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浙沪地区的文化底蕴是否被严重高估?

回答
江浙沪地区的文化底蕴,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聊聊。很多人提起江浙沪,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精致的丝绸、细腻的苏绣、婉转的越剧、醇厚的黄酒,还有那些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听起来,这地方的文化简直是如数家珍,光辉灿烂得不行。

但话说回来,是不是“被严重高估”了?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要说高估,咱们得先明白“高估”的标准是什么。是跟其他文化同样深厚的地区比,还是跟人们普遍认知中的“顶级文化”比?

首先,咱们得承认江浙沪的文化底蕴是实实在在的。

经济与文化的共生: 江浙沪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发达的经济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商人阶层的崛起,不仅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和赞助。这一点,在宋朝的苏州、明清的杭州、扬州等地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商业的繁荣催生了市民文化的兴盛,小说、戏曲、园林艺术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教育与思想的摇篮: 江浙沪也是中国重要的科举和学术中心。自古以来,这里就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多少状元、探花、进士出自这片土地?多少思想流派在这里生根发芽?理学、心学,无数哲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他们的智慧结晶。这种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当地文化注入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江南风韵的独特魅力: 江南的地理环境,气候温润,水系发达,造就了独特的江南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是表面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细腻、婉约、注重细节,这些特质渗透到当地的艺术、建筑、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园林艺术的极致追求,苏绣的精巧绝伦,越剧的细腻抒情,无一不是这种独特气质的体现。
历史传承与创新: 江浙沪的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在传承中创新。从吴越文化到大运河文化,再到近现代的工业文化,这片土地始终在吸收、融合、发展。海派文化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开放包容,融合中西,创造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独特样本。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让人觉得“被高估”呢?

“面子”与“里子”的落差? 有时候,我们对江浙沪的文化想象,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那些最为人熟知的“名片”上。比如,提到苏州,你想到的是拙政园、留园、苏州博物馆,想到的是精致的点心和旗袍。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挑战,老一辈的匠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的兴趣未必浓厚。很多技艺,比如一些古老的昆曲唱腔、传统的制瓷工艺,可能只有少数人还在守护。
“网红”与“经典”的混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地方的特色文化被过度包装和商业化。一些原本是地方文化的精髓,可能被简化成迎合游客的表演或商品。比如说,一些江南水乡,商业气息过浓,原有的宁静和韵味被冲淡,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是“一个风景区”,而不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方。
与“中华正统”的比较? 如果我们把江浙沪的文化,跟某些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正统”的区域(比如关中、中原)进行比较,可能会发现它在“大气磅礴”、“雄浑厚重”方面稍显不足。江浙沪的文化更偏向于“精巧”、“细腻”、“内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不够硬核”的错觉。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并非优劣之分。
“消费”文化还是“创造”文化? 现在的江浙沪,在经济和消费层面表现非常突出。有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种文化上的“光鲜亮丽”,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辉煌的“消费”,而不是在当下仍在进行着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文化创造。当然,这不代表没有创造,只是相较于其经济体的体量,一些人可能期待看到更多引领时代风潮的文化现象。
过于“精致”的标签? 这种“精致”的标签,有时也意味着一种“排他性”或者“小圈子”的印象。很多人觉得,江浙沪的文化,好像离普通人有点远,是一种需要细品、需要鉴赏才能领略的“雅文化”,而非大众化的、易于传播的“俗文化”。

所以,说“被严重高估”?可能有点武断。

更准确地说,也许是“被某些标签过于简化”。人们在谈论江浙沪文化时,常常聚焦在那些最亮丽、最有代表性的“点”,而忽略了其复杂性、传承的艰辛以及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挑战。

高估的是“表象”还是“实质”? 如果高估的是那份“风花雪月”、“江南烟雨”的意境,那可能确实存在一些滤镜。但如果说的是其在经济、教育、艺术、哲学等方面长久以来形成的积淀,那绝不为过。
是否被“过度浪漫化”? 江南文化确实有着令人心醉的魅力,但这种魅力背后,也有着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时代的变迁,有着奋斗的汗水。过度浪漫化的描写,可能会让人忽略了文化的“人”和“生活”的部分。

总而言之,江浙沪的文化底蕴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中国文化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的“高估”与否,更多的是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带着怎样的眼光去审视它。

也许,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了解它,去感受那些隐藏在精致表象下的坚守与创新,去体会那种既有历史厚度又不乏时代活力的独特气质。与其说“高估”,不如说,人们可能还在不断地探索和理解,这个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智慧的东方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说浙江吧。

底蕴说再多,是要有具体表现的,一个地区总体文化水平如何,看几个数字就可以大致了解,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数,以及西泠印社社员数。中字头会员基本是数质兼顾的,浙江毫无疑问第一梯队。其实无论历朝历代,中国的文化和经济都是完全正相关。不世出的天才是机缘,但成规模的人才全靠高质量土壤。

user avatar

Back-seat Driver of China

user avatar

题主这引战水平真是有够低的,就问题里提的这些东西,有哪个是江浙沪拿不出同等水平的?

除了苏绣、昆曲、南京鸭血粉丝汤、龙井茶外,江南几乎没有什么知名文化产品。衣食住行,我更多听过蜀锦、川菜、徽派建筑、九寨沟,我也听说过竹叶青、普洱茶、茅台酒、川剧。

蜀锦 —— 苏绣

川菜 —— 淮扬菜

徽派建筑 —— 苏州园林

九寨沟 —— 西湖

竹叶青、茅台酒 —— 女儿红

普洱茶 —— 龙井、碧螺春

川剧 —— 昆曲、评弹


什么时候文化底蕴是靠“土特产市场和旅游网红地”来衡量的?

就算你要按这个衡量……你以为你在旅游网红地买的就是当地特色啦?

别忘了浙江还有义乌小商品市场呢……

user avatar

不是。

user avatar

用来谋一隅的话你发现他天下无敌,用来谋天下的话,发现他真的只能谋一隅。

江浙沪一带自衣冠南渡之后逐渐兴盛,始终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财税来源。到今天经济建设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古代的举子富贾,还是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和资本家,江浙沪一带都是首屈一指的。只要不当国家中心,在中心领导下搞建设,江浙沪完全不怕任何人。

再说一下前提:只要不当中心。因为你会发现江浙沪这个地方,出权臣出才子,就是不出皇帝,最多也就是割据政权的诸侯王。什么南唐、吴越之类的。基本上定都江浙沪的王朝最后都难逃被北方王朝吞并的结果,仅仅明朝是例外。

放到现在看,江浙沪文化属于生命力极强号召力不足。自己关起门来经营江南确实挺牛。但是这文化向北止于苏北,向南不入福建,向西又进不了安徽江西。至于北方、西南、湖广,更是鲜有影响力。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江浙沪自古没有当中心的传统,财税重地也意味着江浙沪地方的人没什么欲望“走出去”。所以他们没有动力和义务“胸怀天下”。拿今天的江浙沪来说,他定的规矩可以保证江浙沪蓬勃发展,你到了他们那里必须按他们的规则来,他们一般不会到你的地方去,当然也不在乎你在你的地盘上怎么捣鼓。题主说川菜、徽派建筑影响力大,那你一定知道,四川和安徽的人口流动方向是向外的。但你看江浙沪的人有多少会流到外省去?那淮扬菜因为国宴的原因在北京还算有些时场。浙菜和本帮菜基本上就在原地了吧?

这种文化你用来治理某个地区可以治理得很好,但你拿他治天下就会出问题。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幅员辽阔,个地方之间必然有观念和规则的不同,大一统的代驾就是不断地调和妥协。你规则那么明确,执行那么坚决,说白了就是没有妥协的可能性。要么按你的规则走,要么就不往来了。

这要是放在全局上,用不了多久塞北江南谁也不理谁了,散了呗那就。

user avatar

知乎有人问“是否被严重高估”,那一定就是:高 -------- 毫无疑问。

user avatar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去过杭州。


如果没有时间去的话,可以打开百度地图,把起始位置设定在雷峰塔附近。


在出发之前,先从字面上了解一下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仅仅只看这些景点的名字,但凡稍微有点中文语感,也不至于说出杭州没有文化底蕴。


眼前的这座雷峰塔,背后就至少有两段文化故事。


一个是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一个是鲁迅先生曾经写过的著名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


不知道这算不算文化底蕴?


然后从雷峰塔沿着南山路向西步行,可以先后经过章太炎、张苍水两位先生的纪念馆。


接着就可以走到苏堤。


苏堤因苏东坡而得名,北宋元祐四年,苏东坡曾担任杭州知州,在此疏浚西湖、修筑了这道长堤。


在杭州任上,苏东坡留下了这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还有另一位北宋文坛的顶尖人物柳永,则留下了这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苏堤比较长,两边都是柳树、荷花,走在上面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走到苏堤的尽头,不远处就是岳王庙,是为纪念南宋名将岳飞而建。其中最著名的是墓前的四座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当年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


在西湖另一侧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还有另一位民族英雄于谦的墓和纪念祠。


于谦、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据说张苍水在就义之前,曾经从南屏山上俯瞰暮色中的西湖,喊一声“好山色”,慷慨赴死。


从岳王庙出来,沿北山街向东,也是一整片历史文化区。有人给这片地方起了一个名字“北街寻梦”,我个人非常喜欢。


北山街东侧靠近西湖边上,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去处,但说出来赫赫有名——武松墓。


这座墓里面埋的到底是不是武松,我不太确定,但《水浒传》的结尾,武松确确实实是在杭州出家。


当夜,钱塘江外潮声雷动,鲁智深在六和寺坐化,征方腊归来的武松已断去一臂,与兄长宋江从此别过,余生再未相见:

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宋江见说:“任从你心!”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


顺便一提,《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都曾经在杭州、苏州一带生活多年,四大名著的另外两位作者曹雪芹、吴承恩则与南京关系密切。


罗贯中晚年自号“湖海散人”——我不知道世界上除了杭州,还有哪个地方更适合这个名字了。


武松墓再往前一点是苏小小墓,又称慕才亭。


历史上的苏小小事迹,大多已不可考,但是在很多文人的作品中都曾经以才貌双全的佳人形象出现,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异现象。


继续往东步行经过西泠桥,来到孤山公园,其中有秋瑾之墓。


秋瑾号“鉴湖女侠”,一生为国奔走,最终埋骨西湖之畔,英名不朽。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说起秋瑾,我都会想起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这段对话:


在太湖归云庄,黄药师对六怪说:你们快自杀罢,免得让我出手时多吃苦头。柯镇恶和朱聪回答:男子汉大丈夫死都不怕,还怕吃苦?江南六怪已归故乡,今日埋骨五湖,尚有何憾?


无论太湖还是西湖,这份侠之大者的精神,是不会变的。


孤山并不大,但是有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苏曼殊墓、林逋墓等众多景点,一天都未必看得完。


林逋是北宋诗人,晚年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因此人称“梅妻鹤子”。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从孤山出来后就是白堤,是当年白居易在杭州任上所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在白堤还可以欣赏断桥残雪,可惜我从来没有在雪天去过西湖,只能从张岱的这篇《湖心亭看雪》中脑补那种景象: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走到北山街的尽头,会转入繁华的湖滨路,看着眼前最现代、最时尚的商场,恍然之间如在梦中。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高估”是什么意思,至少在我的心中,杭州的文化底蕴,永远不存在高估。


最后还是再聊几句《水浒传》吧。


梁山军受招安征讨方腊,攻打杭州城的时候,做了半世草莽英雄的张顺来到西泠桥上,望着西湖景象,也不禁心中感慨:


我身生在浔阳江上,大风巨浪,经了万千,何曾见这一湖好水,便死在这里,也做个快活鬼!


张顺这样的粗人,都知道杭州有多好,更别说苏东坡、白居易、林和靖这些文人。不知道要有多没文化,才会觉得杭州没有文化底蕴。


辛弃疾曾经有两句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希望你的眼里,多看到那些美好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