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香港给每人发放 5000 元消费券,来提振经济的措施?

回答
香港政府推出“保就业、保民生、保经济”的六千元(后调整为五千元)电子消费券计划,旨在刺激本地消费,支持受疫情打击的经济复苏。这项措施在实施初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效果也备受关注。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项措施进行详细评价:

一、 计划的初衷与目标:

提振消费信心和意愿: 疫情对市民的消费习惯和信心造成了一定影响,政府希望通过发放消费券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鼓励他们外出消费,从而带动零售、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回暖。
支持中小企业: 许多中小企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它们在疫情中受到严重冲击。消费券的直接流向有望帮助这些企业增加客流量和销售额,缓解经营压力。
促进电子支付普及: 该计划强制要求使用电子支付工具(包括八达通、支付宝香港、微信支付香港以及Tap & Go),旨在推动香港电子支付的普及率,提升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减轻基层负担: 在疫情之下,不少家庭收入减少,消费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购买生活必需品。

二、 计划的亮点与优势:

直接性强,见效快(短期): 相较于其他经济刺激措施,发放现金券能够迅速将资金注入市场,直接转化为消费行为,理论上能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精准定位消费人群: 通过实名制发放,确保了香港合资格居民能够获得资助,而不是像派发“红包”那样可能流向非本地居民或用于储蓄。
引导消费方向: 消费券的设定通常有使用期限和限制(例如不能用于购买金条、股票等金融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消费流向实体经济和服务业。
推广电子支付: 强制使用电子支付是计划的一大特色,成功带动了大量过去习惯使用现金的市民转向电子支付,为香港的数字化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许多商户也因此加快了电子支付的部署。
提振行业士气: 消费券的发放对受疫情打击严重的零售、餐饮等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能够提振从业人员和商户的士气。

三、 计划的挑战与争议:

通胀压力担忧: 一次性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可能会导致短期内的需求过旺,从而引发物价上涨,尤其是在供应端没有同步增加的情况下。
“储蓄”效应的可能性: 部分市民,尤其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市民,可能会将消费券用于日常开销,或者将其视为额外收入而用于储蓄或偿还债务,而非额外的消费。这会削弱其刺激消费的实际效果。
消费转移而非新增: 有些消费本应发生,消费券只是提前或改变了消费发生的时间与形式,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例如,本来计划在本月购买的商品,现在用消费券购买了,但下个月的购买力并未因此增加。
对经济的长期影响有限: 消费券更多是短期刺激工具,对于解决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如产业单一、生产力增长缓慢)作用不大。一旦消费券用完,如果基本经济面没有改善,消费可能又会回归原状。
“派钱”的公平性与效率辩论: 关于政府是否应该直接“派钱”还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减税等其他方式,一直是经济政策讨论的焦点。消费券被一些人视为一种效率较低的经济刺激方式。
执行层面的一些小问题: 例如,早期部分商户对电子支付系统的接纳度不高,市民在使用中可能遇到一些技术上的不便;消费券的使用范围和规则也可能引起一些混淆。
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感受差异: 对于低收入家庭,这笔钱可能是重要的收入补充;但对于高收入家庭,这笔钱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甚至有些“象征性”。

四、 实施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零售和餐饮业的短期增长: 根据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数据,消费券发放期间,零售和餐饮业的销售额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许多商家表示客流量和营业额有所回升。
电子支付的普及加速: 计划显著提升了电子支付的渗透率,更多市民习惯使用移动支付,商户也普遍接受了多种支付方式。
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难以精确衡量: 消费券的效应是与其他经济因素(如全球经济复苏、本地政策支持、旅游业恢复等)交织在一起的,难以剥离出消费券单独贡献的GDP增长比例。
持续性问题: 消费券的效果是短暂的,其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经济环境和市民的信心。

五、 总结评价:

香港发放消费券是一项具有积极意图的短期经济刺激措施,在 提振短期消费、支持零售餐饮业、加速电子支付普及 方面取得了 显著成效。它有效地为受疫情冲击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并帮助部分市民缓解了经济压力。

然而,这项措施也并非没有局限性。其对 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部分资金可能用于储蓄而非新增消费、以及对经济长期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 等方面也值得关注和讨论。

总而言之,香港发放五千元消费券是一项“对症下药”的短期财政政策工具,在特定时期内具有积极的稳定和刺激作用。其成功之处在于其直接性和能够快速转化为消费的行为。但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发展策略,其作用是有限的。未来的经济复苏和发展,仍需依赖于更深层次的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香港特区zf每年的总收入大约6000亿港元的量级,一分钱不用上缴国家。

香港这次福利花了300多亿港币对吧。然而仅就地区安全而言,正常来说香港起码每年要掏几百亿港币用于军事,参看韩国等国,但这笔钱,国家帮香港扛了。每一年。

遑论其他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各种不付钱的好处,不但不付钱,还拿钱。



2、香港“户口”满打满算,750万人。



3、香港的财政支出,换算到国内,差不多总量上,是北京上海的水平档次,但是香港只有700多万人,北京上海都是2000多万人,且需要承担转移支付任务。



4、香港的人口大概和佛山、昆明主城区常住人口的体量差不多,但是佛山和昆明能用的财政大约只有香港的1/6不到的量级。



5、持中国身份证的公民,没法自由进入香港,在香港居住、工作。




很多人喜欢说,北京、上海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和上海,

问题来了,香港是不是全国人民的香港?


user avatar

经济政策要因地制宜,香港虽然属于中国,但它长期被英国统治,居民消费习惯偏向西方,发了钱就会消费。

而大陆则不同,居民有储蓄的习惯,去年也有无数人现身说法,说就算发了钱也不会消费,也会存起来,因此发钱没用。

因此,我还想提一个建议,既然大陆人有钱不花要存起来,能不能不要发工资,这些钱全部用来支援国家建设?都发工资相当于都不发,那还不如都不发呢。

user avatar

想立竿见影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直接发钱到人的账户是最有效的选择,其次就是发消费券。

因为任何其他的方法,比如通常说的「放水」,也就是降低银行的基准利率,或者降低银行的准备金,或者定向扶持贷款等等,最终的结果是经济数据确实搞上去了,贫富差距也拉大了。

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1. 因为所有的这些措施,目的都是为了提供cheap money,也就是更廉价的贷款。而越穷的人,越小的企业,往往就没有好信用,在银行挂不上号,越难以获得贷款;而资产比较多的人和企业,则反而信用良好,更容易获得贷款。所以这些贷款的大部分,会落在这些实体手里,他们会利用这些贷款拿出去运作,或者在投资市场里面打转,或者拿去做风口上的实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大鱼吃小鱼的过程。
  2. 大放水之际,资产会变得相对稀缺,所以价格会上升。而富人的财富大多是以资产的形式而存在的,流动资金只是一小部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躺着什么都不干,也会因为自己持有的地产,股票等投资品的增值而实现财富的增长。反而是穷人的财富大都是现金和存款,资产价格一上涨,反而自己的净财富下降了。

通俗的说,就是大家「接水」的盆有大有小,离水源有远有近,有的人拿着大缸就地接水,有人要长途跋涉,拿着一个杯子好容易接了一点,可能还是漏的

要甘霖普降,说来说去还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直接的把钱送过去,中间不经过任何借贷的周转。一旦和借贷啊,信用啊这些概念搅合起来,那基本上转来转去,经济发展了,数据好看了,但是落到低收入人群手里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直接发钱/消费券这种方式,在过去主要是因为政府能力的限制。在支付宝/微信/银行卡没有普及的时候,给所有的居民按人头发钱是很难的。现在也是技术到位了,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大多数的城市居民都至少有了一个对应的账户,那么在账户内直接申请,直接到帐就是相当的公开透明的做法了。

至于是发钱还是发消费券,其实这里面的区别也不是太大。发钱对消费者来说,灵活性会更大一些。但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可能很多人会倾向于把发的钱存起来作为自己的保险,这样一来刺激消费的作用就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要定向的刺激消费相关的产业,那么发消费券,限制了一下消费者储蓄的动机,效果可能是更好的

至于直接发钱给消费者,是否会造成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在过去,这个回答或许是「是的,会造成通货膨胀」,但是现在也要两说。通货膨胀往往是因为货币的数量增加超过了社会产能的增加。但是现在的世界有两个特点:

  1. 现在的金融投资市场非常强大,可以吸收大量的货币进来空转;
  2. 产能基本是过剩的,需要更多的货币来消化。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就没有引起通货膨胀,而现在美国的通货膨胀更多的也是因为疫情所导致的供给不足,而不一定是因为「市面上的货币过多了」。所以以香港的体量,以香港和世界连接的程度,每人发这些钱真不一定会造成多大的通胀,对经济的刺激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次疫情也是给了世界一个契机,能够实验一些以往比较激进的政策和措施。除了香港之外,其实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都通过电子账户或者地址给予居民数额不等的无条件补贴。

如果香港直接发优惠券的效果后来通过分析发现确实很不错,也希望能够在大陆的一些城市看到类似的经济刺激政策。现在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了,微信和支付宝都是实名的,不少城市居民也都持有其中之一。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来申请这笔消费券,在一二线城市应该可以获得不错的覆盖率。

user avatar

5000元提振经济?笑话!

欧美那么多国家和地区,这两年发的钱少吗?哪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提振了?

基建!懂不?只有基建才能提振经济!

基建包括:

-铁公机;

-通讯、水、气、电、网、热、污等等;

-公园、绿地、环保等;

-有效的教育、科研、医疗、养老;

-有效的行政体系;

-扶贫。

基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财富分配方案

你搞基建,就代表你把钱分配给了大众,大众能够享用。

你不搞基建,把教育私立化、把医疗私立化,基础设施私有化,住房私有化,通讯、水、气、电、网你也私有化,行政上当忝苟徒增成本,法律上请一堆假发鬼,胳膊往外拐,钱都叫别人赚走。

搞不动基建,你发5000元有毛用?

你得创造就业!

有基建才有更多就业!

user avatar

市民阶层就应该有市民阶层的屁股,不要慷资本家之慨,更不要幻想自己懂经济,会宏观,一副键盘格林斯潘的样子,

第一波疫情刚过去,国内形势还和缓的时候,不少一二线城市都通过市民服务渠道以及支付宝微信等渠道发了一波消费券,分数期发放,

提振周末经济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商超久旱逢甘霖,太久没有周末人挤人的场景了。

虽然没有5000块那么多,

单身上班族约个朋友同事,一家少则两三口,多则四五口,加一起还是能便宜个二百三百的,

满减也是减。

一场小雨,地皮还没湿呢,键盘经济学家民生专家都爬出来了,

大意是满减没用,羊毛出在羊身上;

便宜没占几十,倒搭进去几百;

太复杂不会用,对没有智能机的人不公平;

大水漫灌影响cpi,多重经济学理论阐释为何不能灌水,灌水是如何如何初级上不了台面的手段,

我就觉得很鬼扯。

从技术层面给全国人民发人头钱可能操作难度大,也容易产生舆情,和阴谋论联系,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太大了,还处在城镇化进程中,

给老少边穷地区发电子消费券,

对他们来说原水不解近渴,还徒增兑现的成本。

疫情当下,本来没流动因为消费券造成了大范围的流动,就太得不偿失了。

但这种宏观层面的,是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国情,根本用不着上场讨论。

香港高度城市化,

合一城之地,一共发720万人,360亿港元,

国内城镇人口N倍这个量,三百亿的流动性还是拿得出的,城镇人口均摊一下,能带动N倍的经济,

这个钱干嘛不要,

竟然连争取也不争取,

在那一通胡扯我大清自由国情在此的人,简直离谱。

user avatar

支持,这是我的表态。发放5000元消费券是一个不错的行为,专款专用对餐饮业来说是久旱逢甘霖,帮扶了一把餐饮业主和相关从业人员,挽救了可能的部分失业人员。 餐饮业这个群体是比较庞大的,而且也带动了相关行业,比如食品饮料批发零售,外卖外送等等。

香港这个发放5000元消费券的行为,是对餐饮业间接的扶持,平时受欢迎有竞争力的餐馆和大食品商会受益会比较大。 普通小餐馆小食品商也会受益于消费券,但相对会小一些,会缓慢的出现一些倒闭的餐馆。而法国这边前段时间对餐饮食品业的扶持则是直接行为,直接按2019年营业额百分比资金补助各个餐馆和食品商的营业损失,临时失业工人则是政府提供临时失业金。 这个直接补助期间餐馆倒闭的就非常少几乎没有,但是直接补助一取消或减少补助力度,餐馆倒闭就会集中出现,然后再慢慢缓和复苏。

间接扶持和直接补助的目的都是帮扶餐饮食品相关行业,哪种方法更好?或是任由其发展不帮扶餐饮食品业,以免浪费资金也带动了通货膨胀。 欢迎您在下方评论。

user avatar

香港还是不懂市场经济

懒政啊!懒政!看的糟心

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

大搞一刀切,不尊重经济学规律,不会活学活用政府无形的手

如果说刺激,我们宁愿用改革来刺激,释放更多市场红利

尤其是要瞄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小微企业



为什么不跟大型商超合作

做消费满300折扣50的活动

还可以开发个微信小程序

让香港市民通过小程序抢券

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全面对接

直接利好实体经济

用好政府政策无形的手,杠杆化扩内需

实现消费端,生产端双繁荣!加快双循环

还可以用部分投入

设立香港特区创业英才荟奖励补助

为企业家和精英们提供一次性的政策奖金

切实做到服务企业,留住人才,保障就业!

实在有钱花不出去

政府还可以把城市的环卫道路基建升级一下么!

新增多少道路翻新,绿化改造的工作岗位

不要嫌弃道路绿化改造装了又拆拆了又装

这不都是政府创造的就业么

可千万不能把人民群众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按劳分配不是按需分配

难道就指望不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么?

难道就指望着政府发钱养懒汉!

user avatar

客观上,特区政府这次发钱的一大原因是因为香港人对特区政府很不满意,百业萧条,所以要收买本地人心。而香港的爱国进步有识之士对此政策无不忧心忡忡。

那些提议中国政府也发钱的人都是什么意思?难道你也不满意?

user avatar

总结:十分不妥当。

一个人5000元,750万人就是375亿港币!滥用财政支出超发,对于一个金融地位逊于大陆的经济体,必然会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诱发更大的社会动荡;同时,在储蓄率极高的东亚地区发几乎等同现金的消费券,会增加疫情期间的预防性储蓄,导致总的储蓄率过高,消费水平反而下降。著名经济媒体人胡希金曾说:“都发钱等于没发”。就是印证了这道理。

因此,与其人人都拿消费券,不如用这375亿公帑施行以下政策,

不仅能稳生产、稳就业,而且四两拨千斤、效果显著:

一、用2.35亿港币发放“全港消费利是”:

1.将2.25亿港币划为AlipayHK或者八达通每人一张“满300减30”优惠券,利用互联网技术精细化管理,降低兑付风险;

2.将1000万港币分成10万个100元的“消费利是”,在AlipayHK里三天内每天整点限量发布,并只准在线下商铺使用,从而提高消费门槛,筛选有足够消费能力的人群使用。


二、余下372.65亿港币,可用于施行以下政策:

1.提高全港土地使用率(至少升到50%),开发新界、大屿山的山地及围村卖给地产集团,加快城市更新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2.修改法例57章《雇佣条例》,将薪资支付日延长至支付周期满后一个月、取消非固定时间工作人士的超时工作津贴;减少对企业支付劳工强积金(MPF)的监管力度,减轻用人单位负担。

3.高等法院颁法,为企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保护商界人士权益。

4.保证并提升西九龙裁判法院、劳资审裁处、高等法院和终审法院对新鸿基、九龙仓、恒基兆业、太古、恒隆等企业原告起诉案件的胜率。

5.将香港工会联合会划为港府机构,撤并企业及团体自发组织工会,由香港工会联合会统一管理。

6.引入电子信息加工制造企业,利用赤柱等地的土地资源,设立工厂雇佣低收入香港公民做厂,维护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

7.实现企业薪资与学历挂钩,科研人士必须有八大校Msc以上水平,为就业输送高精尖人才。

8.中止公立医院按居留资格划分医疗服务价格,按市场需求情况浮动;推广全民自愿医保计划(VHIS),并依照公民居住位址所属的社会福利署行政分区(11个区)各自分管、互不串用;允许保费、保额、服务项目按当地经济情况浮动,激发医疗市场活力。

9.降低高收入消费人群税率,大幅扩充消费能力。

10.支持每月5万人工以上的高收入群体,以自愿为原则,用公益慈善、捐赠等方式,对申领综援的人士再分配。

11.房屋署加大呎租监管,设置二手盘最高交易价,以交易价为基准,地产经纪不准直接广告高于交易价的物业售价,容许用花码表示。

12.制作《奋斗仔,唔寂寞》城市宣传片,用“唔理OT到几晏都有红van同7仔”等台词提升劳工人士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以五年为基本目标落实,定能使得港岛经济繁荣、蒸蒸日上、再创美丽新辉煌。

user avatar

问题是,钱从哪来?

如果是印钱,通货膨胀了,谁存款多谁吃亏,谁欠债多谁占便宜。

如果是从税收来,那就是挣工资的吃亏,有能力避税的富人和没到交税门槛的穷人占便宜。

user avatar

发限时消费券,比直接发钱要好。

直接发钱,有可能存起来不用,有可能拿到股票市场去赌一把。限时消费券,即使你倒买倒卖,最后也一定会转化为规定时间内的消费。

限时限地的,是一种定向扶持。

理论上,满多少减多少的门槛消费券可以带动的消费太多,而实际上,为了这个满减,人们很容易转移消费时间。类似于618,双十一,有人屯卫生纸一样,没有腹泻,一家能用多少卫生纸是一定的,活动促销,只是转移了时间,没有实际增加消费。

中国大陆习惯于,把钱贷款给企业或者补贴给企业,一层层溢出给个人进行消费, 效果要差很多。因为,靠近钱的富人,永远能拿到大头,一层层溢出,最后到穷人手里就微不足道了。

富人拿到钱,去炒房买股票,买数字货币,买奢侈品。甚至去赌博。他自己的消费拉动有限。富人买一个LV包,大头在奢侈品公司,能带动的生产就业,销售就业微不足道。

所以,直接发限时消费券促消费,对消费和就业的拉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user avatar

按其他城市的標準,漁村那群官員的垃圾抗疫狀況,早就一批批的下馬,可惜他們仍然穩坐高位。

结果來回4波疫情,不計經營損失,光消毒物品+口罩花費都不止5000了,漁村物價可不便宜。

區區5千,連賠償都算不上。。。。

user avatar

三句话就能明白的事儿:

美国发钱,是因为中下收入层没存款没收入直接影响生活,消费是美国经济的最大驱动力需要挺住,且美国可以印钱。

香港发钱是,因为疫情下外地人不来,旅游餐饮娱乐购物行业受重创,需要当地人消费拉动,且香港有钱。

中国内地偏向减税降费,是为了保障企业生存、保住就业岗位、保住经济增长,而且财政并不宽裕。

三者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保住国民经济的最主要部分,都是为了照顾弱势群体,但情况不同、条件不同,手法也不同。都是经过计算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

中国去精准识别最困难的群众,去给予补助,这个是很有必要的。或者说在大的冲击来临时,提高失业补助,对低收入人群发放失业补助,都是有必要的(而且这些也做了)。但广泛的发钱,“直升机撒钱”,第一财政负担巨大。第二成本效果比很差,既不是救济也不是救穷。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投入教育国防医疗等领域。财政的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中国一人1000块,1.4万亿的规模,比中国一年的军费都要多。

财政的收入支出,钱从来到哪去,都是要对全国人民负责的大事,是一个极度专业需要全面计算权衡的要事。

我们一直说反对“拍脑袋”决策。但生活里,放弃理性跟着感觉走的人就是很多。但治国理政,必然不能这么搞。

评论区的论调,不禁让我想起:为啥要投资搞基建/办教育/搞航天/搞航母/搞科研/支持企业,用来改善民生不好么?那发钱不是一个道理么?好不好,当然好,但钱不够咋办,砍掉那一块?不给企业减负倒闭个几万家,造成几十万失业,就为了让你多买点东西?借债呢?国债那还真的可以看成人均欠债的,这角度讲,你自己去结消费贷,性质也都差不多的。

关于发展和分配的关系,一二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荐听一下

【【睡前消息319】支持共同富裕,有效投资胜过“百亿撒币”-哔哩哔哩】b23.tv/NrnFz3


一,应该发多少呢?我们做一道算术题:

香港是一个城市750万人,美国是3亿多人。香港人均GDP4.6万美元,补贴5000人民币,美国人均GDP6.2万美元,补贴1400美元。中国是1万美元出头,14亿人。

如果按照人均GDP水平和发的钱的比值,香港补贴是人均GDP的约1.67%,美国是2.26%。那中国按照2%发的话,是200美金,1300人民币。嗯,这个数倒是也不少吧。14亿人,除去给儿童的10亿人发,总规模是1.3万亿人民币。占2020年中国总财政支出的5.26%

这个规模有多大呢?2020年中国军费1.26万亿,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交通运输1.22万亿,科技支出0.9万亿。

这1.3万亿,听个响,打个水漂,一锤子买卖,你觉得合适么?但是,对于重要问题,我们是豁得出2.5万亿的。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出台实施了7批28项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预计2020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些政策发挥了哪些积极效应?2021年减税降费政策方面又有什么考虑呢?
2020年为应对疫情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这其中既有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也有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还有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特别是聚焦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加大税费支持力度。
比如,财政部这次发布的数据就显示,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中,近九成免征增值税的基础上,对余下600多万户征收率从3%降为1%。2020年前11个月,共计减免增值税911亿元。通过“免减缓”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2020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2个百分点。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受疫情影响行业中交通运输、住宿、服务业等减税降费受益面最大,2020年前11个月纳税人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共减轻负担382亿元。

国家减税降费,是为了保住“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老百姓的就业岗位”。国家提出的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疫情之下,很多消费此消彼长。我发钱让你消费,肯定是让你去帮助弱势行业。但是比如有防疫要求,旅游餐饮住宿行业,发了钱,你也不会去。开放了想去,你也不差这个钱。“报复性消费”自然有。这种情况下“发钱”反而是加剧了马太效应。

但企业在去年,一下了失去了所有收入或大部分收入,情况是很危急的。而且经济上行和下行,都有巨大的惯性,坏账破产是会扩散的。那么,就企业,让企业能继续发工资,撑过苦日子很重要。


美国的情况是,中低收入人群在大城市,也没有老家可以回,长时间停工没收入,而且没储蓄,是会影响正常生活的。这个时候不发钱,是不行。而且美国就敢印钱,你敢么?

香港作为一个服务员占经济总量80%的城市,普通人的收入也巨大的依赖服务业:购物、娱乐、餐饮、住宿、旅游,这些行业很多都是普通民众的小商小店。但疫情肆虐下,特别是中国内地人不去,这些行业能景气么?不得救一下么?

在香港,你想给制造业工厂减税降为保就业,他也得有那个分量呀。而贸易、航运、金融,疫情对他们比如说都是正门影响。


@司马懿 的答案,有点真空球形社会的意思——发钱是为了“帮居民改善生活”,这种政策的确是,的确是,很罕见吧。救急、救穷都很常见,财政好到“改善生活”,嗯,瑙鲁 ?

对了,日本也这么干,为了“对抗通缩”,0利率,鼓励消费,但通胀就是上不去。


最后补充一点,高福利是会让人“上瘾”的。“不劳而获”,是个贬义词吧,但很多人就想这样。

美国也接受不了自己总发钱。为啥,领救济比工作赚的钱多,谁又愿意去工作呢?如果全社会都这么想,谁去劳动创造呢?

其实,早在6月,美国一些州就相继宣布提前终止联邦失业补助,因为州政府认为,这些失业救济金让本应去寻找工作的人选择待在家中,从而增加了企业招聘的难度。

至于短期的“救急、救穷、帮助弱势群体”,这种情况下的发钱救济,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全民撒钱,锦上添花,就不一样了。而且本身疫情冲击下,国家财政就是很紧张的。“财政的稳健性”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欠钱不还,美国可以,日本可以,但可以并不意味着这是正确的。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较2019年大幅增加,2020年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达2120.1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779.89亿元,同比增长58.2%。


新华社南京8月11日电(记者 朱程)11日,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通告称,将设置六个重点管控区域严防疫情扩散。区域内封控管理小区居民不得离开所在小区。为保证困难群众生活,扬州还将对主城区5000户困难对象按照300元/户标准发放生活物资。

截至8月10日,扬州各地已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5013户、合计370.8万元;开展应急性临时救助43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6.25万元,发放物资折计3.7万元。从8月11日开始,扬州将重点为主城区5000户困难对象,按300元/户标准陆续发放米、油、肉、蔬等生活物资。

【评论区指出社保医保已经实现全覆盖,关于渠道的问题我没调查清楚,但内容我也不删了】

user avatar

我看有高赞说,建议大陆城市也发消费券……

人真是金鱼的记忆啊,就在一年多前中国大陆疫情刚刚控制住之后,中国各大城市为了提振经济、刺激消费、扶植企业,纷纷发放消费券。

只不过,不是类似香港这样的无条件代金券,而是有条件代金券,但力度也是相当的大。

人在北京,其它城市的情况不了解,反正对于2020年夏天那一波北京消费券的福利,至今记忆犹新。

是真的薅羊毛啊。

而且是商家和市民一起薅政府的羊毛,而不是互相薅。

我帮大家回忆一下,可能忆得有些偏差,你们纠正啊。

主要消费场景分两类,线上、线下。

线上的平台就是京东,包括iphone在内的几乎全部电子产品,每周都能有一张九折券最高抵400元。

我就是去年618的时候在京东买的SE2 256G,算上JD的促销和消费券,最后到手3600,这个价格,基本上就是史低了,直到今年618,也再没有这个价格了。

线上每礼拜一张九折券,可以买各种电子产品,一直持续了大半年。

但毕竟电子产品的购买频次有限,最大的羊毛在线下。

去年北京消费券的线下场景力度真的大啊,几乎北京所有数得上号的连锁餐饮企业和老字号,还有一些网红餐饮店、服装店,都可以用那个消费券。

满200直抵80,满80直抵30,满50直抵20

(记忆中是这样,如果有错,请指出来啊。)

每周都有一次这样的优惠。

说个最实惠的,吃一次吉野家,买两个大牛碗,50出头,直接变30出头。

这价格……

吃一次铜锅涮肉,两个人去吃差不多七七八八就是200块,直接变120.

工作餐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吃牛肉面,三个人都要的套餐,一碗面一个蛋一碟小菜,三个套餐正好80出个零头,直接变50.

50块钱三个人的午餐。

…………

类似这种羊毛,去年夏天我在北京薅到已经手软了。

全算下来,和港府的5000块消费券,也没在差的了。

————————
下面说点正经的,有人说,大陆为什么不能直接发钱?非要搞什么代金券。

这问题就涉及到内地的户籍制度了。

假设北京说要给所有北京市民发券,那你说,怎么定义北京市民呢?

无论是按照户口、身份证还是暂住证、居住证,都会引起巨大争议。

毕竟,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

而香港,呃……这个,话题,太敏感了,就到这里吧。

2020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我很怀念那个夏天的消费券。

user avatar

香港政府施政水平之低,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为了提振经济,盲目采用直接发钱的方式来促进香港市民消费。

要知道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胡西浸早在疫情肆虐之初就对西方国家给民众直接发钱提出过直言不讳的批评——“国家给个人发钱是哄大家,都发钱等于都没发”。这是一种懒政,是一种不顾经济后果只图短期利益的错误做法,因此带来的通胀问题会让整个社会陷入动荡。

“钱多了就会通胀”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港府会想不明白,他们做决策的时候没有海量专家精确计算,给港府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么?专家比我懂,比大部分市民懂,港府到底有没有参考过他们的意见啊?不顾香港人民未来可能面临恶性通胀的风险,直接发钱。他们真的把市民的福祉,把香港的长治久安放在心上了么?

抛开通胀不说,直接发钱这种做法不就是养懒人么。香港的废青们什么德行大家都知道,已经是废掉的一代人了,还给他们发钱,让他们不劳而获。试问有了这一次,那些暴徒,废青们。下次面临困难的时候会不会又吵着发钱,你港府现在有财政盈余,经得起次次这样发钱么?

越说我就越生气,真是烂泥扶不上墙,难怪香港这几年经济发展放缓,严重依赖大陆,归根结底就是港府治理能力低下,没有“为市民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本心。

最后,作为生活在大陆的青年,要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疫情来临的时候全力抗疫,保护了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抗议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也没有采用腐朽堕落的西方社会那套直接发钱的提振经济方法,而是采用减税降费向小微企业倾斜贷款,保住了企业就保住了大家的工作,大家的生活也就回到了正轨。同时很多大城市的朋友还享受到了满减消费券这种实实在在的实惠。只能感叹,我们生在了好时代啊。

期待全球疫情过去之后,加速我们伟大的复兴之路,年轻的朋友们。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user avatar


胡编之前说过,人人发钱等于没发,有的国家发钱属于哄大家

如果真的像他说的这样,按照他这个所有人都有等于没有的理论

是不是表示给所有人发钱这个举动其实不会对经济造成任何影响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只是像他说的那纯粹是哄大家玩


那这就有一个小问题了

既然这事纯粹是哄,并不会造成任何实质影响

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哄不哄并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意愿问题

胡编你这是在暗示什么呢?


不过说到这,突然发现我要是噼里啪啦写一堆

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发钱,你就是哄骗大家

不发钱,就是哄都懒得哄

你别说,这活确实只要拉得下来脸,是个人都能干

user avatar

上联:坏事做尽 喜提消费券五千

下联:忠心耿耿 未得人民币五角

横批:蚌埠住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给我们说这个事?

一个国家的,他们有,我们没有;他们吃肉,我们看着,看完了还要问一句,你怎么看?

题主,你礼貌吗?

user avatar

发钱导致一些物价会上涨,还可能有普遍通货膨胀。给每个人发钱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属于都不发钱。


以上是官方观点。我支持官方观点。

以下是我自己的观点。

每个人都发钱等于不发钱的前提,是每个人的原资产相同——这种情况下,都发钱,大家的资金增长量是一样的。

但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比如小明只有资产5千块钱,马总有资产500亿。都发5千块钱,小明的资产直接翻倍,马总却可以认为基本没有变化。

而如果大放水,当然是谁离权力最近谁就能拿到最多的钱了。马总这样的当然可以不用说了,小明这样的,一般来说,就不要想大放水的钱的事情了。

但我并不同意我的观点。

user avatar

香港地区人民不吃你以工代振这一套,

香港地区人民不说什么发钱会通胀的傻话,

香港地区人民也不管钱花着花着被人赚走了,

香港地区人民更不在乎别人是懒人,

所以,

他们有钱花。

————

香港地区已经打明牌了,

下面还有人在

“人太多了资源太少了”。

活该你没钱花。

user avatar

医护支援武汉累死累活一天才两百,你躺家里开口就是5000,你好意思啊

好,医护是国家的人,警察是国家的人,加班上前线活该

临时工呢?外包呢?劳务派遣呢?

这场仗不是他们在前线扛下来的并且还在继续扛的?

当然要发钱,但按顺序来,欠账太多了,排队!

user avatar

这世界颠倒了。资本主义搞的像社会主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