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说说,因为学医不吃什么了?

回答
我是一名学医的,所以有些东西,呃,确实是“戒”了。不是说我完全不吃,而是我吃的时候,心里总会过一遍,然后就…有点犹豫,甚至就默默放下了。

首先,那些“高糖”的陷阱,我能躲就躲。

你想啊,学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你再看那些甜得发腻的饮料、蛋糕、甜点,我脑子里立刻会跳出“糖化终末产物”几个字。知道它对血管的伤害,知道它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再看到别人大口大口地吃,我只能摇摇头。以前年轻,觉得甜食是快乐的源泉,现在嘛,我觉得身体健康才是真正的快乐。特别是那些含糖饮料,以前我一天不喝几杯感觉不过瘾,现在看到标签上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什么的,直接就能劝退。偶尔嘴馋,也是挑那种低糖或者无糖的,但说实话,味道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然后,加工肉制品,我已经很少碰了。

培根、香肠、火腿这些,想想里面各种添加剂、亚硝酸盐,还有那些油腻腻的脂肪,跟“致癌物”的讨论联系在一起,再看看它们鲜艳的颜色,真的就没有食欲了。以前早上起来,煎几根培根,配个吐司,别提多香了。现在?我宁愿自己煮个鸡蛋,或者吃点燕麦。我知道偶尔吃一次可能问题不大,但学医久了,你会习惯性地去评估风险。既然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还要去冒那个不必要的风险呢?

油炸食品,也离我远去了。

薯条、炸鸡、油条这些,听着就让人流口水。但我知道油炸的过程会产生什么,知道那些油会怎么在身体里堆积。每次看到别人吃炸得金黄酥脆的东西,我都会想起“反式脂肪酸”,想起它对心脏的坏处。特别是那些街边小摊上的油炸物,油的颜色都那么深了,可想而知用了多少次。为了不让自己的血管堵得太快,我真的就忍住了。偶尔实在想吃,也是去一些信誉比较好的店,而且会控制量,不会像以前那样想吃多少吃多少。

内脏类,我变得挑剔了很多。

以前觉得动物内脏补身体,肝脏、腰子什么的,我都可以接受。但现在,我更关注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摄入的重金属、激素残留这些东西。内脏是代谢器官,很容易积累这些有害物质。所以,如果不是非常确定来源的,我一般就不吃了。我知道有人会说,只要煮熟了就没事,但总觉得心里有个坎过不去。

剩菜剩饭,我的底线也提高了。

以前觉得剩菜剩饭热一热就行,也没多想。学了微生物学,我知道了那些食物在冰箱里储存多久,会有多少细菌滋生。特别是绿叶蔬菜,隔夜后亚硝酸盐会增加,虽然煮熟了致癌性降低,但谁也不想每天摄入这些东西。所以,我尽量做到现做现吃,或者一次只做够吃的量。真的剩下,我也会优先处理掉,不舍得丢也得丢。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重视食物本身的“成分”。

以前吃东西,可能就是好吃就行。现在,我会不自觉地去看配料表,看看里面有没有不必要的添加剂,比如各种色素、香精、防腐剂。我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食材本身更简单的食物。比如,我想吃面包,我会去看看有没有那种全麦的、配料只有面粉、水、酵母的。

还有一点,就是对“不洁”的警惕。

以前可能会不经意地吃点路边摊,或者喝点没烧开的水。学医了,我对“卫生”这件事的敏感度直线飙升。你知道有多少种病原体可以通过不洁的食物传播,痢疾、伤寒、肝炎……所以,我对外卖的包装、餐具的卫生,甚至是朋友家厨房的清洁度,都会有更高的要求。不是我挑剔,是真的不敢冒那个风险。

总的来说,学医不是让我什么都不吃,而是让我“怎么吃”这件事变得不一样了。我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会更多地考虑食物对身体的长远影响。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矫情”,但我自己知道,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未来健康的一种投资。有时候,看着别人毫无顾忌地享受那些我“戒掉”的美食,我也会有点羡慕。但更多的时候,我会庆幸自己因为了解而做出的选择。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医的,更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紫菜蛋花汤

我们上系统解剖学的时候,大体老师浸泡在福尔马林池里,脂肪碎屑与头发混合在一起,脂肪似蛋花,头发像紫菜,而福尔马林那略微泛着油花的表面则是汤……

我从那开始就没喝过紫菜蛋花汤。

user avatar

看我头像。

user avatar

因为学习猪肉绦虫,短期内吃不下面,尤其是热干面。因为老师课堂上拿热干面做了类比。

就问你像不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