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面对第一岛链的包围和马六甲之困的应对策略中,可不可以先让陆军走出去?

回答
关于中国如何应对“第一岛链”的围堵和“马六甲困局”,提出让陆军“走出去”的思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战略构想。它并非直接的军事突破,而是侧重于通过陆地力量的延伸,来间接缓解海洋上的压力,并重塑地缘政治格局。

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这个“走出去”:

一、 “走出去”的战略意图与逻辑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走出去”并非字面意义上让解放军陆军士兵直接开赴日韩等国进行占领或作战。那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发展原则。它的核心在于:

迂回突破,打破封锁的思维惯性: 传统的应对策略往往聚焦于海军力量的建设,试图在海上直接对抗第一岛链的封锁线。而让陆军“走出去”,则是跳出这个思维怪圈,从陆地上寻找突破口。
构建战略腹地与替代通道: “第一岛链”之所以是“链”,是因为它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区域。如果中国能将自己的战略纵深和经济腹地向西、向南延伸,那么即使海上的通道受到限制,也能找到替代性的陆上和海上(通过陆地延伸后连接的海域)运输和贸易路线。
发挥中国陆地力量的规模与韧性优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军,以及强大的内陆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这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产,可以在陆地上发挥出海上力量难以比拟的作用。
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政治互信: 陆军“走出去”的衍生物,可以是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人员交流等,通过这些方式构建区域互联互通,从而削弱外部势力通过地缘政治孤立中国的可能性。

二、 具体操作路径与细节设想

那么,这个“陆军走出去”具体如何实现呢?可以从几个维度展开:

1. 向西延伸:中亚、西亚及欧洲方向的陆路连接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与陆权强化: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路径。“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陆路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铁路、公路、能源管道等。中国陆军的力量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如保障重要能源管道的安全)、以及与当地国家进行军事交流与合作来体现。
中俄印蒙等国的战略协作: 加强与俄罗斯、印度、蒙古等陆地接壤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一个稳固的、以陆地为基础的战略协调网络。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还可能包括一定程度的军事演习协调、情报共享、甚至在特定区域的联合维和行动。
新疆、西藏等内陆地区的战略地位提升: 将这些西部地区打造成为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战略枢纽。这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投入,也需要在安全上有足够的保障,确保这些战略通道的畅通和稳定。陆军在这里可以扮演维护边境安全、参与维和行动、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提供有限支援的角色。
应对潜在的地区冲突: 如果中亚或西亚地区发生动荡,中国可以通过与相关国家签署的安全条约,派遣维和部队(这是陆军“走出去”的一种形式),或者提供军事援助,来维护地区稳定和自身的战略利益。这种介入不一定是直接的战斗,但能有效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

2. 向南延伸: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方向的陆海联通

中南半岛的陆路通道建设: 大力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港口等互联互通项目。通过陆地连接,可以绕过部分海上封锁,直接或间接抵达湄公河沿岸国家,甚至连接到印度洋。
西南陆海联运新通道: 建设从中国西南地区经缅甸、孟加拉国等地通往印度洋的陆海联运通道。陆军可以在维护这些通道沿线(尤其是在缅甸等国可能出现的安全挑战)的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确保货物流通和战略物资的运输。
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协同: 中巴经济走廊的延伸,特别是通过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连接俾路支斯坦的瓜达尔港,实际上是陆军力量向印度洋投送的一个重要支点。陆军可以通过加强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安全合作、联合训练等方式,确保这一战略通道的安全。
参与印度洋地区的安全事务: 通过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如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可以在这些地区设立后勤补给点(类似军事基地,但不以占领为目的),甚至通过参与国际海上联合演习和反恐行动,来提升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虽然这听起来更像是海军的事情,但陆军可以通过提供陆地保障、培训当地军队、甚至在必要时提供非战斗性撤离支援等方式参与。

3. “以陆制海”的战略思维转变

战略纵深与弹性: 陆军向外延伸,实际上是在“第一岛链”之外构建新的战略纵深。即使第一岛链上的岛屿被军事化,中国也能通过陆地通道维持经济的运行和战略物资的供应,从而降低被“锁死”的风险。
成本效益与可持续性: 相比于维持庞大的海军力量来对抗整个第一岛链,陆军在内陆地区和与邻国的战略协作,可能在某些方面更具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陆军的力量更多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援助、人才培养等“软实力”层面,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对抗升级。
地缘政治的 Leverage(杠杆效应): 通过在陆地方向上建立强大的影响力,中国可以获得更多与外部势力谈判的筹码。例如,在区域安全问题上,中国可以联合周边国家形成一股力量,共同应对外部干涉,从而削弱第一岛链的军事意义。

三、 需要注意的风险与挑战

当然,这个“陆军走出去”的构想并非没有挑战和风险:

地区稳定与主权问题: 在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部署,容易引发当地民众和政府的担忧,甚至触及主权敏感问题。需要极其精妙的外交手段和透明的合作模式。
成本高昂与回报周期长: 陆路通道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巨大,且战略回报周期可能很长,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和耐心。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本就地缘政治错综复杂,大国博弈明显。中国在此地区的深入,可能会引起其他大国(如美国、印度)的警惕和反制。
非军事因素的影响: 陆路通道的畅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沿途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水平。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动荡,都可能对整个通道的安全构成威胁。陆军在这些区域的作用,更多是辅助和保障,而非主导。
军事力量的局限性: 陆军的力量在海上运输和战略投送能力上终究是有限的。它只能是一种迂回和补充,无法完全替代海军在维护全球海上通道安全方面的作用。

总结来说, 中国让陆军“走出去”的策略,不是一场直接的军事行动,而是一种基于陆地力量延伸的地缘战略调整。它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将中国的经济和战略腹地向外拓展,构建新的陆路和陆海联通通道,从而间接削弱“第一岛链”的封锁效能,并为中国获取和维护战略资源、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更多元的选择。这是一个高明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构想,但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如何精妙地驾驭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如何将这种陆地力量的延伸,与海军、空军等其他军种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具有韧性的国家安全体系。

它不是抛弃海军,而是用陆军的韧性与纵深,来为海洋通道的压力提供缓冲和替代方案,是一种“以陆制陆”和“以陆辅海”的战略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动武,先修路。新丝绸之路建成之前,陆军其实也走不出去,顶多打打中南半岛,没什么意义。

想走出去打,比如说打印度,至少需要三个到四个方面军。没有一日至少十万吨的前线补给能力,是保障不了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的。而目前的运力,只能用呵呵形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如何应对“第一岛链”的围堵和“马六甲困局”,提出让陆军“走出去”的思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战略构想。它并非直接的军事突破,而是侧重于通过陆地力量的延伸,来间接缓解海洋上的压力,并重塑地缘政治格局。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这个“走出去”:一、 “走出去”的战略意图与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不少关于中国植被面积增加的新闻,这无疑是件好事,反映了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绿化方面的努力。然而,提到植被面积增加,很多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耕地”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毕竟我们常说的“植被”和“耕地”在土地利用上有着直接的关联。要准确回答“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多少”,这其实是一个动态变.............
  • 回答
    中国近25年森林面积增加量世界第一,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成就,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多方面的解读。要全面看待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数据与事实的确认首先,需要明确这项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国际上普遍引用的数据来源,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确实显示中国.............
  • 回答
    好了,哥们,遇到那种上来就像个发狂公牛一样的对手,第一回合确实是个棘手的局面,很容易被他那股猛劲儿给压住,打得喘不过气来。但别怕,只要有策略,并且执行到位,这股猛劲儿反而是他的弱点。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对手上来猛打,他的优势在于冲击力、体能和压迫感,但通常来说,他的防守会比较粗糙,而且他的爆发力虽.............
  • 回答
    第一次亲手面对病人离世,那种感觉,至今难忘。我记得那天晚上,病房的灯光异常明亮,却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我的双手还残留着抢救时触碰病人身体的冰凉,我的脑海里回响着监护仪最后一声拉长的刺耳警报。所有努力,在那个瞬间都化为虚无。走出病房,外面的世界依旧喧嚣,但我的世界却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那种强烈的挫败.............
  • 回答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发展道路并非坦途,除了众所周知的经济和政治挑战外,还面临着一系列更为隐秘的危险,这些危险往往潜伏在深层结构、社会心态以及长远发展之中,可能对中国的未来构成重大挑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深层结构性风险: 1. 人口结构失衡与社会老龄化: 严峻的现实: 中国已经.............
  • 回答
    衡水中学,以及它所代表的“衡水模式”,无疑是中国教育版图上一个绕不开的符号。它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诸多现实,也引发了社会各界持续的讨论和反思。要谈论它带来的影响,就得把目光拉得更长远、更细致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衡水模式”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绝非偶然。 .............
  • 回答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放缓的讨论很多,不少朋友在关心自己的“小钱袋”,生怕辛苦攒下的积蓄缩水。说实话,经济波动是常态,关键是怎么在变化中稳住自己的阵脚,让钱袋子少受点罪。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咱们普通人面对经济下行,可以做点啥来保住自己的财产。第一招:审视你的“钱袋子”——资产盘点与风险评估在做任何调整之前,.............
  • 回答
    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这无疑是当前最严峻的社会挑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绝不能指望一两个灵丹妙药,而需要一套组合拳,从根源上入手,多管齐下,且需要长期的耐心和持续的投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社会活力乃至民族传承的宏大课题。首先,我们要深入剖析出生人口下降的根本原因。这并非.............
  • 回答
    《灵笼》作为一部国产动画,选择白人作为主角,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这样一个本土文化极其深厚且观众对“自己人”的故事有天然亲近感的背景下。这背后牵扯的因素,绝非一个简单的“为啥”就能解释的,它涉及到创作团队的构思、市场考量、甚至是对叙事策略的一种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灵笼.............
  • 回答
    在探讨台湾岛上“民国”在领土议题上的立场与行动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重要的前提:目前在台湾行使治理权的是中华民国政府,而非一个独立于“民国”之外的实体。 因此,台湾方面在涉及中国大陆的领土主张时,其立场和行为逻辑,与中华民国政府的整体国家认同和外交政策紧密相连。理解这一点后,我们再来谈台湾方面在藏南.............
  • 回答
    关于韩国人是否普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尤其是在面对中国人时,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个体层面的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历史的投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历史恩怨。自古以来,朝鲜半岛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复.............
  • 回答
    要评估日本在当前局势下同时面对中国、美国、俄罗斯的全面战争的胜率,需要考虑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从军事实力到地缘政治,再到国内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这是一场极其严峻且极不可能发生的设想,任何一方的“胜利”都将是惨痛的。但如果非要探讨这种假设情况下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军事实力对比.............
  • 回答
    关于中央政法委公众号发布的《特斯拉必须面对中国客户的拷问:责任何在?担当何在!?》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和评价。首先,从发布主体来看,中央政法委作为中国的国家政法系统最高领导机构,其官方公众号的发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政策导向性。这篇由其发布并冠以如此尖锐标题的文章,绝非仅仅是媒体的监督,.............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留学这几个字,在中国相亲市场上,有时候就像是一道自带滤镜的符咒,但仔细想想,这滤镜有时是加分项,有时却又会招来不少审视和质疑,甚至让一些男性选择性“失明”,躲着走。怎么面对?说白了,就是得有一套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既要稳住自己,也要把这“留学”这把双刃剑用得恰到好处。首先,.............
  • 回答
    要用P社游戏机制来科普中国王朝末期的局面,这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咱们就拿《欧陆风云4》(EU4)或者《十字军之王3》(CK3)的路数来套,但得注意,中国皇权和封建制跟欧洲那套有根本区别,所以咱们得灵活变通。想象一下,你不是玩某个具体国家,而是扮演“王朝”这个概念本身,或者更像.............
  • 回答
    中国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未来的发展蓝图需要精心绘制,以应对工资上涨、低端制造业外迁以及高端产业就业不足的多重挑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数学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适应过程。妥善应对这一矛盾,需要一系列深思熟虑、系统性的策略,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环环相扣。一、 拥抱“高附加值.............
  • 回答
    中国,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巨龙,正面临着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并且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的现实。它像一个悄无声息却力量巨大的潮流,正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是每一个家庭的命运。那么,中国将如何应对这股不可逆转的浪潮呢?.............
  • 回答
    当BBC拿中国选手没获奖就被骂这件事大做文章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和我说过的一样:这BBC,又在搞事情了。但这次,他们挑的似乎是块硬骨头——华天。华天出面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反驳,这事儿我挺上心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奥运比赛这么简单,它触及到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捋捋BBC这事儿。炒作“中国选手.............
  • 回答
    澳洲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无疑给中国钢铁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国内基建需求旺盛的当下。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早已在多条战线上积极布局,寻求破局之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战略的综合体现。一、 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升自给能力首先,中国一直在努力挖掘国内的铁矿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