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动物史上,存在两个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且生出全新物种的情况吗?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是古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谈到“两个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且生出全新物种”时,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生殖隔离 (Reproductive Isolation): 这是物种形成的基石。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群体之间在自然状态下无法成功交配并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这可以是通过地理隔离、行为隔离、时间隔离、机械隔离、配子不兼容等等方式实现的。如果两个群体之间没有生殖隔离,理论上它们可以自由交配并融合,那么它们就不能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物种。

物种 (Species): 这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根据最常用的“生物学物种概念”,物种是指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

全新物种 (Brand New Species): 这通常指的是通过物种形成(Speciation)过程,由一个或多个祖先物种分化而来的、具有自身独立演化轨迹且与祖先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的生物群体。

现在,我们来审视你提出的问题:“动物史上,存在两个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且生出全新物种的情况吗?”

从严格的“生物学物种概念”和“没有生殖隔离”这两个条件来看,直接答案会是:很难找到直接、明确符合“两个已确定物种之间完全没有生殖隔离,却能独立生出第三个全新物种”的例子。

为什么会这样?

1. 定义上的矛盾: 如果两个群体之间“没有生殖隔离”,那么根据生物学物种概念,它们就应该被视为同一个物种,或者至少是同一个物种内的不同亚群,而不是两个独立的“物种”。如果它们是同一个物种,那么它们繁殖出的后代自然是可育的,这本身就不是“生出全新物种”,而是该物种内部的延续或变异。
2. 物种形成的路径: 物种形成通常伴随着生殖隔离的建立。最常见的物种形成模式是“地理隔离”或“异域物种形成”,即不同地理区域的种群因环境差异、基因漂变、不同选择压力等因素,逐渐积累遗传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另一种是“同域物种形成”,虽然不涉及地理隔离,但同样需要某些机制(如多倍体化、生态位分化等)来打破原有的基因流动,形成生殖隔离。
3. “全新物种”的形成: 要形成一个“全新物种”,通常需要该新群体能够独立地在自然界繁殖,并且与祖先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否则它很容易被祖先种群的基因流所“吞没”。

然而,如果我们放宽一些定义,或者从更宽泛的、涉及“杂交”和“基因组重组”的角度来理解你的问题,那么情况就变得复杂且有趣得多。

一个非常接近你描述的,并且在植物界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在动物界也在不断被发现和研究的现象是——“杂交起源”(Hybrid Origin)或“杂交物种形成”(Hybrid Speciation)。

杂交起源的机制:

这种情况可以这样理解:不是“两个物种没有生殖隔离”,而是“两个(或多个)已有物种之间产生了杂交,而这些杂交后代通过某种机制,如染色体加倍(尤其常见于植物),或者在特定生态位中获得成功,最终形成了新的、能够独立繁殖且与亲本物种存在一定生殖隔离的物种。”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亲本物种之间可能是有一定程度生殖隔离的,但不是绝对的。 否则杂交就无法发生。
杂交后代必须能够恢复生殖能力,并且建立新的基因组。 染色体加倍是关键,因为这可以立即在染色体数目上建立起与亲本物种的隔离。例如,如果亲本物种A是二倍体(2n),亲本物种B是二倍体(2n),它们杂交产生的后代通常是不育的三倍体(3n),因为染色体无法配对。但如果这个三倍体后代幸运地发生了染色体加倍,变成了四倍体(4n),那么它就可以产生二倍体的配子(2n),与同为四倍体的个体繁殖,从而形成一个独立、可育的种群。
新形成的杂交种往往占据了新的生态位。 它们可能对特定的土壤、光照、授粉者等有更高的适应性,这有助于它们与亲本物种分开,减少基因交流,巩固其独立性。

动物界的例子:

虽然在植物界(如著名的黄堇属)杂交起源的例子非常多且清晰,但动物界的“杂交物种形成”则更为罕见和复杂,原因在于动物的生殖系统通常比植物更精细,对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容忍度更低,以及雌雄同体的普遍性使得染色体加倍的机制不如植物简单。

即便如此,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非常有力的动物界杂交起源的证据:

1. 某些鱼类:
驴鱼 (Shagreen Damsel) 或称“驴子鲀” (Razorback Sucker) 的一部分: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驴鱼种群可能是由不同的驴鱼近亲物种杂交而来,并可能涉及染色体变异,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生态特征的群体。
某些鲤形目鱼类: 在鲤形目鱼类中,尤其是银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鲫鱼(Carassius carassius)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杂交和多倍体现象。例如,某些三倍体银鲫是杂种起源的,它们的繁殖可能需要“诱导”或“辅助”才能完成,它们也可能与亲本物种存在一定的生殖隔离。虽然它们不一定是“全新物种”的完美例子,但展示了杂交和多倍体在鱼类中创造新基因组的可能性。
欧洲鲤鱼 (European Carp) 的一些种群: 一些研究指向了欧洲鲤鱼的杂交起源,它们可能与相近的鲤鱼物种杂交后,通过某种机制(如染色体加倍)固化下来,形成了在形态、分布和遗传上都相对独立的种群。

2. 某些昆虫:
一些蝴蝶和蛾类: 尽管直接证据仍需加强,但有研究表明,在某些蝴蝶和蛾类中,存在杂交后代成功繁衍并可能形成独立种群的现象。例如,翅膀颜色或模式的改变可能与亲本种的杂交有关,并且这些杂交后代可能因为新的适应性而获得优势。

为什么动物界杂交起源如此罕见且难以界定?

生殖隔离的强度: 动物的生殖隔离机制通常比植物更强,即使杂交发生,后代也往往是不育的(如马和驴生出骡子)。
染色体加倍的挑战: 如前所述,动物的染色体对数目改变比植物敏感得多。
生态位分化难度: 动物的迁徙能力、复杂的行为和觅食习惯,使得新形成的杂交群体很难在生态上与亲本种完全隔离。
研究上的难度: 确定一个“全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大量的遗传学、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证据,并需要证明其具备独立繁殖的能力和与亲本种的生殖隔离。而这些证据的收集,尤其是针对已灭绝物种,难度极高。

总结来说:

直接回答“两个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且生出全新物种”的问句,按照严格的物种定义,这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如果理解为“两个已有物种(可能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但非完全的生殖隔离)发生了杂交,而这些杂交后代通过特定的演化机制(如染色体加倍、生态位分化等),成功稳定下来,并形成了新的、与亲本种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这些群体在遗传、形态、生态甚至行为上都表现出独特性,从而可以被视为‘全新物种’”,那么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尤其是在植物界证据尤为充分。在动物界,虽然这样的例子比植物界少见且更复杂,但科学家们也已经发现了一些有力的证据,指向了杂交起源在动物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鱼类和昆虫等类群中。

这是一种非常激动人心的研究方向,它挑战了传统的、线性的物种形成模式,揭示了基因交流和杂交在演化过程中并非总是破坏性的,有时反而是创造力的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共2099字,预计阅读时间3-5分钟,图片17张,请尽量连接WIFI。欢迎阅读,提前感谢】


存在,但具体的例子并不是马和驴生的骡子、也不是北极熊和灰熊生的灰白熊那种。


自然界不同物种杂交其实挺普遍的,植物尤其多,动物同样也有。但是这里边存在一个问题,杂交产生的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杂交种——一个新的物种?


很多答案提到了北极熊和灰熊杂交产生的灰白熊,这其实应该算是杂交个体,在自然环境下,很多物种其实没有特别严格的生殖隔离,尤其是合子前隔离,很多情况下两个物种其实有产生后代的“能力”,但是因为分布区域、繁殖时间等等的差别而没有机会交配,一旦有适当的时机——比如游荡的个体闯入到了另一个物种的生存领地(北极熊就是和灰熊的北方亚种杂交的,这两者才有机会碰面),或者生理期偶然的产生了重合,总之就是缘妙不可言,就有可能产生后代,最为著名的恐怕是这个:



文艺小天王宋徽宗绘制的这幅《芙蓉锦鸡图》是中国工笔花鸟画法的杰作,但是在16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审视这幅画的时候发现,这只锦鸡似乎和我国曾分布过的多种锦鸡都不太一样,最终判断这是一只杂交种,从身体特征来看,应该是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杂交产生的,也就是下面两位:



我们现在没法判断赵佶是在野外采风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只杂交锦鸡,还是画了一只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现的杂交锦鸡。在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这两种锦鸡的饲养技术,这两种锦鸡在人工环境下也经常发生杂交,时至今日,网上还有很多鸡场会出售这些杂交锦鸡。而在自然环境下,两种锦鸡也有一些分布区域重叠,比如我国的西南地区,研究人员就野外拍摄过它们的野外杂交个体。


现在我们发现的这样在自然环境下种间杂交的案例已经很多了,除了灰熊北方亚种和北极熊、被皇上钦点的杂交锦鸡之外,更为常见的恐怕就是各类鲸,比如海上种马宽吻海豚,就经常搞出这样的大洋爱情故事,目前已经观察到和宽吻海豚发生过种间杂交的其他鲸类已经有13种,这些后代有的是有生育能力的。


但是它们能不能算一个物种呢?这个结论很不好下,因为我们现在没法用一个特别精准无误的标准去衡量到底可以依靠什么去界定一个物种。就比如其他答主提到的细斑原海豚(Stenella clymene),从19世纪被发现之后,学界一直认为它是长吻原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的一个亚种,但是随着DNA技术的引入,揭示了它的形成来源于长吻原海豚和和条纹原海豚(Stenella coeruleoalbus)的杂交,在杂交之后,这些杂交个体似乎也更愿意与和自己相同的杂交个体交配,随之形成了一个物种。




细斑原海豚的例子是否就是杂交产生新物种的证据呢?尽管细斑原海豚和杂交锦鸡、灰白熊截然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偶然个例,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种群,有了稳定的性状,但有人认为它还不能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物种:有学者认为,要承认杂交所产生的是新物种,那么这个新物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也就是是由两个不同的亲本种发生了杂交行为,杂交种和亲本种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这种隔离是由杂交导致的。


你看,生殖隔离这个简单粗暴的物种鉴别准则在这里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细斑原海豚算不上是个新物种:尽管它确实是两个物种之间发生种间隔离的产物,但它自己本身也可以(而且确实发生过)与这两个亲本物种发生杂交,所以第二条就不符合,第三条干脆无从谈起。


不过就算是按照这个最为苛刻严格的生殖隔离标准来看,动物界复合标准的杂交新物种也是有的,典型的就是一种叫做Heliconius heurippa的蝴蝶,这种蝴蝶是由Heliconius melpomeneHeliconius cydno杂交产生的,杂交产生的Heliconius heurippa的翅膀花纹和两个亲本都完全不同。由于它在繁殖环节非常挑剔,几乎只会和自己翅膀花纹一样的异性繁殖,这就形成了一种生殖隔离,也它就完美的符合了最严格的杂交物种3个定义——种间杂交产生,和亲本生殖隔离(交配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也不可能和翅膀花纹那么丑的亲本交配的!),这种生殖隔离是由杂交引起的。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出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死守着生殖隔离这条线来界定物种是不是就是特别准确的?因为很多合子前隔离都有可能随着环境变化而被打破,那么杂交起源可能本来就是物种产生的一个重要方式, @孙天任 提到的Nature曾经刊登过的观点认为,至少有10%的动物和25%的植物经历了自然杂交起源,包括我们智人自己身上也有一些尼安德特人的血脉。


所以那种基于生殖隔离的、认为一旦有生殖隔离就在物种之间砌了一道坚不可摧防火墙的、物种演化是一脉相承一意孤行的演化理论可能本来就是我们对自然认识不充分的产物。这道防火墙在许多物种之间并没有砌好,一个最极端的例子,生活在法国比利牛斯山的两种蕨类已经彼此分化了六千多万年了,然后遇到一块居然顺风水顺的就完成了杂交……



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已经可以认识到:杂交个体不一定会成为杂交物种,而杂交物种一定经历了杂交过程。但更为出人意料的是,有时候杂交过程不仅不会产生新的杂交物种,反而会“消灭”原有物种:一些杂交产生的个体会反复与亲本物种回交,产生渗透杂交。通过这个过程,这些杂交个体不仅自己没有变成一个新物种,还会在原来存在着一定合子前生殖隔离的亲本物种之间构建一个基因转移的桥梁。


比如在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弗雷里安纳岛,大嘴树雀、中嘴树雀和小嘴树雀就产生了这样的渗透杂交,在杂交个体的参与下,三个独立物种快速融合,形成了一个混乱的杂交群,现在这个岛上已经找不到血统纯正的大嘴树雀了,中嘴树雀和小嘴树雀也快融合完了,也就是说,这个案例里的的杂交非但没有产生新物种,甚至反过来“消灭”了亲本物种的多样性。




换个通俗但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个过程。比如某两种动物A和动物B,它俩本来是独立物种,存在着合子前隔离(我们假设它们同样都生活在一片山区,但是A生活在山谷,B生活在山巅,地理隔离造成了生殖隔离),一些偶然的机会,A物种里那些生活在山谷相对靠近山腰的个体和B物种那些生活在山巅靠近山腰的个体相遇了,交配了,产生了一些杂交个体C。那么C可能就产生了不同的性状,它就喜欢在山腰生活(或者山谷山巅它都能适应,也就是汲取两个亲本的所长了),那么它们就可以去山谷和A回交,也可以去山顶和B回交,生下来的后代就越来越像A和B的融合的方向发展,最终可能这个山区的A和B就消失了,这里生活着一大群杂交生物。


所以除了界定物种这个困扰之外,自然杂交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个大课题,因为它可能会产生新物种,也可能威胁到亲本物种的生存。我们既不能像以前那样笼统的认为杂交是“不自然”的,也不能完全放任其发展(尤其是随着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已经愈发影响到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如何看待杂交,这是现在物种多样性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PS:额手动斜体是因为物种拉丁学名规范书写要求,知乎图片注释里不能选择斜体真的好尴尬,希望程序员小哥哥快点解决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有,而且不少。

我们知道传统定义物种的时候,有个关键词,叫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并不等于彻底不能生,有可能你连啪的机会都没有(比如单……),就别提其他的了

下面的概念是生殖隔离,

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

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存在一种叫做“受精前隔离”,即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

比如,你啪不到纳米比亚妹子,那叫地理隔离;哈士奇啪不到吉娃娃那叫形态隔离;北半球的生物和南半球生物发情期不一样,这算是地理加季节隔离了。

可见,单身狗事实上处于一种受精前隔离的状态。

而这种隔离,就会诞新物种。


于是,我们就可以揣测,一定会存在本身没有受精后隔离的物种,但是由于自然原因,比如上面提到的受精前隔离而诞生了新物种。


在生物学上,有个概念叫做中间形态(intermediate form) ,从这个名字大家就应该能看出,这意味着这是一个过渡的状态。

自然界中,物种的产生式逐步发生的,那么,可能就是存在一种,即将成为新物种,但是还没有形成的物种。

2014年 nature review genetics上的一篇综述 Seehausen-Genom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

文章就阐述了这种中间形态的存在。

ab两图是两种建立生殖隔离的机制。

在同一张图里,左侧是尚未分化的群体,右侧是彻底分化完成的群体,而中间那个就是过渡状态。 同一幅图中,左边是尚未开始分化的群体,右边是分化完成的两个物种,中间是物种形成的具体过程。 图下面的拉丁文部分是一些物种名字

换句话,生物中,真真实实的存在这种过渡形态。

而这种过渡形态C的好处是:

进可欺身压A种,退可提臀迎B基。

如果它有一天想不通了,它就形成了真正的C。


最为典型的就是环形种 (ring species) 的存在Ring species - Wikipedia

所谓的环形种(ring species):凡是地域相邻的两个群体之间都可以杂交,而不相邻的则 不能杂交,而且有一对称为“终点”的不能杂交的这么一系列群体 / 物种。

比如鸥鸟就是这种

下图是7种鸥鸟,1和2可啪,2和3可啪,但是1和 3就不行了,1和4更不行等等。结果到了1和7,连他妈都不认识了……

(The Larus gulls interbreed in a ring around the arctic. 1: L. fuscus, 2: Siberian population of Larus fuscus, 3: L. heuglini, 4: L. vegae birulai, 5: L. vegae, 6: L. smithsonianus, 7: L. argentatus.)


而如果1和2的后代随风浪啊浪,浪到了对面,难以隔海交配,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新物种

最后的最后,很多人一想到动物,就想到了哺乳类比如大西几,大脑腐等

事实上,动物里最庞大的门类,是它,是它,就是它的最爱——昆虫

user avatar

有一天,一只母老虎走在野地里,吃着火锅唱着歌

突然就被一只公狮子给上了

这一通操作简直就是天雷地火一般,令虎猝不及防。

经过漫长的水乳交融(雄狮每次交配时长高达30秒),母老虎达到了生命的大和谐,孕育出了爱情的结晶

狮虎兽,就是它的名字。

它面部像它的爹地,身体像它的妈咪,有着不甚明显的条纹。

通过这个猪一样的体型,我们知道它体重可达280公斤(它爹体重180公斤,它妈更是只有150公斤),是已知最大的猫科物种。

和它爹一样,狮虎兽喜欢社交,同时又和它妈一样,狮虎兽非常喜欢游泳,算是保留了一些双亲的习性。

由于禁断之爱的敏感性,狮虎兽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但是你要是以为它非常稀少,那就大错特错了。目前世界上存活的狮虎兽有1000只左右,甚至超过了西伯利亚虎的数量。

而它们中的一些更是天赋异禀,突破了上帝造物的限制,拥有了生育能力——俄罗斯一座动物园里,一只母狮虎兽被公非洲狮上了,成功诞下了狮狮虎兽

不是狮虎兽,也不是狮狮兽,是狮狮虎兽啊!



现在进入有奖竞答环节。

老虎被狮子上了,生下来的叫狮虎兽,那如果狮子被老虎上了,它们的后代叫什么呢?

当然是叫虎狮兽啊!

以父之姓,冠汝之名,是不是很男权?



看了这些,顺便感叹一下鬼斧神工的大自然。

不过我想说的是,科学知识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啊。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龙性好淫”,又说“龙生九子”,看了龙的经历,你就会知道什么老虎啊狮子啊,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婴儿车。


龙原先和母龙生活在一起,一起生下了很多龙子龙孙。它们的感情一直很恩爱,直到有一天,龙在田野里遇到了一只犀牛。

卧槽这性感的背影,你是在勾引老夫吗?!


于是龙就把犀牛上了,生下了囚牛。


囚牛的诞生,给龙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它将突破物种和伦理的限制,走上变态的不归之路。


先是有一天,龙在森林遇到一只狼,它就把狼上了,生下了老二睚眦。

再是有一天,龙在天上遇到一只鸟,它就把鸟上了,生下了老三嘲风。

接着有一天,龙在沼泽遇到一只蛤蟆,它就把蛤蟆上了,生下了老四蒲牢。

然后有一天,龙在草原遇到一只狮子,它就把狮子上了,生下了老五狻猊。

紧接着有一天,龙在河边遇到一只王八,它就把王八上了,生下了老六赑屃。

再然后有一天,龙在山里遇到一只老虎,它就把老虎上了,生下了老七狴犴。

日了老虎以后,龙感觉十分不好,又回去把王八上了,生下了老八负屃。


这一路天上地下日过来,可以说是罪孽深重。龙痛定思痛,决定结束这一段炮火连天的旅程,回归家庭,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苦什么无边,回头是岸……”

哎,对,苦海无边,海!

于是龙又到海里,找到一条鱼把它上了,生下了老九螭吻。


这就是龙生九子的故事。



今天有点超载,把龙之九子的全家福放到这里镇楼吧。

当然,这只是写在家谱里的,其它进不了祖坟的私生子,那是要多少有多少啊……

《五代史》说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意思就是龙看到母的就上,把牛上了生麒麟,把猪上了生大象,把马上了生龙驹,把野鸡上了生蛟龙。

也有民间传说,龙把牛上了生特龙,把驴上了生春龙,把猪上了生债龙,把羊上了生猖龙,把鹿上了生吉龙,把蛇上了生蛟龙,把贝壳上了生螋龙,要是把野鸡上了就会生个蛋,沉到地下四十年,然后天崩地裂生蛟龙。

像是貔貅这种来历不明的东西,相信和龙也脱不了干系。



写到这里,再想想我们是谁的传人,突然有点细思极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是古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谈到“两个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且生出全新物种”时,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生殖隔离 (Reproductive Isolation): 这是物种形成的基石。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群体之间在自然状态下无法成功交配并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宗教和文化互动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层面。如果摩西确实存在,并且那些关于他行使神迹的记述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神迹”——尤其是那些传说中上帝与他直接互动的“神迹”——没有动摇古埃及根深蒂固的信仰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摇”是一个相.............
  • 回答
    这想法真是让人心潮澎湃,也够让人抓狂的。想象一下,每次我抬手,就像是启动了一个神秘的许愿池,但里面冒出来的不是灯神,而是实实在在的动物。具体会发生什么?这可就得看运气了,不过我们可以好好捋一捋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从日常琐事到天马行空的想象。首先,我们得有个基本设定:召唤的动物是“地球上存在的”,这就.............
  • 回答
    要说现在陆地上“一枪不能解决”的动物,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一枪”指的是什么。“一枪”这俩字听着简单,但里面学问大了去了。你指的是一把普通的猎枪?还是那种能把墙打穿的重型武器?再说了,一枪打在什么位置,用什么弹药,击中动物的哪个部位,这些可都是决定性的.............
  • 回答
    地球上是否存在完全没有天敌的动物?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如果真的存在,那将是一个奇迹。然而,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天敌的动物,哪怕不包括我们人类,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生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相互依存的网络,几乎每一种生物都会在某个环节被捕食,或者至少面临着某些形式的威胁。让我们先思考一下“天敌”这个概念.............
  • 回答
    设想一个没有嗅觉的世界,人类从未能通过鼻腔感知那无形而又至关重要的化学信号。地球上的其他生灵,也同样沉寂在无味的寂静之中。在这个世界里,空气不再是承载芬芳与恶臭的载体,而是纯粹的物理介质。在这种前提下,人类要多久才能意识到“气味”的存在,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关于.............
  • 回答
    日本TV动画的历史长河中,的确有过一些被业内人士乃至观众称为“事故”的事件。这些“事故”并非简单的制作延误或内容争议,而是因为其发生的偶然性、影响的广泛性,甚至是其背后所暴露出的行业深层问题,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来聊聊其中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1. 《超时空要塞Macross》第一集播出事故:意想.............
  • 回答
    《凉宫春日的忧郁》在日本动漫史上的地位,绝不是一句“一部优秀的动画”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块里程碑,一个标志,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甚至被誉为“动画史上的现象级作品”。要详细评价它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搅动商业与粉丝文化的新浪潮:在《凉宫春日》横空出世之前,日本动画市场虽然.............
  • 回答
    足球场上的进球,不仅仅是终结比赛的关键,更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一种情感的宣泄。而进球后的庆祝,则成为了这些瞬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一些经典的庆祝动作,早已超越了足球本身,成为了文化符号,被一代又一代的球迷铭记。“战斧”劈砍,狂野的德鲁伊:说起标志性的庆祝动作,奥利弗·比尔霍夫的“战斧”劈砍绝对是绕不.............
  • 回答
    微软对动视暴雪的这次巨额收购,确实是其公司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背后逻辑远非简单的“买下一个游戏公司”那么简单。要理解微软真正看中的是什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的游戏行业格局、微软自身的战略布局以及动视暴雪手中握有的宝贵资产。一、 游戏行业的黄金时代,巨头间的激烈争夺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当前游戏行业.............
  • 回答
    日本动画、漫画的璀璨星河中,流淌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有些角色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出场时间短暂,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甚至悄然改变了作品的走向,影响了整个世代的创作风潮。他们或许是故事的引子,或许是情感的催化剂,又或许是象征意义的载体,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短暂登场,却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谈及此.............
  • 回答
    中国在动物保护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大熊猫的保护成效到近年来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都显示出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努力。然而,若要深入探究其不足之处,那便是一幅更为复杂而多维的图景,涉及法律、执法、公众意识、具体物种保护以及对特定动物群体的关注等多个层面。法律体系的滞后与不完善: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这背后涉及到我们对“萌”和“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审美习惯和对生物特征的熟悉程度。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尽量写得接地气一些。首先,得从“萌”这个概念说起。我们觉得人类戴上动物耳朵“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反差萌”和“拟人化”。 反差萌: 我们看到一.............
  • 回答
    南京红山动物园近期推出的线上筹款和网络认养动物的举措,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在我看来,这反映了当下动物园运营面临的新挑战,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公益事业的新方式。传统的动物园,尤其像红山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门票收入和政府拨款来维持日常运营,包括动物的饲养、兽医的护理、场馆的维护等等。然而,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到了我们当前的天文探测能力和生物探测的极限。简单来说,目前我们 几乎不可能 直接发现比邻星上存在一群玩耍的大象。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及我们未来可能拥有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的距离: 比邻星是我.............
  • 回答
    狗已非“畜”:一场关于认知的深刻变革农村农业部最近发布的一份征求意见稿,将狗的身份从“传统家畜”调整为“伴侣动物”,并且指出国际上普遍不将其列为畜禽,这一提议无疑触及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引发了一场关于狗在中国社会地位的深刻讨论。这不仅仅是nomenclature(命名法)的微调,更是一次对人类与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一生走过的路”: 这指的是动物在生命周期内通过移动所经历的总距离。这包括日常活动(觅食、寻找配偶、躲避捕食者)、迁徙、以及任何形式的探索。 “可观测宇宙边缘”: 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接收到光或其他信号的.............
  • 回答
    如果动物们也上知乎,这绝对会是一个充满惊喜、爆笑又发人深省的奇妙世界!我们可以想象以下一些可能出现的场景和问答: 动物知乎:万物皆可问,万物皆可答!首页推荐(今日热榜): “为什么人类总是喜欢把猫咪抱起来转圈圈?对我们的神经系统有什么影响?” (发起者:一只名叫“咪咪酱”的暹罗猫) “如何才.............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一下“10个哥斯拉”大概是个什么量级。哥斯拉的体型一直以来都有所变动,但普遍认为,最经典的版本,比如1954年的初代哥斯拉,体长在50米左右,体重可能在两万吨上下。而现代一些的哥斯拉,体型更是膨胀到了一百多米甚至几百米,体重更是难以估量,达到几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也不是没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带着点黑色幽默的假设。当世界上的其他动物都消失了,只剩下狗的时候,爱狗人士是否会吃狗肉,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情感、伦理、生存需求以及极端情况下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爱狗人士”这个标签下的群体,情况会非常复杂,不可能一概而论。极端情况下的生存压力: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没有了鸡、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