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很有名的教授在上课,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下课后,他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讲的真的太好了,一般老师听到这种称赞都是内心很警惕的,认为这个学生可能有所企图。但是这个学生接着讲这节课哪些地方讲的好,一二三四,讲的都在点上,老师听的深以为然,觉得这个学生真的是用心听了。上了几次课后,等到一个月后,这个学生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想申请美国的一所学校,您可以帮我写封推荐信吗?这个老师往往欣然答应,自然就很用心地写了推荐信。但是自从这次见面后,教授在课堂上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学生。后来教授才想明白事实是如何,才知道那个学生课堂上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眼神的互动,都是他的表演,只为达到他的目的。
我也遇到过这种人,我身边有个白人小伙伴,她无限漂亮,每个男人都想和她上床,从来不缺鲜花和奢侈品,她能在很短时间内让一个男的对她死心塌地,甚至根本看不出她有用什么手段。还有身边好多人都是社交狂魔,和任何人聊一会,不管是企业老总,还是农民工兄弟,几十分钟后就可以称兄道弟。但是在他们心里这些都只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让他们买他的账而已,一但无用,弃之敝屣,就是这么冷淡。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句话,深以为是。
至于是不是主流,想说正如钱理群教授下的定义一样,这个门槛还是相当高的,对智商情商都有很高的要求,它不是简单的自私。所以至于你问我是不是主流,我只能这么告诉你,在国内,只有那些汇集了所谓精英学子的名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有可能是主流,至于其他,只是利己主义,不是精致。
世上有利他主义者吗?利己主义者智商有高低吗?你都看出来这是一戏精了,算得上精致吗?
广义上,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没有例外。
狭义上,纯粹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内生或外设的非功利道德体系和目标信条,一切行为动机皆围绕个人的狭义利益最大化和最高效而展开,往往表现为,不但不择手段,而且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并对此表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
粗糙而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可以让大多数明白何谓“利己主义者”的人看出,Ta是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从而有所防范、远离,甚至彻底切断交流。
由此才有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说。
即,“精致”的意思并不是前述的“纯粹”,即并非等同于目的和手段更直接,更缺乏道德信条等等。而是说,因为意识到了,如果“利己”得太“粗糙”,会被绝大多数人看出来,进而被防范、远离,甚至彻底被切断交流,而这会极大地损害个体利益,于是才有了“精致”,以使得绝大多数人都看不出也感受不到自身纯粹的利己。
这就类似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真正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你”是极大概率上看不出来的。而如果“你”很轻松就能认定并指责一个人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那么这个人大概率上,根本没有成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资格,起码当时还没有,而更有可能是个尚未接受社会贴地揉搓的朴素的中二少年。
真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进一步,“你”不但看不出Ta是“利己主义者”,正相反,“你”更有可能从Ta身上看到诸多仿佛非功利的道德体系和目标信条,看到“他”诸多非常日常的,典型的利他行为。
与之同理的还有,政客的终极形态,是让“你”觉得Ta就是初心满满的政治家。最优秀的演员,能把自己彻底演成了人物。等等。
于是问题来了:该如何区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天然的非纯粹利己主义者”?
这才终于到了本文的主旨:该如何区分“化学合成的维生素C”和“植物提取的维生素C”?
聪明的“你”一定会反问:化学式完全一样,有区分的必要么?
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天然的非纯粹利己主义者”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后者维持道德体系和目标信条的出发点,是内生或外设的道德观,而前者维持相同或相思道德体系和目标信条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这对“你”来说,是无区别的,毕竟相似的道德体系和目标信条,皆能维护“你”的合理利益不受损害。而就算“你”想去区分,也很难分辨,毕竟这等同于在诛心了,几乎类似与去拷问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爱,到底是出于所谓“高尚的本能”,还是基于自身诸多现实的考量。
更何况,哪怕是再“精致”的人,也是既无法纯粹到仅有人设而彻底没有自我,也无法坚硬到完全不受自己的长期人设的反作用。也就是说,一个再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只要Ta精致地套用道德体系和目标信条很久,那么Ta就无法抗拒地已经真实接受了这套道德体系和目标信条的一部分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到题主的问题,同时参考已有的一些答文,可以很直接地说,现在大学生中的所谓“利己主义者”,基本上都是颇为粗糙的利己主义者。不但没有装作“精致”的那个心智水平,而且根本就缺乏对“精致”的意义和效用的起码认知。而这是有害的 -- 不但对他人有害,而且对自身有害。
我们时常会强调人们要学会善良,学着要有道德底线,学着要去分享,这真的不纯粹是在进行架空一切的道德说教,而是,无数实践证明,这就是最有效的社会生存法则。“你”无视此法则,或许能快速得到一些眼前的小利益,但或早或晚,“你”的这种粗糙和赤裸裸,会反噬到“你”,低则锁死“你”的天花板,高则将“你”打回原形。
最后的总结,不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天然的非纯粹利己主义者”,都能保证任何形式和规模的利益共同体的良性发展,保证道德底线,保证利益共享,保证情感互动,保证人文关怀。怕的既不是“利己”,也不是“精致”,而是“利己但不精致”,或错把“精致”理解成了“纯粹”。若是如此,那么“你”最好能学会善良。“我”自然希望“你”学会善良的动力是非功利的,是内生的,是信仰式的。但如果不是,那也无妨。只要“你”能清楚,善良和分享才是最有效的社会生存法则,那结果也一样。
不是。
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是现在大学生的主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