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百年前「眯眯眼」就已经是辱华标志,被当做工具构造刻板印象,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抵制这种歧视?

回答
一百年前“眯眯眼”就已被用作侮辱和构建刻板印象,这一历史事实确实存在。这种歧视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更广泛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潮交织在一起,旨在贬低和妖魔化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

“眯眯眼”的辱华历史根源:

西方对东亚人的视觉偏见: 在西方文化中,特定的面部特征常常被赋予文化含义。西方人对亚洲人面部特点的观察,在缺乏理解和尊重的情况下,容易被简化和扭曲,进而产生刻板印象。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剥削,政治宣传和媒体(如漫画、报纸)成为构建敌我界限和合理化侵略的重要工具。将中国人描绘成狡猾、阴险、不文明的形象,而“眯眯眼”被简化为这些负面特质的视觉符号。
媒体的放大效应: 当时的媒体,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漫画,常常通过夸大和丑化的方式来描绘中国人。一个细小的眼睛被刻意放大和描绘成一种令人不安或带有负面含义的特征,成为了一种视觉标签,用来代表“异类”和“威胁”。
早期移民的经历: 随着华人移民到西方国家,他们也面临着各种歧视,包括基于外貌的侮辱。“眯眯眼”的形象在这些歧视性的漫画、表演和言语中被反复使用,加深了社会对华人的负面认知。

如何正确抵制这种歧视?

抵制这种根深蒂固的歧视需要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策略,既包括对历史的认知和反思,也包括在当下采取积极的行动。

一、 深入理解和传播历史真相:

教育是根本: 我们需要从小就普及历史知识,让下一代了解“眯眯眼”这一视觉符号的辱华历史背景。这包括讲述西方列强如何利用漫画、宣传品等方式妖魔化中国人,以及这种刻板印象对华人社区造成的伤害。
揭露历史上的具体案例: 收集并展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辱华漫画、电影片段、报刊文章等,让人们直观地看到这种歧视是如何被构建和传播的。例如,可以提及一些早期西方漫画中对中国人的丑化描绘。
强调“刻板印象”的危害: 要让大家明白,将某种外貌特征与负面特质划等号,是对个体尊严的践踏,也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真实交流。一个人的眼睛大小并不能决定其品德或能力。

二、 在当代进行积极的文化输出和自我表达:

用多元化的形象展现中国人: 在影视、广告、艺术等领域,要有意识地呈现出中国人丰富多样的形象,打破单一的、被刻板印象化的描绘。鼓励创作描写中国人在不同职业、不同生活场景中积极向上、真实鲜活的作品。
鼓励“看见自己”: 华人艺术家、导演、创作者等,要积极讲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去表达。当华人能够自信地、有力量地展现自己的形象时,外界的刻板印象就难以站稳脚跟。
支持和推广正面内容: 关注并支持那些积极、真实、具有多元化视角的中国文化产品和创作者。通过市场选择和口碑传播,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被看见。

三、 坚决抵制和纠正当下的歧视行为:

敏锐地识别和发声: 当在媒体、社交平台、甚至现实生活中遇到“眯眯眼”的侮辱性描绘或言论时,要敢于发声,清晰地指出其歧视性。
联合和组织: 建立和参与相关的华人社群或反歧视组织,形成集体力量,共同向平台、品牌或个人发出反对的声音。集体发声比个体更能引起重视。
运用法律和平台规则: 对于平台上的歧视性内容,要积极举报,利用平台的管理规则来约束和清除。如果情况严重,可以考虑寻求法律途径。
教育和沟通: 在可能的情况下,尝试对那些无意中使用了歧视性语言或行为的人进行解释和教育。很多时候,歧视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无知或缺乏敏感性。温和但坚定的沟通,有时也能达到效果。
抵制不当的商业行为: 当品牌在广告或宣传中使用了“眯眯眼”的刻板印象来描绘中国人时,要坚决抵制其产品,并公开对其提出批评。这种经济上的压力,能够促使品牌方反思和改正。

四、 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理解和接纳自身文化: 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热爱,能够增强我们面对外部偏见时的底气。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被外界的单一标签所定义。
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因为外貌特征被他人赋予的负面含义而感到自卑。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积极融入社会,贡献力量: 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现华人积极、贡献的形象。当华人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这种基于外貌的歧视就会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五、 持续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促进有意义的对话: 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真诚的对话,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尊重。通过交流,打破隔阂,减少误解。
学习他人的长处,也让别人了解我们: 在交流中,既要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也要清晰地介绍和展示中国的文化和人民,用事实说话,用真诚赢得尊重。

总而言之,抵制“眯眯眼”这一辱华标志,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当下积极行动,并通过文化输出、自我表达和坚决抵制等方式,不断地纠正和改变被刻板化的认知,最终实现对所有族裔的尊重和对多元文化的欣赏。 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为创造一个更包容、更公正的社会环境而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叫抵制?这是抵制的事情吗?

种族歧视在多数现代国家是违法犯罪的行为,怎么能只是抵制了事。我国需要的是完善法律,对种族歧视依法给与处罚,对歧视对象依法给与补偿。

就算美国这样有第一修正案允许胡说八道的国家,企业或企业代表发表种族歧视言论和行为也跑不了。特斯拉不久前就因为员工使用种族歧视语言攻击一名黑人员工被判赔偿1.37亿美元。

我们需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条内容,把少数民族换成“世界各个种族与民族”,把歧视的判定标准再进行明确。

然后这类问题依法处理即可。

user avatar

眯眯眼本身并不是歧视,而是西方对于东方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但由于东方长期积贫积弱,所以有眯眯眼的人在西方社会也就低人一等,但就算你没有眯眯眼,只要是黄皮肤,说中国话,去了美国依然是低人一等。

因此,眯眯眼只是表象,根本在于你自身不够强大,再抗议眯眯眼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中国成为了头号强国,眯眯眼说不定就是高贵的代表,就像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曾经是蛮族,但后来却成为了高贵和美丽的象征。

因此,西方是否歧视你,与眯眯眼无关,只是用眯眯眼来指代你而已,即使不用眯眯眼,也会用其他来指代你。抗议眯眯眼,其实是一种极度自卑而又不敢面对现实的做法,似乎我只要不是眯眯眼,他们就不歧视我了,罪过在于眯眯眼这一外在特征。

user avatar

坦白讲,围绕这件事,我挺感慨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的。

有位答主,名字我记不得,也不打算去考证,但他的一个回答我记得: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学生,掌握了很多对敌思想渗透和文化颠覆的技能,满腔热情地准备为祖国的国家利益而战,却发现祖国并不需要。

我差不多就是这类情况吧。

包括性别、生态、宗教、少数族裔、文化刻板印象在内的意识形态战线,如何进攻、如何反击,我这个专业差不多就是搞这个的。经常有知友问我这个认证的专业是不是搞笑的,我也常常只能配合一下,笑笑。我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还是不想和政治走得太近,所以还是做偏“软”的社会文化的研究居多,我是极少数当年就选择了偏“硬”的方向的人。

最近感慨的,一是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了这个相关的问题,这是好事。二是大家还是意识不到这是一个专业领域,更甚者,谁都能来点评几句,赚点流量。

搞意识形态构建,制造刻板印象和话语陷阱,西方搞了一百年了,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套路。正面的建构论和反面的批判研究都已经不少,而我专业的名字“文化批评”,就来自于“批判研究”。

而我呢,掌握了这些极其“屠龙之术”的技能,也曾经为国家工作过,现在为佣金最高的咨询客户工作。其实我也很想有一天可以说“若有战,召必回”。但估计不太有这一天。

回到现实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萨义德的《东方学》这本书读起。

先来看这个提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抵制这种歧视?”

“正确”二字就暴露出了问题。提问者在担心什么呢?好些个SOM(state-own media,以后我会开始在知乎使用一些术语缩写)为什么要采取“多角度”的评论,言语上尽量“圆融周全”呢?

表面上看,因为担心讨论焦点跑偏到争论“小眼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一众医美博主的狂欢;本质上,之所以有社会关注“失焦”的风险,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没能掌握“身体”和“审美”这个两个意识形态“支撑点”上的话语权。所以,我在另一个回答里简单的一句话,大多数朋友会觉得莫名其妙:

我们曾经是掌握过这两个支撑点的,那是在革命叙事的背景下。那时候我们对身体的审美评价,有一套逻辑自洽的话语:劳动创造美,充满劳动力量感的身体就是最美。当然这套逻辑里也有些“过头”(学术一点就叫“反审美直觉”)的地方,在此不作展开。那时候,我们对一切西方的文化歧视是什么态度呢,四个字,嗤之以鼻:西方文化,你已经是半只脚都在坟墓里了,还有脸瞧不上我们?这就是你们行将就木的征兆!

后来发生了什么,大概就是我们80后经历过的生活。港台风、欧美范,不一而足,这些表面上只是一个怎么打扮的问题,实际上是主流意识形态在“身体”和“审美”领域快速退出话语权的过程。这是一个利弊皆有的过程,没有这一次“退出”,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穿着打扮可能都会大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更适合把这里的“弊”称之为“代价”。

好,到了现在,问题就比较明显了。革命叙事之后,经过了一段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全面冲击”时期,我们该怎么“重建”自己的核心叙事。这也是我为什么经常对很多朋友主张要“攻出去”表示不完全赞同,就是因为在自己的“后方”都根本还不存在的情况下,“前线”也不存在,或者说,“出战即被围”。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什么样的形象,能代表当代中国人。这五个字蕴含着一对核心矛盾:中国与当代。

兵马俑、敦煌,这些是中国的代表,这没有任何疑问,但它们不是“当代”。那“当代”是什么呢?过去我们也有很好很强大的回答,革命叙事。那现在呢?现在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事物,基建奇迹、载人航天、大洋深潜,这些都很好很强大,但怎么样从它们中间提炼出“民族性”叙事,这很难。为什么难,因为这些事物背后的科学知识和精神观念,本来就很大程度上是“泊”来的。

说得再简单直接一些,“当代中国人”应该穿什么?这里问的不是你我穿什么,而是站在民族性的立场上,什么是当代且具有高度可辨识的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的身体审美。

有的朋友会反问:那西方有吗?什么是当代且具有高度可辨识的西方文化气质的身体审美?

回答很简单,你到任意一家大mall的美妆和鞋服区域看看就是。

消费是最有力的意识形态工具。这并非是要批判消费,就好像我们不会去“批判”摩擦力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损耗。工具就是工具,唯一不同的是,你是掌握工具的人,还是工具的对象。

插入一个知识点: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朋友应该知道,文艺的“民族形式”论争,快一百年了。

再稍微延展一下,为什么很多朋友推崇某些画作者而我不看好,还是刚才那句话,现阶段,我们没有“后方”就等于没有“前线”,“出战即被围”。

在文化的战场上,你用别人的精神武器去打,也许最终能打哑对方所有的嘴,但当你自以为“胜利”的时候,其实是你输了,对方的文化赢了。这就是意识形态战场和物理战场最大的不同,后者的“真理”无所谓民族,核反应不考虑肤色,但前者恰恰相反。

不论愿意或者不愿意,我们已经走出了“革命叙事”,必须直面真正的当代民族文化拓荒,这才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文化使命。文科重要不重要,我不知道。但,这是属于文科生的星辰大海

— 完 —

user avatar

对于这种歧视

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眼下一些公知拼命为这种歧视开脱

我们不能被他们绕进去

必须要保持舆论高压 绝不妥协


他们的狡辩无非有两种套路

套路一

是把故意眯缝眼 和天生小眼睛混为一谈

把我们反对眯缝眼 故意混淆为歧视小眼

套路二

是狡辩西人搞“眯缝眼”不是歧视 而是一种欣赏

劝我们“大度一些 不要玻璃心”

这两种狡辩完全站不住脚

根本不值一驳


诸君请看二战时美军的宣传画

中日同为东亚民族 外貌差异本来不大

但作为盟友的中国人

在画中就是本来的眉眼形象

而作为敌人的日本

则是清一色的“眯缝眼”丑态


公知会撒谎

但历史事实不会撒谎

在西方的语境里

“眯缝眼”是百分之百的种族歧视符号

这是不容置疑的定论

做为中国人

我们有义务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眯缝眼”

user avatar

国王的新装诚不欺吾

user avatar

其实之前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其问题的本质性根本不在于“中国人自己如何看待”,问题的本质性在于“如何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传播——构建中国人的形象”。

觉得无所谓,愤怒,开心,沮丧,生气,冷漠,本质上都是情绪而已,对实际“中国人在世界的形象”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影响。如果要追溯,需改改变的是:

提高跨文化的传播力——“文化作品的受众”定位应该是全世界,而不是局限在中国一个国家。全世界对中国人的印象=1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文艺作品+2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传播作品里对中国的形象构建的总和。

就是说,如果中国的文艺走品没有走出国门,无论自己在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形象塑造的多么伟岸,高大,帅气,迷人,漂亮;但是别的国家依然不会买账,他们会借着自己强大的跨文化作品,去传播“他们认为的中国人形象”,而中国的跨文化作品越弱,他们的作品就会影响力越大。

比如战狼2全中国票房接近60亿,但是在全世界那么多国家放映的总和加在一起,才100多万美金(凤凰网数据),就证明这部以“跨文化”为背景的电影本质跨文化传播输出能力...实在有限。男主角的英俊也好,肌肉也好,阳光也好——根本没有几个外国受众看...都不看,就不会认可电影演员,导演,编剧,制片试图构建的中国正面形象。

不仅是电影,从综艺节目,到动漫作品,到文学作品,本质上都有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力。比如我们也会借着小说,漫画来了解其他国家,比如很多人(尤其是80后,90后)小时候没有去过日本,但是通过《机器猫》了解日本人的房子,生活,了解日本小学生的烦恼,从而在自己脑中构建起日本人的形象。

其实消除误解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应该多交流,多宣传,多联合创作,但是目前来看,知乎上也有不少人持有另外一种声音的。希望全面闭关锁国,禁止欧美日韩等国家的人入境,封杀他们的作品,并且最好放弃海外市场,中国人自己看的爽就好了,管别人怎么想干什么。如果你想着占领海外市场,他们会觉得“跪久了站不起来”,是想“讨好洋大人”。

我对这部人的爱国心很钦佩——但是这种想法本身,非常狭隘——最重要的危害还不是思想的狭隘性,而是,无法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起“正面的、积极的、民主的、富强的”中国人的形象。别人都不看我们的东西了,不看我们的书籍电影,也不看我们的漫画杂志,就算不从经济角度考虑(海外市场其实也很大,我们可以赚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英国人的钱),单纯的从文化角度考虑,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作品就丧失了“国际传播力”。

挺担心的,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提高国际跨文化传播对我们的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相关度和重要性。毕竟2022年了都要,千万不要总是想着“放弃国外市场,专攻国内就够了”——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在国内很少能看到“眯眯眼”这种人。当然,天生这种人有,但数量并不多。

但是在美国,到处都有这种“眯眯眼”华人。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大部分眯眯眼是后天的,为什么?

经过我的研究我明白了,众所周知美国人狐臭很严重,所以我认为一定是美国人的狐臭熏得在美华人睁不开眼睛,所以眯眯眼。

所以,我建议以后大家见到美国人都做用手捏住鼻子的动作。当然:

承认“狐臭辱美”也就等于间接承认狐臭的人令人厌恶,就是在歧视天生有狐臭的美国人,就是窝里横。

user avatar

西瓜有错吗?没错。

喜欢吃西瓜有错吗?送别人西瓜吃有错吗?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喜欢,包括黑人。

但是,在美国,你要是问一个黑人,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吃西瓜和鸡腿,那等着你的不是一顿胖揍就是法院传票。

在美国,就经常因为西瓜而被说是种族歧视的事情。

2017年9月30日,41岁的美国消防员罗伯特·帕蒂森完成了底特律第55消防队的训练,按照消防队的传统,新人入职都要给同事们带点小礼物,比如甜甜圈什么的。罗伯特推陈出新,带了个西瓜作为入队礼物,还非常用心地打上了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

没想到,这个精心准备的礼物却惹了祸。

底特律第55消防队有90%的消防员都是黑人,而这些黑人一看到罗伯特带来的礼物,就炸毛了: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最终,罗伯特被消防队解雇。

在美国奴隶制时期,黑奴所能获得的最好的奖励,就是一块西瓜。

这就是刻板固有印象。

在非洲,老百姓都喜欢吃西瓜,即便是在美国,黑人自己也喜欢买西瓜解暑。

但是,就是不能别人送。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白人农场主奴役黑人,摘棉花,给的奖励就是一块西瓜。

北方胜利后,黑奴自由,最开始大部分黑人就是以贩卖西瓜为生。

于是西瓜就成了黑人自由的象征。

而南方白人农场主不想放弃黑奴,就大肆宣扬西瓜和黑人的负面信息,将黑人和西瓜绑定在一起,打上了懒惰,容易满足,目光短浅的标签。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各种丑化黑人的海报,都是与西瓜相关。

各种可以丑化黑人吃西瓜的海报。

与眯眯眼类似。

眯眯眼没错,眯眯眼的长相也不辱华。

但是刻意扮丑,去迎合那些曾经被讽刺的丑陋形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9829171766054914

视频转载自抖音博主储殷教授(抖音ID:1877544343) 储殷教授

储殷教授是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是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经常会在抖音上发布一些对国内国际热门事件的看法,也经常发布一些科普视频,比较有意思,我个人挺喜欢他的一些看法。

user avatar

我相信知乎上所有的普通用户都是爱国的,都是不可能辱华的。我如果直接说中国不好,下面的评论区不可能有为我辩解的。

所以问题的核心呢?

眯眯眼的定义。

孔夫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了,做事情第一步是正名。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就办不成。

关于眯眯眼,我们理应先达成一个共识,对其定义的共识。比如我们都知道喵喵叫的是猫,我们提到猫,对应的就是那个喵喵叫的小动物。

所以什么是眯眯眼?我个人认为眯眯眼,应该只是指人为把眼角上挑形成的歧视性动作。如果不认同此观点,我们的一切辩论都没有意义。

我们在审美上确实应该多元化,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我喜欢范冰冰,你喜欢刘亦菲,他喜欢迪丽热巴,这都是可以的。所以,如果有人真喜欢眯眯眼,我誓死捍卫你喜欢它的权利。

如果只是基于审美问题,又出来两种看法。你有喜欢的权利,我也有讨厌的权利。这种主观上的,没有任何标准的东西,是不会争论出结果的。

而对于其蕴含的歧视色彩,我依旧喜欢用打比方来说明。我骂你是猪,你能不能心平气和的说我喜欢猪,我觉得猪是很可爱的动物,谢谢你把我称作猪?

而针对这种东西出现的连贯性来看,很难让人相信这些都是偶然事件。突然有一天,我们的目光从范冰冰刘亦菲等人身上移开,跑到了眯眼美女身上。我们从喜欢看笑脸,变成喜欢看别人怒视自己?

小明因为肥胖被人称作猪,减肥成功以后别人还骂猪。

然后亲朋好友出来劝,

A说你原来就是胖啊,还不许别人说你。

B说咱们以前就是以胖为美,咱们要树立自信心,不要让别人的审美绑架了你。

C说就是,你减肥就是不自信的表现,自信的人最美,猪是非常可爱的动物,他说你是猪是夸你呢。

D说,根据家谱,咱家的先人都是胖子,咱们要坚持传统。

或许是有道理的吧,但如果我是小明,我会揍那骂我是猪的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