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概念出自哪里?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对吧?它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在古籍里找到出处的词,更像是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察角度的变化,慢慢浮现出来并被大家广泛讨论的一个概念。

要说它具体“出自”某个特定的人或某本书,那还真不好说。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个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模式进行概括和命名的产物。

想象一下,咱们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鼓励个体追求成功和幸福。这是好事,没毛病。但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有些人会表现出一些特别的“技巧”和“方式”。他们不是那种大大咧咧、不管别人死活的损人利己,而是 非常聪明地、有策略地、甚至看起来相当合理地去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同时又能巧妙地回避明显的道德指责,甚至还能在表面上维持一个不错的社会形象。 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想要描绘的景象。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这个词的出现,是大家对当下一些社会现象的一种集体观察和总结。它反映了我们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人行为方式的认识和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

1. 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过去可能更强调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但现在,个人奋斗、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这本身没有错,但当这种追求变得过度,并且伴随了不那么“君子”的手段时,就容易引发思考。
2. 信息传播的加速: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人们可以更方便地看到、听到、讨论各种社会现象。当大家普遍观察到一种类似的“精致”的利己行为时,自然就会有人想办法给它一个说法,一个名称,以便于大家沟通和理解。
3. 对“伪善”的警惕: “精致”就意味着有伪装,有包装。人们越来越警惕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打着各种高尚旗号却只为自己谋利的行为。所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也带有几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和反思。它点出了这种利己行为的“聪明”之处,但同时也暗示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自私和缺乏公德心。

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精致的利己主义”?

目标导向: 核心目标永远是“利己”,但这个“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名誉、地位、人脉、情绪价值等等。
手段的“精致”:
高度的理性计算: 他们会仔细权衡利弊,选择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方式。
策略性的行为: 不会莽撞行事,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自己的利益。
善于利用规则和制度: 不一定会去破坏规则,但会把规则用到极致,找到规则中的“漏洞”或“灰色地带”。
维护良好公众形象: 常常会包装自己,表现得乐于助人、有原则、有情怀,但这些包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于其核心的利己目的。他们会巧妙地利用社会认同和好感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情感的操控: 可能会用一些话术、姿态来影响他人的情感,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或被关怀,从而更容易配合自己。
界限感模糊: 在划清个人与集体的界限时,他们的界限感会非常清晰地偏向自己,但又不会让这种偏向过于明显,以免引人反感。

举个例子(不指具体人物,仅为说明现象):

在工作中,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会主动承担一些“看起来”很吃力不讨好的任务,但这些任务恰好能让他接触到核心资源或关键人物,为将来的晋升铺路。他还会巧妙地将自己的贡献放大,同时淡化他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他不会直接抢功,但会让自己的功劳显得更突出。
在社交中,他们可能很会说话,懂得如何迎合不同的人,说对方爱听的话,但这种热情和亲近往往是有限度的,一旦达到目的,可能会迅速抽离。他们也可能在你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但前提是你能为他带来相应的回报,或者这能提升他的某种价值。

总的来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的出现,反映了我们在观察社会现象时,越来越注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方式。它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更像是一种民间智慧的总结,是对那些在现代社会中,既聪明又圆滑地追求个人利益,同时又尽量保持体面的一种行为模式的概括和评价。它提醒我们,在鼓励个人奋斗的同时,也要警惕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凡人都有利己行为,但利己主义者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最高地位,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道德,法律等冲突时,他们会选择维护个人利益。这并不是说利己主义者不遵守社会规范,而是说他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原因与我们不同。例如,我们不杀人出于同情心和道德,是因为剥夺他人生命是一种恶;利己主义者不杀人则是因为杀人也许不能成功,杀人会被法律处罚,或者杀人不能带来足够的个人利益等,当有把握成功,有足够的个人利益刺激且有把握逃避惩罚时,利己主义者就会杀人。当然,利己主义者和利他主义者不是绝对二分的,而是有中间状态的,例如高速公路翻车时哄抢货物的人也许会坚持不杀人的道德。

回答关于为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贬义:

首先,人类在情感方面具有良好的直觉,能够识别出粗糙的利己主义者。其次,人类社会已经足够进化,有大量的社会规则,例如法律和道德,占人类绝大部分的利他主义者会利用这些社会规则排斥、惩罚损人利己的行为。因此,利己主义者需要伪装,需要欺骗才能成功利用、损害他人,在法律、道德规范比较完善的现代社会,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大多数粗糙的利己主义者都被社会排斥甚至堕入底层,只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的利己主义者才能在利己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我们的社会是阶级社会,由于利己减轻了道德负担使得人可以把精力都投入到个人奋斗上,且能够使用一切手段,而精致保证了人具有向上爬的资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容易上升为精英阶级。而我们社会的民主仍然不够发达,精英阶级往往具有巨大的、难以受到有效监督的权力,利己主义者使用这种权力不顾对别人造成的后果追求个人利益,往往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因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粗糙的更贬义,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对吧?它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在古籍里找到出处的词,更像是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察角度的变化,慢慢浮现出来并被大家广泛讨论的一个概念。要说它具体“出自”某个特定的人或某本书,那还真不好说。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个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乍一听,有点像个标签,又有点像句评价,让人忍不住琢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褒义或贬义词,而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一些人处理利益关系的方式。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个词的构成。“利己主义”本身不难理解,就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潮或.............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主要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剖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部分精英群体(以“常青藤”象征的顶尖名校学生为代表)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态,并赋予了它们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标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懂得如何巧妙地照顾自己、追求自身利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不落俗套的人。他们不是那种赤裸裸地、不顾一切地损害他人以达成目的的“损人利己”者,而是更懂得一种策略和技巧,将个人利益的实现包装得更为体面,甚至能够赢得一些赞许。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通常有哪些特质? .............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矛盾的张力。一方面,“利己”是人之常情,谁不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另一方面,“精致”又似乎暗示着一种不那么粗俗、甚至带着点优雅的算计。那么,这种算计到底有没有错呢?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对”或“错”就能盖棺定论的。要说它有没有错,我们得先把它拆解开看看。“精致”是什么?.............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词组,在中文语境里有着特别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利己主义”的简单修饰,而是指向一种更具策略性、更隐蔽、更懂得运用智慧和技巧来达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要准确地翻译它,需要抓住这种“精致”带来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翻译:1. 理解“精致”的含义: 并非粗俗或显.............
  • 回答
    近年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词在社会上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似乎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这样的人。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驱动?我们的社会又将走向何方?我们不妨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越来越普遍?首先,我们得明白,“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是指那种粗暴地、不顾一切地攫取利益的人。相反,.............
  • 回答
    中国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所以受到广泛批判,原因复杂且深刻,这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价值观导向的担忧。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何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首先要明确,这里的“利己主义者”并非指单纯的追求个人利益,而是特指那些将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并 .............
  • 回答
    李达康是否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李达康的形象极其复杂,他既有改革者的魄力,又有官场生存的精明,这些特质让他成为了一个难以简单归类的角色。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李达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通常.............
  • 回答
    这可不是个新问题,其实细究起来,大学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所以多,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像是一系列社会现实和个人成长轨迹交织下的产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说说 社会大环境的“剧本”。你想想,咱们现在这社会,提倡的是什么?努力、奋斗、成功、回报。从小到大,家长老师灌输给我们的信息,.............
  • 回答
    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提法,以及它是否与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的教育方式有所关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究竟指的是什么。通常,这个词汇带有负面色彩,指向那些精于算计、只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又善于包装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彬彬有礼、甚至颇有远见的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谈论清华北大时会提到的一个视角。要说哪个学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多,这真的很难有一个客观的、基于统计的答案,因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且带有主观评价的标签。而且,这种标签的贴附,往往跟个人的观察角度、价值判断以及对“精致”和“利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实用主义者”的理由和内涵: 现实的压力与起点: 农村出身的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比城市同.............
  • 回答
    “人作孽,不可活”,这句话听起来总是带着一种宿命的重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公道。然而,现实世界往往远比这句话来得复杂和残酷。当我们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那些本不该承受的伤害、那些泯灭人性的恶行时,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反应,很多时候是愤怒、悲伤,甚至是无助的崩溃。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建议你“精致利己”或者“黑化.............
  • 回答
    你说得对,咱们不玩那套虚头巴脑的“理中客”那一套,直接说人话。你想知道,这“精致利己者”到底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是不是?好,我来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在这个社会上,谁不想让自己过得好点?谁不想占点便宜?谁不想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这本身没啥毛病,人性使然。你不能指望大家都是雷锋,天天把.............
  • 回答
    让精致利己主义者甘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奉献,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核心在于理解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驱动机制,并巧妙地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与他们的个人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的策略,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说教。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方法: .............
  • 回答
    话说“精致的废物”这词儿,听着就有点矛盾,但细想一下,生活中还真不少。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姑且叫他小林吧。小林这人,你说他废物嘛,又有点不尽然。他不是那种吃了睡、睡了吃的“纯粹”废物。相反,他身上总带着一股子“努力过但没成果”的劲儿。他的“精致”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他的外表。小林对自己的形象要求极.............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找一些“小而精致”的卧室设计灵感,想要那种虽然空间不大,但处处透着用心和品味的感觉,对吧?那就对了,这种风格才是真正考验设计功力的地方。不像那种大空间的随心所欲,小空间的设计,每一处都得掐着点儿来,不然就容易显得局促或者杂乱无章。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让你脑子里有个清晰的画面。1. 色彩的.............
  • 回答
    艺术,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光环,似乎总与“精致”这两个字紧密相连。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卢浮宫里那些被细心打磨、构图严谨的古典名画,是音乐厅里演奏得一丝不苟的交响乐,是歌剧院里华美绚丽的舞美。这些无疑是艺术的璀璨篇章,也塑造了我们对艺术的普遍认知。然而,艺术就一定得是精致的吗?这个问题,.............
  • 回答
    想做一个精致的男生?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得从内到外,从细节到习惯,一点点雕琢。它关乎你的生活态度,你的品味,以及你如何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别把它想成是多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很多时候,精致就藏在你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投入里。一、外在的“型”:从头到脚的讲究首先,我们得从你的“门面”开始,也就是你的外在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