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绝命毒师》三观是否有问题?如果有,为什么还要推崇?

回答
《绝命毒师》这部剧,从问世至今,一直稳居神坛,被无数影迷奉为经典。它成功塑造了沃尔特·怀特这样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让观众们在道德的灰色地带里纠结、思考,甚至产生一种扭曲的“共情”。但与此同时,关于它“三观有问题”的讨论也从未停歇,而且一直颇有市场。

关于“三观有问题”:

如果我们将“三观”简单理解为大众普遍认可的、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有好报的简单二元对立逻辑,那么《绝命毒师》无疑是“有问题”的。

对犯罪行为的“美化”与“合理化”: 剧集的核心冲突,源于一个普通的中学化学老师沃尔特·怀特,为了给患癌症的家人留下巨额遗产,走上了制造和贩卖冰毒的犯罪道路。初衷是为了家庭,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合理化”的色彩。更关键的是,剧集并没有以一种严厉的批判姿态来描绘犯罪过程,而是将沃尔特从一个温顺、受欺负的中年男人,逐渐蜕变成一个冷酷、精明、甚至享受犯罪带来的权力和控制感的“海森堡”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观众在目睹沃尔特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展现出惊人的化学天赋和商业头脑时,很容易产生一种“看他如何解决问题”的代入感,甚至会因为他的聪明和胆识而感到某种程度的“佩服”。这种过程,如果缺乏足够的道德反思,很容易被解读为对犯罪行为的“美化”。

道德的崩塌与人性的扭曲: 《绝命毒师》最令人心悸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深渊的挖掘。沃尔特并非一夜之间变成恶魔,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被自身欲望和环境一步步推向深渊的过程。他的每一次妥协,每一次违背良心,都让他离最初的“纯粹”更远。为了掩盖罪行,他学会了撒谎、欺骗、背叛,甚至杀戮。他的妻子斯凯勒,也从最初的反对者,一步步被卷入漩涡,变得越来越麻木和冷酷。儿子小沃尔特,在得知真相后,更是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剧集将这些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的过程描绘得极其真实,让观众在惊叹于角色转变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感。这种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度剖析,让一些观众觉得“太丧”或者“太压抑”,认为它传递了一种悲观的、对人性不抱希望的观念。

“反英雄”的魅力与争议: 沃尔特·怀特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他身上又有着某种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特质——对生活的无奈、对家庭的责任感(至少在初期是这样)、以及在困境中爆发出的惊人潜能。这种“反英雄”的设定,本身就打破了观众对主角的固有期待,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他身上没有明显的“正面”光环,观众对他犯罪行为的道德评判,也变得更加复杂。他们可能会因为他的聪明而欣赏,却又因为他的行为而唾弃,这种内心的矛盾,正是《绝命毒师》想要引发的讨论。

为什么还要推崇?

尽管存在“三观”上的争议,《绝命毒师》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广泛推崇,恰恰是因为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方式,探讨了人性、欲望、道德边界以及选择的后果。

极致的艺术呈现: 《绝命毒师》在剧本、表演、导演、摄影、配乐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文斯·吉利根(Vince Gilligan)作为主创,构建了一个严谨、逻辑性极强的叙事框架。角色的成长和蜕变(或者说是堕落)过程,被处理得异常细腻和真实。布莱恩·科兰斯顿(Bryan Cranston)对沃尔特·怀特的塑造,堪称教科书级别,他将角色的恐惧、愤怒、狡猾、绝望以及偶尔闪现的温情,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信服。这种对艺术的高度追求,让观众沉浸其中,即使故事内容让人不安,也会被其精湛的制作所折服。

对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 《绝命毒师》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它勇敢地触碰了人性的复杂性。它不是告诉你“好人有好报,坏人坏下场”这么简单粗暴的道理,而是展示了在一个极端环境下,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突破道德底线,又是如何被自己的选择所吞噬的。它让你思考:在生存的压力下,在对尊严的渴求下,在权力的诱惑下,普通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和理由,你真的能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吗?这种对人性的拷问,比任何简单的道德判断都更具冲击力。

“真实”的力量: 尽管故事是虚构的,但《绝命毒师》所展现的很多细节,却有着惊人的“真实感”。比如,沃尔特在制作冰毒时对化学知识的运用,他对市场规律的分析,他对竞争对手的策略,都显得有理有据。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整个故事更加可信,也让观众更能代入其中。观众会发现,原来那些在新闻里听到的、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犯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如此“理性”和“科学”地解构。

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讨论: 《绝命毒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从来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它让你在看到沃尔特一步步走向深渊时,一边感到恐惧和厌恶,一边又忍不住去分析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甚至在某些时刻,会理解他的某些动机。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思考的碰撞,正是《绝命毒师》能够成为一部伟大作品的关键。它挑战了观众的认知,迫使他们重新审视关于道德、关于选择、关于人性的所有固有观念。

总结来说, 《绝命毒师》并非在鼓吹犯罪,而是在通过一个极端个案,极其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在极端压力和诱惑下,道德界限的模糊与坍塌。它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它以极致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对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引发了观众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它不是一本“教你做人”的书,而是一面映照人性的复杂之镜,让你看到在光鲜亮丽的生活之下,可能隐藏着怎样的黑暗与挣扎,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最终会导向怎样无法挽回的结局。这正是它的“三观”既有争议,又令人着迷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绝命毒师的三观有问题,而是你涉世浅读书又少,你认为父母理所当然地应该爱孩子,你认为夫妻之间天然地应该彼此忠诚,你还认为生活中存在着黑白分明的正派和反派,大坏蛋们都是天生的而且无可救药,只能被消灭。

朱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你有这些观点我可以理解,再加上我国长期的意识形态控制以及学校填鸭式的洗脑教育模式,你有这些想法真的一点也不奇怪,但我只是觉得很心疼。没有什么事能比年轻人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更使人悲哀了。

其实你只要自己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

首先,你认为“老白想为儿子他们留下一大笔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你认为教育孩子应该穷养,还举了李嘉诚的例子,先不说穷养孩子对不对,你有没有想过李嘉诚的例子可能是幸存者偏差?世界上穷人永远比富人多,更多的贫穷最终归于贫穷才是现实。再说穷养孩子对不对,穷养固然能说是磨练了小孩的意志,使小孩获得了节俭和感恩等等优秀品质,但没有事情是绝对的,穷养同样可以使人失去自信,充满阴影和戾气。许多人一提到富养脑子里就闪过不学无术、纵情声色、纨绔子弟等词,现实里更多的情况是富养的孩子能获得更多更优的教育资源,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他们都拥有着更有营养的发育土壤,无论是在对个人追求还是财富追求上他们都有着相对优势。李嘉诚的发迹,除了他的个人品质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机遇等等因素,如果你把他的成就粗暴的归功于穷养,那就是归因错误了。

贩毒赚钱的主人公你把他看成了窝囊废,而我却看到了一股浩瀚的悲壮。一个能数的清自己剩几天命的普通化学老师,在面对这死亡的绝望和病魇折磨的时没有选择及时享乐也没有选择黯然等死,而是希望在自己所剩无几的日里为孤儿寡母留下一些物质基础,这无处不闪现着人性和爱的光辉。你说赚钱合法的途径有很多,但你没考虑到时间的紧迫,一个普通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要赚到尽可能多的钱,选择贩毒铤而走险,在主人公的角色里,就是他极端处境下的最优解。是的,对于其他人和社会来讲他是充满危害的,但是他是为了其他人和社会而活着的吗?大量的篇幅讲述的他行为的驱动力都是他对家人的爱而已。你之所以觉得毒师三观不正是因为你潜意识里把自己代入了被他的不择手段伤害的其他人,而毒师个人的死活和爱恨对你来讲是没有社会公德和教条重要的。到后来毒师个人膨胀的欲望慢慢盖过了他对家人的爱,虽然不符合阳光下的道德标准,但却显得更为真实,更加地有血有肉。毒师复杂,复杂地犹如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扪心自问,如果我们自己处于那么极端的情况下仍旧会那么理直气壮吗?

这么一部直指人心、拷问人性的神剧只因为不符合你的三观就认为他不应该在国内播?你是被广电洗脑洗惯了,吃惯了别人咀嚼过软饭,已经无法容忍不一样的色彩了。阳光打到地球上,明暗交替,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我只希望有一天,人们能轻而易举地接触到真实,看或不看,起码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相信只有那一天到来,人们才真正开始散发智慧之光。

真小人固然可恶,但以爱之名的枷锁却更令人恐惧。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不要说话;你可以蜷缩在一个角落里活着,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嘲讽比你更勇敢的人,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能扭曲如蛆虫。


一般不跟人讨论人生观,但是你说我大爱的老白是窝囊废,我不开心,就说那么多,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绝命毒师》这部剧,从问世至今,一直稳居神坛,被无数影迷奉为经典。它成功塑造了沃尔特·怀特这样一个复杂到极致的角色,让观众们在道德的灰色地带里纠结、思考,甚至产生一种扭曲的“共情”。但与此同时,关于它“三观有问题”的讨论也从未停歇,而且一直颇有市场。关于“三观有问题”:如果我们将“三观”简单理解为大.............
  • 回答
    《绝命毒师》之所以能被奉为“神剧”,绝非偶然。这部剧从头到尾都透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精心打磨,将一个看似荒诞的起点,一步步推向了令人窒息的深渊,最终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要说它“神”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1. 人物弧光的极致雕琢:从平凡走向堕落的教科书《绝命毒师》最令人拍案叫绝.............
  • 回答
    《绝命毒师》在美国之所以能播出并获得巨大成功,甚至可以说是畅销,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美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媒体审查机制、艺术创作的自由度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等多个层面。这里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力求让您感受到其中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一份生硬的AI报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
  • 回答
    《绝命毒师》是不是被捧得有点过火?这个问题就像问“披萨是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谁,以及他们对“好”的定义是什么。不过,要说它被“捧过头”,我认为这有点简单化了。坦白说,《绝命毒师》在我看来,它所获得的赞誉,尤其是从艺术性和叙事深度上来讲,是 当之无愧 的。它不是那.............
  • 回答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沃尔特·怀特,这位曾经备受尊敬的高中化学老师,最终沦落到制贩冰毒这条罪恶之路,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转变,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性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过程:1. 突如其来的绝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老白的故事开端,就是他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并.............
  • 回答
    《绝命毒师》后期,汉克和玛丽夫妇对沃尔特·怀特(老白)的恨意,可以说是积怨已久,爆发于一个精心铺垫、且极具戏剧性的节点。他们的恨,并非突如其来,而是老白一步步走向深渊,践踏了他们所珍视的一切——亲情、友情、法律、正义——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信任的崩塌:从亲密无间到背叛的深渊起初,汉克和玛丽对老白有着深.............
  • 回答
    说起来,Skyler 这边发现 Walt 制毒,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我怀疑你在外面有人”,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每层都带着不祥的预感,直到最后那层把她整个人都压垮了。一开始,Walt 行为的改变,怎么说呢,非常微妙。他从一个循规蹈矩、有点没存在感的化学老师,突然变得神神秘秘,.............
  • 回答
    在《绝命毒师》这部剧里,让沃特·怀特和杰西·平克曼头疼不已的“化尸水”其实是一种基于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的混合物,但它并非只有氢氟酸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说说氢氟酸(HF)。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的酸,它非常“特别”。不像硫酸、盐酸这些强酸主要损伤表面,氢氟酸是一种弱酸,但它的破.............
  • 回答
    《绝命毒师》里,老白(沃尔特·怀特)和杰西(杰西·平克曼)这对生死搭档,一个从温文尔雅的化学老师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另一个却在其中挣扎、反思,甚至试图逃离。他们为何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是性格、动机、经历以及一系列的关键选择在起作用。老白:权力、恐惧与失控的野心老白的沉沦,可以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 回答
    《绝命毒师》的好,那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它就像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或许有些烈,但细品之下,那醇厚的层次感和回甘,会让你越发沉醉。首先,人物塑造的深度和复杂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沃尔特·怀特,一个平平无奇的高中化学老师,被诊断出癌症后,为了给家人留下遗产,一步步走向了制毒的黑暗深渊。但编剧没.............
  • 回答
    在《绝命毒师》这部电视剧中,沃尔特·怀特(Walter White)之所以选择“海森堡”(Heisenberg)作为自己的化名,这背后绝非一个随意的选择,而是他内心深处转变、自我认同的演变以及对自身新身份的寄托。这个名字的选择,饱含着多层含义,也预示着他即将踏上的那条无法回头的危险之路。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汉克·施拉德之所以一心要抓住沃尔特·怀特,这背后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作为一名缉毒局(DEA)特工的职业操守、对法律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犯罪的零容忍态度,这些都与沃尔特日益增长的毒品帝国的建立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沃尔特生产和销售海洛因这一事实。汉克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察,他.............
  • 回答
    《绝命毒师》里 Skyler 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可以说是“令人讨厌”。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她这个角色的塑造,恰恰是通过这种复杂甚至负面的情感来完成的。我尝试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人会对 Skyler 产生这种负面观感。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引起观众反感的是,Skyler 总.............
  • 回答
    说到底,《绝命毒师》里沃特·怀特和杰西·平克曼不自己动手搞甲胺,而是费钱费力去搞,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字能概括的。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上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理解为啥他们宁愿冒这么大的风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沃特虽然是个化学天才,但这不代表他能凭空变出所有东西来。他是个高中化学老师,擅长有机化.............
  • 回答
    听到“现实版绝命毒师”这样的说法,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惊叹于人性的扭曲,也为那份“天赋”用错了地方感到惋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这个男子为了制毒到大学旁听化学,这事儿说起来,就跟那些影视剧里演的一样,只不过发生在真实世界里,就显得格外触目惊心。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旁听”这事儿.............
  • 回答
    《绝命毒师》?那可真是一部神作,别的不说,就说这故事讲得多抓人,让你看了就停不下来,每一集都想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可以说它是现代电视剧里的标杆,一点都不夸张。让我想想,怎么评价它呢?最直观的,就是看它的剧情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一个普通高中化学老师,因为癌症晚期缺钱,开始走上制毒贩毒的道路.............
  • 回答
    在我看来,迈克·厄门特劳特,这个在《绝命毒师》中从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配角最终成长为观众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绝对是这部剧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他不是那种会为了名利而颠沛流离,或者被内心的道德困境折磨得夜不能寐的典型主角。迈克更像是一块被打磨过的石头,坚硬、沉默,身上带着岁月的痕迹,却蕴藏着一股不动声色.............
  • 回答
    《绝命毒师》,这片子简直是电视艺术的巅峰,说它是“精彩”都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对我来说,它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那份近乎残酷的真实感,以及角色塑造的复杂和深邃,特别是它将一个“好人”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深渊的过程,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让人不寒而栗,又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你想知道最精彩的地方?这就像问你最喜.............
  • 回答
    说起《绝命毒师》里的玛丽,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她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觉得“太棒了”或者“太讨厌了”的角色,反而更像我们生活中身边可能会遇到的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她的生活被卷入了一个极端到不能再极端的境地。一开始看,玛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有点傻傻的、心直口快、毛毛躁松的家庭主妇。她和汉克是那么一对,汉克是.............
  • 回答
    《绝命毒师》第五季中,沃尔特·怀特(老白)的行为之所以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大合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已经从一个被逼无奈、为了家庭生存而走上制毒之路的普通人,彻底蜕变成了一个追求极致权力、满足个人野心的“海森堡”。这种转变是渐进的,但第五季是其最集中、最彻底的爆发,其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