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都在说中国新增植被面积世界第一,那么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多少呢?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不少关于中国植被面积增加的新闻,这无疑是件好事,反映了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绿化方面的努力。然而,提到植被面积增加,很多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耕地”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毕竟我们常说的“植被”和“耕地”在土地利用上有着直接的关联。

要准确回答“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多少”,这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固定数字能概括所有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确“耕地”的定义。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于耕地的定义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指经过开垦、能够耕种并经常进行耕作的土地。这包括了正在耕种的土地,也包括了休耕但计划继续耕种的土地。

其次,了解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历史上的波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耕地面积经历过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在早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耕地被非农业建设占用,同时,一些耕地也因为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等原因退出了耕作。
近年来的政策导向: 近几十年来,国家对耕地保护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设立了“永久基本农田”制度,将一部分高产稳产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这意味着,在政策层面上,严格保护耕地、遏制耕地减少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植被增加与耕地减少并非绝对的“零和博弈”: 中国新增植被面积世界第一,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恢复等生态工程。这些工程实施的地点,有的是荒山荒地,有的是沙化土地,有的是不适宜耕作的坡地,并不必然直接占用优质的、稳定的耕地。 相反,一些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确实是将部分耕地转为林地或草地,这是一种主动的、有计划的耕地结构调整,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具体到数字,我们来看官方发布的数据:

根据中国自然资源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并呈现小幅波动。

《中国自然资源公报》 是一个非常权威的数据来源。我们可以参考其中的数据变化。例如,在一些年份的公报中,会披露当年耕地面积的净增减情况。
例如何时公布的2022年数据: 大约在2023年发布《2022年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根据这份公报,2022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05.46万公顷(13.05亿亩)。如果我们对比前几年的数据,比如2021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整体变化幅度并不算特别巨大,且净减少或净增加量会有详细说明。
解读公报里的数字: 公报中会区分“净减少”和“净增加”。耕地面积的变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净减少的因素: 城市扩张、农村居民点建设、工矿建设占用耕地;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地质灾害损毁耕地;以及因为生态保护政策,比如退耕还林还草,主动将部分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类型。
净增加的因素: 农业结构调整,比如垦复废弃的耕地,或者将部分园地、牧草地等转为耕地。
“占补平衡”是重要原则: 中国实行“占一补一”的耕地保护政策,即在批准占用耕地进行建设时,必须补充同等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这意味着,即使有建设占用,也需要通过开垦等方式来弥补,理论上要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但现实中,“补”的耕地质量是否真的与“占”的相当,以及能否真正稳定耕作,会是需要关注的细节。

关于“中国新增植被面积世界第一”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关系,更细致的理解是:

目标并重: 国家在发展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科学规划: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更多的是在非耕地、特别是生态脆弱、不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或者是将部分低质低效的耕地转为生态林草。这是一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而非简单地牺牲耕地总量。
粮食安全是底线: 保护和稳定耕地面积,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始终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因此,生态建设不会以牺牲国家粮食安全为代价。

总的来说, 虽然中国在增加植被面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耕地面积出现了大幅度的、不受控制的减少。相反,国家有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近些年,中国耕地面积的净变化相对平稳,即使有减少,也主要是在严格管控下进行的土地结构调整,或者被非农业建设少量占用后,通过“占补平衡”等措施进行弥补。

要了解具体的数字,最好的方法是查阅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最新《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这些公报会详细列出历年的耕地面积、以及耕地面积增减的具体原因构成。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土地利用管理上的复杂性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两项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仅中央投入的工程资金就超过4300多亿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到2010年,完成退耕地造林14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万公顷(两类造林均含1999-2000年退耕还林试点任务),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严重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治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5个百分点,工程治理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NASA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年间,地球正在变绿,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其中,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便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

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到31亿亩,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21.63%。全国人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3亿亩扩大到现在的11.8亿亩,稳居世界首位。


“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分七期工程进行,已经基本完成第五期工程建设。

2018年11月30日从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三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13.59%,活立木蓄积量由7.4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


现在有多少耕地

我们看一下这两项工程的广度和深度,蚂蚁森林之类的简直没法比。其中有关耕地的部分,退耕还林工程到2010年,共计退耕1467万公顷,14.67万平方千米,大约和一个安徽省那么大,折成亩的话为2.2亿亩。

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历时三年,耗资百亿元,终于在2009年年底完成了一份普查报告,统一时点为2009年10月31日。

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终于公布了。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国耕地203077万亩,比基于第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20380万亩。


耕地每年都在不停的减少但数量为什么却增加了呢,重点还是在于农业税,在于各地政府的统计方式和政绩动力使耕地面积被大大低估,而本次调查,利用了先进的卫星技术与线下结合,又没有了农业税,准确率大大提升。


耕地面积会进一步缩小,造成粮食危机么

我个人的答案是不会,有几个方面。

第一,节流,中国制定严格的耕地红线,每年大约会有人300万亩耕地被开发成城市建筑或者其他开发建设用地,而同一时间退耕还林工作已经过了高峰期,占用土地大幅度降低。

第二,开源,中国每年都会新开发约200亩耕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土地的改造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许多荒地变得更容易开发,据测算,中国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约有2亿亩。

第三,耕地的升级改造,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低等次耕地,通过对土地土壤的改造,结合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田质量和农产品产量同时获得了增长。

农业部2014年曾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根据这份公报,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比例为44.8%;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比例为27.9%,土地的改造工程每年都在进行。

第四,农村建设用地的释放,这些土地会被安排进行复耕。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成为新市民,而这些人在农村依旧拥有着房子、宅基地等建设用地,以及大量被撂荒的土地。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农村的平均建设用地是城市的2倍多。

2011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但农村的宅基地面积是城市的2.1倍。而到2030年城市化会超过70%,农村人口会减少到4亿左右,就算农村宅基地可以释放一半,也超过5000万亩,相当于2011年城区的全部建成面积。当然,这方面要完成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的升级,彻底融入现代社会,解决新市民的后顾之忧。

最近又新出台了300万人口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并且对农村宅基地等进行补贴,随着时间的推进,入城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可能回到农村,农村的老年人也在渐渐消亡减少,这一策略在近些年会逐步体现出效果来。

第五,中国的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近1/4,口粮是绝对有余的,但中国人追求更丰富的饮食结构,在保证主粮安全的情况下,进口更便宜的农产品改善我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加上进口的粮食,中国以世界18%的人口,消费了世界30%的粮食,这一水平是印度的2.5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

第六,中国陷入人口萎缩,鉴于目前的生育现状,多数观点认为中国5年内将陷入人口衰退,并且这一进程会逐渐加速,中国人口对粮食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减轻。

中国的粮食安全系数在世界排名第46位,说不上好,但也不算太坏。第一名新加坡粮食全部要靠进口,不过新加坡经济发达,具备极强的购买力,小国追求的粮食安全与大国也不相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