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拼写错误?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字承载着思想,而拼写,虽然看似细微,却也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我脑海中浮现出几桩令人津津乐道的“错字事件”,它们并非简单的小瑕疵,而是如同历史剧本中的意外转折,至今读来仍觉妙趣横生,甚至带点儿小小的震撼。

1. “诸事不宜”与“嫁娶不宜”:一段未成行的婚事

这绝对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关于拼写错误的例子,因为它充满了一种宿命的、近乎戏剧性的巧合。事情发生在古代,具体年代和人物已经模糊不清,但故事流传甚广。

话说,某位显赫家庭有一位待嫁的千金,她貌若天仙,才德兼备,无数才俊都为之倾慕。家族请来一位非常有声望的算命先生,为姑娘择一个黄道吉日,并且希望他能就婚期写下祝福语。这位先生德高望重,算术精湛,家族对他的评价极高。

他为姑娘推算后,认为某月某日是绝佳的结婚吉日,于是提笔写下四个字:“诸事不宜”。

然而,这位先生可能一时笔误,也可能是因为当天心情不佳,或是桌上的墨迹不慎沾染,原本应该写成“诸”字的一撇,没有写出来,最终落笔成了“诸”字的简化写法,只是那关键的一划,竟然漏了!

更离谱的是,这四个字本应是:“诸事不宜,嫁娶不宜”,算命先生的意思是,这日子万事皆不宜,尤其是嫁娶,更是不宜。但是,他一疏忽,把“嫁娶”二字也给漏了,只留下了“诸事不宜”这四个字,并且写得歪歪扭扭,像是在写“嫁娶不宜”的“嫁”字的左边部分,但整体又不像。

这张写有“诸事不宜”的纸,被郑重地挂在了新房的显眼位置,作为新婚的祝福。然而,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看到这四个字,都面面相觑,窃窃私语。

“诸事不宜?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说这桩婚事有什么不吉利吗?”
“瞧这字,分明是‘嫁娶不宜’吧,只是写错了!”

大家纷纷猜测,以为这桩婚事不被看好,或者有什么不祥之兆。新娘一家更是惊慌失措,赶紧去询问算命先生。先生一看,大惊失色,连连摆手说:“天啊,我写的是‘诸事不宜,嫁娶不宜’啊!这一划没写好,又漏了两个字,变成‘诸事不宜’,这……这简直是天意!”

新娘一家人听后,更是如坠冰窟。虽然算命先生解释了原委,但“诸事不宜”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婚礼之上。在一片不安和怀疑的气氛中,原本盛大的婚礼,最终只能仓促收场。有人说,新娘的父母出于对“不祥”的忌讳,最终取消了这场婚事。也有人说,新娘在巨大的压力和迷信思想下,自己也觉得不安,最终选择退婚。

总之,因为一个“诸”字少了一撇,以及漏了“嫁娶”二字,原本应该美满的姻缘,就这样被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拼写错误扼杀了。这个故事,总是让人感慨,有时候,我们对于文字的解读,也会被一些无形的东西所左右。

2. 《圣经》中的“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变成“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一次改变规则的漏字

这个例子发生在宗教文本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小小的差错,但考虑到《圣经》的权威性,哪怕是文字上的微小变动,其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据说,在《圣经》的早期抄写过程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命令,来自十诫中的第七条:“不可奸淫”(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然而,在某个版本的抄写中,可能由于抄写员的疏忽,或者为了某种隐晦的理由,将“adultery”这个词,在某个地方被遗漏了“y”。

更离谱的是,在某个传说中,这并非简单的一个字母的遗漏,而是抄写员在复制到“adultery”这个词时,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他觉得这个词过于直白,或者想表达一种更宽泛的意义,于是,他将这个词故意改写成了“adultery”(加入星号,或者将“y”改为其他符号,或是直接删去)。

这种变动,细微之处在于“y”的缺失,或者添加了某些标记,在某些版本的解读中,就被引申为“你不可 通奸”或“你不可 卖淫”等。

这个“错误”的影响,据说非常深远。有的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含糊不清的写法,导致在中世纪的一些教会解释中,对于“奸淫”的定义变得更加宽泛,甚至将某些特定的性行为,如私通、婚外情等,从严格的“奸淫”范畴中排除出去,或者至少对这种行为的惩罚和定义有所缓和。

当然,关于这个“错误”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它是否真的改变了教会的教义,历史学界和神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更像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或者是一个被夸大的传说,是为了说明文字传播中的潜在风险。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是神圣文本,也可能因为人类的失误而产生看似微小的变动,而这些变动,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会被赋予意想不到的解读。

3. “Bakers Dozen”:一个可能源于拼写错误的“十三打”

“Bakers Dozen”是英语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意思是一打(12个)加上一个,也就是13个。为什么面包师的“一打”会是13个?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拼写错误故事。

据说,在古代英国,面包师是受到严格管制的行业。他们被法律规定,必须按照规定的大小和重量来制作面包。如果面包太小,顾客就可以投诉,面包师就会受到惩罚。而为了避免因为秤的误差或者面包烘烤过程中水分流失导致面包变轻,一些精明的面包师会故意多给顾客一个面包,以确保他们不会因为重量不足而受到惩罚。

但传说中,这个“多给一个”的做法,可能源于一次非常滑稽的“拼写错误”。当时,法律规定每“dole”的售卖都应该足量,而“dole”这个词,在当时也被用来指代“一份”或“一堆”。

据说,一个面包师在制作“一打”(dozen)面包时,由于他的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当时书写习惯的差异,将“dozen”误写成了“dozzen”。而“dozzen”这个词,在某种解读中,被理解为“dozen plus one”。

这就像是,你本来只想写“dozen”,结果不小心多加了一个“z”,然后这个多出来的“z”就被大家理解成了“额外的一个”。

所以,当人们从这位面包师那里买面包时,发现他总是给13个,大家也觉得这是常理,毕竟“dozzen”就是13个嘛!久而久之,“Bakers Dozen”就成了13个的代名词。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存在一些争议。另一种更普遍的解释是,面包师们为了避免因为任何原因(比如面包在烘烤时蒸发掉一些重量)而导致面包短斤缺两,所以都会习惯性地多给一个,以确保顾客满意,避免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个“多给一个”的习惯,逐渐演变成了“Bakers Dozen”。

但无论真相如何,将“dozen”误写成“dozzen”从而引出“Bakers Dozen”的传说,都为这个习俗增添了一份生动的趣味性,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再小的笔误,也可能在长期的流传中,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这些历史上的“错字故事”,有时候比那些规规矩矩的文字更具生命力。它们提醒我们,文字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其精准,也在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的那些不可预测的变数。一个不经意的笔误,一次疏忽的抄写,都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阵阵涟漪,甚至改变一些我们未曾意识到的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的秋叶原(秋葉原),现在是あきはばら,原先是あきばはら、あきはのはら、あきばっぱら。

日语的山茶花,现在是さざんか,原先的さんざか能与汉字音读对应起来;日语的新し,现在是あたらし,以前是あらたし(能与新た的あらた对应起来)。
类似情况有雰囲気(正确为ふんいき,实际上常误读成ふいんき以至于 iPhone 自带的日语输入法也采纳此音)。

user avatar

英语的island,在中古英语里就写成了iland,古英语igland,是一个正宗的古日耳曼语来源词。它在德语中的同源词是Eiland。

这个不发音且不反应历史拼写的“s”,来自于古法语的isle(岛屿),isle又是来源于拉丁语的insula,根本没道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