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香港高考历史题:参考资料,就你所知判断「1900~45 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

回答
香港高考历史题“参考资料,就你所知判断‘190019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度思考的题目。它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历史事实,更要具备分析、比较、权衡和论证的能力。要全面评价这道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 题目的核心挑战:

这道题目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其“利多于弊”的判断要求。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简单地将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影响划分为“利多于弊”都可能显得过于片面。尤其当提及日本在中国近代的侵略历史时,这个“利”字的使用更显得异常敏感和需要谨慎处理。

情感与理性: 任何涉及到国家民族情感的话题都会让考生在回答时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如何在保持历史客观性的前提下,不回避现实,进行冷静、理性的分析,是答题的关键。
史料解读与整合: 虽然题目要求“参考资料”,但更重要的是考生自身的“所知”。这意味着考生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筛选出与日本对中国影响相关的材料,并能将其有效地组织和呈现。
价值判断的尺度: “利”与“弊”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制度,还是国家主权、人民福祉?不同维度的考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题目并没有设定明确的衡量尺度,这增加了题目的开放性和考察考生价值判断的能力。
宏观与微观的平衡: 考生需要在大时代背景下(如列强环伺、民族危机)审视日本的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其对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带来的具体后果。

二、 评估该题的优点:

尽管挑战重重,这道题目也具有很高的教学和评估价值:

考察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题目并非简单地记忆史实,而是要求考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价值判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信息、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鼓励历史的复杂性理解: 它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好人”与“坏人”,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是侵略者,其行为也可能在某些特定方面产生意想不到的间接影响。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发展。
训练辩证分析能力: 要求考生权衡利弊,就意味着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都可能具有多重性。
引导对近代中国发展脉络的反思: 无论日本带来的“利”有多么“微小”或“间接”,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也能从反面衬托出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救亡图存的努力,以及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区分“直接侵略”与“间接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分析能力。考生需要区分日本直接带来的破坏(如战争、掠夺)与某些在侵略过程中或因对抗侵略而产生的间接、甚至是意外的“积极”因素。

三、 考生可能的回应方向和潜在的“利”的论据(需要谨慎分析):

在解答这道题目时,考生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利”的论述。任何对日本侵略的“洗白”都是绝对不可取的。这里的“利”更多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日本的某些行为或存在,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些“非预期的”或“间接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需要放在极其有限的框架内进行讨论。

潜在的“利”的论据可能包括(但需要反复强调其局限性和背后的残酷现实):

1.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近代化的推进:
抵制日货的兴起: 日本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抵制日货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如面粉、纺织等产业在抵制日货的背景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被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并迅速崛起,成为东方近代化的典范。中国在与日本的交往中,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看到了日本的强大,也促使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的落后,并学习日本的制度,如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的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思想和制度,这些很多是通过日本这个渠道传播过来的。
军事近代化的刺激: 日本的军事实力在中国面前的优势,也迫使清政府和后来的民国政府推动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2.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和统一:
共同的敌人: 日本的侵略行为,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思想解放的催化剂: 如前所述,日本的成功和侵略,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更深入地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激发了救亡图存的各种思潮,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

3. 对中国某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其有限且带有掠夺性质):
例如,在日本占领东北期间,其为了方便自己的资源掠夺和经济控制,确实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如铁路、矿山开发等)。但这些建设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日本的侵略和经济利益,而非中国的整体发展,并且往往伴随着对当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因此,这方面的“利”是附带的、次要的,且带有掠夺性质的。

四、 考生可能的回应方向和“弊”的论据(必然是压倒性的):

“弊”的论据将是压倒性的,也是考生必须重点阐述的部分。

1. 野蛮的军事侵略和大规模杀戮:
无数的生命损失: 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部分涉及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日战争,日本的侵略造成了数千万中国人民的死亡,无数家庭破碎。
经济掠夺和破坏: 日本在中国占领区,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掠夺,破坏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生产,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文化灭绝和摧残: 日本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试图消灭中国的民族文化,摧残知识分子,破坏文化遗产。
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和难民潮: 战争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大量人口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2. 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丧失: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辛丑条约》后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
在整个19001945年间,日本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国土。

3. 阻碍中国正常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侵略将中国拖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其建立的伪政权,更是对中国主权和政治发展的严重侵害。

4. 造成长期的民族仇恨和心理创伤:
日本的残暴行径,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民族仇恨和心理创伤,其影响至今犹存。

五、 如何构建论证框架和回答策略:

1. 开门见山,表明立场: 考生应在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核心观点,即“日本在19001945年间为中国带来的弊远大于利”。
2. 承认“利”的存在,但进行限定和辩驳: 在论述“利”的部分,必须非常谨慎。
强调这些“利”是客观上产生的间接影响,而非日本的“善意”或“政策目标”。
明确指出这些“利”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并以极其高昂的代价(主要是人民的生命和国家主权)换来的。
用对比手法,说明这些“利”与日本带来的巨大“弊”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例如,可以问:为了发展所谓的“民族工业”,需要付出多少生命?为了学习西方制度,需要丧失多少主权?
将这些所谓的“利”归结于中国人民自身的抗争和努力,是日本侵略反作用力的体现,而非日本“贡献”。
3. 集中笔墨,详细论述“弊”: 这是回答的重点和核心。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等多个层面,详细列举日本侵略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损失,并提供具体的史实支持。
4. 运用史料和证据: 引用具体的条约、战役、数据、文献等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增强说服力。
5. 结论升华: 在结尾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可以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例如强调和平与主权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强调,แม้ว่า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被动的刺激作用,但其核心本质是侵略和破坏,对中国的整体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

六、 对香港高考历史题目设计本身的评价:

这道题目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同时也体现了香港教育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视。

优点: 能够有效区分出能够进行深度分析、批判性思考和辩证论证的学生。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模式化回答。
潜在风险: 如果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心理准备不足,容易被“利”的表述误导,或者在情感上产生抵触,从而影响答题的质量。也可能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迎合题目而刻意去寻找那些“微不足道”的“利”,从而忽视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教育意义: 它促使学生去思考历史的多面性,理解因果关系,并学习如何在复杂且敏感的历史问题上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这对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公民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这道香港高考历史题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它要求考生在充分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日本在19001945年间对中国造成的压倒性弊端,同时也要审慎地处理那些被动产生的、间接的“利”,并明确指出其局限性、代价以及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微弱地位。能够清晰、有理有据地论证“弊远大于利”,并妥善处理“利”的论述,才算是一份合格的答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有些人认为这个题目虽然有所不妥,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所以不能将其视为出题人别有用心。可是香港教育局的回复是很清楚的:

教育局都承认这个试题有问题了,并且说这个试题所引用的是“极为片面”的资料,那就相当于给这道题目官方定性了。作为香港教育主管部门,在香港的社会环境下这个题目合不合适,我想他们比我们会有更清楚地判断对吧?

香港教育局都“予以谴责”了,有些人再帮着说话,这屁股是不是太歪了点?

别跟我说你连“予以谴责”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我再说点别的。

就算不考虑政治和民族方面的因素,这种历史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吗?我觉得也是不能的。

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及普通人对“思辨意识”已经走火入魔了,似乎有“思辨意识”、“批判意识”就要比别人高一等。但是“思辨意识”的培养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理性的世界观、系统的理论化学习以及详实的资料。在我看来,我们即便可以基于政治正确承认“人的思维能力没有本质差异”这个结论,但“掌握的资料却全面详实,越能够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这个说法应该没人表示反对吧?

别说历史了,就是文学这种看似人人都能说两句的学科,我说这么一个题目:

你认为科举制度的稳固对于古代的文学创作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就这种题目,你不老老实实地把中国文学史读一遍,然后花上半个多月时间找上百十本文献,清楚地了解每个时代科举的考试内容、阅卷的规矩、当时文人的交往唱和情况以及当时人的具体作品、信札等等,根本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不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却又立刻就回答这个问题……嗯,我知道你是在瞎说。

所以说,在现实中,有底子的“思辨”才叫“思辨”,否则这就是杠精。

之前六神磊磊在他的唐诗课上吐槽某些读者的时候就说,有些人永远只会拿着初高中的学到的语文知识来跟你掰扯一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问题,却不知道这些问题他们根本就没学过。

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来说,六年的课程所学能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史实,并考察基本的资料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其实就完全够用了。至于“思辨”——就初高中那点历史知识,连历史学的门都进不了,能思辨个毛线。

放到这个题目上说,1900年到1945年这可是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日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可是非常非常多。但即便是在内地的历史课本上,这些时期有关中日关系的内容加起来应该连30页都不到吧。而稍微一个讨论中日历史关系的核心期刊论文,应该都已经有二三十页的篇幅了。在这种重大问题上让高中生去搞“思辨”,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退一步说,如果真想让学生搞思辨,历史课中可选择的题目有足够多。“思辨”只是一种能力,而不表示其一定要有现实关切甚至政治关切。比如我自己出一道简单的历史题:

材料1: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
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赵嘏《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
材料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题目:
参考上述两首诗,就你所知判断“长城在中国古代很少发挥过作用”这一说法是对是错?请陈述理由并列举相关事实。

我觉得能把这个题目论述好,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以及思辨能力不比香港的这道题目低。

另外,有些人认为这个题目本身没什么问题,其理由是:

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也是有问题。或者说,即便是3这种情况,这个试卷也是有严重问题的。

因为从现实情况来说,即便教师出于3的目的出题,但也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之所以出这道题目并给出相关材料,可能就是想看利大于弊的分析”。大家都是考试过来的,这种思路应该是很多人都有的吧?

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标准化考试,都不应该出现任何可能对考生价值观产生误导的题目——特别是这些考生还只是初高中生。而且,正如一开始所说,香港教育局的官方表态也直接否认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重贴一遍):

“试题附带极为片面的材料,致试题具引导性,考生可能因而达至偏颇的结论”,这个定论算是相当清楚了。

最后,作为一个半教育工作者,我也希望各位初高中的老师们(特别是文科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多个视角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不要着了“批判性思维”的魔而把学生培养成杠精甚至路走偏了。中小学知识学习的关键还是打好基础,盲目的“思辨”并不见得对学生的成长有益。

user avatar

有些知乎er搞什么理中客,玩什么非主流,说什么东亚格局,什么间接促进发展,间接开启民智,你这不是直接掉入考题的圈套了吗,你们可真心低估香港教协了。有些事情如果你是权威的的历史学家或者学者也许可以有着些许讨论,但不可能随便让懵懵懂懂地正在树立世界观的中学生讨论的,这个叫“绝对政治正确”。

还记得前不久小米广告事件吗?中国人可能觉得“胖子”“小男孩”间接逼停了日本军国主义,拯救了很多日本人,很多中国人,可日本人能这么觉得吗?那神社不杵在那儿好好的吗?就比如你让日本中学生写篇“论广岛核爆与二战胜利”,或者让美国中学生写“论黑奴如何促使蓝调等非洲音乐在美国的发展”,你就等着上头条吧。

如果你们不屑于九年义务教育,来,我推荐几部外国人出的书籍:

  1. 《拉贝日记》 作者:约翰.拉贝(德国商人)
  2. 《东史郎日记》作者:东史郎(日本侵华军人)
  3.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美籍华裔作家,历史学家)
  4. 《The Nanjing Massacre: A Japanese Journalist Confronts Japan's National Shame》作者:Karen Sandness,Katsuichi Honda
  5. 《南京大屠杀中的美国活菩萨》 作者:魏特琳(美国在华传教士),张纯如,胡华玲
  6.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作者:津田道夫
  7. 《南京大屠杀》作者:洞富雄 (日本历史学家)
  8. 《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作者:David Howland Bergamini(美国作家)
user avatar

这种题目我也会出,怎么出呢?

材料C

大萧条时期,美国经济系统性崩溃,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

材料D

希特勒上台后,开始以大搞基建,德国建筑工人从66万人急剧增加到200万人,着手动工兴建德国高速公路网络,任命军官担任德国公路总指挥,到1936年,已经有多大13万人直接从事新建公路,27万人参与整个供应链,包括钢铁,建材,运输,德国失业问题一夜之间消失,建成了迄今仍然在使用的德国高速运输网。

希特勒上台后高速发展的行业还有汽车。汽车业事实上在大萧条和全球保护主义的阴影下在德国已经陷入绝境。但希特勒在上台后高举“Motorisierung"大旗,认为德国人民有车是纳粹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集中表现。他说,每个德国人,至少是每个德国职工,都应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就像美国一样。美国当时每五人有一辆汽车,德国每50人才有一辆汽车,职工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

希特勒下令要为普通人生产一种只卖990马克的经济型汽车。他亲自过问由工程师保时捷(波尔舍)主持的设计工作。私营企业生产不出这么便宜的车,就由纳粹组织的“劳工阵线”来负责。1937年3月28日,“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公司宣告成立,随后于1938年9月16日更名为“Volkswagenwerk GmbH”。1938年在今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公司开始建厂,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汽车厂。计划年产150万辆,用以生产由斐迪南保时捷设计的新款车型,产量超过美国最大的福特汽车公司。

迄今为止,德国大众依然在世界汽车厂商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2-45年間,希特勒為德国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請參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user avatar

美国粑粑最新的命令是又要拿中日关系做文章了?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日本在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之一入侵中国并大量派兵、比西方国家更积极地攻击中国,此后多年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山东、华北、东南亚各国等地大搞殖民行径,侵略不断升级。资料C、D显示的日方举动和类似的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颠覆中国并建立傀儡政权、帮助他们控制中国。在发现靠政治手段和小恩小惠达不到这一目的之后,日本就变本加厉地武装入侵。在1931~1945年全面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暴政和疯狂的战争犯罪给中国人民、世界多国人民以及日本人自身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与尸山血海。这在1945年以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告终。因此,所谓利大于弊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也有一套题目,请出题人作答。


資料C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沙士大流行,中國境內包括香港累計7000多例感染。其中,中國香港1755例感染,病逝300人,病死率17%;中国大陸5327例感染,病逝349人,病死率6.6%;中國台灣665例感染,病逝180人,病死率27%。

沙士期間呢,香港一個十九棟樓嘅小區好有321人感染,霸到總感染人数嘅近五分之一,42人病逝,其中一棟樓就揾咗22人。呢個小区就差唔多所有香港人都知:淘大花園。

中國大陸常住人口最多嘅上海(1700万人)得8人感染。

(沙士期間,香港一個19棟樓的小区竟有321人感染,佔到總感染人數的近五分之一,42人病逝,其中一棟樓就佔了22人。這個小區就是幾乎所有香港人都知道的:淘大花園。
中國大陸常住人口最多的上海(1700萬人)有8人感染。)


資料D

2008年,香港嘅天台上不時有投資失利嘅人睇唔开,一躍而下終点咗生命。香港自殺率一路高升至世界第18位。街边睇到報刊亭嘅財經雜誌都賣到脫銷,个个都想知自己嘅錢究竟咗去邊。

(2008年,香港的天台上不時有投資失利的人想不開,一躍而下終結了生命。香港的自殺率一路高升至世界第18位。街邊報刊亭的財經雜誌都賣到脫銷,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的錢到底哪去了。)


「1970~2020年間,香港社會有嚴重的問題。」你是否同意此說?請參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