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这次大手笔收购暴雪游戏,难道是要all in 游戏吗?
从微软的声明中可以探究一下:
当前有30亿人在玩游戏,沉浸在互动游戏的乐趣中,游戏已发展成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娱乐形式。
而此次收购将加速微软在移动(手机)、个人电脑、游戏机和云领域的游戏业务增长,并将为“元宇宙”业务提供基石。
好家伙,这不是隐喻了,这就是直说了,我就是要all in 游戏,因为市场规模最大,世界上差不多一半人对游戏都有接触,增长最快说明市场潜力最大,多平台的游戏业务也恰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一点更是赤裸裸的提到了「元宇宙」,相比facebook改名meta宣布all in 元宇宙之后,微软这次的巨额收购貌似更能反映元宇宙对于巨头们的吸引力。
微软公司董事长兼CEO萨蒂亚·纳德拉对此表示:游戏是当今所有平台上最具活力和最令人兴奋的娱乐类别,将在“元宇宙”平台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话说的太明白了,微软其实就是想全力进军元宇宙,但是元宇宙作为现实世界的镜像与延伸,涉及到了太多方面,而把接受度最够低的游戏作为突破口,现在看起来是比meta(改名后的facebook)要聪明点。
元宇宙自从facebook改名meta之后,各种风评就不断,褒义贬义的都有。其中最多的评论就是元宇宙不就是VR游戏吗?
我的观点就是元宇宙短期内可以有快速发展的方向之一确实就是游戏。
一件新事物首先得活下来,才能谈发展。
元宇宙游戏可能是这几辆车里最快的那个,但是元宇宙 = 游戏吗?关于元宇宙也有很多的误解,最常见的就是把虚拟现实(VR)当作元宇宙。事实上,VR仅仅只是体验元宇宙的一个途径之一,这种错误的认知就相当于把一个个手机APP当作移动互联网一样。实际上有几亿人在没有VR设备的前提下,每天花费几个小时通过手机参与到虚拟世界中,未来手机也会是参与元宇宙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另一个误解就是将元宇宙等同于游戏,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游戏肯定是元宇宙的一个重要应用之一,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元宇宙作为现实的镜像,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社交、生活、办公、生产等。
人们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在元宇宙初代上生活了一个互联网纪元了。
其实元宇宙在其他人的笔下有很多的名字,比如后设宇宙、形上宇宙、元界、超感空间、虚空间等,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未来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在线三维虚拟环境。
元宇宙的几个特征未来持久化、去中心化和在线三维虚拟环境同时也是元宇宙游戏必备的特征,在元宇宙世界中,所有的人将既是游戏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游戏的生产者,元宇宙游戏将不再是只进不出的吞金兽,而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谋生的手段。
而实现这个宏大的愿景自然离不开全世界的通力合作。
在去年公布的十大热词中,元宇宙毫无疑占了各个榜单的一个席位,因为它出圈太快,全世界好像都在野心勃勃的准备进军元宇宙。
国外的几个科技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Meta)纷纷宣布了自己对于元宇宙的长远计划,并且这几家公司的共同点都在于掌握了自己独有的核心科技。
拿去年年声量最大的Facebook(现在的meta)来说,去年的10月29日Facebook正式宣布战略转型,更名为“Meta”,公司股票代码将从12月1日起变更为“MVRS”。在创始人信中,扎克伯格表示,元宇宙是下一个前沿,“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以元宇宙为先,而不是Facebook优先。”
扎克伯克敢这么做是有原因的,Facebook坐拥Oculus VR硬件、包括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Horizon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交平台,从而在元宇宙硬件入口端、平台侧积累了丰富资源。
不仅是软硬件平台,Facebook通过自研或投资,也积累了丰富的“元宇宙”技术资源,比如Facebook手握的海量VR游戏资源,这也是当前元宇宙内容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收购包括Beat Games、Play Giga、Big Box等游戏开发商。
微软做的这次收购也是同样的逻辑,但是选择了游戏这个与facebook不同的突破口,比如google,apple等也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国内的厂商自然也不会落入下风。
国内企业中,我们平时熟知的腾讯,百度,阿里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猎。每一家根据自己的优势都有不同的突破点,比如腾讯的游戏,阿里的消费与购物,百度的技术开放平台,还有不少的软硬件企业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中蓄势待发。
腾讯作为世界上游戏上营收前三的公司,自然在元宇宙游戏方面有着天然的技术优势,微软对于元宇宙游戏的重金投入也侧面反映了这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不得不说腾讯在游戏领域的技术布局和技术能力已经在处于世界前列了。
从技术布局来看,腾讯这些年投资或者收购游戏公司的新闻已经看麻了,根据Niko partners分析师Daniel Ahmad的分析指出,仅2021一年,腾讯就收购和投资超过100家游戏公司,相当于每3天一家,从全球范围来看,从未听说过一家哪家企业一年能投资过百游戏厂商,腾讯可谓创造了全球记录。
在技术能力上,腾讯也逐步追赶巨头们的脚步,旗下的天美、光子、魔方、北极光、和波士顿这五个工作室,挑起了腾讯游戏的大梁。腾讯的各种爆款游戏也数不胜数,王者荣耀,吃鸡,qq飞车等。
元宇宙游戏将具有几个特性:
平台性:整个游戏就是一个开放性平台,不仅包含了游戏,还会包含大量的非游戏内容,比如社区活动,音乐节和生日聚会等等。
用户创作: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用户将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可以创作大量的内容。
虚实结合:元宇宙不是空中楼阁,大多数现实场景也会同步映射到元宇宙中。
持久身份:同现实世界一样,身处元宇宙中的用户也是唯一的,因此与ta关联的一切资产也拥有唯一恒久归属权。
区块链加成:区块链的不可修改,唯一归属权属性恰好适配上一条持久身份,因此区块链与元宇宙的联系也会在元宇宙游戏中体现得更为深刻。
其中平台性是元宇宙这个宏大概念的基础,这与腾讯提过的“超级数字场景”概念非常相似,游戏作为虚拟与现实之间重要的数字化连接场景,游戏的进化激发和催化了现实世界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来了表达方式的极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电力的大规模使用,并随之催生了电视、电影等一系列主流的表达方式,而电子游戏正是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全新表达方式。伴随技术的演进,游戏正逐渐成为一个“超级数字场景”, 其边界与想象空间也在不断被技术所拓展。
元宇宙游戏发展到现在,最有名的当属《Roblox》,它是全球最大的互动社区之一以及大型多人游戏创作平台。为什么说是平台呢,因为平台用户既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作者,因为平台提供了开发工具和配套的教程,所以每个人既可以体验别人制作的游戏,也可以自己制作游戏供别人玩,特别要注意的是,你可以通过自己创作的游戏盈利。
Roblox短期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它主要具备了以下几个特性:
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技术,说它是“移动互联网的后继者”可能更适合,因为元宇宙并不是从根本上取代互联网,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迭代改造。
元宇宙到最后的大成,绝对离不开技术进步。
八个核心技术:对于元宇宙来说,以下8个技术基本构成其主要的框架:硬件、网络、计算、虚拟平台、交换工具和标准、支付、内容服务和资产,以及最后的用户行为。
木桶效应在元宇宙体现的将会非常明显,元宇宙是极为复杂的概念,融合了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这对元宇宙的发展有好有坏,好处在于元宇宙可以同时融合多种最顶尖的技术,创造凝聚人类智慧结晶的产品;坏处在于元宇宙的最终价值在于体验,如果在融合过程中有任意一项技术未达体验的预期,都将会对元宇宙的实现产生毁灭式的影响。
比如说VR的分辨率没有达到预期,网络延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那么最终都无法达到完整版的元宇宙。
与元宇宙并行发展的几项技术也在深刻的影响世界目前,实时3D显示与交互技术、高保真虚拟人、游戏AI等前沿技术正快速发展,更有游戏引擎更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游戏到科技发展再到造福社会,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了。
比如说拿国内游戏行业的佼佼者腾讯说,它的很多项游戏领域的成果都对现非游戏领域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以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作为规则明确的可控场景,游戏已经成为AI重要的训练场和数据来源。像腾讯基于《王者荣耀》研发的策略协作型AI“绝悟”,目前已达到职业电竞玩家的水平。未来,如果AI在游戏中,也能做到像人一样实时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行动,同时AI将会是元宇宙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元宇宙内容的驱动还是场景的构建。
数字人人技术也将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人的定义是: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与具备实体的机器人不同,虚拟数字人依赖显示设备存在。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将会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与无限扩展,人人都会参与到元宇宙中的运转中,那么每个人都将会需要一个虚拟形象,而这种虚拟形象的建模与生产,将是数字人技术的绝佳展示舞台。从我们从小玩过的游戏就可以看到,从原来的2D到2.5D再到现在的3D,不管是玩家还是创作者,都是致力于让游戏角色从二维的扁平角色站起来,从第三人称视角到第一人称视角也一样,都是为了更“真实”。高精度扫描与建模生成的元宇宙数字人无疑市场潜力巨大。
而腾讯在虚拟人技术方面的积累尤其深厚,腾讯和新华社去年共同推出了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作为数字虚拟人,小诤能高效完成真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从中国空间站到国际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小诤成为第一位进入三大空间站的“航天员”。
数字人技术的通用系统框架主要包含了任务形象、语音生成模块、动画生成模块和音视频合成显示模块,另外还有根据功能决定是否具有的交互模块。
并且根据交互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智能驱动型数字人和真人驱动型数字人,前者主要依靠系统自动读取并解析外部输入信息,再根据AI技术做出决策并回应。而后者主要是依靠动画捕捉真人信息,从而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虚拟数字人应用给传统领域带来变革。通过虚拟数字人产品与生产生活相融合,其规模化、可定制化、可复制化的 能力能够推动改善传统环节流程、提升效能、降低成本等,大幅提升业务体验,给传统领域带来变革。
腾讯的游戏引擎技术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比如在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其中的物理模拟、3D建模、实时渲染等前沿技术推动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模拟领域更是可以解决现实中测试成本高、耗时长、风险大、场景局限性等问题,有效提升研发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在数字孪生和自动化领域,游戏引擎正在改变港口和工厂的运转方式。比如在深圳妈湾港,通过超写实、高逼真的数字孪生,建立起更加实时、准确、高效的智慧港口。现在,不少地方也开始大规模地推动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在数字文保领域,数字化扫描和游戏引擎渲染的结合,既能有效减少人流对文物保护的影响,也可以实现永续的文物保存和展示。
可以说游戏的一身全是宝,世界上很多项的创新其实都不是本意,而是顺势而为的成果,游戏更是集合了众多优势为一体的存在。
游戏作为一个自诞生以来就褒贬不一的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大众对于游戏的认知都过于局限在“娱乐”范畴,比较孤立地看待游戏产业。实际上游戏+文化+科技深度荣誉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进行时态了。俗话还说得好,人生如戏,这个戏剧也可以是游戏,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跟游戏深度绑定,特别是对于未来元宇宙中游戏的全新形态,更是让人充满了想象空间。
这次收购听说是纯现金…
687亿美元的纯现金啊,全部按纸币算的话,一万块钱的人民币一厘米,一万美元就是6厘米,一亿美元就是六百米,687亿美元就是400公里
把一万块钱的人民币绑起来当砖
横着摆可以修一条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高铁
竖着摆刚好够到神鹰火箭炮
这一次的收购是载入游戏史册的收购,彻底打破游戏市场的格局
暴雪摆烂也不是一两天了,收购了也好,对喜欢暴雪游戏的玩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微软CEO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游戏是当今所有平台上最具活力和最令人兴奋的娱乐类别,将在“元宇宙”平台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十年前在移动互联网风口拉开的时候,微软曾经斥72亿美元巨资接盘了诺基亚,想要凭借着Windows Phone,抢占到移动互联网的风口。
而10年后的今天,全球互联网的新风口,就是“元宇宙”,就是Metaverse,不管你对其是嘲讽、是乐观、还是悲观。元宇宙掀起的虚拟现实风口都是不可逆的。
在刚过去的圣诞节期间,Oculus Quest 2在美国屠榜了App Store和Google Play商店下载榜。圣诞节之后的两周时间内,被下载了200多万次,每一次下载的背后,对应的都是一位“元宇宙”新玩家。
如果你关注过微软近期在元宇宙中的布局和动作,你就会发现微软是硅谷中除了Meta外,最热衷于元宇宙的公司。
这可能跟微软对基于元宇宙的虚拟现实世界会对现有的基于PC的互联网世界产生冲击的一种应对策略,也是为了能够长期保持巅峰状态做出的战略调整。
如果人们相比于PC互联网,更热衷于元宇宙,那掌握着PC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的微软,届时就会变得很被动。
微软在11月2号的微软年度技术盛会Ignite 2021中,介绍了其在元宇宙中的布局,微软元宇宙软件布局的新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To C的“Dynamics 365 Connected Spaces”,目的是构筑虚拟现实的商业场景应用,让用户能够通过虚拟现实场景,直观感受企业运作情况。或者实现这样的沉浸式购物体验场景。
二是基于Teams和Mesh推出的“Mesh for Microsoft Teams”,在Teams中加入混合现实的功能,以此提高用户的虚拟体验感。这个如果能做好,还是值得期待的。
社交是元宇宙中重要的一环,混合现实场景跟用头像交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能够反映出用户的情绪,增强体验感。这在元宇宙小说《雪崩》中有相关介绍。
微软在硬件方面的布局,就是HoloLens和Xbox了,相比于HoloLens这样的AR设备,个人目前短期内更好看的还是VR设备的发展。能够做到低成本,才有助于用户的井喷。
不过未来接入元宇宙的方式,肯定不只是VR和AR等独立设备,PC配上VR眼镜也是另一种可行方案。Xbox这样的游戏机,自然未来也可以作为元宇宙游戏入口之一。尤其是当要体验需要更强算力才能运行的次世代大作的时候。
斥近700亿美元巨资收购暴雪,是微软补齐元宇宙游戏另一块短板。交易完成后,微软将成为全球营收第三高的游戏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索尼。
游戏IP对于元宇宙游戏布局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IP是玩家们所熟悉的,就跟现在很多人期待《暗黑3》手游一样,也会很多人期待《暗黑3》VR这样的次世代大作的。
拥有ip对于起步优势比较大,但是要做出能够吸引全球玩家的游戏来说,就需要研发能力了。
玩家虽然有情怀,但是情怀也不能吃一辈子。基于过去的成功和丰富的经验,以及研发实力,打造出新的虚拟现实大作,可能会是微软收购暴雪后的发展方向。
至于为啥本人非常好看虚拟现实游戏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玩过VR一体机。在VR一体机上玩4399小游戏的体验,跟当年第一次在iPhone上切水果和玩愤怒的小鸟时的体验实在太像了。
就像当年体验过iPhone的,都知道“这个更好玩、这就是未来”一样,玩过VR游戏的,只要不晕,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国外元宇宙蓬勃发展的同时,国内厂商其实也在积极开展布局,而且早在FaceBook改名Meta之前,大家就已经开始布局了。国内积极布局元宇宙的大厂,就是字节和腾讯。字节目前的主要发力点在硬件方面,斥资90亿收购Pico公司,可以视为对标拥有Oculus的Meta。
腾讯的布局其实要更早,虽然小马哥没有像小扎那样官宣 All in metaverse,但是腾讯在2020年年底,就提出了“全真互联网”的概念,并将其视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波升级。
而这两方面,好像都是腾讯的传统优势项目。
社交方面,腾讯旗下的QQ有6亿用户,微信有12亿的用户,在全球上可能比不了Facebook,但是国内的话,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前段时间爆出来的内置虚幻引擎4(epic旗下的游戏开发引擎)的QQ,应该就是腾讯布局元宇宙的一次尝试。
从个人目前对元宇宙的认知来看,如果用户要体验元宇宙,必须要有一个虚拟形象,而这虚拟形象开发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虽然不用QQ一段时间了,但这内置虚幻引擎的QQ又让人想要体验一番。
游戏方面,微软是今天才全资收购暴雪,腾讯几年前就把拳头、Supercell等全球知名游戏公司收入了麾下。而且腾讯还是【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股东,且拥有着Epic 40%的股份。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游戏营收第一的公司。在未来的元宇宙游戏抢夺战中,腾讯认真发力的话,也值得期待。
虽然网上大家对于腾讯在“自研游戏”方面并不看好,但是对于推动游戏产业发展方面,腾讯还是走在国内厂商前列的。作为国内以及全球游戏营收第一的公司,在元宇宙游戏赛道的角逐中,腾讯也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游戏公司了。
游戏也是我国互联网厂商出海赚外快的重要产业,《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80.13亿美元。这里面,《原神》、《和平精英》等贡献了不少的份额。
而在未来的元宇宙游戏赛道中,也希望有更多国产游戏的身影出现,在出海赚外快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输出到全世界。
尽管游戏并不能和元宇宙划等号,但是元宇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虚拟现实的地球Online游戏。
元宇宙游戏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先于和快于应用技术的发展。因为游戏的转化更加高效,前期投入的技术研发,也能够更快地收回成本。
在算力并不是很充裕的当下,要打造沉浸式的虚拟现实场景,对于开发工作者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诸多挑战。但是在通过算法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中,也将催生很多新技术。
在虚拟现实游戏中会用到的实时3D显示和交互技术,虚拟人技术,3D建模和游戏实时渲染和优化等,未来对于国家工业的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在元宇宙游戏产业中抢占先机,也将有助于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以及科技革命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以上,感谢大家的观看,希望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
参考文献
经常打游戏的人都知道,尽管windows电脑系统和xbox平台都是微软的,但微软在如今的pc 平台游戏方面的确缺少足够的话语权。
微软并不是不做游戏,相反,微软的光环系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发售很多年后才登陆pc 。当初光环登陆pc这一事,也已经体现了微软对于pc 端游戏的重视。
但这几年以来,微软在游戏上还是没什么太大成就。
而这几年全球互联网的变化可太大了。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元宇宙。抛开元宇宙背后的隐忧,必须得承认的是,国内外大小企业无论有技术没技术,是吹牛还是真想做,但都想提前在元宇宙布局中占据先机。
即使不做元宇宙,全生态文化布局也成为了接下来各个互联网企业的重要一步,也因此微软收购暴雪。
为什么是暴雪呢?
除了曾经一度被人们流传的“暴雪出品,必属精品”这样对暴雪游戏品质的认可(当然这几年这句话有所改变),还有暴雪成立以来,这么多年的积累。
注意,不一定是技术积累,而是在暴雪旗下各个大ip 背后的文化积累。一个个被近乎完整构筑起来的虚拟世界的世界观,其中一条条故事线彼此交织,人物各具特色。
这是哪怕技术再雄厚,短期内也无法轻松做到的事情。
暴雪作为老牌大厂,一代人的记忆,在这方面做的是的确足够好。
在这几年,好的游戏越来越不是一个承载商业的东西,而是承载着一种文化。
甚至其商业价值有时都和它承载的文化息息相关。
游戏几乎成了最简单直白进行文化宣传的产品(一些好游戏的效果已经快追上一些影史伟大的电影了)
至于我们,我希望我们也能重视和正视游戏产业,在娱乐性和商业性以外,从上至下都能逐渐发掘出游戏的文化性,让中国游戏产业在全球新的科技竞争下做大做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