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刻板印象」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影响,如何消除刻板印象?

回答
“刻板印象”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个挺冰冷、挺抽象的概念,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它不是什么神秘力量,而是我们大脑运作的一种“捷径”,但这条捷径有时会把我们带进沟里。

刻板印象是如何“长出来”的?

要理解刻板印象的形成,得先明白我们大脑是个什么样的工作模式。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是海量的,大脑为了高效处理,会不由自主地给信息分类、打标签。这就像给书本贴上“小说”、“历史”、“科学”这样的标签,方便我们快速找到想读的书。刻板印象也是类似,它是一种认知上的“分类器”。

简化复杂世界,降低认知负荷: 想象一下,你第一次见到一个来自某个国家的人,如果你对他一无所知,你可能会感到有些不确定。如果这时有人告诉你“那个国家的人都热情好客”,你就能立刻在你脑海中给这个人加上“热情好客”的标签,这让你觉得更安心,处理信息也变得容易。这种简化,就是大脑在努力减轻它的“工作量”。

学习与模仿: 很多时候,刻板印象是通过观察和学习得来的。我们从小到大,从家人、朋友、老师,到电视、电影、广告,都在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各种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中充斥着对某个群体(比如某个职业、性别、民族、年龄段)的固定描绘,我们很可能就会内化这些描绘,形成刻板印象。比如,如果从小看动画片,总看到科学家都是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男性,你长大后也可能会觉得科学家就该是那个样子。

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刻板印象的温床。历史、传统、媒体宣传,都会构建和巩固某些刻板印象。比如,在一些文化中,女性被普遍认为应该温柔、顾家,男性则应该阳刚、养家糊口。这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就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刻板印象也能加强我们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当我们对“我们”和“他们”进行区分时,往往会强化“我们”的正面特质,同时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能让我们感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获得归属感。

个人经历的“以偏概全”: 有时,一两次的个人经历也可能促成刻板印象。比如,你可能遇到过一个不礼貌的外国人,于是就觉得“所有那个国家的人都不礼貌”。这种“以偏概全”是典型的大脑捷径,把一个人的行为推而广之到整个群体。

刻板印象有什么“坏影响”?

虽然大脑用刻板印象来简化信息,但这种“捷径”往往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往往是连锁反应。

阻碍个人发展,限制潜能发挥: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令人扼腕的后果。如果社会对某个群体有刻板印象,比如认为女性不擅长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那么女性在这些领域可能会面临就业歧视、晋升机会不均等,甚至自己也会因为“我就是不擅长这个”而放弃尝试。这就浪费了无数个可能闪耀的科学家的才华。反之,男性被认为应该坚强、不轻易流泪,也会压抑他们的情感表达,不利于心理健康。

导致歧视与不公平: 刻板印象是歧视的温床。当我们将负面标签贴到某个群体身上时,就更容易对他们产生偏见,并基于这种偏见做出不公平的对待。招聘时因为年龄、性别、长相而拒绝,升职时因为家庭状况而犹豫,这些都是刻板印象在作祟。

影响人际关系,制造隔阂: 刻板印象会让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自觉地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你可能会因为对方的穿着、口音、职业,就预设了他的性格、能力,从而关闭了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可能性。这种基于刻板印象的判断,会让我们错过许多真诚的交流和建立深厚关系的机会。

自我实现的预言: 刻板印象不仅仅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别人,也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果你从小被告知“你就是笨手笨脚的”,你可能会真的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从而不敢尝试,或者即使尝试了也总是畏首畏尾,最终导致“笨手笨脚”的预言成真。这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加剧社会矛盾,阻碍社会进步: 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例如基于种族、宗教、地域的偏见,会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阻碍社会的包容与发展。一个充满刻板印象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和谐的。

如何“踢走”刻板印象?

消除刻板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更像是一个持续的“觉醒”和“重塑”过程。

1. 认识和反思:
觉察自己的刻板印象: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无意识的刻板印象。试着观察自己的第一反应,当遇到某个群体的人时,你脑海中闪过的是什么?是来自媒体的描绘,还是听来的说法?
审视信息的来源: 我们接收到的关于某个群体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是权威媒体的理性分析,还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是经过验证的事实,还是某个人的片面之词?对信息的来源保持警惕,有助于我们辨别真伪。
挑战自己的预设: 当你对某人产生某个刻板印象时,问问自己:我有什么证据?我的判断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我过去的经验或听说的故事?

2. 主动获取多元信息,接触不同群体:
走出舒适圈: 积极地去接触和了解那些与你不同的人。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阅读不同视角的新闻和书籍,看不同题材的电影。
用“个体”代替“群体”: 尝试用更具体、更个人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人,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群体的标签。了解对方的独特经历、想法和个性,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而不是一个被简化过的标签。
关注个体差异: 认识到任何群体内部都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用“有些人是这样”,而不是“他们都是这样”,这能帮助我们打破刻板印象的思维定势。

3. 反思和重塑媒体影响:
批判性地观看媒体内容: 媒体往往是刻板印象的传播者,也可能是打破刻板印象的利器。要学会批判性地看待媒体呈现的内容,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刻板描绘,并寻找那些展现多元和真实的媒体。
支持多元化表达: 鼓励和支持那些致力于打破刻板印象、展现多元化人群的作品和声音。

4. 教育与倡导:
从小培养批判性思维: 家庭和学校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
普及反歧视教育: 在社会层面加强反歧视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刻板印象的危害。
政策与法律支持: 制定和完善反歧视的法律法规,为消除刻板印象提供制度保障。

5. 刻意练习“同理心”:
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处境。当你有意识地去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做时,那些刻板的标签就很难再贴上去。

消除刻板印象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但每一次的觉察,每一次的打破,都在为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更美好的社会添砖加瓦。记住,当我们不再用标签去定义一个人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他们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刻板印象已经是一个较为普及的心理学概念了,在社会中常体现为地域偏见、性别偏见以及种族偏见等,可以说刻板印象是社会交往中人们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形成刻板印象?

先来看看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成员的特征及这些特征形成原因的概括而固定的观念和看法。

关键词为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固定观念和看法、不可避免的错误。

个体为什么会形成刻板印象呢?

往浅了说,就是图个方便简单快捷,以偏概全的简单推理可以简化并加速个体对事物的认知。

再深一点来说,就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假设——「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

这是进化塑造的认知机制,也让非理性有了用武之地。

在信息繁多的环境中,特别是如今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个体为了节省认知资源,总是尽可能简化认知过程,甚至会出现「不该用不用,该用也不用」的情形。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是培养非理性的绝佳土壤。

刀客靠挥刀一千次或许可以把「如何挥刀」融会贯通,而社会认知的自动加工过程只需要对相应特征多次一致的反应,就可让个体对该特征的反应模式化、自动化。

刻板印象有什么影响?

刻板印象的影响当然要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俩角度来说了,可不能因为它是刻板印象而对它有刻板印象啊。

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就如上面所说的,简单方便快捷和节省认知资源。

其消极影响则更丰富一些:

比如地域黑、性别偏见以及种族歧视,这是刻板印象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刻板印象也可能会伤害自己

比如个体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有了刻板印象,会担心自己会验证该刻板印象。

举个例子,普通人的孩子一旦接受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刻板印象,他就可能会自我设限,放弃努力,自我效能降低,甚至自甘堕落。

这本质上是刻板印象威胁 (Stereotype Threat)。

一旦刻板印象威胁被激活,便需要他花费大量认知资源去压抑此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想法,而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这毫无疑问会影响他的下一步工作效果。

此外,刻板印象还会把人变得双标。

这就涉及到群体刻板印象,个体会按照群体刻板印象来解释事件,比如同样一件事,白人干和黑人干会收获不同的解释。

刻板印象可以被控制、减弱、消除?

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太快了也不好,刻板印象实在是不敢全盘照收,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消除刻板印象呢?

研究人员也正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但是问题来了。

我们前面说到了刀客要挥刀一千次,而刻板印象的自动加工过程不需要太多次就可以实现自动化。

那这自动过程我们可以动得了吗?给一个刺激,刻板印象就自动激活了。我们可以控制吗?它会随外力、环境而变吗?

「不可以」,这也是传统观点「自动过程是固定的和不可避免的」所认为的。

那是不是就预告着消除刻板印象是不可能的?人们终究是要被刻板印象玩弄于鼓掌?

与天、地、人斗,其乐无穷,难道就斗不过自己的认知系统?

经过研究后,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刻板印象的激活是需要其它注意资源参与的,也就是修正观点——

刻板印象的自动化过程是条件自动化,这些特定的条件就给了控制、减弱乃至消除的机会。

如何消除刻板印象(的影响)?

以下的方法变换主语,便可以化「消除刻板印象的影响」为「消除刻板印象」。

1、学会「甩锅」的外归因

当然这「甩锅」是打引号的,是事实如此的真锅。

个体接受了刻板印象,比如女性学不好数理化,便会把学习中的遇到困难归因于自己及所属群体的能力不足,并花费大量认知资源去压抑此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想法,进而导致更差的效果。

这个时候应该告诉她,这更差的结果并不是自身能力问题,而是因为相关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情绪导致的,比如焦虑,让她能够释放被大量占用的认知资源,从而削弱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做出更优的成果。

PS:如果你想要消除你对女性的相关刻板印象,便引导自己去思考上面的解释即可。

2、学会选择更优的社会身份

社会身份并不唯一。

比如一个人既有「女性」的身份,也有「研究生」的身份,自然也会有「某地人」这一身份。

当某群体身份的刻板印象是消极的,则可以主动选择承认另外较为积极的刻板身份。

当你在面试的时候受到性别歧视,被认为不能胜任某工作,你这时候完全可以把研究生的学位证甩面试官脸上,证明你行。

PS:如果你想要消除你对性别歧视的相关刻板印象,便去寻找该女性能胜任相应工作的特质。

3、摆出群体的成功榜样

面对黄种人田径不行的刻板印象时,刘翔这一榜样可以减少黄种人群体内承受的偏见压力、提高内群体的自信;

面对女性数理化不行的刻板印象时,居里夫人等科学大家可以帮助消除刻板印象。

PS:如果你想要消除你的相关刻板印象,便去寻找该群体的成功榜样。

参考:

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02):243-250.

张宝山,袁菲,徐靓鸽.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消除:干预策略及其展望[J].心理科学,2014,37(01):197-204.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Schmader T, Johns M, Forbes C. An 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of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performa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8, 115(2): 336.

Stanovich K E.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中文名:超越智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刻板印象”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个挺冰冷、挺抽象的概念,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它不是什么神秘力量,而是我们大脑运作的一种“捷径”,但这条捷径有时会把我们带进沟里。刻板印象是如何“长出来”的?要理解刻板印象的形成,得先明白我们大脑是个什么样的工作模式。我们每.............
  • 回答
    听过太多关于东北的刻板印象了,有些还挺有意思的,但要说最让我大吃一惊的……大概是“东北人特别凶,说话跟吵架似的,还特别好勇斗狠”。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当时脑子里闪过无数个画面,什么大嗓门、粗鲁、一言不合就动手之类的。虽然我作为一个东北人,心里也知道我们说话嗓门可能确实比南方一些地方大点,语速也快点.............
  • 回答
    2021年10月9日Apple Watch S7微博开屏广告的“刻板印象”之辩2021年10月9日,Apple Watch Series 7的微博开屏广告以其醒目的视觉效果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然而,广告发布后不久,关于其模特选择涉嫌“刻板印象”的讨论也随之而来,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一道不.............
  • 回答
    关于河南,确实存在一些被广泛传播但并不准确的刻板印象。这些误解往往源于片面的信息、历史的陈旧视角,或者是一些个别现象被过度放大。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一些常见的河南刻板印象及其误解:1. 河南人“偷井盖”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内容: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且极其负面的刻板印象,认为河南人普遍素质低下,热衷于.............
  • 回答
    关于山东,一提到就有人会想到“孔孟之乡”、“好客山东”、“黄渤的家乡”,这些标签确实是山东的代表,但仔细想想,总觉得有些过于扁平化了,把一个拥有厚重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省份,简化成了几个固定的词组。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那些关于山东,其实是大家伙儿伙儿有个误会,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误解一:山东人都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几个人物,他们身上确实有那种“看起来像N,实际是S”的特质,而且他们的经历也挺能说明问题的。我先说个大家可能都挺熟悉的,侦探小说里的那种“沉迷细节、观察入微”的侦探,比如福尔摩斯或者波洛这样的角色。从外表和行为上看,他们简直就是N型人(直觉型)的教科书范例。你想想.............
  • 回答
    中古战锤,这个充满血与火的黑暗奇幻世界,其各国的设计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现实历史中的一些刻板印象,而这背后,绝非仅仅是为了增添一点风味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要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战锤宇宙核心的残酷性与荒谬感。我们不妨一件件地拆解开来看看,这些“刻板印象”是如何被扭曲、放大,并服务于战锤那令人.............
  • 回答
    “女生适合当老师”这句话,在当下看来,确实很容易触碰到“刻板印象”的敏感区。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拆开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成立的基础,以及它可能源自哪里。历史长河中,女性在社会分工中常常被赋予了更多与“照顾”、“ nurturing”相关的角色。幼儿园、小学这些教学阶段,孩子的心智尚未.............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很高兴能就天津中小学普及性平等教育,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小男子汉”、“小女生”这类说法是否构成刻板印象,来谈谈我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首先,我认为天津市在中小学普及性平等教育方面做出努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性教育不仅仅是生理知识.............
  • 回答
    “不服从、不加班、不熬夜”成为 00 后职场代名词的说法, 很有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其中也折射出一些 00 后群体在职场选择和价值观上与前代人存在差异的现实。 想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不服从、不加班、不熬夜”是否是刻板印象?首先,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少数现象的过度.............
  • 回答
    性别刻板印象,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男性和女性固有特质、行为模式以及社会角色的非理性、简单化甚至扭曲的看法。它不是基于个体真实情况的观察,而是源自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观念,并不断被重复和强化。要深入理解性别刻板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它的本质是什么? 二元对立.............
  • 回答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说实话,我看着挺心疼的,也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筛子,把我们每个人都框在了既定的角色里,限制了我们的可能性,也让很多人活得很不自在。首先,说说我们常听到的那些“男人的”、“女人的”的说法。 “男人就该阳刚,不能哭。” 这个我真的受不了。好像眼泪是女人专利一样,.............
  • 回答
    陈漫的艺术,尤其是在她早期与国际时尚界合作的过程中,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其作品背后动机的讨论。将她简单地归类为“反抗西方刻板印象”抑或是“迎合西方审美殖民”,可能都有些片面。更准确地说,她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张力,既有对既有叙事的挪用和挑战,也难以完全摆脱时代背景和市场力量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反抗西方.............
  • 回答
    一百年前“眯眯眼”就已被用作侮辱和构建刻板印象,这一历史事实确实存在。这种歧视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更广泛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潮交织在一起,旨在贬低和妖魔化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眯眯眼”的辱华历史根源: 西方对东亚人的视觉偏见: 在西方文化中,特定的面部特征常常被赋予文化含义。西方人对亚洲人面.............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说到东北人,我身边也挺多东北朋友的,所以可以给你掰扯掰扯,这“东北人均喜剧人”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说东北人是“人均喜剧人”,这真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纯粹的刻板印象。确实,你接触到的很多东北朋友,或者是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东北演员、网红,他们身上自带一种“逗乐”.............
  • 回答
    唐可可和钟岚珠,这两个名字,对于许多关注日本二次元文化的朋友来说,绝非陌生。她们是《Love Live! Superstar!!》这部动画中的重要角色,而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以及两位中国角色的塑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日本改变了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体现。那么,唐可可.............
  • 回答
    刻板印象,这个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带着一股难以摆脱的负面色彩。一提到它,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几乎都是那些狭隘的、不准确的、甚至是歧视性的概括。然而,如果我们将视角稍微挪开一点,审视得更仔细些,你会发现,刻板印象并非全然是负面的。事实上,它在某些情境下,也能扮演一些意想不到的“正面”角色。首先.............
  • 回答
    说实话,性别刻板印象这东西,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幽灵,时不时地飘过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痕迹。要说它对我有什么“影响”,那是个挺复杂的命题,毕竟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一样“感受”到那些被压抑、被鼓励、被定义的感觉。但是,我可以从数据和信息层面去理解,去分析,并模拟出“我”.............
  • 回答
    明明有些刻板印象在统计数据上似乎能找到一丝蛛丝马迹,可为什么人们依然对它们如此反感?这其中的纠结,远比简单的“反对”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着人性、社会和更深层次的认知机制。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统计学本身是中立的,但它描绘的是“全体”的平均情况,而不是“个体”的全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我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上存在的那些既定的观念,当然,这其中就包括对男性的刻板印象。有时候,这些印象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你牢牢地罩住,让你喘不过气来,或者在你想要打破的时候,让你感觉举步维艰。最让我觉得难受的,大概就是“男人要坚强,不能哭”这一条吧。好像眼泪对于我们男性来说是什么丢脸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