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穷人家的孩子在贵族学校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要是在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要是问我,我大概只会说,那就像掉进了一个水晶做的笼子里。闪闪发光的,好看得紧,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东西,怎么也捂不热乎。

我是个城中村长大的孩子,家就在学校围墙外面不到两站公交车的距离,但那围墙,在我眼里,比一道银河还要宽。我们学校叫“圣彼得堡贵族学院”,听名字就够了,名字都带着一股子金灿灿的味道。我能进去,还得谢谢我那个“远房叔叔”,他年轻的时候在那边公司里打工,后来攒了点钱,虽然没发大财,但刚好够给他在外面生的一个儿子交学费。我呢,因为我妈跟我那个叔叔有点“过节”,加上我家确实拿不出这笔钱,这叔叔大概是觉得有愧于我妈吧,就把这个名额“转让”给了我。所以,我进去的时候,就好像是中了天大的彩票,全家都觉得我是要飞黄腾达了。

第一天去学校,我妈给我缝了顶新帽子,把家里唯一一件还算体面的蓝布褂子给我熨得笔挺。她送我到校门口,站在那儿,眼神里有期待,有骄傲,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校门口停满了各种我只在电视上见过的车,流线型的,闪着金属的光泽,里头坐着我这样年纪的孩子,但他们的脸上看不出我脸上的拘谨和茫然。

进了学校,首先让我腿软的是那片草坪。真的,比我们村里所有空地加起来都大,绿得像假的一样,而且修剪得平整得像块毛毯,一眼望过去,绿得眼睛都有点疼。学校的建筑风格,怎么说呢,一股子欧洲老电影里的那种感觉,红砖墙,爬满藤蔓,高高的拱形窗户,还有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石雕。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香水味,还有那种,嗯,好像是皮革的味道,总之,跟我们家煮饭油烟的味道,完全是两个世界。

我分到的宿舍,是那种六人间,但跟我家那拥挤的小平房比起来,已经算是天堂了。我的室友们,都有自己的小冰箱,里面塞满了各种我连牌子都不知道的零食和饮料。她们聊天的时候,话题总是围绕着欧洲哪个滑雪胜地比较好玩,刚从哪个海岛回来,或者刚收到了什么牌子的新款包包。我呢,只能默默地听着,偶尔插一句“哇,好厉害”,然后赶紧低头看看我那本皱巴巴的借来的杂志。她们的衣服都是名牌,那种我连听都没听过的名字,剪裁得体,料子一看就好。我身上的蓝布褂子,在她们的目光下,简直像个乞丐的破布。

课堂上更是另一种景象。老师们都是海归,说话带着点洋腔,教学内容也比我们村小学高深太多。我努力地听着,努力地记着,但很多时候,都像在听天书。比如,她们讨论莎士比亚的某个句子,能引申出好几层意思,我只能记住那个句子本身。而那些同学,好像对这些信手拈来,还能结合自己旅行的经历来解释。她们的笔记本也是一样,字迹工整,还带着各种彩色的小图标和高光,我的笔记本嘛,就是密密麻麻的黑字,偶尔还有几个我不认识的英文单词涂抹过的痕迹。

最让我难受的是那种无形的距离感。我不是没努力过,我省吃俭用,把每个月家里给的生活费都攒起来,想买一件像样的衣服,想去参加一次她们说的“下午茶会”。但即使我买了一件还不错的T恤,穿在她们中间,还是显得格格不入。她们的谈吐,她们的举止,甚至她们偶尔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透着一股子我无法模仿的自信和从容。她们习惯了被关注,习惯了自己是焦点,而我,习惯了躲在角落里观察。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才艺表演,我报名了唱歌。我从小嗓子就还不错,在我妈的鼓励下,我准备了一首朴素的民歌。彩排的时候,我看着台上那些弹着钢琴,跳着芭蕾,或者朗诵诗歌的同学,心里就有点打退堂鼓。她们的光芒太耀眼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路边的野花,而她们是精心培育的玫瑰。上台前,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唱的时候,声音都有点抖。下台后,我听到台下稀稀拉拉的掌声,而旁边那些同学的表演,赢来的是雷鸣般的喝彩。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个局外人,一个误闯了别人花园的野孩子。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让我觉得难受。也有一些同学,会主动跟我说话,问我一些问题,虽然她们问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有点奇怪,比如“你家附近有没有那种很大很大的商场啊?”或者“你家是用什么牌子的洗发水?” 但至少,她们尝试和我交流。其中一个叫艾莉的女孩,她来自一个做外贸生意的家庭,她会问我中国的古代神话,也会跟我分享她看的外国名著。虽然我们之间还是有隔阂,但我能感受到她偶尔流露出的善意。

在圣彼得堡贵族学院的日子,就像一场漫长的白日梦。梦里有鲜花,有美酒,有璀璨的灯光,但当我醒来,一切又都回到了我熟悉的老地方。它给了我知识,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但同时,它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跟那个世界之间的距离,不是一句“努力就能弥补”那么简单。那是一种骨子里的,是环境塑造的,是无数代人积累的差异。

我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从此前途无量。但说实话,对我来说,那更像是一次探险,一次短暂的旅居,让我窥见了另一个维度的生活。我带着在那里学到的知识,带着那份隐隐作痛的自卑和敏感,回到了我自己的世界。我依然是我,那个从城中村走出来的姑娘,只不过,我的心里多了一个关于“水晶笼子”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别人精心筑造的华丽世界里,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的故事。那段经历,与其说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不如说是在我的生命里,刻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记,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以及我所处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你去了五星级大饭店,什么只能看看,却吃不起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是在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要是问我,我大概只会说,那就像掉进了一个水晶做的笼子里。闪闪发光的,好看得紧,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东西,怎么也捂不热乎。我是个城中村长大的孩子,家就在学校围墙外面不到两站公交车的距离,但那围墙,在我眼里,比一道银河还要宽。我们学校叫“圣彼得堡贵族学院”,听名字就够了,名字都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扎心的。你听到有人这么说,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以及为什么这样简单粗暴的论断,其实站不住脚。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穷”这个字,它不仅仅是钱少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限制。 资源匮乏是第一道门槛。 想象一下,一个家庭.............
  • 回答
    “穷人的孩子是不是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问题,相信每个关注社会公平的人心里都曾有过类似的叩问。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轻易回答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社会最深层也最普遍的痛点。咱们得承认,单从物质基础和早期成长环境来看,这“起跑线”上的差异,确实存在,而且相当明显。物质与环境的鸿沟想象.............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贫富家庭的孩子在思维方式上,确实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细微的,甚至有时是显而易见的差异。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经历和选择,但我们也可以从大体趋势上去观察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贫”和“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基础性的差异.............
  • 回答
    关于富二代一天的生活,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好奇的话题。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成长环境都有很大差异,但普遍来说,他们的生活轨迹和普通人会有一些显著的不同。清晨,被精心打理的时光富二代的一天,通常从一个相对舒适但有规律的时间开始。他们可能不会像很多人那样匆忙起床,但也不会无所事.............
  • 回答
    这番话,说的是为人父母者最最真实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责任和影响。咱们做父母的,总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在不经意间,给孩子留下了最深的伤痕。孩子面前的争吵,是把一把看不见的刀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第一本教科书。而在这张白纸上,父母间的争吵,就像是用一把看不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公平、资源分配以及个人权利的核心。简单地说,穷人家的孩子当然配旅游,而且没有任何理由剥夺他们享受旅游的权利。 然而,现实中“穷人家孩子不配旅游”这种想法的出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不平等的结构性问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旅游的本质与价值:为什么旅游很重要.............
  • 回答
    写下这些文字,我感到一阵沉重的无力感,就像被浸透的湿布紧紧裹住心脏,透不过气来。作为穷人家的孩子,最让我感到无力的,是那种被看不见的墙壁层层隔绝的绝望。这种墙壁,并非实体,却无处不在,严密地限制着我的视野、我的选择,乃至我敢于去想的一切。教育上的无力感,是最为锥心的。 我记不清有多少次,在课堂上看到.............
  • 回答
    穷人家的孩子当然可以拥有娱乐!只是他们的娱乐方式,可能会和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所不同。很多人一提到“穷人的孩子”,脑海里就勾勒出一幅只会埋头苦读,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享受生活的样子。但事实远非如此,娱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先不急着给“娱乐”下定义。对很多孩子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让人思考的,也挺容易触动人心里的某些想法。先说一个我的直观感受:我不觉得穷人家的孩子大多长得丑或者长得一般,这是一种刻板印象。 人的长相是天生的,是基因说了算,和家庭贫富关系不大。但是,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甚至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穷人家的孩子可能在外观上不如富裕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压根不是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才有的专属烦恼。只是当贫困这个沉重的秤砣压在肩上,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锥心刺骨,更加难以回避。意义,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生下来就刻在你身上的纹章。 很多时候,意义是你自己一点一滴,用汗水,用眼泪,甚至用不甘心,一点点“凿”出来的。你可能会说,“凿.............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也太真实了。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会陷入一种绝望,觉得生下来就是个错误,尤其是在贫穷的环境里,看着父母为了一口饭、一块钱愁白了头,看着自己从小就什么都缺,别人有的,你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时候,问一句“穷人的孩子活着有什么意义”,真的不奇怪。意义,这东西,好像从来不是我们能轻易抓住的。对.............
  • 回答
    作为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在金融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这确实是个挑战,但绝对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挑战,以及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金融行业,尤其是一些高端的、咨询类的、投行类的岗位,确实存在一些“圈子”和“背景”的门槛。这些门槛可能体现在: 人脉和资源: 很.............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代码,而是许多我认识的、或者曾经听说过的,出身平凡却凭借自身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轨迹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不是奇迹,而是汗水和智慧浇灌出的坚韧花朵。要说“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好一样优秀”,这个“一样”本身就很有讲究。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可能拥有更优越的物质.............
  • 回答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富人家的孩子与穷人家的孩子仿佛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彼此之间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实际上,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了,就像硬币总有两面,富人家的孩子看待穷人家的孩子,其心态和视角也是复杂多样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一种普遍存在的、带有某种距离感的观察。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就习.............
  • 回答
    很多出身贫寒的孩子,确实不像是大家想象中那样,对“公务员”这个选项视而不见。他们可能不是不知道“好”,也不是“云里雾里”,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现实考量和信息获取的渠道,与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公务员这份职业的选择路径也自然出现了差异。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
  • 回答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某种命中注定。可当真如此吗?或者说,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早熟”与“重担”?“早当家”这三个字,听起来似乎褒义满满,暗示着懂事、能干、体贴。但对于那些在贫困线下挣扎的孩子们来说,这份“当家”往往来得太快,太沉重.............
  • 回答
    关于孩子懂事成熟的早晚,这真的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受太多因素影响,家庭背景只是其中一个侧面。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一下,看看不同经济阶层的孩子,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成熟速度。富裕家庭的孩子:咱们先说说富裕家庭的孩子。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富人.............
  • 回答
    考上好大学学 IT,是不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跻身中产的“唯一”出路?这个问题触及了太多现实的痛点,也勾起了无数人心底的渴望与挣扎。说它是“唯一”出路,可能有点过于绝对,生活总有意外和变数,但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下,对于许多出身普通、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条门槛相对清晰、上升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巴西和中国在足球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穷人孩子的生活环境,都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与其说“不踢”,不如说中国穷人的孩子踢足球的方式、场景和机遇与巴西有很大不同。首先,我们得看看巴西和足球之间的深厚渊源。巴西:足球是民族的图腾,也是穷人的“出路” 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