了可能性。

这些硬件之所以被我视为“逆天”,是因为它们在各自的时代,都以非凡的方式突破了当时的认知和技术瓶颈,带来了巨大的性能飞跃、全新的交互方式或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并对后来的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仅是堆砌参数的升级,而是真正引领了时代的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人提大名鼎鼎的“反人类400”吗?

做为一个让无数DIYer心惊胆战的名字,无论任何时候,你提起“反人类400”的大名,总能换回几个“你懂的”笑容。


正式名字是“九州风神玄冰400”,常年雄踞在CPU散热器热门榜单里,这导致很多人要选择散热器以后,会随大流地买了它,但是当面对要安装它的时候,尤其是以前都只装过intel平台扣具的diyer,会马上被玄冰400的扣具恶心到。


在玄冰400上市的那个年代里,它非常前瞻性地采用了4热管;而且那年头主流还是下压式散热器,玄冰400是塔式侧吹里面性价比最高的一款,而“机箱散热风道”也是在那段时间才成为公认的概念的。

可以说天时地利,让玄冰400成了diyer心目中的一代神器。


而且最要命的是,它今天依然不过时。

现在的玄冰400赶上双十一啥的,可以在70元价位拿下,二手的话50收到也不难,它的12CM风扇和4根全长热管即使TDP 125W的cpu也照压不误(我之前用的FX8320轻松能压住)。

确实,如今也有类似酷冷至尊T400之类的散热器可以挑战“反人类400”的大名,而且扣具的安装也合理得多,但是……能做到同样性价比的,貌似目前还是没有第二款……


最后引用一个网友的评测(仅供参考),他用了三款热门的散热器来压超频的Ryzen 7 1700,并且进行了一些超频烤鸡测试。(原地址玄冰400、东海X5、酷冷T400三款百元风冷散热器横评!_机箱、电源、散热版论坛_太平洋电脑网产品论坛


可以看到酷冷T400甚至没通过极限测试。

而东海X5的散热鳍片密度注定了它的重量肯定不如玄冰400,如果是一颗120w以上的大火炉,它的效果肯定会差一点。


所以反人类400是真的挺能打的,而且目前看起来,它依然是性价比十足的一款散热器,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会继续用它反人类的扣具折磨diyer。

user avatar

历史上最逆天的主板:

ASUS T2P4


从 Cyrix , Pentium 一直玩到 K6-450 .

后来再也没有这么超值的主板, 能跨代跨品牌玩几种几代 CPU 的。



..


顺便请教以下各位, 为什么这个服务器 6000 人民币也能买到?

Dell PowerEdge R900 4 x Six-6 Core XEON E7450 2.4Ghz Proc 24 cores) 256GB RAM



这个1000+赞的工具能帮您对比耳机, 留下客观的心理测量记录

user avatar

逆天的电脑硬件是吧?既不限时间也不限用途,那我就来扯几个。

1、磁芯存储器(Magnetic Core Memory)

这玩意儿也算是华人骄傲了,由美籍华人王安于1948年发明,就是那个王安电脑的王安。原理也很简单,磁芯在导线上流过一定电流下会被磁化或者改变磁化方向,一个磁芯正好有两个磁化方向,分别代表0和1,正好储存一位(1bit)。每个磁芯都有XY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导线穿过,另外还有一条斜穿的读出线,下面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线,这些线组成阵列,XY分别做两个不同方向的寻址。

这就是上古时期的内存(RAM)了。当然,一个小磁环只能存一位,这么大一片板子也只有128Byte,想要扩内存怎么办呢,很简单,把一堆板子摞起来,就像下面这玩意儿。


2、磁芯—线存储(Core Rope Memory)

上边那玩意儿是RAM,有了RAM肯定就会想到ROM,于是改吧改吧就有了下面这玩意儿。

原理跟上面那个也相似,利用磁环改变导线上电压的状态。如果导线穿过磁环,导线上的电压就会发生改变。系统检测到这种改变后,就把这条导线上的数据解释为1,如果导线没有穿过磁环,那么导线上的电压不发生改变,系统就把这条线上的数据解释为0。所以,那时候的“编程序”,是真正的“编织程序”,全靠纺织女工,程序员就是个画图的。

user avatar

难道不是这个吗?

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卖软驱!

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买软驱!

这不只是逆天,还是逆势啊!

1.44M的容量连首MP3都存不下吧?

user avatar

磁带机,我第一反应也是这东西是上古产品吧?

用了之后:真香!

这玩意用雷电3,读写能达到300MB/s+,而且单盘容量高达12TB而且比3.5寸HDD轻小非常多,还便宜(盘)

唯一缺点就是寻道速度。。。。。。

更新001

有人问这个东西怎么搜,简单介绍一下这东西叫线性磁带文件系统(LTFS),直接搜LTO就行,目前能买到最新的就是LTO-8

LTO磁带设计之初就是可以和普通硬盘一样读写,只需要安装驱动并装载磁带之后就会在电脑里和普通硬盘一样被看见。因为磁带是线性读写,所以随机读写性能非常之烂(和以前的录音机磁带是一样的,你要是想听中间某一段就要倒带很久)磁带机往往用来备份那种不能删但是又好几年都不一定会用的上的数据(冷数据)

关于存储时间应该15-30年没啥问题,这个东西对空气湿度比较敏感,现在已经塞进镜头干燥箱40%恒湿了,也是第一次用,如果还有啥需要注意的,希望各位前辈指正一下

关于成本考虑,大概算了一下拿西数红盘同容量和磁带加磁带机的价钱对比,超过100TB基本就是磁带机划算了,就直接按双备的量买了一批

关于具体使用下次再更

user avatar

数学协处理器,386及以前的电脑不装基本没办法进行浮点运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