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粹主义和民粹政治是什么?

回答
民粹主义(Populism)和民粹政治(Populist Politics)是两个紧密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理解它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核心特征、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民粹主义 (Populism)

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政治风格,它将社会划分为两个对立的、本质上敌对的群体:“纯洁的人民”(the pure people)和“腐败的精英”(the corrupt elite)。民粹主义者声称他们代表了真正的、被压迫的“人民”的意愿,并且致力于与腐败的精英作斗争,以夺回权力并实现人民的利益。

核心特征:

“人民”与“精英”的二元对立: 这是民粹主义最核心的特征。
“人民”: 通常被描绘成一个同质的、道德上高尚的群体,他们淳朴、善良、勤劳,并且被剥削或忽视。他们的声音被主流媒体、政治建制派或知识分子所压制。民粹主义者往往会模糊“人民”的具体定义,将其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集体,以争取更广泛的支持。
“精英”: 被描绘成一个脱离群众、自私自利、腐败无能的群体。这可能包括政治家、金融家、知识分子、媒体人士、官僚等。民粹主义者将社会问题归咎于这些“精英”的错误决策或恶意行为。
反对政治建制派(AntiEstablishment): 民粹主义者强烈反对现有的政治体制、政党和政治人物。他们认为这些“建制派”已经背叛了人民的利益,需要被推翻或彻底改革。
直接民主的诉求(Direct Democracy Appeal): 民粹主义者常常倡导更直接的民主形式,例如公投、公民倡议等,以此绕过被视为腐败或无效的代议制机构。他们认为人民的意愿应该直接体现在政策制定中。
简单化和情感化的语言(Simplistic and Emotional Language): 民粹主义者倾向于使用简单明了、直击人心的语言,强调情感而非复杂的政策分析。他们擅长利用公众的愤怒、恐惧、不满和希望来动员支持。
“大多数人的意愿”的强调(Emphasis on "Will of the Majority"): 民粹主义者认为他们代表了“人民”的压倒性多数的意愿,并有权按照这个意愿行事,有时甚至可以忽视少数人的意见或法律程序。
道德化和理想化叙事(Moralizing and Idealized Narrative): 民粹主义者将政治斗争描绘成一场道德上的正邪之争,他们一方是正义的,另一方是邪恶的。这种叙事能够有效地凝聚支持者,但也可能导致政治上的极端化和不宽容。
“真相”的垄断者(Monopolizers of "Truth"): 民粹主义者常常声称自己掌握了“真相”,而主流媒体和精英们则在撒谎或掩盖真相。

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

民粹主义并非一种具体的政策纲领,而是一种动员和组织政治力量的方式。它可以出现在左翼、右翼甚至中间派政治中,并与各种意识形态相结合。

左翼民粹主义: 通常将“人民”定义为工薪阶层、穷人、被压迫者,将“精英”定义为大企业、金融资本、富人。其政策诉求可能包括增加社会福利、财富再分配、加强工会权利等。
右翼民粹主义: 通常将“人民”定义为本土居民、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将“精英”定义为全球主义者、移民、少数族裔、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其政策诉求可能包括限制移民、保护主义贸易、加强国家主权、回归传统价值观等。

民粹政治 (Populist Politics)

民粹政治是指以民粹主义为指导和动力的政治活动、策略和实践。它更侧重于实际的政治操作和运作方式。一个政治家或政治运动如果采取民粹政治的手段,那么他们就是在践行民粹主义。

民粹政治的特点和操作:

民粹政治家在实践中会运用以下策略:

直接沟通和煽动(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Agitation): 通过社交媒体、集会等方式,直接与支持者沟通,避开传统媒体的过滤。他们善于利用简单化的语言和煽动性的口号来激发公众情绪。
制造替罪羊(Scapegoating): 将社会问题归咎于特定的群体,如移民、外国势力、少数族裔、媒体或政治对手,以转移公众对复杂问题的关注,并凝聚“人民”的认同感。
攻击体制和机构(Attacking Institutions): 质疑或攻击司法机构、独立媒体、学术界、央行等非民选但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机构,认为这些机构是阻碍“人民”意志实现或被“精英”控制的。
承诺简单而激进的解决方案(Promising Simple and Radical Solutions): 对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提供看似简单、直接且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往往缺乏可行性或会带来负面后果。例如,“让国家再次伟大”、“将所有非法移民驱逐出境”等。
个人崇拜和领袖中心(Personality Cult and LeaderCentricity): 民粹政治往往围绕一个强大的领导人展开,他被描绘成唯一的救世主或人民的代言人。对领袖的忠诚甚至高于对政策或政党的忠诚。
操纵信息和事实(Manipul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Facts): 传播不实信息、虚假新闻(fake news)、阴谋论,以削弱公众对传统信息来源的信任,并巩固自身的叙事。
诉诸情感而非理性(Appealing to Emotion over Reason): 通过激发民众的愤怒、恐惧、自豪感、归属感等情感来建立联系和动员支持,而非依赖于事实论证和理性辩论。
边缘化和压制反对意见(Marginalizing and Suppressing Dissent): 将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视为“人民的敌人”或“精英的同谋”,从而压制批评声音和政治多元化。

民粹政治的潜在风险和影响:

政治极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 民粹主义的二元对立和攻击性语言会加剧社会和政治群体的对立,导致政治僵局和不稳定。
侵蚀民主制度(Erosion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对司法独立、媒体自由、宪法和法律的攻击,会削弱民主制度的基石。
政策的不可持续性(Unsustainable Policies): 承诺的简单化解决方案往往不切实际,可能导致经济混乱或社会问题恶化。
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抬头(Rise of Nationalism and Xenophobia): 特别是右翼民粹主义,常常与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联系在一起,可能导致歧视和仇恨。
政治不稳定性(Political Instability): 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特征可能导致政策的频繁变动,以及对现有政治秩序的颠覆。

总结来说:

民粹主义是一种思想框架、一种世界观,它定义了“人民”与“精英”的冲突,并宣称自己代表人民的利益。
民粹政治则是实践民粹主义所使用的策略和手段,是民粹主义在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

你可以将民粹主义想象成一套“理论”或“叙事”,而民粹政治就是利用这套“理论”或“叙事”去赢得选举、获得权力并实施政策的“方法”。

理解民粹主义和民粹政治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其核心的对立叙事、对政治建制派的反对以及对简单化、情感化沟通的偏爱。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12更新:打算把这个答案大改一遍,以一种更方便理解的方式呈现这个答案,同时纳入更多关于民粹主义的理论。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移步专栏。


6.13更新:争取在6月底7月初有一波比较详细的更新。


5.16更新:在后面讨论了拉美民粹主义的模式以及一些相关讨论。

增加了正文目录,后面的更新会同步更新正文目录。



目录:

1.民粹主义的定义:

a.作为政治风格的民粹主义

2.民粹主义典型地区与类型分析:

a.拉美民粹主义(左翼民粹主义)

————————————————————————————————————————

占坑,为啥没人正经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民粹主义是什么?

我的回答基于这个观点:民粹主义在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目前主流的对于民粹主义的定义有以下几种:1.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2.作为一种逻辑的存在。3.作为一种话语的存在。4.作为策略/组织概念的存在。5.作为政治风格的存在。

下面先分别介绍前四种看法以及对它们的批判:

1.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

这种观点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也是各位非常容易理解的一个定义。但是这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民粹主义定义。它的定义如下:

一种内核空洞的意识形态,认为社会最终将分裂为两个同类的且对抗的群体“纯粹的人民”和“腐败的精英”,并且政治应当是人民公意的一种表达。

它的优点在于:1.它是超越地域的。2.它能够规避一种常见的偏见:民粹主义是坏的。

但是缺点同样明显:

1.套用意识形态这个定义来解释民粹主义会直接导致后面的话语定义无法存在。(这一点在后面介绍话语定义时会提及。)

2.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空洞”的意识形态是否会真正变得空洞?这个问题需要对比一下“生态主义”这个概念:生态主义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当空洞的意识形态(环保与不环保两者之间的对抗。)但是生态主义的理论却始终在发展,它并没有局限于“环保”与“不环保”之间的对抗,而是发展出了相当丰富的理论和理论体系。但是民粹主义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民众”和“精英”之间的对抗。因此民粹主义是不是一个类似于生态主义这样的空洞的意识形态是有待商榷的。

3.意识形态时需要来源的,但是民粹主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来源:这里并不是强调民粹主义是没有历史的,并不是如此,而是强调民粹主义缺乏理论建构,同样缺乏对民粹主义的直接认同。民粹主义和此前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是它的确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这点从目前对民粹主义的定义的纷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主张民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学者主要是卡斯 穆德(Cas Mudde),也有一些学者认同这一观点如科恩 阿布茨(Koen Abts),玛格丽特 卡洛凡(Margaret Canovan)等。

2.作为政治逻辑的存在:

这个观点也是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观点:在当今的民主社会中,民主的一个含义就是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这个逻辑了:人民作为政治的主体,他们的直接要求(民粹主义)也就是政治的根本逻辑。在此基础上,所有的政治都是民粹主义的,因为人民的要求是政治权力的根本来源。

这个说法的问题同样有三个:

1.概念误用:提出这种看法的学者厄内斯特 拉克劳(Ernesto Laclau)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前还曾指出:这种所谓的民众与“政权”之间的博弈可以被命名为“霸权”,那么这种博弈究竟是霸权还是民粹主义?

2.现实中的反例:在这个定义中,拉克劳实际上强调了民粹主义提出的主张是对现实的一种“激进的替代方案”。但比如“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民众实际上拒绝提出一种激进的实质性主张,甚至是反对将自己与民粹主义联系起来。但按照拉克劳的定义这种行为毫无疑问是民粹主义,因此这是个值得注意的反例。

3.这个定义过于宽泛:简单来说,他的定义把民粹主义当作了政治的根本逻辑,也就意味着一切政治都是民粹主义的,这种说法和“一切政治都是民主的”的说法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概括一切也就必然意味着它的解释是模糊的。

3.作为话语的存在

这个定义有两种流派,分开来说:

1.埃塞克斯话语分析学派:基本上就是在解释上面的民粹主义作为政治逻辑的存在的观点的合理性。它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拉克劳。

2.定量分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话语来定义民粹主义,这个做法的问题非常简单和突出:什么关键词是民粹主义的?一个词如果摆脱语境来谈是否是民粹主义的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算是定量研究在社会科学中的老毛病了。。。

4.作为策略/组织的存在

这种说法也是很常见的说法,它的基本定义是:

个人领袖通过其寻求或行使政府权力—这种政府权力以大量几乎无组织的拥护者直接的、未经协调的和非制度化的支持为基础—的政治策略。

这个定义的首要问题在于:词语定义混乱。“无组织的拥护者”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宗教活动和自发的环保运动都有可能被纳入到这个框架之中。而“未经协调的和非制度化”这个说法,勒庞首先表示不服:我的国民阵线组织的好好的啊为啥说我非制度化啊?

此外,这里定义的民粹主义的参与者只是“无组织的拥护者”,那么人民在哪里?

最后:民粹主义只是为了煽动民众获得支持的么?它的文化属性是否被忽视了呢?

这个定义的提出者是科特 维兰德(Kurt Weyland)

这里我想简单分析一下目前排名第一的 @冷哲 答主对于民粹主义的定义:

(民粹主义)即向民众宣扬有一个集团正在损害或阴谋损害民众的利益,而自己是和民众站在一起的,只有选自己才能保护民众的利益。更为极端的民粹政治,是试图煽动民众情绪,然后用民意来压倒正常的程序,实现政治目的。这些种情况下,这是一个贬义词。

换言之,狭义的民粹政治就是向民众灌输仇恨或恐惧心理,使之产生错误的观点,并在决策中做出对灌输者有利的决定。

作者:冷哲 链接:zhihu.com/question/21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基本上包含了上面所说的四种民粹主义的定义。

首先它强调“一个集团正在损害民众的利益”,也就是“腐败的精英”,意识形态的表现在这里体现的非常明显。

其次:它的一个根本逻辑是:“民意能够压倒正常的程序并实现政治目的。”这符合对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逻辑的定义:民粹主义是政治的根本逻辑。(程度也许没有那么深lol)

再其次:话语定义在这里面虽然没有太明确的体现,但是“煽动”这种行为也会多少涉及话语问题。

最后:作为组织/策略的存在是非常明显的,“实现政治目的”这个表述是非常直接的。

我对这个定义的最后一句话很感兴趣,显然我认同“民粹主义”不是贬义词,但是冷哲先生将它限制在“这些种情况下”这个范围内。我很喜欢这个界定。

但是正如我所说,以占领华尔街为例:是否煽动民意是带有破坏现有政治体制的目的呢?我觉得是不一定的。

我没有任何批判 @冷哲 先生的意思,我只是想表达:冷哲先生的观点可能还是局限于第一种定义,即作为意识形态的民粹主义。可能我们在讨论民粹主义时,需要考虑摆脱这些传统定义的影响。

这也是政治风格这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的意义。

下面讨论政治风格这个说法,在讨论这个说法之前我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唐纳德特朗普。

首先,讨论前提是:特朗普先生是一位民粹主义领袖。

各位如果看过《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两部剧的话,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为首相的Hacker先生,尽管在很多问题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但是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处理媒体问题的能力非常,非常强。在这个问题上他是超过Humpy的(比如《YPM》最后一集中Humpy说错话被Hacker教育。)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政治家们开始逐渐变成了演员。

进一步考虑这个问题:政治家们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很简单:民众的支持。

一个只会处理“媒体问题”的废物成为了人民支持的“政治家”,这显然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但是这也反映出一个基本问题:民众喜欢这样的,拥有好的媒体表现的政治家。

我们再来看一看成功的政治家,特朗普先生在面对民众时,所采取的主要策略是什么?这个问题最简单的体现就是他的Twitter。他的twitter可以称得上是任何人都能读懂,他的语言简单且直接。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一个专业人士给你谈很专业的内容,你听不懂,你大概也不会觉得自己感觉很好(多数情况)

这也正是民粹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一种以简单的、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的趋向,而且具有给予简单的、直接的解决方案的倾向。

很显然,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使用如此直接和简单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应该是不符合他们的真实教育水平的。(在此拒绝讨论特朗普的受教育程度,这个问题在目前的知乎环境下没法讨论。)所以结论很明确:他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质。

或者这么说:大家现在关注政治是完全关注政治的内容么?还是开始更多关注这个领导人的八卦甚至是他的家庭?

为什么表演会成为政治的主流?有两个理由:

1.意识形态的衰退: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赋予政府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的影响开始退潮,甚至是遭到了大量的攻击。这导致政府急需寻找新的合法性的来源。

2.传统政治主体的衰退:在这里我提两个主体:1.官僚体系。2.政党体系。

官僚体系的逐步衰落(公共空间中的)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我们提到官僚体系时我们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

政党就更不用说了,“建制派”已经被批判了多长时间了。。。

为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主体被群众们疯狂批判?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让我们产生共鸣:对于官僚机构,在我们和官僚机构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官僚机构的低效,我们不知道官僚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行为对民众而言是无法理解的。(这也是“人民的名义”会如此火爆的一个原因吧。)普通民众很少会认同这个观点:官僚机构对于国家政治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至于说政党,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过一个党派的党纲?恐怕是少之又少吧。政党的许多行为已经无法发挥传统的动员民众的作用。

简单来说:政党和官僚机构距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远,这个现状是对官僚机构和政党这两个主体的合法性的重要挑战,也是民粹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我觉得我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讨论的原因是:媒介化使得政治开始越来越引人注目。什么是媒介化?引用一个嘉沃德的定义:“社会对媒介及媒介逻辑的高度服从和依赖。”这里实际上强调的就是社会与媒体之间日益增强的相互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体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几乎不可能与媒体绝缘。媒体开始成为塑造社会的重要力量(有一个说法叫做媒体正在成为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和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同时,社会的好恶和需求也反过来影响了媒体的内容,毕竟任何媒体都需要主动适应这个时代的主流的需要。

政治起初并不是引人注目的,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众是不可能了解政府的,19世纪的秘密外交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实例。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政治看是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当代社会,各种媒体平台上关于政治问题的讨论都非常兴盛,而民主制度的发展也使得政治家们必须要关注大众的想法,甚至是为了获得支持而主动向选民介绍自己。

但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民众接受自己的观点,领导者们必须要把自己的观点以尽可能简明的方式介绍给民众,因为民众的理解水平差异极大,最简单的方式是最能够让民众理解的方式。因此政治家们的主张开始变的极度极度简单化,由复杂的政策分析逐渐变成了“谁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应当怎么消灭我们的敌人。”当政治开始暴露在镁光灯下时,领袖们也就需要开始借助表演来主动构建政治关系。

我们在此就可以界定一个重要的概念,政治风格是什么。它的定义是:“用于构建政治关系的各种表现手法。”

为什么要主动关注表现手法?因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这种表演究竟如何影响了民粹主义领导人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强调这一点主要是为了区别两者:风格与内容。在之前所讨论的四种定义中无一例外都在本质上依赖于这种区分。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完全可以造就内容,而内容也可以反过来影响风格。这是因为当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政治正在迅速风格化。因此我们必然要研究风格,而不是将风格与内容分离开来并强调内容才是政治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已经不关注这位领袖的政策主张究竟是什么,他的政策的具体影响可能是什么,而是关注比如他的镜头表现如何,他长得帅不帅之类的point。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风格而不是前面所提到的四个因素呢?也有三个原因:

1.政治社会学向社会行动和实践的转向:用人话说就是这避免了一个问题,将民粹主义当作一种固定的事物。因此民粹主义完全可以有非常不同的表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表现形式如“精英”与“平民”的对抗。

2.重视关系因素的政治代表理论的发展:在当代社会政治代表制意味着一种相互关系:提出主张,(观众)选择接受/不接受。而表演正是在提出一种主张:你们选择我,我可以作为你们的代表,让你们被代表。因此政治表演(如政治家的形象)被重视:如果不重视表演的话是无法说服民众你能够代表他们的。

3.有关表演性的理论的发展:民粹主义谋求的代表全体民众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总有民众对于民粹主义领导者的主张是不满的。但是民粹主义领导者们则试图通过表演塑造出一种假象:他可以代表所有人(也就是人民这个整体。)以此来掩盖一个事实,即他并不能真正代表所有人。这也是民粹主义能够创造政治主体的一种解释,这一点实际上体现出了政治性表演并不是一种“表面性”特征,而是能够深刻影响到整个环境的。

在此,“表演”并没有界定为一个贬义词,因为表演实际上是能够将我们的政治中的许多基本要素拿到聚光灯下来鉴定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作为我们的政治的支柱。

更具体的说:以意识形态定义民粹主义忽略了表演因素的存在,一种意识形态下的政治风格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将其定义为意识形态可能将范围扩大了。

将民粹主义定义为话语的毛病在前面已经提及了:民粹主义不是一种话语,表演风格和话语不是一回事,表演风格可能包含话语但是话语的范围远大于表演风格。

那么,作为一种风格存在的民粹主义,有哪些特征?

1.诉诸人民:这是民粹主义与其他风格的根本区别(如威权主义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民粹主义可能并不是单纯针对精英,也可能针对别的主体如反移民运动。作为民粹主义运动,它针对的对象就是“移民”这个主体。同时,诉诸人民也是所谓的反对专家的重要理论依据:他们强调人民的常识作为一种朴素的判断标准,乃是界定一切问题正误的根本标准。这也是反精英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持。

2.利用“危机、分裂和威胁”等概念:民粹主义领导人通过种种重大的,直接的威胁来煽动民众的情绪,并且强调这些危机的解决已经是刻不容缓,排斥一种传统的深思熟虑后的危机解决方案。这实际上反应出一个问题:民众对现代的复杂治理体系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非常致命,也是非常自然的:人们天生会对复杂的事物感到厌恶,加上难以理解,对于这些体系的排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举个例子,许多人讨厌数学)(逃

这种排斥实际上可能是多种不满结合起来一同爆发的,所以民粹主义的内涵可能是相当复杂的。

3.无礼的行为:一方面民众的粗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粗鲁更能够获得底层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这实际上是在表达对现有政治体系的不满,见第二条。

这种看法也会产生自己的影响:

1.帮助理解民粹主义并不一定与政治光谱的某一端绑定:右翼民粹主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但是左翼民粹主义同样存在,取消这种绑定会有助于理解这种现象。

2.解释“主流政治的民粹主义干涉”:这实际上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民粹主义领导人上台后开始变的正常,以及政治家是如何运用民粹主义作为帮助自己获得支持的工具的。因为在这种理论看来,民粹主义只是一种风格而已,本质上是多变的。

3.避免民粹主义与民主之间的概念滑移:实际上是规避了在讨论政治逻辑定义时出现的问题。

4.帮助区分民粹主义与其他风格的区别:我们一般理解的传统政治的风格更多是Humpy所代表的,优雅的和冷静的办公室政治,而不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和民众的直接参与。它实际上在挑战传统政治的中立性。

5.一个问题:代表制如何成为了所有民粹主义讨论的焦点?这也就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民众究竟应该是作为一个活跃的政治实体,主动参与和影响政治呢,还是被动的被外部力量(宪法、历史甚至是领导人等等)所塑造的一个实体呢?

总之,作为风格的民粹主义只是为理解民粹主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这种理论也当然存在问题,但是借助这种理论,我们可以解释一些既有的现象和规避一些传统问题,同时产生新的思考。这也就是这种研究方式的价值所在。

民粹主义在现实中有许多类型,在此讨论一个左翼民粹主义的典型:拉美地区的民粹主义

拉美地区的民粹主义通常表现为一种“福利民粹主义”,其表现是一种“民粹式的福利超载”(为了获得民众支持强行推进不可行的福利政策。)

客观上,拉美地区由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分裂,不健全的民主制度为这种民粹主义的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主观上,民粹主义领导人针对贫富差距进行的政治性煽动和为了巩固成功而选择提供福利是这种民粹主义容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也涉及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区别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这个问题后面会有专门的讨论。

如果我们认定拉美地区的“福利民粹主义”是为了迎合民意而提升人民福利这个特点存在的话,实际上我们就将这种民粹主义界定为了一种“政治策略”。

以此,我们可以对“福利民粹主义”下一个最终的定义:“民粹主义政治人物为了获取“人民”的支持或践行其政治理念,强力推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带有“政治性分配激励”色彩的社会福利政策。”

完成定义之后我们也许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拉美作为民粹主义的主要研究对象?

原因非常简单和直接:拉美地区的民粹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这种社会文化普遍强调不顾经济限制以发展福利,实现均贫富的目标,并深刻影响到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拉美地区的民粹主义何以盛行?

1.社会基础:快速城市化,低迷的就业率,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以及仇富心理。其中国有经济主导的经济体系为民粹主义领导人以国家政策方式提高福利提供了可能性(经济基础),而仇富心理则是民粹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

2.制度环境:缺乏法制与社会基础的民主制度无力限制民粹主义的蔓延。在成熟的民主国家中,限制民粹主义的蔓延通常有以下三种手段: 强化法治(如违宪审查);限定直接民主的范围(如限制全民公投);强化“协商民主”。但这三者在拉美地区并不适用,拉美地区的宪政名存实亡,对于民粹主义领袖难以起到限制作用。

3.主观因素:民粹主义领袖的个人魅力是维系民粹主义阵营内部各派别的重要纽带。拉美民粹主义领袖通常聚焦社会分裂的现状,在上台后则采取大量的措施取悦民众,试图巩固其政权。他们经常将复杂问题诉诸口号式的简单解决方案。也常通过丑化精英来唤起人民的参与。

拉美地区民粹主义者上台后,总体上的特色是:无视各种限制,对外强调民族主义,对内推行国有化,推行强制就业,强行补贴以提高工资水平,管控物价以应对通胀。

公共支出方面,消费支出全面压倒生产性支出,无视财政收入能力的财政扩张往往引发严重的赤字危机。

关于民粹主义的经济学研究,下次更新再补。

参考文献:

1.《对民粹主义的再思考:政治、媒介化和政治风格》,本杰明 墨菲特;西蒙 托米著,宋阳旨译,《政治研究》2014年第2期(总第62卷),有删改

2.Stig Hjarvard,The Mediatization of Society, Nordicom Review 29 (2008) 2, pp. 105-134

3.《福利民粹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政策实践—基于拉美地区和泰国的经验》,赵聚军,《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6期

————————————————正文完结分割——————————————————

PS:拒绝污名化民粹主义。

PPS:建议在讨论民粹主义之前考虑一下卡里斯玛这个概念。

PPPS:反民粹主义的一个重要论据是:人民是愚蠢的和容易被煽动的,这个观点是我目前看到的反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但这个基础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这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讲的未必正确,大家姑且一听。

@陈荣钢

把民粹主义的源流讲的非常详细了,我答不了那么好。我就讲讲民粹的优势和劣势吧。正好和这个答案互补(

精英主义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

民粹主义的内涵很模糊。如果大致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把民粹主义描述为这样一种思路:民众的意愿是决策最高准绳。

民粹主义一开始就是以精英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民粹主义否定了精英主义之中“精英”的决策合法性。民粹主义认为“精英”是不应该存在的,亦即,一小部分人的决策意见不应该比多数人的决策意见更值得尊重。这种思潮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因为精英主义在历史上一直无法解决精英占据决策位置而自肥的问题。民众受够了精英的剥削,因此否定了精英决策的合法性。

如果否定精英阶层的决策合法性。那么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比另一个人更适合决策。既然所有人在决策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那么决策结果用多数票决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也就更能贯彻。因此政治决策上的民粹主义,总是以投票形式,尤其是全民公决为体现。

民粹主义的决策合法性体现为一种“程序合法性”。也就是说,经过了大家都认可的程序(多数票决)实现的决策,自然得到大家的尊重。

由于直接否定了精英阶层的决策合法性,也就是否定了精英阶层的存在意义,民粹主义能够完美地回避精英主义中精英认证的漏洞以及精英自肥的问题。

但是这样一来也带来了民粹主义的核心问题:决策的不专业,或者说是决策的盲目性。

————————————————————————————————————

对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问题,专业对口的人总是人口中的极少数。

得病的时候,正常人不会随机找一群人通过投票表决来诊断,即便是全民公决,也绝不比找个正经医生更受欢迎。那么在政治问题上这种非专业人士占多数的决策方式怎么可能产生正确决策呢?

进一步讲,既然大多数民众可能对待决策的问题并不十分了解,那么民众对于这个问题的决策思路又是怎么来的呢?

我想大家基本都没见过自己该投票了然后投个骰子决定自己是投赞成还是反对的吧?

民众对于问题的决策,有可能是出于与问题毫无关联的个人喜好。比方说,有的选民在投票时仅仅依据自己感觉哪个候选人长得更帅。

但是,更可能的,则是通过问题的一些见闻而进行的决策。而这些道听途说的见闻,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比如当初PX化工厂是不是该建在本地。当时很多民众在抗议时,其实对PX的毒性的了解都是错误的。

由于不专业的民众在决策中的依据大多来源于道听途说,所以媒体舆论对民众决策结果有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如果媒体舆论给出错误的信息,那么民众的决策自然也就不会对到哪里去。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相关利益集团或政治人物的需要,他们常常会向民众宣扬错误的观念,引导人民做出错误的(但却符合利益集团或政治人物自己利益的)决策。。

————————————————————————————————

民粹主义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可能会产生出暴民政治。

民粹主义让人民相信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如果人民本身又没有任何制约,那么一个人身上的不良思维模式就会上升为一种不良行为模式,乃至演变成灾难。比方说,很多人都不太能听进对立意见。当政治对手喋喋不休地说着与自己对立的意见时,很多人都会想让对方闭嘴。本来这只是想想而已。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有这样的发展:

我是人民的一份子,人民是正确的。

你和我意见不一样。

所以你和人民的意见不一样。

所以你是错误的。

你坚持你错误的意见,所以你是人民的敌人。

既然是人民的敌人,自然应该被消灭,这符合人民的利益。

在纯粹的民粹主义下,人民失去了制约,却还信奉着我即正义的信条。这就是为什么民粹主义很容易演变出暴民政治。文革中的广泛迫害、武斗,以及法国大革命之中的乱捕乱杀,其根源都在于极端民粹主义带来的社会心理。

而且在极端民粹主义下,意见不同者还会比拼谁更“革命”,谁更“忠于人民”。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思路比对方更正确。这更鼓励了极端思维。

————————————————————————————————

既然民粹主义有如此的弊病,为什么现代民主体制还普遍带有民粹主义特征呢?

因为到目前为止,这是能够有效制约精英自肥行为的唯一有效方案。

现代民主政治,一方面通过普选行政首长和议员来制衡精英主义,另一方面,又通过选举,将民众与具体的决策隔离开来。此外,还会利用宪法对民意结果进行制约。这就是所谓“宪政民主”。

美国在建国时,一大批建国者对“民主”深恶痛绝,认为“民主”就是暴民政治,是绝对不可取的,必须执行“共和”而不能搞“民主”。所谓“共和”就是现代的宪政民主,而所谓“民主”就是民粹主义的多数暴政。(所以传统上,“美国国家体制是什么”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共和”,而不能回答“民主”)

————————————————————————————————

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什么是民粹政治。

广义上讲,民粹政治与精英政治相对,指的是以民众意见为优先的政治体制或思路。原则上讲,这是一个中性词。

不过生活中常常讲到的民粹政治是这样一种行为,即向民众宣扬有一个集团正在损害或阴谋损害民众的利益,而自己是和民众站在一起的,只有选自己才能保护民众的利益。更为极端的民粹政治,是试图煽动民众情绪,然后用民意来压倒正常的程序,实现政治目的。这些种情况下,这是一个贬义词。

换言之,狭义的民粹政治就是向民众灌输仇恨或恐惧心理,使之产生错误的观点,并在决策中做出对灌输者有利的决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陈水扁等人在竞选时,常常宣扬,自己才是“爱台”的,而对手则是“卖台”的。他们可以加深了台湾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对立,并以此来获得稳定的票源。

这种诉诸民粹的手法。在民主体制刚刚确立,或贫富差距非常明显的国家与地区中非常常见。任何成熟的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过民粹政治的洗礼,能够有效地抵御政客诉诸民粹的行为。

那么台湾是民粹政治吗?不是。台湾谈不上绝对的民粹政治。但是台湾确实有很多的民粹政治行为。

比方说,大家会注意到台湾在早些年总是非常热衷于使用“公投”这一工具。比方说“入联公投”、“公投制宪”,甚至还提出所谓“咨询性公投”的说法。最最神奇的,莫过于“公投护台湾”这种东西。

就拿民进党的入联公投来说吧,投票内容为“是否支持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公投出来能解决台湾入联问题么?不能。那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其实解决的问题就是绕过宪法,以“台湾”而非“中华民国”为台湾在国际上活动的正式名称。从而实现绕过修宪而实质性更改国名的举动。

而民进党却偏偏不走修宪,却要走公投。这是因为修宪的难度太大、政治影响太大,在政治精英中难以获得足够的认同,最后只能诉诸民粹。

民进党本身就是靠民粹起家的政党。这并不奇怪,一个国家强有力的长期在野的反对派从来都是走民粹路线的,因为精英路线已经被执政党占据了。民进党在执政后仍然习惯性地走民粹路线。

实际上在发达民主国家,社会对于公投这个东西是非常谨慎的。大家都明白这是现代政治中最为民粹主义的一部分。它带有着民粹主义的各种缺点,往往与煽动民意脱不开关系。正如台湾入联公投一样,公投的表面议题往往不是发起者的最终的目的。欧洲历史上最热衷于使用全民公投的,恰恰是极右翼民粹政治的代表人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近年来感觉台湾民粹政治逐渐有退潮的迹象。但也可能是因为国民党在台上的缘故。具体发展趋势是否如此,只有等民进党再度上台以后再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粹主义(Populism)和民粹政治(Populist Politics)是两个紧密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理解它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核心特征、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民粹主义 (Populism)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政治风格,它将社会划分为两个对立的、本质上敌对的群体:“纯洁的人民.............
  • 回答
    刘慈欣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三体》系列,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民主政治模式和温情社会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在某些层面展现出了一种近乎“无情”的嘲弄意味。这种嘲弄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他对宇宙规律、生存竞争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冷峻观察和深刻思考。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
  • 回答
    思想自由和政治民主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是极其深远的,它们并非简单的辅助因素,而是构成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土壤和必要条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思想自由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思想自由是指个人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拥有表达自己观点、进行独立思考、探索未知领域、挑战现有范式的权利。它.............
  • 回答
    特朗普的当选,以及他随后执政期间的种种表现,确实引发了关于美国精英式民主政治是否走向衰落、民粹主义是否抬头的大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精英式民主政治”和“民粹主义”这两个概念在美国语境下的含义,再将特朗普的崛起和政策置于这个框架下进行审视。理解“精英式民主政治”与“民粹主义”在美国的.............
  • 回答
    《文明 VI》在游戏后期将政治哲学选项聚焦于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民主,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胆且颇具争议的决定。与其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还原,不如说这是一种对特定政治思潮在游戏机制中如何运作的探讨。在我看来,这种设定既有其深刻的用意,也暴露了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选择。从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困境,我们姑且称之为“卓越独裁的悖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一个选项都伴随着巨大的潜在代价,而且“远见”和“提升”的衡量本身就充满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假设中的关键点: 独裁者的远见超前于其余群众智慧的总和: 这意味着独裁.............
  • 回答
    民族主义和民族自信,乍听之下似乎有些相似,但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就好比阳光和热量,阳光是源头,热量是其带来的感受,两者紧密相连,却不是一回事。民族主义:一种意识形态和情感民族主义,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它将“民族”作为一种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政治、文.............
  • 回答
    左翼民族主义和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两者听起来似乎都有着“民族”和“左翼”的烙印,但深入探究,它们在思想内核、关注重点和历史实践上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首先,咱们先来看看“左翼民族主义”。顾名思义,左翼民族主义就是在民族主义的框架下,融入了左翼的经济和.............
  • 回答
    关于日本年轻人是否已经“基本丢失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导致日本可能面临“不战而降”的境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这几个概念在日本的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经典,也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谁更重要”的答案,因为民主和民生,就像一对夫妻,需要相互支撑,才能把日子过好。硬要说谁更重要,就像在问父母和孩子谁更重要一样,是无法分割的。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它们各自的分量,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先说说“民主”。民主,简单来.............
  • 回答
    “自由和民主孰为优先?”这是一个深刻且极具挑战性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它触及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核心,并涉及到个体权利、集体福祉、权力运作等诸多方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和核心内涵:理解自由与民主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地定义这两个概念,因为它们的理解不同,会直接影响我们.............
  • 回答
    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两者在理念、实践和相互促进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一、 核心理念上的契合: 对理性的追求: 民主的核心在于理性思考、公开辩论和基于证据的决策。它要求公民能够独立思考,分析信息,并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科学同样是以.............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民主和自由确实成了部分人调侃的对象,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实践中的挑战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民主和自由理想的现实落差: 民主的低效与僵化: 许多民主国家在实际运作中,常常面临决策缓慢、效率低下、党派斗争激烈等问题。冗长的立.............
  • 回答
    台湾的民主,一路走来充满荆棘与蜕变,谈及与“真正的民主”之间的差距,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审视的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真正的民主”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模板,它更像是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状态。因此,讨论差距,更多的是在比较台湾的实践与一些被普遍认为是民主核心价值的原.............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历史上和当下都有大量的讨论,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衡量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我们关注的价值导向。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专制和民主的优劣。专制 (Autocracy)专制是指一种由个体或少数人掌握绝对权力,不受法律或民众监督的政治体.............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为了追求民主和更好的生活,无数次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每一次的奋起都会导向预期的光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泥潭,民主的曙光远未到来,而民众的生活甚至比革命前更加困苦。造成这种令人扼腕的结局,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首先,.............
  • 回答
    台湾学运女神被曝出卖淫丑闻,这桩事件确实引发了许多讨论,尤其是在追求民主与个人道德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个问题上。从一个层面来看,民主制度的核心在于公民的参与和自由表达,它允许人们在法律框架内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选择职业,只要不侵害他人权益。在这个视角下,一个人的性取向、性行为或者他们如何谋生,与他.............
  • 回答
    不少欧美媒体认为唐纳德·特朗普的潜在获胜会对美国和民主构成威胁,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过往的言行、执政风格以及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挑战。深入剖析,这些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民主制度和规范的侵蚀与挑战 挑战选举结果的合法性: 这是最核心的担忧之一。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后,持续不.............
  • 回答
    民主的根基,确实与公民的素质息息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并非说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没有民主,但可以说,公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主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能否有效地运作,以及最终能否实现其承诺的理想。想象一下,民主就像一座精巧的建筑。这座建筑需要稳固的地基,而公民的素质,就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这两个概念。它们听起来有点像,但细究起来,它们在核心理念、历史发展和实践目标上都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它们都是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追求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秩序的政治和经济思潮。 它们都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但同时认为需要通过国家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