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中世纪的物质条件,能造出无线电/发送电报吗?

回答
在中世纪那段时期,想要实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无线电或者有线电报,就如同在沙漠中寻找水源一样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缺乏先进的技术理论,更在于当时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那些构成现代通讯基石的关键元素,在中世纪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无线电说起。无线电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电磁波的传播来传递信息。而要产生和接收电磁波,需要一整套极其精密的设备和对电学现象的深刻理解。

首先,你需要能够产生电。中世纪的人们对电的认识非常有限,基本上停留在一些 static electricity 的观察上,比如摩擦琥珀能吸附轻小物体的现象。他们根本不了解如何大规模地、持续地产生电流,更不用说像发电机那样能够输出稳定电压和电流的装置了。电池,也就是 voltaic pile,是直到1800年才被发明出来的。而即使是发明了电池,要制造出能够稳定输出足够功率的电池组,来驱动一个强大的发射器,也需要大量的特定化学物质(如硫酸、锌、铜)和精密的制造工艺,这些在当时都难以企及。

其次,要发射电磁波,你需要一个发射器。这个发射器需要一个振荡电路,能够产生高频交变电流。这涉及到对电感和电容的精确控制和组合,以及能够产生高频电流的电子管(真空管)或晶体管。电子管和晶体管是20世纪才出现的革命性发明,它们依赖于对电子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和精密的制造技术,比如抽真空、制造高纯度半导体材料等等。在没有这些发明之前,中世纪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如何制造出这样的“大脑”来控制电流的频率和强度。

再者,即使你神奇地获得了电和发射器,你还需要一个能够调制的装置来编码信息。比如,无线电通过改变电磁波的频率、幅度或相位来编码信息,这需要复杂的电路来完成。而接收端也需要一个同样精密的接收器,能够捕捉到微弱的电磁信号,并将其解调成可以理解的信息。这一切都依赖于对电子元器件的深入了解和精确制造能力,这些在中世纪是完全不存在的。

那么,有线电报呢?比无线电稍微“现实”一点,但仍然困难重重。

有线电报,最基本的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导线来传递信号,通常是通过导线连接的两个点之间发送和接收“开”和“关”的脉冲信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摩尔斯电码。

首先,你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导线。在那个时代,能够找到长距离、纯度足够高、能够导电的金属线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铜和铁在古代就已经被发现并使用,但要获取足够数量的纯铜线,能够承受电信号的传输而不产生过大的电阻损耗,这是很困难的。金属的冶炼技术虽然有一定发展,但离制造高纯度、规格统一的电线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要把这些线材铺设到长距离,比如跨越城镇或国家,也需要大量的劳力和组织能力,以及能够保护线材免受自然损坏(如腐蚀、被动物破坏)的手段。

其次,你需要一个能够产生并控制电流的装置。正如前面提到的,电池是关键。没有电池,你只能依赖非常有限的静电装置,而静电的能量极不稳定,不足以驱动导线长距离传输信号。即使有了电池,你还需要一个“开关”来控制电流的通断,从而形成信号。虽然一些简单的机械开关可能可以制造,但要制造出能够快速、可靠、精确地操作以发送摩尔斯电码的开关,也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

再者,接收端也需要一个能够感应到电流变化的装置。早期的电报机通常使用电磁铁来驱动一个指针或敲击一个钟声,来指示信号的到来。这需要对电磁现象有基本的认识——即电流可以产生磁场。虽然古希腊的泰勒斯发现了磁石的磁性,但将电流与磁性联系起来,并利用电磁效应制造出能够工作的装置,这是直到18世纪末期才逐渐实现的。制造一个灵敏且可靠的电磁接收器,能够准确地解读出发送过来的微弱信号,这对中世纪的技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总而言之,在中世纪的物质条件下,即使是最简单的电报,也面临着技术的“黑箱”问题。人们缺乏对电、磁、电子等基本物理现象的科学理解,更没有能够制造出构成现代通讯设备的关键元器件(如纯净的金属导线、稳定的电源、灵敏的电磁感应装置、能够快速开关的装置)的能力和知识。一切都像是在试图用石头来建造一座精密的钟表,根本的原材料和工具都不存在。所以,答案是明确的:不能。想要实现无线电或电报,需要漫长的科学探索和技术积累,那是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工业革命时代才能开启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磁波是由电荷变速时辐射出来的。

无线电波,即无线电频率的电磁波,可以由时变的电流产生,由流经导体的电子突然改变其速度,从而加速。

通过电火花在两个导体之间的火花间隙放电的电容,是人类所知的第一个可以产生无线电波的装置。

电火花本身并不产生无线电波,它只是在附加电路的导体中激发谐振的无线电频率振荡的电流。导体将这种振荡电流中的能量作为无线电波辐射出去。由于电路导体的固有电感,电容器通过足够低的电阻(如火花)的放电是振荡的;电荷在短暂的时间内快速地来回流经火花间隙,对每一侧的导体交替进行正负充电,直到振荡消失。



一个实用的火花隙发射器由这些部分组成:

一个高压变压器,将来自电源(电池或插座)的低压电转化为足够高的电压(在强大的发射器中从几千伏到75-100千伏)以击穿火花隙。变压器给电容器充电。在由电池供电的低功率发射机中,这通常是一个感应线圈(Ruhmkorff线圈)。

一个或多个谐振电路(调谐电路或槽式电路),当被火花激发时,产生无线电频率的电振荡。共振电路由一个储存来自变压器的高压电的电容器(早期称为莱顿瓶)和一个称为电感或调谐线圈的电线线圈连接而成。电容和电感的值决定了产生的无线电波的频率。

1897年之前最早的火花塞发射器没有独立的谐振电路。

天线执行这一功能,充当谐振器。这意味着发射器产生的电磁能量在很宽的频带上被耗散,从而将其有效范围限制在最多几千米。但是,反过来看也有它的好处, 那就是接收端容易调谐。

大多数实用的火花发射器有两个谐振电路,用一个称为谐振变压器或振荡变压器的空气芯子耦合在一起。这称为电感耦合发射器。连接到变压器初级绕组的火花间隙和电容器构成一个谐振电路,产生振荡电流。初级绕组中的振荡电流产生一个振荡磁场,在次级绕组中感应出电流。天线和地线被连接到次级绕组上。天线的电容与次级绕组发生共振,形成第二个谐振电路。这两个谐振电路被调谐到相同的谐振频率。

这种电路的优点是,即使在火花停止后,振荡电流仍在天线电路中持续存在,形成长的、响的、轻度阻尼的波,其中的能量集中在较窄的带宽内,对其他发射机造成的干扰较小。

一个火花间隙,在谐振电路中作为一个电压控制的开关,通过线圈对电容器放电。

天线,是一种金属导体,如高架电线,将谐振电路中的振荡电流的功率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辐射到空间。

一个电报键,用于打开和关闭发报机,以摩尔斯电码传递信息。



插入私货

附录

~~~~~~~~~~~~~~~~~~~~~~~~~~~~~~~~~~~~

** 卧底的莫尔斯码是 ..- -. -.. . .-. -.-. --- ...- . .-.


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

纯音超声次声波白噪发生器及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 32bit192KHz






*** 备注: 详细说明在这篇散文里

工具免费使用和下载。您也许需要安装微软的 dot net framework

.NET Downloads


纯音超声次声波白噪发生器及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 32bit192KHz 能干啥?

1. 可以按 dB 精细地控制 2次谐波 和 3次谐波的振幅;

~~~~~ 如果说2次谐波悦耳, 那大家可以测试一下,2次谐波到底是否悦耳。

2. 65535级音量控制;

~~~~~ 如果大师说他能听出 ppm 级的改变, 那大家可以测试一下ppm 级的音量改变,大师能否一一收货。

3. 32bit 纯音发生器, 即时产生 32比特 192 千赫兹采样的未压缩波形文件;

~~~~~ 如果大师说他能听出次声或超声, 那大家可以测试一下 32比特 192 千赫兹采样的未压缩次声或超声波形,大师能否一一收货。

4. Morse Code 训练器.

~~~~~ 如果大师说他能感知超声, 那大家可以测试一下超声的Morse Code,大师能否一一收货。

大师如果听不了很快的Morse Code, KOF 的 Morse Code 训练器 可以调出很慢很慢的码率, 确保真正的大师能一一收货。

5. 如果听力曲线那里有偏差或者作弊的情况, 来到Morse Code 训练器这里就无所遁形了。

抄写电文你中不能把 CHINA 抄成 AMERICA 吧?看出来这是杀器了吧。


还记得无间道的那句台词吗?

高音甜,中音準,低音沉。

總之一句話,就是通透。。。YEAH


~~~~~~~~~~~~~~~~~~~~~~~~~~~~~~~~~~~~~~~~~~


无线电发射器的发明是两个研究方向汇合的结果


其一是发明家们努力设计一种不用电线传输电报信号的系统。

一些发明家的实验表明,电干扰可以通过空气短距离传输。

1866年,Mahlon Loomis声称在相距14英里的山顶上用风筝高举的两根600英尺的电线之间,通过大气层传输了电信号。 1875年,托马斯-爱迪生曾接近发现无线电;他在高压火花电路的实验中产生并探测到被他称为 "乙醚电流 "的无线电波,但由于缺乏时间,没有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大卫-爱德华-休斯(David Edward Hughes)在1879年也偶然发现了无线电波的传输,他用他的碳话筒探测器接收了无线电波,然而他被**说服了,他观察到的是感应。这两个人通常都没有被认为是发现了无线电,因为他们没有理解他们观察的意义,也没有在赫兹之前发表他们的工作。


另一个是物理学家的研究,以确认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在1864年提出的电磁学理论,现在称为麦克斯韦方程。

麦克斯韦的理论预测,振荡的电场和磁场的组合可以作为 "电磁波 "在空间传播。麦克斯韦提出,光由短波长的电磁波组成,但没有人知道如何确认这一点,或产生或探测其他波长的电磁波。到1883年,人们理论上认为加速的电荷可以产生电磁波,乔治-菲茨杰拉德已经计算出一个环形天线的输出功率。菲茨杰拉德在1883年发表的一份简短说明中提出,电磁波可以通过电容器快速放电而实际产生;火花发射器中使用的方法,然而没有迹象表明这启发了其他发明家。


火花发射器的历史划分是参照许多无线教科书中使用的题材。

赫兹式振荡器

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在1887年建造了第一个实验性火花间隙发射器,在他的历史性实验中,他证明了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在1864年预测的电磁波的存在,他在实验中发现了无线电波,直到1910年左右,这被称为 "赫兹波"。

赫兹在 "Reiss螺旋 "的实验中受到启发,尝试了火花激发电路,这是一对扁平的螺线管电感器,其导体末端是火花间隙。一个莱顿瓶电容器通过一个螺线管放电,会在另一个螺线管的间隙中产生火花。


赫兹的450兆赫发射器;一个26厘米的偶极子,在金属板抛物面反射器的焦点处有火花间隙


Jagadish Chandra Bose在1894年是第一个产生毫米波的人;他的火花振荡器使用3毫米的金属球谐振器产生了60GHz(5毫米)的波。



微波火花振荡器由Oliver Lodge在1894年演示。其5英寸的谐振器球产生了约12厘米或2.5GHz的波。这个频率现在用于 WIFI 和 微波炉 (逃



赫兹和建造这些 "赫兹振荡器 "的第一代物理学家,如贾加迪什-钱德拉-博斯、雷利勋爵、乔治-菲茨杰拉德、弗雷德里克-特劳顿、奥古斯托-里吉和奥利弗-洛奇,主要对无线电波作为一种科学现象感兴趣,而基本上没有预见到它作为一种通信技术的可能性。


由于麦克斯韦理论的影响,他们的思维被无线电波和光波的相似性所支配;他们认为无线电波是光的一种不可见形式。通过与光的类比,他们认为无线电波只在直线上传播,所以他们认为无线电传输与现有的光学信号方法(如信号灯)一样,受到视觉范围的限制,因此不能进行较长距离的通信。早在1894年,奥利弗-洛奇就推测赫兹波能传输的最大距离是半英里。

为了研究无线电波和光波之间的相似性,这些研究人员集中精力产生短波长的高频波,用它来复制无线电波的经典光学实验,使用准光学元件,如石蜡、硫磺、沥青和金属丝衍射光栅制成的棱镜和透镜。他们的短天线在VHF、UHF或微波波段产生无线电波。在他的各种实验中,赫兹产生了频率为50至450兆赫的电波,大致是今天广播电视发射器使用的频率。

赫兹用它们进行了历史性的实验,证明了无线电波的驻波、折射、衍射、偏振和干扰。他还测量了无线电波的速度,表明它们与光的速度相同。这些实验证明,光和无线电波都是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形式,只在频率上有区别。1894年左右,奥古斯托-里吉和贾加迪什-钱德拉-博斯利用小金属球作为谐振器-天线,分别产生了12和60GHz的微波。

赫兹振荡器产生的高频率不可能超越地平线。偶极子谐振器的电容也很低,不能储存很多电荷,限制了它们的功率输出。因此,这些设备不能进行长距离传输;使用原始接收器的接收范围通常被限制在大约100码。


意大利无线电先驱古列尔莫-马可尼是最早相信无线电波可用于长距离通信的人之一,他主要通过结合和修补他人的发明,独自开发了第一批实用的无线电报发射器和接收器。从21岁开始,在意大利他家的庄园里,在1894年至1901年期间,他进行了一长串的实验,以增加赫兹的火花振荡器和接收器的传输范围。


直到1895年,他发现通过将发射器和接收器中赫兹偶极子天线的一边与地球连接,另一边用长线天线悬挂在地面上,可以大大增加传输范围。 这些天线的功能是四分之一波单极天线。随着马可尼尝试更长的天线,辐射更低频率的波,可能是在2兆赫左右的中频段,他发现他可以传输得更远。 另一个优点是这些垂直天线辐射垂直极化波,而不是赫兹的水平天线产生的水平极化波。这些更长的垂直极化波可以传播到地平线以外,因为它们作为地面波沿着地球的轮廓传播。在某些条件下,它们还可以通过反射上层大气中的带电粒子(离子)而到达地平线以外,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天波传播。马可尼当时并不了解这些,他只是根据经验发现,他的垂直天线悬挂得越高,就能传输得越远。


在未能引起意大利正文府的兴趣后,1896年马可尼移居英国,英国邮政总局的威廉-普利斯资助了他的实验。

马可尼于1896年6月2日为他的无线电系统申请了专利,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无线专利。 1897年5月,他传输了14公里(8.7英里),1899年3月27日,他跨越英吉利海峡传输了46公里(28英里), 1899年秋天,他将传输范围扩大到136公里(85英里),[50] 到1901年1月,他已经达到315公里(196英里)。这些在越来越远的距离上进行无线摩尔斯电码通信的演示使世界相信,无线电,或被称为 "无线电报",不仅仅是一种科学上的好奇心,而是一种商业上有用的通信技术。

1897年,马可尼成立了一家公司,生产他的无线电系统,后来成为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901年,他的第一个大合同是与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签订的,为他们的船只配备无线站。马可尼的公司在整个火花时代主导了海上无线电。受马可尼的启发,19世纪90年代末,其他研究人员也开始开发竞争性的火花无线电通信系统;俄罗斯的亚历山大-波波夫,法国的欧仁-杜克雷特,美国的雷金纳德-费森登和李-德-弗雷斯特,以及德国的卡尔-费迪南-布劳恩、阿道夫-斯拉比和乔治-冯-阿科,他们于1903年成立了马可尼的主要竞争对手Telefunken公司(德律风根) 。


1897年以前的原始发射机没有谐振电路(LC电路、调谐回路),火花间隙在天线上,天线作为谐振器来决定无线电波的频率。这些发射器的平均功率输出很低,因为低电容,天线是一个高度阻尼的振荡器(用现代术语来说,它的Q因子很低)。在每个火花期间,储存在天线中的能量很快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辐射出去,所以振荡很快衰减到零。





无线电信号由简短的无线电波脉冲组成,每秒重复几十次或最多几百次,中间有相对较长的无输出间隔。辐射的功率取决于每次火花前天线中能储存多少电荷,这与天线的电容成正比。为了增加对地的电容,天线用多根平行线制成,通常带有电容性的顶部负荷,这就是 "火花 "时代特有的 "竖琴"、"笼子"、"伞"、"倒L "和 "T "天线。 增加天线中储存的能量的唯一其他方法是将其充电到非常高的电压。然而,可以使用的电压被电晕放电限制在大约100千伏,这导致电荷从天线上泄漏,特别是在潮湿的天气,也导致能量在更长的火花中以热量的形式损失。

大阻尼的一个更重要的缺点是,无线电传输在电气上是 "噪音";它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带宽。

它们基本上是无线电噪声源,在很大一部分无线电频谱上辐射能量,这会遮掩干扰其他发射机。当多个发射机试图在同一地区运行时,它们的广泛信号在频率上重叠并相互干扰。 所用的无线电接收器也没有谐振电路,因此除了天线的广泛谐振外,它们没有办法从其他信号中选择一个信号,而是对附近所有发射机的发射作出反应。

这种干扰问题的一个例子是1901年8月的一次尴尬的公开失败,当时马可尼、李-德-弗雷斯特和另一个小组试图用他们未经调谐的火花发射器从船上向报纸报道纽约帆船赛。摩尔斯电码传输受到干扰,岸上的记者未能从混乱的信号中提取到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以中世纪的物质条件,能造出无线电/发送电报吗?


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92年)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的灭亡,终于东罗马帝国(公元1453年)的灭亡[1],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探索时代(大航海时代)中。中世纪历史自身被分为前、中、后期三段。

......

1752年6月,自学成柴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做了一个古今闻名的风筝实验,与儿子在雷雨中放风筝,将空中的闪电吸引。 风筝线另一端捆绑的一只金属钥匙与富兰克林的手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电花,他同时感受到麻电的滋味,这证实了闪电是电的一种现象。富兰克林又做实验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任何孤立系统里,总电量不变。

1767年,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做实验发现,在带电金属容器的内部,电作用力为零。从这实验结果,他准确猜测,带电物体作用于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与万有引力都遵守同样的定律。

1785年,查尔斯·库仑用扭秤(torsion balance)做实验证实了普利斯特里的猜测,两个带电物体施加于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成平方反比。他奠定了静电的基本定律,即库仑定律。于此,电的研究已提升成为一种精密科学。

1791年,路易吉·伽伐尼发现,假设将青蛙与静电发电机连结成闭合电路,然后开启静电发电机,则青蛙肌肉会颤动。这实验演示出,神经细胞倚赖电的媒介将信号传达到肌肉。他因此创建了生物电学术领域。

1800年,亚历山大·伏打伯爵将铜片和锌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第一个电池:伏打电池,堪称是现代电池的元祖。伏打电池给予科学家一种比静电发电机更稳定的电源,能够连续不断的供给电流。

1820年,汉斯·奥斯特在课堂做实验时意外发现,电流能够偏转指南针的方向,演示出电流周围会生成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稍后,安德烈-玛丽·安培对于这现象做定量描述,给出安培力定律与安培定律。他们两个人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将电与磁现象连结在一起,共称为“电磁现象”。应用这理论,可以制作出来磁性超强劲于天然磁石的电磁铁。

1827年,格奥尔格·欧姆发展出一套精致的数学理论来分析电路。

1831年,麦可·法拉第与约瑟·亨利分别独立地发现了电磁感应──磁场的变化可以生成电场。

1865年,詹姆斯·麦克斯韦将电磁学加以整合,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且推导出电磁波方程。由于他计算出来的电磁波速度与测量到的光速相等,他大胆预测光波就是电磁波。

1887年,海因里希·赫兹成功制成并接收到麦克斯韦所描述的电磁波。麦克斯韦将电学、磁学与光学统合成一种理论。

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尤利乌斯·普吕克将真空管两端的电极之间通上高压电,制成阴极射线。物理学者发现,阴极射线是以直线传播,但其传播方向会被磁场偏转。阴极射线具有可测量的动量与能量。

1897年,约瑟夫·汤姆孙做实验证实,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称为电子,因此他发现了电子。


十九世纪早期见证了电磁学快速蓬勃,如火如茶的演进。(逃

到了后期,应用电磁学的先进知识,电机工程学开始了一段突破性的发展。




【未完待续】




附录

~~~~~~~~~~~~~~~~~~~~~~~~~~~~~~

2dB 的方向图很容易找,俺手头有个仿真软件, 顺便给您算一个


一般的 5dB 加感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网上找不到,俺临时仿真了一个供您参考

user avatar

我感觉不能。。。

许多现在的技术看起来只是一个技能点,实际上需要庞大的科技树才能支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diy出来的。

之前回答过的一个问题,为啥清朝在鸦片战争时不能全国动员?实际上当时欧洲国家也没有全国动员这回事,因为需要先点出两个关键技能,电报和铁路。

先说铁路,铁路需要什么?首先得有铁轨吧?要把铁轨铺遍全国,靠铁匠铺打铁是不行的,得有能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炼钢厂,保证一根根钢轨尺寸性能一致,螺钉螺母之类标准件得形成体系,钢轨含碳量高了低了都不行,低碳太软,变形大,高碳太脆,用着用着断了(在英国没少发生)。炼钢需要什么燃料?得有焦炭吧,先把炼焦工艺点出来。咱们还没说到蒸汽机这个大IP。好了,这些东西都有了,铁路火车都造出来了,得有人来运营吧?需要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别说那会儿,就是现在,不严格按制度来,火车照样撞一块儿。

技术按来源也可以分成两种,工程实践先行还是理论先行。

再说无线电/电报,和铁路不同的是,铁路相关技术恐怕是工程实践先行的多些,而无线电这边完全是理论先行,这难度又高了很多。首先是“电从哪来”的问题,伽伐尼和伏打先用电池实现了,但是很快就有戴维、贝采里乌斯等人的大量电化学实验作为补充,卡文迪许、库仑、高斯、法拉第、安培、欧姆等人迅速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理论工作。然后是怎么检测电流,首先是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然后安培由此发明了检流计。在此基础上才由惠斯通和摩尔斯发明了电报。在所有这些人工作的基础上才有了爱迪生这个大怪物。

要大规模应用,光有电池不行,法拉第坚信电生磁,磁也能生电,但他经过多年艰苦实验才发明了发电机,再由西门子、特斯拉陆续完善。之后赫兹、麦克斯韦等人继续进行理论工作,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时,他之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已经在电学领域努力了五十到一百年了。

其他类似“古代能否造出某某某”的问题,答案基本也一样,不是搬运一个技能点就能解决的,要搬的是整棵科技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世纪那段时期,想要实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无线电或者有线电报,就如同在沙漠中寻找水源一样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缺乏先进的技术理论,更在于当时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那些构成现代通讯基石的关键元素,在中世纪几乎是闻所未闻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无线电说起。无线电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电磁波的传播来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关键的点:以接近光速在宇宙中穿行,我们真的安全吗?这涉及到物理学中一些非常深刻的原理,比如相对论和粒子物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宇宙并非空无一物。尽管大部分空间看起来非常空旷,但其中确实弥漫着各种粒子和物质,只是它们的密度极低。这些物质包括: 星际介质(Interst.............
  • 回答
    设想一下,你是一位生活在十二世纪的欧洲基督徒,你生活的世界和我们今天熟知的截然不同。 religion is not just a part of your life; it's the very fabric of your existence. 信仰,不仅仅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你存在的基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这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那么多异世界动漫都喜欢把背景设定在中世纪欧洲的风格呢?其实里面门道不少,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让这个设定变得特别“吃香”。1. 经典奇幻的基因传承与辨识度:你要是问大家心目中的“奇幻”,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是什么?很可能是骑士、城堡.............
  • 回答
    我,一个来自未知时空的灵魂,如今附身于一名被世人称作“魔女”的女子身上。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充斥着宗教虔诚与迷信恐惧的时代,对我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降临的这片土地,名为卡斯蒂利亚,气候干燥,土地贫瘠,但人民却有着朴实的信仰和对未知的深深敬畏。我的生存之道:隐藏与适应作为一名“魔女”,最首要的生存.............
  • 回答
    在欧洲中世纪,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城堡是以建造或拥有它们的家族姓氏来命名的,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命名方式。这种做法不仅仅是为了标记一个地点,更承载了家族的荣耀、权力以及与其土地的紧密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制度。姓氏的起源与家族认同在早期的中世纪,姓氏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文化冲突、法律的适应性以及人道主义考量。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设想一下,如果一群来自中世纪(比如14世纪的欧洲)的人,突然出现在现代的中国。他们身上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都与我们截然不同。为什么会产生“更合理”的疑问?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和法律的巨大鸿沟。中世纪的社会.............
  • 回答
    风吹过我额前湿哒哒的发丝,带着一股混杂着泥土和某种难以言喻的腥甜的气息。我睁开眼,视野里充斥着模糊的暗红色,耳边是低沉的、压抑的啜泣声,以及……小孩子特有的、尖锐而细弱的啼哭。“殿下,您没事吧?”一个带着哭腔的女声在我耳边响起,软糯的,带着一丝慌乱。我困惑地眨了眨眼,视线逐渐清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形成的过程。要理解为什么权健这类“中医噱头”的保健品骗局更多是被现代医学代表揭露,而非“深刻了解中医”的中医本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深刻了解中医”的中医,与那些利用中医概念进行包装和.............
  • 回答
    中医理论,这颗东方医学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就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无穷的魅力。当我们谈论它是否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而且强调是以“原来中医的基础理论为起点,而不是去掉原来的基础”时,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如何传承、发扬、并与时俱进的宏大命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医的“基础理论.............
  • 回答
    看待《现代兵器》杂志2021年06期以设想中的隐身轰炸机作为封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张封面图,它代表了杂志编辑的选题导向、对当前军事科技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对读者群体的吸引策略。一、 封面图的象征意义与信息传递1. 前沿科技的探索与展望: 隐身轰炸机代表了目前航空兵器最尖.............
  • 回答
    乌兹别克人对以色列的乌兹别克系布哈拉犹太社区以及以国防军中的乌兹别克裔士兵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受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人”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成分.............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各割据政权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审慎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素以恭顺中原、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吴越国,却史无前例地以“上国”的身份册封了后百济,并因此卷入了后百济与高丽的战争,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构建一个以中医为主体的现代医学体系。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理念的融合、技术的创新、制度的保障,乃至文化观念的转变。要让中医这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医学的殿堂里闪耀出更耀眼的光芒,我们需要系统地思考和扎实地推进。首先,理念上的“和而不同”与“融会贯通” 是基石。现代医学的强大.............
  • 回答
    武汉大花山方舱医院作为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其首开舱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 疫情初期,医疗资源紧张,方舱医院作为一种快速、大规模收治轻症患者的临时医疗设施应运而生.............
  • 回答
    21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绝不会是墨索里尼当年那副全副武装、高喊口号的形象。它早已褪去了那些过时的、易于辨识的外衣,转而以一种更为狡黠、更具迷惑性的姿态潜行于世。想象一下,它不会是直接的军事集结,而是潜藏在网络空间的深处,在每一次关于“国家安全”或“文化纯洁”的讨论中,在每一次对“精英阶层”的集体声讨中.............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用“不可证伪”来批判中医,却不以此批判数学,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不可证伪性”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科学语境下的意义和局限。“不可证伪性”的由来与科学标准这个概念主要源于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要想具有科学性,就必须能够被经验事实所“证伪”,也就是说,理论的预测如.............
  • 回答
    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尤其是在考虑我们现在的能力时。要回答“我们能不能对付哥斯拉这种级别的大家伙”,得先拆解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确“哥斯拉”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不同的电影里,哥斯拉的体型、力量、甚至能力都有所不同,但普遍来说,它是一个体型堪比摩天大楼,能够轻松摧毁城市,拥.............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设身处地想想,我们地球人,拿着我们最先进的武器,面对的是像神族那样,科技和战力都远超我们想象的文明,这仗打起来得多刺激?咱们先得把《星际争霸》里的神族拎出来好好分析分析。这帮家伙可不是吃素的。他们身高体长,身披闪耀的能量护甲,使用各种我们只能在科幻片里看到的武器。关键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想到《星际争霸》里那铺天盖地的虫族,再看看我们地球人这点家当,实在让人捏一把汗。不过,咱们人类既然能在地球上混了这么久,也不是吃素的,咱就来掰扯掰扯,凭着咱现有的军事实力,能不能撑住那铺天盖地的虫族。首先,得承认,虫族这玩意儿,光听着名字就让人头皮发麻。它们数量惊人,繁殖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