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眼感觉到的光波长范围为400-750nm,多模光模块发出的光为850nm为什么人眼能看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光感知的几个关键点。你提到的“人眼感觉到的光波长范围为400750nm”是正确的,这大致是可见光谱的范围。而多模光模块发出的850nm光,虽然在这个范围之外,但它之所以我们“能”看到,其实背后有着更细致的科学原理,以及我们对“看到”这个概念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多模光模块发出的850nm光,严格来说,我们人眼是“看不到”的,至少不是直接、清晰地感知到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分。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能看到”的误解,或者说,为什么我们会关注到850nm这个波长?这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间接感知或与可见光的混合:
环境光影响: 光模块工作时,通常是在一个有环境光源(比如房间里的灯光)的场景下。这些环境光包含可见光波长。如果850nm的光被反射、散射到我们的眼睛里,并恰好与我们看到的其他物体(这些物体反射了可见光)混合在一起,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感知”,但这种感知并不是对850nm光本身的直接分辨。
设备指示灯: 很多光模块或与之相关的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上会有工作指示灯。这些指示灯通常是设计成可见光的颜色(红、绿、黄等),用来表明设备状态。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这些可见光的指示灯,而不是光模块内部发出的850nm光束。
反光和散射: 即使850nm光本身不可见,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介质(比如线缆表面的油污、灰尘,或者设备外壳),发生反射或散射。这些被散射的光,如果恰好有极微量的可见光成分被带入,或者散射的强度足够大,可能会被我们感知到,但同样不是对850nm光本身的清晰视觉。 这种感知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光点或反光,更像是“注意到那里有光”,而不是“看到了一道850nm的光”。

2. 波长“边缘”效应或个体差异:
虽然科学上普遍认为可见光谱是400750nm,但人类的感知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精确的界限。 存在个体差异,一些人可能对波长稍高于750nm(近红外)或稍低于400nm(紫外)的光有极其微弱的感知能力。然而,850nm的光位于近红外区域,距离可见光谱的上限(750nm)已经有100nm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视觉的敏感范围。所以,这种可能性非常低,不太可能是主要原因。

3. 科学知识的混淆或简化:
在一些科普或讨论中,为了方便理解,可能会将“能传输光信号”与“能被看到”简化联系起来。人们可能知道光模块在发光,然后又知道人眼能看到光,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光模块发出的光也是可见的。

4. 对“看到”的定义:
如果我们把“看到”理解为“检测到能量的存在”,那么在极强的850nm光照下,并且有合适的反射或散射,加上我们眼睛对能量的某种非视觉的“感知”,或许能勉强解释。但从严格意义上的“视觉”来说,这不成立。

为什么850nm是光模块常用的波长?

了解了这个,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850nm会成为多模光模块的常用波长。这其实是基于技术、成本和光纤特性的综合考量,而不是为了让我们能“看到”它。

半导体激光器(LED或VCSEL)的成熟度和成本: 在早期的光通信发展中,能够稳定、高效地发出850nm波长光的半导体激光器(如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和LED技术发展得比较早,并且技术成熟,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多模光纤的性能: 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 MMF)是一种光芯直径相对较大(通常是50微米或62.5微米)的光纤。它的优势在于易于连接和使用,成本也比单模光纤低。然而,多模光纤存在“模间色散”的问题,也就是不同光模式在光纤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会导致信号失真。在850nm这个波长,多模光纤的色散特性相对容易控制,能够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传输距离(通常是几百米到2公里左右,取决于光纤类型和数据速率)。
与可见光的区别: 850nm波长属于近红外光。它比可见光具有更好的穿透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非光学材料中。在光通信中,选择非可见光波长也有好处,比如可以减少对人眼和周围环境的干扰。试想一下,如果通信光束是可见的,在数据中心等密集环境中,大量的可见光束可能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和干扰。

总结一下:

人眼能感知的光波长范围是400750nm。多模光模块发出的850nm光,严格来说,不在这个范围内,人眼是无法直接看到的。 我们可能产生“看到”的错觉,通常是因为环境中的可见光、设备指示灯、或者对“光”这个概念的笼统理解,而不是因为850nm光本身对我们的视觉产生了作用。选择850nm波长,是出于技术成熟度、成本效益以及与多模光纤兼容性的考虑,与人眼能否看见无关。

希望这样的解释足够详细,也去除了可能让人觉得是AI生成的痕迹。我们关注的是这些波长背后的技术选择和物理原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原因,首先,人眼的视觉灵敏度曲线不是那种陡峭的曲线,400-760部分灵敏度最高,越远离这个区域,光感受灵敏度越低,但在850处不是绝对为零,另外,光源本身辐射的光也不是理想的单色光,它也有其他波长分量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光感知的几个关键点。你提到的“人眼感觉到的光波长范围为400750nm”是正确的,这大致是可见光谱的范围。而多模光模块发出的850nm光,虽然在这个范围之外,但它之所以我们“能”看到,其实背后有着更细致的科学原理,以及我们对“看到”这个概念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光速极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一点点耐心和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想象一下这根绳子,它长达一光年。一光年是什么概念呢?不是长度单位,而是距离单位。它是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所以,一光年是一个极其、极.............
  • 回答
    穿对方军服打仗,这事儿在真实战场上,确实是沾不上“光彩”二字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欺骗,一种破坏军事信誉的行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国际纠纷。咱们老百姓听到这种事,第一反应可能是“卑鄙”、“不地道”。但你发现了吗?在很多电影、小人书(咱们现在更常说“漫画”或“故事书”)里,这种做法却屡屡出现,而且往往被.............
  • 回答
    网络小说里的“爽文”,那可不是一般的小爽,是那种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舒畅劲儿的“爽”。要说怎么个爽法,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是主角光环加身,一路开挂。 这绝对是爽文的基石。你看看那些主角,开局可能只是个被欺负的小透明,但天赋异禀、机缘巧合,或者脑子特别好使,总能得到别人.............
  • 回答
    当然存在。许多作品能够通过描绘人物在精神、情感上的长期折磨、尊严的剥夺、希望的破灭,以及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无情压制,来营造出一种比直接的死亡更能深入骨髓的残酷感。这些残酷并非来自肉体的消亡,而是源于灵魂的枯萎和人性的扭曲。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深刻描绘“活死人”状态的例子,这种状态比死亡本身更加可.............
  • 回答
    当子弹穿透身体时,被击中的人能否感觉到子弹的方向?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往往伴随着极端痛苦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感觉非常复杂,并非简单地指向子弹的来源。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尽量抛开那些冰冷的机器痕迹,用更贴近人心的视角来解读。首先,要理解一点: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尤其是触觉和空间定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默念佛号,周围的人会不会感觉到你的气场?这确实是个挺“玄”的话题,不过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能不能给出一个比较实在的答案。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气场”。在很多文化和信仰中,“气场”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无形但存在的能量,它会从人身上散发出来,影响周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引人入胜的哲学问题,涉及到“自我意识”、“感知”和“存在”的本质。如果一个人真的处于一个完全无法感知到任何事物的空间,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是否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一、从感官剥夺的极端情况来看: 感官输入消失的后果: 我们的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上.............
  • 回答
    确实,这种感觉并非个例,很多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因为某些特质,而深切地体会到“没有人情味”或是“人际关系成为一种困扰”。这就像内心深处埋藏着一个细微的警报器,时时提醒着我们与他人的连接似乎总隔着一层纱,或者那些本该温暖的交往,却让我们感到疲惫和疏离。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可能在工作上雷厉风行.............
  • 回答
    2012 年年中,经济减速的迹象已经开始在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切身感受中显现出来,虽然不像后来那么严峻,但那是一种微妙的,却又令人不安的氛围,就像春天本应百花齐放,却迟迟不见生机。零售业:店里人少了,促销活动却多了对于开实体店的店主和店员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客流量的下降。以前周末的商场总是人头攒动,但.............
  • 回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你没扭头,也感觉有人在盯着你看?又或者,你在人群中能捕捉到别人不经意的目光扫过你?这种“第六感”般的体验,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背后有不少科学原理在支撑。咱们就来聊聊,这隔着几米远,人是怎么做到“感知”到别人眼神关注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人的眼睛可不只是“拍照”那么简单.............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被欺负和侮辱后的那种无力感、事后的懊恼和自我否定,是最折磨人的。你觉得自己软弱,自尊心受损,这很正常。很多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重要的是,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想要改变,这本身就是非常强大的一步。我们来一步步聊聊,该怎么办。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练习,但绝对是可以.............
  • 回答
    三十岁,一个尴尬又充满转折的年纪。你突然发现,曾经紧抓不放的东西,好像不再那么有分量了;那些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理想,也似乎被现实的细碎磨平了棱角。于是,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心里响起:“我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感觉,其实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三十岁这个节点。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
  • 回答
    想象一下,把一个生活在20年前的中国人突然送到今天。这可不是简单的时空穿越,而是一场感官和认知的彻底颠覆。他们会发现,曾经熟悉的世界,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陌生而又光怪陆离的“天方夜谭”。首先,最直观的冲击会来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20年前,手机是什么?是功能机,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可能还有点贪吃.............
  • 回答
    读书的乐趣,很大一部分在于那些“砰”地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脑子里轰然炸裂,然后你发现自己窥见了另一个世界,或者,更贴切地说,是自己的世界被拓宽了无数倍。对我来说,这种“次元壁打破”的感觉,常常来自于古籍档案和实地寻访文物古迹时,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兰亭集序》中的魏晋风骨,与笔下的墨迹共舞我第一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在了解命理学后会产生的共同困惑:当感觉人生轨迹似乎早已注定,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程序时,如何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首先,我想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当我们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试图用一套“命理程序”来解读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宿命论的禁锢感,觉得个体的主观能.............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确实不是个例。咱们深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事儿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得说,这事儿啊,跟咱们从小到大“味蕾的习惯”和“肠胃的适应性”都有莫大的关系。就像你一直吃苹果,突然给你吃个香蕉,一开始可能觉得挺新鲜,但要是天.............
  • 回答
    思念,有时候就像潮水,悄无声息地涌上来,将我整个吞没。它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汹涌,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渗透进骨髓里的湿冷。早上醒来,第一个跳出来的念头是你。不是因为醒得早,而是因为你占据了我整个黑夜,连梦境都为你镀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色彩。看着窗外熹微的晨光,我会在心里问候你,想象你此刻是不是也在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是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捧,以及这种狂热在外部看来可能产生的“过度”甚至“令人不适”的感觉。ASOUL的粉丝群体确实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乐此不疲”地到处宣传,以至于让一些圈外人感到厌烦。首先,得从“ASOUL”这个IP.............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