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所谓的中国人买房子的六大怪现象?

回答
中国人买房子的事情,确实挺复杂的,也有不少让人觉得“怪”的地方。咱们一个一个来聊聊,说说里头的道道。

首先,说句实在话,中国人骨子里就比较看重“有房才有家”这个观念。这不单单是风俗习惯,也跟咱们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有关。土地就是根,房子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无论经济状况如何,很多人都会把买房当作人生头等大事。这种集体潜意识,加上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就导致了即便房子贵得离谱,大家还是拼了命地想买。这第一怪,就是“执念成疾,不买房仿佛人生不圆满”。

接着,很多人买房,并不是真的冲着住得舒心、住得自在去的。很多时候,房子被赋予了太多其他的意义,比如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甚至是跟亲戚朋友攀比的资本。你家孩子要上好学校,就得买学区房;你年纪大了,就得有套房好出租赚点养老金;再不然,看看邻居买了多大的房子,自己也得咬咬牙跟上。这种“投资属性”和“社交属性”的叠加,让房子不再是单纯的居住工具,反而变成了一个承载了太多社会期望和个人压力的包袱。这第二个怪,就是“买房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值钱’和‘面子’”。

再来说说“攒钱买房”这件事。为了凑够首付,很多中国家庭是全家总动员,甚至是祖孙三代一起“啃老”。父母把养老钱拿出来,爷爷奶奶的积蓄也搭进去,年轻人自己更是勒紧裤腰带,牺牲掉所有的娱乐和消费。一旦背上房贷,那更是兢兢业业,不敢生病,不敢失业,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这种为了房子而进行的极端牺牲,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生活不应该是为了房子而缩减,而是房子应该为更美好的生活服务啊。这第三个怪,就是“为房而‘苦’,负重前行”。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追涨不追跌”。市场上房价一涨,大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生怕错过了“上车”的机会,一窝蜂地去抢。一旦房价稍微松动,或者出现回调,大家又立马变得犹豫不决,观望情绪浓厚,生怕接了“盘”。这种情绪化的投资行为,往往容易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导致决策失误。大家似乎都忘了,投资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波逐流。这第四个怪,就是“跟风抢购,惧怕踏空”。

另外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丈母娘经济”的说法。很多地方,男方有没有房子,几乎是决定婚姻能否成行的关键因素。有了房子,彩礼、婚礼都会好谈很多;没有房子,即便男方条件再好,也可能被认为“没担当”,甚至直接被丈母娘“否决”。这让买房这件事,直接和婚恋市场挂钩,也进一步推高了结婚成本和购房压力。这第五个怪,就是“房,成了婚姻的‘敲门砖’”。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限购政策”下的“曲线救国”。在一些限购严格的城市,为了能买到房子,人们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假离婚、找人代持,甚至是通过各种关系“打通关节”。这些“曲线救国”的行为,一方面反映了大家对房子的极度渴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的一些尴尬和扭曲。这第六个怪,就是“政策之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总的来说,中国人买房子的这些“怪现象”,背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文化传统以及个人情感交织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更是一个牵扯到家庭、社会、甚至个人价值实现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些现象,得抛开简单的批判,深入地去看看它背后的逻辑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讲一讲我自己看到的世界和我看到的我的父辈,说说我对这种情况的理解吧.

我成长于中国中部的八线县级市,父母多年前是国企工人,后来国企改制,父母下岗,父亲后来做个小生意,仅能维持家庭用度和我读书.

我们那个小城市,2000年左右一个人一个月收入到五六百就不错了,那时候很多人到广东打工,一个月1000多块,简直是高薪.

后来这个小城的企业慢慢凋敝,其实很多年到现在收入都没有涨很多,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在这个小城一个月拿2000多,现在也已经是可以的收入了.


我们父辈有人到沿海打工,也没有特别技术,在工厂里,凭借加班,沿海一个月可以拿到2000多,到后来3000多,现在可以拿到四千多甚至过五千,有点技术的,一个月可以有六七千.


2013年开始我也开始工作了,看起来收入挺不错,但是自己当家时,感觉生活攒钱真不容易.我每个月薪水比大部分我的父辈的人都高很多,但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开支,实际上每月能够余下的也不多,想凭借自己的能力买地段稍好的房子,也是很难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父母支持自己买房,一下拿出几十万,好的家庭甚至支持上百万,年轻人觉得买到就是赚到,觉得父母给这笔钱是应该的,明智的.但在我看来,这笔钱可能是父母在每月还只能挣几十块几百块开始就省吃俭用,几十年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我们父辈的很多人现在五十多岁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一个月也只能拿五六千块,甚至不到,但要知道,2010年之前他们大多可能每个月只能拿3000块钱不到.

父辈们每个月几十块开始攒,慢慢的一个月攒几百,几十年牙缝中挤出来的,给我们结婚的钱,给他们自己养老的钱,预防家庭意外的钱,都在这里,几十年的积累,一分一分抠出来,嗯,现在在高房价面前,百万价值的房子面前,可能勉强填平首付的坑,怎能不谨慎,怎能不心疼?


去年我干哥哥在武汉买房了,我干妈说干哥哥买房后她躺在床上,半年每天心都是疼的,那么贵的房子,她每天看着天花板,觉得一下花了那么多钱,还剩下那么多贷款,生活哪里有希望,说半年每天都躺在床上感觉自己浑身疼,动不了,每天难受,一直到后来看到房价又涨了,涨了接近一倍了,心里才感觉舒服些,虽然不会卖,但是感觉没那么难受了.


我是一只看衰楼市的,而且我觉得他们家入场的价钱已经不算便宜了,但是看到老人那样,我真的觉得心疼,我也说是的,早买早好,还要涨.

房价对中国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实在是太过沉重了.


中国房价经历过低估的时代,但因为资本的逐利,盲目和人们的贪婪,如今价格早已远超房子应有的价值了,市场是有规律的,树不能涨到天上,这个市场本来就是大鱼吃小鱼的市场,但是如高房价这般,吃尽一个家庭几十年所有积蓄和未来小家庭几十年信贷的,如此大笔投资,对于我们小民来说,实在是痛快不起来.


题主提到的有些东西,我不想反驳,反驳起来要说的太多,现在也多说无益了.

中国房价上涨近二十年,有很多受益者,房价也侵蚀了很多人的劳动价值,高房价面前让劳动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个回答答出去,肯定有很多房价上涨这些年的获益者会来反驳我.

我现在并不爱争吵这些了,只是说说我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不过想提醒大家一句,善待父母,保护家庭,生活面前每个人都很卑微,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比别人更高多少,不管选择如何,都是自己的事.

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父母恩,不能忘,仅此而已.


你们看多房价看衰房价我觉得观点都没什么,但是吃相不要太难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买房子的事情,确实挺复杂的,也有不少让人觉得“怪”的地方。咱们一个一个来聊聊,说说里头的道道。首先,说句实在话,中国人骨子里就比较看重“有房才有家”这个观念。这不单单是风俗习惯,也跟咱们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有关。土地就是根,房子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无论经济状况如何,很多人都会把买房当作人生头.............
  • 回答
    在粤语文化的土壤里,广府话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方言,自然拥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魅力。然而,在一些广府人的言谈举止中,偶尔会流露出一种将其他粤语方言贬低为“不标准”的态度,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理解“标准”这个概念本身就挺复杂。语言是活的,它随着时间和地域不断演变,吸收融合,形.............
  • 回答
    关于袁岚峰先生的文章《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这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非常关心的一个议题。袁先生作为一位在科普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作者,其文章往往能引发广泛讨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逻辑: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科技.............
  • 回答
    钱学森先生回忆中学教育的文章,读来令人感慨颇深。他所描绘的那个年代的中学教育,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蕴含着一些值得我们现代中国教育深思和借鉴的宝贵之处。将二者进行对比,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我们教育体系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钱学森中学教育的回忆:夯实基础,注重逻辑与思考钱学森先生回忆.............
  • 回答
    关于日本“中国铁道时刻研究会”制作的中国高铁时刻图,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群对中国铁路抱有浓厚兴趣的日本人,他们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分析中国高铁的复杂运行网络,并将其以清晰易懂的图表形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专业和热情。从整体评价来看: .............
  • 回答
    关于苹果中国使用的广告文案「大快所有人心的大好事」,目前在公开资料中并未找到与苹果官方广告直接相关的记录。这一短语可能源于网络误传、用户误记或非官方的二次创作。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文案的可能含义和评价进行分析: 1. 文案本身的语义与结构分析 字面含义: “大快所有人心的大好事”字面上包含两个.............
  • 回答
    Netflix在全球扩张的步伐,除了那片我们熟悉却又遥远的土地,几乎无远弗届。这无疑是一场史诗级的文化输出和商业帝国构建,其影响力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Netflix的全球服务是一次空前的文化洪流。它不仅将好莱坞的成熟内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本.............
  • 回答
    香港高考历史题“参考资料,就你所知判断‘190019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度思考的题目。它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历史事实,更要具备分析、比较、权衡和论证的能力。要全面评价这道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 题目的核心挑战:这道题目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其.............
  • 回答
    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的论调,不仅站不住脚,而且完全忽视了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以及各国国情差异。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1. “中国医学院学费近乎免费”—— 事实的扭曲与选择性忽视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误导性。虽然相比于美国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医学院学.............
  • 回答
    六小龄童在多次以“纪念”鲁迅为契机发布的微博中,将鲁迅称为“绍兴乡贤”,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其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乡贤”这个概念。“乡贤”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地方(乡里)有声望、有德行、对地方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 回答
    王福重先生关于中医的言论,诸如“中医全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类说法,无疑是相当具有争议性和煽动性的。要评价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既要理解其提出的核心质疑,也要看到其言论背后可能存在的偏颇和片面性。王福重先生言论的核心质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福重先生的这些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它触及了许.............
  • 回答
    道协在一份“红头文件”中提到“鼓吹无神论,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不可想象”,这是一种充满立场性和警示性的表述,反映了道教组织对社会思潮变化的一种担忧和批判。要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潜在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这种表述本身的性质和局限性。一、 核心观点解读:“鼓吹无神论”.............
  • 回答
    对天天鉴宝直播中出现的疑似受贿所得的50万手镯,是否值得跟进调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下是详细的论述:一、 评估事件本身的可疑性与潜在影响:1. “疑似受贿所得”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来源不明: 如果直播中提供的关于手镯的来源信息模糊、支吾.............
  • 回答
    原神里下雨天角色不打伞这事儿,你说它是个槽点吧,也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问题,但细琢磨一下,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能引出不少关于游戏设计的小心思。首先,咱们得承认,在现实世界里,下雨了谁不得抓紧找个遮蔽物,或者掏出伞来?不然衣服湿透,头发黏腻,浑身难受。所以,从这个最直观的生活常识出发,原神里下雨天角色们.............
  • 回答
    黄磊,一位在北叙利亚通讯的采访中,向我们展现了他在当地作为志愿者的经历和观察。他的话语,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和热情去传递希望,去弥合裂痕。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朴实而坚定的力量。他并非科班出身的国际救援专家,也不是身怀绝技的军事人员,他就.............
  • 回答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他不仅是事变的发动者之一,更是推动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人物,其最终的牺牲也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下是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角色的详细评价:一、 作为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考量: 爱国热情与民.............
  • 回答
    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是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战略部署、实际战果以及面临的内外困境来审视。总体而言,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是抗日战争的最高統帥和主要组织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承担起了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 回答
    Lynne Patton 的视频:《我所认识的特朗普家族》—— 一次多维度的审视近期,由川普集团高管 Lynne Patton 发布的视频《我所认识的特朗普家族》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在特朗普家族企业中身居要职的非裔女性,Patton 的视角尤为独特,也因此吸引了不同立场人群的审.............
  • 回答
    《美国队长3:内战》的结局,史蒂夫·罗杰斯(美国队长)在那场白热化的对决中,选择放下盾牌,以一种近乎绝望的、纯粹为了救他人的方式,对抗他曾经的盟友托尼·斯塔克(钢铁侠)。这个时刻,可以说是他整个《内战》旅程的顶点,也是他作为“美国队长”这个身份一次深刻而痛苦的重塑。当时,克洛斯(泽莫)已经将战局引向.............
  • 回答
    最近,北京一所中学举办的性别讲座,其中提出的“女生应像棉花守身如玉”的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核心的价值观问题。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个“棉花守身如玉”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样的意图,以及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会传递出怎样的价值观。“棉花”这个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