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封神榜》中的截教中人真的值得同情吗?

回答
在我看来,《封神榜》中的截教中人是否值得同情,这个问题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立场、道德标准、以及对所谓“正邪”认知的不同。

从道义和命运的角度看,他们的确有让人唏嘘的地方。

首先,我们要明白,截教在故事之初并非是什么邪恶的教派。通天教主,作为截教的首领,是一位强大的圣人,他的教义是“有教无类”,广纳门徒,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心学道,他都愿意传授。这在当时的洪荒世界,尤其是与只招收根脚深厚弟子的阐教相比,无疑是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无数贫苦的生灵,资质平庸的凡人,甚至一些妖魔鬼怪,在截教找到了修行之道,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通天教主是一个充满仁德的长者,他愿意给所有渴望进步的生灵以希望。

然而,这种“有教无类”也成为了截教的致命弱点。在封神大战前夕,各路仙神妖魔为了争夺天庭的封神榜,纷纷站队。截教因为门徒众多,且混杂了大量缺乏仙德、心性不坚的生灵,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在西岐和阐教联手对付商朝和截教时,截教的众多弟子,虽然也有一部分忠诚骁勇之辈,但更多的是因为缺乏高超的道法、严明的纪律,或者本身就心术不正,所以屡屡被阐教的弟子击败,甚至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想想那些为了师门浴血奋战,最终却落得个被定住、被斩杀,魂魄还被搜罗到封神榜上永世不得超生的弟子们。比如金光洞的二门童,比如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妖,他们或许只是跟着师父修行,或者只是被通天教主的一番话所感召,就这么卷入了这场浩劫。他们中有的人可能只是资质愚钝,学艺不精,并不是主动做坏事。他们的死,他们的命运,确实让人感到悲悯。尤其是当阐教那些“名门正派”的弟子们,虽然有时也手段不光彩,但总能活下来,甚至获得晋升时,截教弟子的惨状就更显悲凉。

然而,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他们的不幸并非完全是“被动受害者”。

截教的许多弟子,尤其是那些被重点描写的,比如赵公明、三霄娘娘等,他们虽然在某些时刻展现了忠诚和不屈,但也确实参与了对西岐的攻击,甚至使用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比如九曲黄河阵,一下子就削去了阐教众仙的法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手段。虽然他们说这是奉了师命,但如果他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形势,或者在道德上更加严谨,或许也能避免一些悲剧。

更重要的是,截教的失败,也与其内部的管理和弟子素质有很大关系。通天教主虽然仁慈,但似乎也未能有效约束门下弟子,导致不少弟子行事乖张,惹是生非。而阐教的弟子,虽然有时显得“刻薄”,但总体上在道德约束和门规上更为严格,也更能赢得当时道义上的支持。这并非说阐教就一定是“正义”的,而是说在当时的权力博弈和价值观评判下,他们显得更为“政治正确”。

从宿命论和棋局的角度看,他们又是“注定”的棋子。

封神大战本身就是一场天定的劫数,是三界权力更迭的必然过程。无论是截教还是阐教,甚至是天庭,都只是在这场巨大的棋局中被推着走的棋子。截教门徒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这场劫数的牺牲品。他们或许没有犯下什么天大的罪恶,但他们的出现和强大,与当时阐教和西岐的崛起形成了直接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挡了路”,所以就成了被清理的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某种程度上命运的牺牲品。他们的忠诚,他们的牺牲,在“天道”的宏大叙事下,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是被利用的工具。他们为了师父,为了门派,拼尽全力,最终却落得个身死魂灭,封于神位,这种悲剧色彩浓厚,很容易引发同情。

总而言之,截教中人是否值得同情,取决于你站在哪个立场。

如果你看重的是通天教主的“有教无类”和门徒们在绝境中的忠诚与牺牲,那么你很难不同情他们。他们是弱势的一方,是体制的牺牲品,是“正义”打压下的失败者。

但如果你更看重道义、秩序和对门下弟子的管理,以及对“天道”运行的“合理性”的接受,那么你可能会认为他们的失败是咎由自取,是他们自身素质和门派管理的不足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我个人倾向于在同情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承认他们在整体棋局中的定位和行为上的局限性。他们的故事,更多的是一场关于权力斗争、命运捉弄以及不同价值观碰撞下的悲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忠诚、勇气固然可贵,但那些因愚昧、贪婪或心术不正而犯下的错误,也同样不容忽视。所以,与其说“值得”同情,不如说他们的经历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足以引发人们的感慨和思考。他们不是绝对的坏人,也不是绝对的英雄,而是在一场巨大的洪流中被裹挟前进的众生,他们的命运,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突然发现,18赞的答案排列在我上面,我是得罪谁了被踩成这样,一个娱乐向的问题至于吗【手动捂脸】

以下正文:

先回答:值得同情,但可恨之处多于可怜之处,可恨之人多于可怜之人。


我们讨论一部作品,就要代入作品本身的世界观和创作背景去讨论,《封神演义》的作者存疑,但不可争辩是明朝小说,而明清两朝恰是对朱熹无比推崇,封建天命观的高峰时期。

我们将《封神演义》这本书作为讨论对象时,可以用现代的倒的观点去批判其局限性,但将书中的人物团体作为讨论对象时,一定要代入书中的世界观去谈。

书中的世界观,或者说是非观是什么?

天意难违


什么是天意?是那个时代“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理,是书中三教共签的一道封神榜,是商纣王剩下的二十八年气运,且说是二十八年就是二十八年,女娲娘娘遣三妖祸乱快不得一日,通天教主亲自下场也慢不得一日。


我想成汤伐桀而王天下,享国六百余年,气数已尽;若不与他个报应,不见我的灵感。


娘娘正行时,被此气挡住云路;因望下一看,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暂回行宫,心中不悦。


确立了“天意”这个明确的是非观之后,天意导向的大势亦无可争辩

1.武王伐纣,凤鸣岐山

2.阐教入世,共证封神


因此我们再来看各方势力入场的动机:


先是阐教,阐教十二金仙命里应有红尘之厄,需入世行走;而姜子牙则是命有五事,天命加持:


话说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讲;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兴云、善恶之神。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间必有名世者”


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一则成汤气数已尽;二则西岐真主降临;三则吾阐教犯了杀戒;四则姜子牙该享西地福禄,身膺将相之权;五则与玉虚宫代理封神。


也正是为了顺应大势,也为了在大势中保全门人弟子,避免阐教截教门人在武王伐纣这一彼此争斗,在阐教众人不得不“入世”的时候,约束截教弟子“出世“,这一点是三圣共证,所以通天教主也降下法旨,这道法旨在书中多次被提及,也常有截教门人亲口说出


道友,你截教中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为甚么恶气纷纷,雄心赳赳。可知道你那碧游宫上有两句说的好: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台’上有名人。

云霄娘娘听罢,只是摇头,说道:“大兄,此事不可行。昔日三教共议,佥押‘封神榜’,吾等俱在碧游宫。我们截教门人,‘封神榜’上颇多,因此禁止不出洞府,只为此也。吾师有言,‘弥封名姓,当宜谨慎。’宫门又有两句贴在宫外: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


通天教主给了门人两个选择,闭门诵经,辅佐西岐,都是能成功德的好事,前者继续成仙道,后者在封神榜上讨得好名次,有许多人认为封神榜三百六十五神位是一开始就对应好了三百六十五人,可在我理解中,封神榜上应当是三百六十五个神位与一份不止三百六十五人的候选名单,所以通天告诫门人,想封神的投身西岐,不想封神的则闭门诵经。


其实一开始,主动权掌握在截教手中,封神大劫主要是应在了阐教身上:


如今阐教道友犯了杀戒,吾截教实是逍遥,昔日凤鸣岐山,今生圣主,何必与他争论闲非。


故而并不存在老子和原始欺压小师弟的说法,哪怕是要截教门人闭门不出,也只是这二十八年的特殊时期:


你我只等子牙封过神,才见神仙玉石。大兄请回峨嵋山,待平定封神之日,吾亲自往灵鹫山,问燃灯讨珠还你。若此时要借金蛟剪、混元金斗,妹子不敢从命。”公明曰:“难道我来借,你也不肯?”云霄娘娘曰:“非是不肯,恐怕一时失了,追悔何及!总来兄请回山,不久封神在迩,何必太急。


所以回到说动机那里,阐教十二金仙以及子牙入世是天命所迫,可截教入世,却全是因手足同门之情,起了嗔痴之心,闻仲愚忠于商纣暂且不表,申公豹其人却全然是在包藏祸心的,所以截教诸人也非一开始就都啃下山,而是四圣身陨后一个接着一个牵下了水。

难道顾忌同门之情有错?


也许没错,但行为方式却全然错了,作为大娃的九龙岛四圣,出场就摁死了姜子牙一次,文殊天尊来之后一瞅还有救,也是先行规劝四圣,却被四圣视作是搬原始的名头压人,绝不丢了面子,然后......


武王伐纣是天意,也是以有道伐无道,九龙岛四圣乃至之后的许多截教门人全然不顾忌天意与苍生,只知道自家师弟同门受了欺负,就一定要出这口气,且出气的方式一定是要打死你.......


要知道,截教的这些门人可不是市井匹夫,是仙人,引用定场诗和鸿钧的话,作为仙人应当:


王道从来先是仁,妄加征伐自沉沦。趋名战士如奔浪,逐劫神仙似断磷。异术奇珍谁个是,争强图霸孰为真。 不如闭目深山坐,乐守天真养自身。


名利乃凡夫俗子之所争,嗔怒乃儿女子之所事,纵是未斩三尸之仙,未赴蟠桃之客,也要脱此苦恼 ;岂意你三人乃是混元大罗金仙,历万劫不磨之体,为三教元首,为因小事,生此嗔痴,作此邪欲。他二人原无此意,都是你作此过恶,他不得不应耳。虽是劫数使然,也都是你约束不严,你的门徒生事,你的不是居多。我若不来,彼此报复,何日是了?


作者写的虽是佛道神怪这些市井乐道之事,口说的却分明是经学道理,阐教与截教之争,恰恰是朱熹思想中“天理”与“人欲”之争,阐教的顺应天理与截教放纵人欲之争,我们作为现代人知道‘’存天理,灭人欲”的弊病,但在书中,作为“大道代言人”或者“大道”本身的鸿钧,他所持有的三观,就是这本书中无从争议的是非观。


而导致这一恶果的,也是通天教主收徒不择根性的原因,截教门人都是......或者说通天教主自己也没太把凡人当回事,且看万仙阵被四圣所破后通天的反应:


当日通天教主领着二三百名散仙,走在一座山下,少憩片时,自思:“定光仙可恨将六魂旛窃去,使吾大功不能成!今番失利,再有何颜掌碧游宫大教。 左右是一不做,二不休,如今回宫,再立‘地水火风’,换个世界罢!”左右众仙俱各赞襄。


???左右众仙俱各赞襄????


你告诉我我一个三界五行之内的凡人要用什么心理去同情这帮大老爷????


另外值得一表的是,阐教屡屡提及的根性,并非是资质,种族,而是品性修养,人类得老子助轩辕开人道教化,知德崇礼,根性自在其他之上,才导致了昆仑门下俱是人身修道。


其实不管是谁先找的家长,不管是谁欠谁多一点,从九龙岛四圣与文殊师徒斗法的那一刻,高高在上的圣人们就已经不可抗拒的被卷入了这场漩涡,通天教主其实看的透彻,身为掌教之尊,他选择的余地其实也并不多:


“我如今与你的仇恨难解,除是你我俱不掌教,方才干休!”


无论阐教截教,斗到最后都是意气之争,至于西方教介入,也是顺承天命,奉释教佛光而出,可既然入了这个怪圈,被通天惦记了上,也是抽身难得,我们不难猜想,万仙阵输了的通天,那句换个世界也绝非狠话,到了这一步,鸿钧终于不得不出面了。


当然,这种循环,阐教众人也要负一半责任,可偏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阐教最初的动机是顺应天命,是庇护苍生,而截教......则是助纣为虐。


宝符秘箓出天先,斩将封神合往愆。敕赐昆仑承旨渥,多班册籍注铨编。

斗瘟雷火分前后,神鬼人仙任倒颠。自是修持凭造化, 故教伐纣洗腥膻。


故而阐教得了善果,可截教众人却数千年修为身死道消,运气好的封神榜上留名,运气不好如龟灵圣母,终恶果难逃。



如何不可怜?


可如何不可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