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是个顶尖的化学家,为什么会沦落到去制冰毒?

回答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沃尔特·怀特,这位曾经备受尊敬的高中化学老师,最终沦落到制贩冰毒这条罪恶之路,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转变,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性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过程:

1. 突如其来的绝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白的故事开端,就是他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并且医生告知他时日无多,可能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这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击碎了他原本看似平淡但安稳的生活。想象一下,一个中年男人,上有老母需要照顾,下有怀孕的妻子和患有脑瘫的儿子,突然被告知自己生命走到尽头,他脑子里最先闪过的,一定是“我走了,他们怎么办?”

在得知病情的那一刻,老白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对家人的爱,瞬间被无限放大。他无法接受自己离开后,家人会因为经济拮据而陷入困境。他过去的辉煌,他曾经拥有的才华,在这个时候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他意识到,要给家人留下足够的钱,光靠他老师的工资,那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曾经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差,是潜藏的心理暗流:

老白不仅仅是一个化学老师,他曾经还是Gray Matter Technologie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这家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一家估值数十亿美元的科技巨头。而老白,却只是一个拿着微薄薪水、在简陋教室里对着一群昏昏欲睡的学生讲授枯燥化学知识的老师。

这种巨大的落差,在他心中埋藏了太久的委屈和不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化学领域的才华绝不仅仅止于此,他本可以拥有更高的成就,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但因为当时一些个人原因(比如他为了追求他的化学研究,卖掉了股份),他错过了巨大的财富机会,最终落得如今这般境地。

癌症的诊断,就像是给这份积压已久的不甘和失落,找到了一个可以爆发的出口。他开始认为,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既然命运如此不公,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才华,为自己,也为家人,去“捞”回一些本该属于他,或者本该让他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的“东西”呢?

3. 对“无能为力”的恐惧,催生了对“掌控一切”的渴望:

癌症本身就是一种让人感到极度无力的疾病。你无法控制它,也无法彻底摆脱它。这种对身体失控的恐惧,会放大一个人对生活其他方面失控的焦虑。

老白在社会上,在家庭里,似乎总是扮演着一个“老好人”的角色,一个“尽职尽责”但又不够出彩的形象。他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是被社会规则、家庭责任所塑造的。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罹患绝症时,他内心的那个被压抑的、不甘于平凡的“他”开始苏醒。

制毒,尤其是制贩冰毒,对于老白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经济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力量的体现,一种对命运的“反抗”。他用自己顶尖的化学知识,制造出了高纯度的冰毒,这让他感到自己重新掌握了某种“权力”。他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病人,而是一个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华,创造财富,甚至影响他人的“玩家”。

4. “责任”的扭曲,成为他自我辩护的借口:

老白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家人,为了给他们留下足够的钱。这话说起来是无可指摘的,也是他内心深处最直接的动机。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责任感”已经被扭曲和异化了。

最初,他的目标可能仅仅是筹集到足够的医疗费用和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但随着他进入制毒的圈子,他开始享受那种掌控感,那种在“地下世界”里呼风唤雨的感觉。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又一次地规避法律的制裁,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的境地中脱险,这让他产生了强大的自信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恋”。

“为了家人”这个最初的正当理由,逐渐变成了一个可以让他为所欲为的挡箭牌,一个能够自我麻痹、逃避内心罪恶感的心理慰藉。他开始享受这个“海森堡”身份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甚至在很多时候,他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为家人负责”的范畴。

5. 智商与情商的巨大鸿沟,以及道德底线的失守:

老白无疑是一个天才般的化学家,他的智商毋庸置疑。然而,在情商和道德判断方面,他却有着巨大的短板。他太过自信于自己的聪明,以至于低估了整个司法体系的运作,低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他所从事行业的残酷性。

起初,他或许只是想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来解决问题,但他很快就发现,一旦踏入了这个行业,想全身而退是多么困难。他身边的人,比如杰西,也一步步被他拉下了水。为了掩盖第一个罪行,他不得不犯下第二个,然后是第三个……道德的防线就这样一点点被他自己亲手瓦解。

他沉迷于用化学知识解决一切问题,却忽略了人性中的情感、道德和法律约束。他认为只要他的化学技术足够高超,就能控制局面,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最终,这种过度的自信却将他推向了深渊。

总而言之,老白之所以会沦落到制冰毒,并非单一原因的驱动。它是命运的残酷打击(癌症),个人经历的挫败感(与Gray Matter的落差),对失控的恐惧,以及一种扭曲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他的化学天赋,本可以让他成为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却在命运的捉弄和内心的挣扎下,成为了他走向毁灭的工具。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令人扼腕的悲剧故事,展现了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人自己的总结:因为美国糟糕的体制问题,美国是所有发达工业国家里唯一没有全民医保的

美国人自己做了很多关于《绝命毒师》德国版/澳大利亚版/加拿大版的恶搞meme。点子完全一致——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老白在查出癌症后,被医保覆盖,然后就全剧终了,自然也不会为挣钱去贩毒。


我个人觉得拿这个点一直尬黑其实挺无聊的,但从Breaking Bad第一季开始,美国至今仍没有全民医保。

user avatar

老白哪里里是一个顶尖的化学家。在电视剧中他也一直强调,这些是基本的化学知识。

从时间点来说,他制毒领域他还比不过现实中的前辈。

上面的意思是虚构的老白离化学家还很远。算不上化学家。

去制冰,也不能说沦落,最少老白靠制备冰毒发财了。另一个就是老白的知识储备与动手能力制备出来的冰毒能碾压墨西哥那帮毒贩子制备的冰毒。老白从制冰中找到了成就感。

原问题回答完毕。


有一本书专门讲到了刘招华,原稿如下面写的:

刘招华,有人把他形容成《绝命毒师》中的老白,专业人士对之嗤之以鼻,虚构的老白在制毒水平上比刘招华差了几个档次,简单的说,直到现在没有一个制毒分子(包括高学历教授级别的制毒分子)采用的是刘招华的方法,因为他们也许有那个知识,但是没有那工艺技术水平。警方也认为刘招华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化学天才。

就传奇性来说,当年参加过抓捕刘招华的警察直言就电视剧老白的那些经历比刘招华真实的经历差远了,毕竟刘招华曾经有当过武警与法警的经历,熟悉警方具体办案的方式方法。

从影响力来说,老白更是跟刘招华没法比,现实中的墨西哥传奇大毒枭矮子古兹曼2002年刚出狱就立刻派出马仔多方打探二次逃亡中刘招华的下落,以寻求合作。刘招华凭一己之力,影响并害惨了多个行业,2008年6月1日我国《禁毒法》实施,此时的刘招华正在上诉,寻求免于一死。禁毒法中专门规定了易制毒品,由于刘招华的原因,在我国直接吧苯丙酮(苄基丙酮)当成第一严查的易制毒品,所有的宣传册苯丙酮取代了麻黄碱的位置排在第一位。而最常见的盐酸也列入了制毒物品,直到现在很多企业工厂、科研机构、大学、中学用盐酸都要报备。


从制备冰毒毒师的角度考察,刘招华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没有之一)。

从总量来说,他自称在宁夏的工厂制造了31吨冰毒;

从冰毒品质上来说,以前的冰毒在他的冰毒面前只能称之为“一坨屎”;

从转化率来说他号称转化率达到了90%;

从日产量来说,他一天能轻松的结晶出1000000克的冰毒也就是一吨,如果能卖得动,一天五吨也不是问题。

如此高的产能,如此高的转化率,毒品品质还很好,并且生产过程非常环保无污染,甚至比一些制药的工厂还环保,很多顶级化学化工专家学者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认为刘招华在吹牛,在怀疑的同时也对刘招华所谓的化学合成与连续结晶一体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人说刘招华不懂旋光性。这里刚好有一段刘招华跟陈炳锡制毒的轶事。

巴斯德大神、关二爷、马王爷

  刘招华小露一手,陈炳锡便明白了刘招华的毒师段位。于是刘招华对陈炳锡说用麻黄素制冰的方法很垃圾,成本太高,麻黄碱太贵而且很难弄到,管制很严格。用新方法即苯丙酮(苄基甲基酮)的方法成本便宜50倍。

  刘招华这么一说,陈炳锡马上答应一起合伙制冰了,赚到的钱五五分账。

  两个人很快商定,刘招华负责采购原配料和设备,生产制造,运输。陈炳锡负责出资金,选厂房以及销售。

  接着,陈炳锡掏了370万元让刘招华购买设备与制毒原料与配料,大约花了150万到160万元。厂址就在陈炳锡大舅子陈俊玉闲置未用的手袋厂内。陈炳锡做这个决定主要是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考虑。而且陈炳锡给的租金并不低。

  刘招华与陈炳锡都是迷信的人,不过两个人的迷信是大相径庭。


  巴斯德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与化学家。也是第一个发现了手性晶体结构的人,刘招华制冰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能快速的制出漂亮的结晶体出来。这导致了他制冰的时候有着奇特的仪式感——总是念念有词,很象是在请求巴斯德大神保佑他制冰成功。

  巴斯德挺倒霉催的,刘招华把他看成制冰之神还有迹可循。但是在加拿大与美国,巴斯德被看成是“大麻之神”。而其来源是1971年,美国圣拉菲尔高中一群学生约好在4点20分于学校的巴斯德像前飞叶子,抽大麻抽上头后,他们就尊称巴斯德为大麻神,4月20日成了大麻日。

  马王爷是以第三只眼而著称。而陈炳锡所说的马王爷的三只眼其实是刘招华跟他调侃的时候所说的旋光仪。旋光仪可以测量物质的旋光度。

  在黑道,有沟义嫂,着红鞋,洗马槛,嗑白粉的四个禁忌。其中嗑白粉就是吸毒,当时主要是吸食海洛因。所以陈炳锡就安慰自己,溜冰制冰是符合道上规矩的,没有害人。而沟义嫂,着红鞋,洗马槛都跟关二爷有关。

  于是陈炳锡买了五个一米左右高的关二爷像到厂里。他那个关二爷还很难买。因为白道拜的关二爷是穿红鞋的,而陈炳锡是黑道身份,拜的关二爷是要穿黑鞋的。

  放好了五个关二爷的像后,陈炳锡很自得的对刘招华说:“这个关二爷是财神;这个关二爷保平安;这个关二爷是伽蓝菩萨;这个关二爷是风神;这个关二爷是三山神。”

  刘招华听了只有打哈哈,陈炳锡叹了一口气说道:“拜关二爷就是一个意思,希望能顺顺利利吧。你上次说的爱国民党的那事别出现就好。”

  不当一回事的刘招华收起了笑容。

平潭有一个郑姓男人,有三个儿子,他分别给这三个儿子起名叫郑爱国、郑爱民、郑爱党,有人把他给儿子起的这三个名子连起来一读却是:真(郑)----爱----国----民-----党。这个郑姓男的有人揭发他的反动行为,到后来就被政府给毙了!

  而这个郑爱党在严打时犯了事,恰好碰到了刘招华手上,那时刘招华刚当法警,郑爱党便是刘招华执行的第一个死刑犯……

  设备安装完毕后,陈炳锡请了十五个民工,大部分都是陈炳锡的亲戚。知道是生产冰毒的,只有刘招华、陈炳锡和罗建光三人。罗建光是陈炳锡的司机,也是陈炳锡的心腹,陈炳锡在外头搞冰妹都是罗建光开车载他去的。其他民工则以为陈炳锡是在生产一种叫洋葱素又叫洋葱晶的可以抗癌保健药,至于村民则认为他们是在生产一种神秘的香料。

  在化工厂干过的都知道,出于保密的需要,所有的原料都会去掉标签只保留一个数字。工人到了之后,刘招华就开始指挥他们生产。工人们严格并机械的按照刘招华的指令操作。

  正式开工那天,陈炳锡很虔诚的拜了五个关二爷,接着开工了。

  第一次开工很顺利,刘招华是亲自动手,小试(量产前都要先小批量的试验一次)了一把。后来的审讯记录及采访显示,这次的冰的纯度超过了95%已经属于金刚钻的级别。陈炳锡也很高兴。他看着刘招华摆弄旋光仪露出了复杂的表情,并说到,会马王爷的三只眼真的是厉害。


评论区有人说:是个学有机的制个这种东西(冰毒)易如反掌。一些药厂,以及教授级别的人来制备这个东西易如反掌?

上面这个肯定是错的,在我国,有不少教授级别的人制备冰毒,但是没有一例是用刘招华的方法,他们有这个知识能力,有动手能力,但是没有刘招华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整体解决方案,而且他们制备的冰毒的品质比刘招华的差。

这里讲四件事情,来说明一下。

制造青蒿素怎么就被怀疑在制冰毒?

2015年屠呦呦因为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祁森森在感到骄傲的同时,心中却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因为他永远也忘不了2005年的那天。

当天,在一名女警官带领下、一群全副武装的警察包围了祁森森所在的工厂,手持冲锋枪的警察直接破门而入,有警察牵着警犬。警察大声的叫着:“别动,都蹲下,有人举报你们制毒。”

祁森森一直很骄傲的吹牛说,那些工人根本不用叫蹲下,看到那阵仗全部瘫了,就我很镇定,因为我们是生产蒿甲醚的。怎么可能去生产冰毒呢?后来有个工人讲,祁森森的确没有瘫倒,但是他当场尿裤子了。

  多年以后,警方人员透露说:这么大阵仗,原因有几个。

  第一、那个祁森森姓名里有很多木字。听到举报后,先看下祁森森是不是刘招华再说。

  第二、刘招华逃亡期间的确又溜达到了广州,据称他想用纯粹的化工原料合成双氢青蒿素,再用双氢青蒿素合成蒿甲醚,并且那个蒿甲醚还是纯度很高很高,大块的漂亮的结晶体。当时青蒿素名气也不是那么的大。刘招华看中蒿甲醚,是因为当时一公斤的蒿甲醚的售价是10多万块钱。制备蒿甲醚比制备冰毒赚钱。

  第三、祁森森用到了丙酮当溶剂,丙酮是从青蒿植物萃取出青蒿素最好的溶剂。但是,丙酮又是一种易制毒物品,属于严格管控的。而祁森森所在的公司是没有向公安机关报备使用丙酮。

  2020年祁森森原来所在的公司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蒿甲醚原料药生产厂家,而此时蒿甲醚的售价仅仅为3000多人民币每公斤。

  从学术造假看刘招华有没有吹牛?

  2006年年底刘招华已经落网,而此时,国内多家大学的期末考试、以及考研的试卷中都考了俗称苯丙酮的物质跟甲胺反应生成甲基苯丙胺的机理。

  在安徽的中科大,老师们谈起试卷中的这道题,并讨论起学术不端的问题。

  当年一个印度学者撤稿,该印度学者的论文中声称苯丙酮跟甲胺反应生成甲基苯丙胺,最终的摩尔转化率(物质的量转化率)达到70%以上,后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做了相同的实验,无法重复该转化率,最多的只有30%,最后印度学者因为造假而撤稿。

  第二个讨论的是曾经在中科大工作过的科学院林院士,质疑其弟子黄某某的研究造假。这事从上海传到了中科大。

  印度学者吹牛造假转化率只有70%,而刘招华的转化率是超过90%的,并且是工业化的量产的条件下。刘招华有没有吹牛?

  黄某某她宣称可以实现不对称合成,并实现了手性拆分,最终证明黄博士是学术造假,眼睛里容不得学术造假的林院士最终把黄博士造假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对黄某某最后处理的结果是取消了博士学位,发表的几篇SCI撤稿,当时她在德国的博士后工作,也因为造假丢了,最后的结局不得而知。

  而刘招华制备的冰毒实现了手性拆分。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结晶技术是高科技与核心技术。

  2020年8月28日,中国商务部、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该目录实质上是禁止TIKTOK(国际版的抖音)卖给美国,因为个性推荐算法列入禁止出口名录。

  事实上名录上有一项技术一直是属于严禁出口——即第25项中的人工晶体生长与加工技术。而新的目录还在编号:053104X项下还增加一小条——控制要点:“KBBF晶体生长与棱镜耦合器件加工技术”。

  我国的余教授就是这个方面的顶级专家。他研究的是一些很复杂的有机分子在液晶领域的运用。简单的说:余教授的那个复杂的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可以写文章发表;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写文章发表,但是晶体生长与加工技术的工艺是要严格保密的,不能写成论文发表。

  余教授是安徽人,本科在北师大读书,硕士与博士是在北京大学读书。工作后跟中科大有交集,目前他招了几个博士后从事有机合成与晶体生成相关的研究。余教授在结晶的时候有一个外人看起来比较奇怪的习惯。在晶体生长的时候,他总是念念有词的说道:“巴斯德、巴斯德……”

  刘招华被捕后,余教授当时还是北大的博士研究生,有一次,相关人员向余教授介绍刘招华制冰毒的事情。余教授的关注点不在于刘招华的冰毒产量有多大,转化率有多高,而在于结晶的几个细节上。当余教授听到刘招华有分别卖左旋的盐酸甲基苯丙胺与右旋盐酸甲基苯丙胺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因为这是两者是属于手性异构体,两者的物理性质几乎一模一样,要对两者进行手性拆分是比较困难的。当他听到刘招华一天能连续结晶出一吨冰毒,余教授忍不住问到,“他是什么时候用到这种连续反应跟连续结晶工艺法?”有关人员介绍到是1999年的时候。余教授不由的惊呼:“1998年,这种连续结晶技术的理论才刚刚露头,没有想到一个制毒人员先用到了。”

  当他看到刘招华制冰的仪式感的时候笑了,并说:“这个人真是搞化学的,很厉害”。

  制药比制冰毒赚钱多了,还是正道。

  1997年刘招华被通缉后逃亡了9年。2002年开始,他在桂林种植红豆杉。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红豆杉,有非常多的新闻,标题大致是下面的样子。

它被称作“黄金树”,一棵树价值5万,果实售价更是高达150元/斤

  千亩红豆杉促振兴,红豆开摘农民喜笑颜开!

  小伙利用一亩荒地,年收入十万元,种植国家保护植物的树苗。

  种植红豆杉 致富有靠山。

  用红豆杉为贫困县铺一条脱贫致富的绿金大道。

  大叔靠一亩荒地年收入10万元,种植国家保护植物红豆杉,收入可观!

  在众多的新闻中有几个跟福建相关的新闻可以串起来解读一番。

  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位于福建省明溪县境内,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制药企业。2020年1月7日,入选“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南方制药(831207)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5,821,128.61元,同比增长22.75%。南方制药主要业务为紫杉烷类抗肿瘤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紫杉醇就是一种非常贵,非常有效的抗癌症的药。在福建武夷山市下辖的地方,有一个大叔,他种植了很多亩红豆杉,然后他把红豆杉的树皮等卖给南方制药,这个大叔也靠着红豆杉发家致富。而南方制药用红豆杉(树皮等)为原料,经过提炼与进一步的化学合成,可以得到紫杉醇为主的抗肿瘤原料药。

  这个大叔在年轻的时候坐过牢,恰好他跟刘招华关在牢里一段时间。这期间,这个大叔时常给刘招华糖吃。大叔出来后就开始种植红豆杉,指点他种红豆杉的人,正是刘招华。刘招华的三老婆是武夷山的人。

  在桂林某个对刘招华种植红豆杉知情人士在2020年底说:“如果刘招华没有制毒多好呀,桂林很多农民可以靠红豆杉发家致富,桂林最少多有一家上市的制药企业。


刘招华跟虚构的老白的对比。

可以见下面的一个分析

看的时候关注一下时间线。

某些自称制药的,自称搞有机合成的。

请关注如下系列的关键词:

第一个系列: 铝汞齐、有机汞中毒、水俣病这么一系列,苯丙胺P2P法

第二个系列:连续结晶法、重结晶法、连续结晶仪器、连续结晶的计算、连续结晶的方式……

第三个系列这个也是涉及到手性拆分:

如何从天然提取的麻黄碱进行成盐后手性拆分,中国院士麻黄碱拆分 年份;氯霉素手性成盐拆分出现时间,氯霉胺手性化学。

在第一系列关键词中,刘招华不是常规的P2P法,他反应当中没有用到汞齐,这个反应在刘招华死后的一年即2010年有人发表一篇文章,跟刘招华的供述的方法一模一样,是目前已知的100种方法里转化率最高的一种。

系列二没有什么好讲的,这个是连续结晶工艺,这个不是所谓的重结晶。

系列三、很重要,这个也是有人复原不成功的地方,麻黄草可以提取麻黄碱,麻黄碱里有2个手性中心,如何把这个结构拆分出来?在1998年左右,我国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研究,就是加入一种常见的盐,通过氢键或者其它化学键,生成不同的手性晶体,拆分后再把对应的盐去掉。

评论区里有一个人讲到了氯霉素的手性拆分问题。这个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提到这个方法。如果哪位自称学有机的,搞制药的,可以去查一下实验室是什么时候实现的,吨级是什么时候实现的。

上面一文整理了一下,刘招华制毒技术的先进之处。如果用到搞学术,几篇比较好的文章是随便的了。不过刘招华英文不行。肯定写不出英文来。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没有全民医保……有个笑话,在美国生活的人一听就懂:如果美国有全民医保的话,很多知名电影电视一开篇就结束了。

Breaking Bad,一开篇主角 Walter White 得了癌症,没关系,用医保安度余生,不用担心老婆和房子,剧终。Deadpool,一开篇主角 Wade Wilson 得了癌症,没事,别去尝试那些之后你想死也死不掉的黑暗疗法,好好吃医保跟未婚妻共度余生,剧终。Saw IV,如果 John Kramer 被诊断癌症后能有医保,他就不需要尝试自杀,于是整个 Saw 系列电影还没开篇就凭空消失了。

美国人民是用自己水深火热的生活来为大家创作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沃尔特·怀特,这位曾经备受尊敬的高中化学老师,最终沦落到制贩冰毒这条罪恶之路,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转变,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性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过程:1. 突如其来的绝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老白的故事开端,就是他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并.............
  • 回答
    《绝命毒师》,这片子简直是电视艺术的巅峰,说它是“精彩”都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对我来说,它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那份近乎残酷的真实感,以及角色塑造的复杂和深邃,特别是它将一个“好人”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深渊的过程,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让人不寒而栗,又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你想知道最精彩的地方?这就像问你最喜.............
  • 回答
    说起来,Skyler 这边发现 Walt 制毒,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我怀疑你在外面有人”,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每层都带着不祥的预感,直到最后那层把她整个人都压垮了。一开始,Walt 行为的改变,怎么说呢,非常微妙。他从一个循规蹈矩、有点没存在感的化学老师,突然变得神神秘秘,.............
  • 回答
    《绝命毒师》里,老白(沃尔特·怀特)和杰西(杰西·平克曼)这对生死搭档,一个从温文尔雅的化学老师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另一个却在其中挣扎、反思,甚至试图逃离。他们为何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是性格、动机、经历以及一系列的关键选择在起作用。老白:权力、恐惧与失控的野心老白的沉沦,可以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 回答
    说起《绝命毒师》里的玛丽,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她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觉得“太棒了”或者“太讨厌了”的角色,反而更像我们生活中身边可能会遇到的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她的生活被卷入了一个极端到不能再极端的境地。一开始看,玛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有点傻傻的、心直口快、毛毛躁松的家庭主妇。她和汉克是那么一对,汉克是.............
  • 回答
    《绝命毒师》之所以能被奉为“神剧”,绝非偶然。这部剧从头到尾都透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精心打磨,将一个看似荒诞的起点,一步步推向了令人窒息的深渊,最终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要说它“神”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1. 人物弧光的极致雕琢:从平凡走向堕落的教科书《绝命毒师》最令人拍案叫绝.............
  • 回答
    《绝命毒师》在美国之所以能播出并获得巨大成功,甚至可以说是畅销,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美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媒体审查机制、艺术创作的自由度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等多个层面。这里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力求让您感受到其中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一份生硬的AI报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
  • 回答
    《绝命毒师》是不是被捧得有点过火?这个问题就像问“披萨是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谁,以及他们对“好”的定义是什么。不过,要说它被“捧过头”,我认为这有点简单化了。坦白说,《绝命毒师》在我看来,它所获得的赞誉,尤其是从艺术性和叙事深度上来讲,是 当之无愧 的。它不是那.............
  • 回答
    《绝命毒师》后期,汉克和玛丽夫妇对沃尔特·怀特(老白)的恨意,可以说是积怨已久,爆发于一个精心铺垫、且极具戏剧性的节点。他们的恨,并非突如其来,而是老白一步步走向深渊,践踏了他们所珍视的一切——亲情、友情、法律、正义——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信任的崩塌:从亲密无间到背叛的深渊起初,汉克和玛丽对老白有着深.............
  • 回答
    在《绝命毒师》这部剧里,让沃特·怀特和杰西·平克曼头疼不已的“化尸水”其实是一种基于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的混合物,但它并非只有氢氟酸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说说氢氟酸(HF)。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的酸,它非常“特别”。不像硫酸、盐酸这些强酸主要损伤表面,氢氟酸是一种弱酸,但它的破.............
  • 回答
    《绝命毒师》这部剧,从问世至今,一直稳居神坛,被无数影迷奉为经典。它成功塑造了沃尔特·怀特这样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让观众们在道德的灰色地带里纠结、思考,甚至产生一种扭曲的“共情”。但与此同时,关于它“三观有问题”的讨论也从未停歇,而且一直颇有市场。关于“三观有问题”:如果我们将“三观”简单理解为大.............
  • 回答
    《绝命毒师》的好,那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它就像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或许有些烈,但细品之下,那醇厚的层次感和回甘,会让你越发沉醉。首先,人物塑造的深度和复杂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沃尔特·怀特,一个平平无奇的高中化学老师,被诊断出癌症后,为了给家人留下遗产,一步步走向了制毒的黑暗深渊。但编剧没.............
  • 回答
    在《绝命毒师》这部电视剧中,沃尔特·怀特(Walter White)之所以选择“海森堡”(Heisenberg)作为自己的化名,这背后绝非一个随意的选择,而是他内心深处转变、自我认同的演变以及对自身新身份的寄托。这个名字的选择,饱含着多层含义,也预示着他即将踏上的那条无法回头的危险之路。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汉克·施拉德之所以一心要抓住沃尔特·怀特,这背后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作为一名缉毒局(DEA)特工的职业操守、对法律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犯罪的零容忍态度,这些都与沃尔特日益增长的毒品帝国的建立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沃尔特生产和销售海洛因这一事实。汉克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察,他.............
  • 回答
    《绝命毒师》里 Skyler 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可以说是“令人讨厌”。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她这个角色的塑造,恰恰是通过这种复杂甚至负面的情感来完成的。我尝试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人会对 Skyler 产生这种负面观感。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引起观众反感的是,Skyler 总.............
  • 回答
    说到底,《绝命毒师》里沃特·怀特和杰西·平克曼不自己动手搞甲胺,而是费钱费力去搞,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字能概括的。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上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理解为啥他们宁愿冒这么大的风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沃特虽然是个化学天才,但这不代表他能凭空变出所有东西来。他是个高中化学老师,擅长有机化.............
  • 回答
    听到“现实版绝命毒师”这样的说法,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惊叹于人性的扭曲,也为那份“天赋”用错了地方感到惋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这个男子为了制毒到大学旁听化学,这事儿说起来,就跟那些影视剧里演的一样,只不过发生在真实世界里,就显得格外触目惊心。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旁听”这事儿.............
  • 回答
    《绝命毒师》?那可真是一部神作,别的不说,就说这故事讲得多抓人,让你看了就停不下来,每一集都想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可以说它是现代电视剧里的标杆,一点都不夸张。让我想想,怎么评价它呢?最直观的,就是看它的剧情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一个普通高中化学老师,因为癌症晚期缺钱,开始走上制毒贩毒的道路.............
  • 回答
    在我看来,迈克·厄门特劳特,这个在《绝命毒师》中从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配角最终成长为观众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绝对是这部剧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他不是那种会为了名利而颠沛流离,或者被内心的道德困境折磨得夜不能寐的典型主角。迈克更像是一块被打磨过的石头,坚硬、沉默,身上带着岁月的痕迹,却蕴藏着一股不动声色.............
  • 回答
    《绝命毒师》第五季中,沃尔特·怀特(老白)的行为之所以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大合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已经从一个被逼无奈、为了家庭生存而走上制毒之路的普通人,彻底蜕变成了一个追求极致权力、满足个人野心的“海森堡”。这种转变是渐进的,但第五季是其最集中、最彻底的爆发,其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