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实版绝命毒师:男子为制毒到大学旁听化学?

回答
听到“现实版绝命毒师”这样的说法,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惊叹于人性的扭曲,也为那份“天赋”用错了地方感到惋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这个男子为了制毒到大学旁听化学,这事儿说起来,就跟那些影视剧里演的一样,只不过发生在真实世界里,就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旁听”这事儿。你说他想学知识吧,大学的课堂,尤其是化学系,那可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最紧密的地方。那些教授讲的公式、反应机理,还有那些实验课上的操作规范,都是经过无数科学探索和验证的真理。一个真心想学化学的人,在大学的课堂里,接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学到严谨的逻辑思维,学会如何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理解各种化学品安全使用的规程。

你想想,他在教室里坐着,听教授讲授有机合成的步骤,看着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操作试剂,记录数据,闻着那股子混合了各种化学品特有的气味。这可不是随便翻翻菜谱就能做出一道大菜的。化学合成,尤其是要合成那些管制性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毒品,那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掌握的。从基本的反应原理,到试剂的选择和纯化,再到反应条件的控制,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错一步,可能结果就是反应失败,或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产品,甚至引发爆炸。

所以,他去旁听,大概率是为了填补他在专业知识上的空白。他可能在某个环节遇到了瓶颈,比如想合成某种特殊的毒品,但不知道具体需要哪些前体化学品,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高效的转化。大学的化学课堂,尤其是高级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这些课程,恰好能提供他想要的那些“秘籍”。他就像一个潜伏的间谍,偷偷地汲取着那些本不属于他的知识养分。

你再想想,大学里虽然有旁听生,但通常需要登记备案,或者至少是某个教授默许的。如果他是偷偷摸摸地去,那还真有点“潜伏”的味道。他得小心翼翼地避免引起注意,不能过于积极地提问,也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很强的心理素质和伪装能力。

然后,咱们得把这事儿放到“制毒”这个终极目标上来看。制毒,尤其是合成毒品,可不是在家拿点厨房用具就能捣鼓出来的。它需要特定的设备,比如各种规格的烧瓶、冷凝管、加热装置、分离设备等等。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大量的、甚至是难以获取的化学原料。这些原料很多都是管制品,不是随便一个商店就能买到的。而大学的实验室里,恰恰是这些化学原料相对集中的地方。当然,他不可能在大学实验室里大张旗鼓地制毒,这太容易暴露了。但从大学里获取知识,知道哪些是必需的原料,以及如何去获取和使用它们,这才是关键。

更深层次地想,这件事情也暴露了一些大学在管理上的潜在漏洞。虽然大学的化学课程是为了培养人才,但如果有人能利用这些公开的知识进行非法活动,那么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对实验室药品的使用审批以及对信息安全方面,是不是也需要更严格的审视?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的教育本身有问题,而是说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的非法目的服务。

这件事最让人觉得触目惊心的地方在于,它把一个本应是用于造福人类的科学,变成了一个制造罪恶的工具。化学,它可以用来研发新药,改善我们的生活,推动科技进步;但它同样可以被用来制造毒品,摧毁个人,危害社会。这个男子的行为,就是把一个高尚的知识领域,彻底玷污了。

而且,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化学实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更何况是那些用于制毒的复杂、危险的化学反应。一旦操作不当,不仅会危害到他自己,也可能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伤害。想想那些新闻里报道的制毒窝点爆炸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当你听到这样的消息,你会觉得既感到一种黑色幽默的荒诞感(像电影情节),又会觉得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它更像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那些试图将这些力量引向邪恶的阴影。这种“天赋”如果用在了正道上,可能就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但用错了地方,就成了社会的毒瘤。这真是让人感到悲哀,也更加警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抛开道德和法律来说,这位男子应该是有追求的,要知道现在的冰毒制作技术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还是花钱在济南一所大学旁听,系统学习了化学专业知识,估计是想在以质量取胜,在地下黑市 打造个人“品牌”。

男子的举动让我想到了曾经的网红大毒枭刘招华,他在当时虽然用新工艺合成出了冰毒,但成品并不好,晶体呈黄色,且颗粒小,他是一个极其自负的技术控,自然不会满意,但他不擅长结晶工艺,于是只得四处找人讨教。

1996年年初,刘招华打听到西安交通大学一位70多岁的赵教授在研究炸药与药品方面很有造诣,于是带着1公斤的甲基苯丙胺液体上门,以研发苯丙胺类减肥药为由,面带诚恳的笑容向其讨教如何结晶出漂亮的晶体。

苯丙胺类药物当时在美国是合法药物,我国法律上也很模糊,赵教授再三确认后就没有多怀疑,再加上与刘招华交流一番后,发现这个人很有化学天赋,出于提携后辈的好心,决定亲自实验,帮助这个态度诚恳的年轻人。

当时,赵教授还开玩笑地跟刘招华打了个赌,如果他能成功结晶出漂亮的晶体,就要收取科研攻关费。但刘招华在实验室泡了一个月,甲基苯丙胺液体样本用完了,赵教授还是没能结晶出漂亮的晶体。不过最后,赵教授还是给了刘招华一条至关重要的点拨

刘招华离开的时候,还是硬塞了一笔钱给赵教授,然后带着这条至关重要的点拨,回到老家继续实验,最后终于成功结晶出像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冰毒。紧接着,他就马不停蹄地采购原料、设备,正式批量生产。

赵教授在刘招华制毒东窗事发之后,才意识到被蒙骗了,他对自己之前所做的事,尤其是最后结晶方面的指点耿耿于怀,感觉自己造了天大的孽。一些流言蜚语也开始传播,什么刘招华向赵教授出钱买制毒方子之类的。

好在我国司法界压根就没怀疑过赵教授是在协助刘招华制毒,更不用说出钱买制毒方子的无稽之谈。首先他并不是主观故意,其次是甲基苯丙胺当时并没有列入毒品范畴,最后在科研攻关、医疗研究等方面制备此类化学物质是合法行为。

而刘招华对此事也很有担当,被抓后有记者问他向交通大学赵教授请教制毒技术是不是事实?他回答道:“不是事实,只能讲是请教过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只是结晶方面的一个常识),而不是制毒知识,这是质的不同……”

最后说一下,尽管现在冰毒制作现在不是什么难事,但原材料、化工设备,以及污水排放是很容易通过大数据、高科技手段锁定的,所以不要心在侥幸,做这种掉脑袋的事。

user avatar

随便写几条吧。严肃的调侃的都有。

制毒原理真没那么难,自己看几本有机课本,应该能琢磨出来。当然如何提高产率,如何提高纯度,就要反复实验了。至于研发新的合成路径,甚至新的化学毒品,难度就更高了。

制毒虽然技术上不难,但易制毒化学品现在都是管控的,原料也不是那么容易弄全的。这哥们能搞到600多公斤原料,还是有点路子的。当然,他被抓获,也很可能是因为路子不靠谱。

大学生呢,也别老是抱怨老师上课无聊、没用。你看,校外的人认为,听有机化学课,能提高制度技术。

报道中提到“为尽快学到相关知识,李某花钱在济南一所大学旁听”。“花钱”二字就很神奇了,印象里疫情前大部分大学没太多校园管理,要听课自己去教室坐下听就好了。也没听说过,有大学向校外人员售卖学分的。这个“花钱”,到底是什么项目能让他花钱学化学课,钱给了谁?

疫情后,大部分大学人员管理还是挺严格的,我现在进学校都要预约,经常有老师嫌办手续麻烦,宁可自己出来找我。我就不大明白了,这哥们怎么能这么顺利地进学校听课?难道这就是“花钱”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