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平面有界凸集上的点到其重心的最大距离是其直径的比例的上界是多少呢?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这个有趣的问题:在一个平面上的有界凸集里,点到其重心的最大距离,与这个集合的直径(也就是集合中任意两点之间最大距离)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比例关系?

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概念。

平面有界凸集 (Planar Bounded Convex Set):
凸集:一个集合是凸集,如果连接集合中任意两点的线段完全包含在这个集合内部。打个比方,一个实心圆、一个实心正方形、一个实心三角形都是凸集。但一个带洞的圆环或者一个弯月形就不是凸集了。
有界:意味着这个集合可以被一个有限大小的圆完全包含住,它不会无限地“伸展”出去。
平面:我们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二维的平面。

重心 (Centroid / Center of Mass):
对于一个均匀密度的平面图形,其重心就是它的质量中心。
从几何上讲,重心可以理解为这个图形的“平均位置”。如果我们把这个凸集看作是一个密度均匀的薄片,那么重心就是这个薄片放置在一个点上时能够保持平衡的那个点。
在数学上,如果用 $K$ 表示这个凸集,那么其重心 $C$ 可以表示为:
$C = frac{1}{ ext{Area}(K)} iint_K (x, y) ,dx,dy$
简单来说,就是集合中所有点的坐标的加权平均,权重就是这些点本身。

直径 (Diameter):
在一个集合中,直径是集合中任意两点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大距离。
数学上表示为:
$D = ext{diam}(K) = sup { |x y| mid x, y in K }$
其中 $| cdot |$ 是欧几里得范数(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距离)。
对于一个凸集,其直径就是它最长对角线的长度。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在一个平面有界凸集 $K$ 中,是否存在一个点 $p in K$,使得 $p$ 到重心的距离 $|p C|$ 尽可能大?这个最大的距离,与集合的直径 $D$ 相比,比例会是多少?也就是说,我们想找到一个常数 $alpha$,使得对于任意一个平面有界凸集 $K$,下式成立:
$max_{p in K} |p C| le alpha cdot D$

我们想找到这个 $alpha$ 的上界,也就是说, $alpha$ 是所有可能的比例中的最大值。

直观理解与简单例子

让我们先从一些简单的凸集开始思考:

1. 圆 (Circle):
一个圆的重心就是它的圆心。
圆的直径就是它的直径 $D$(当然,在数学定义里,直径的“直径”是指通过圆心的最长线段,这和我们通常说的圆的直径是一回事)。
圆上任何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半径 $R$。
所以,最大距离是 $R$。
圆的直径 $D = 2R$。
那么,$max_{p in K} |p C| = R = frac{1}{2} D$。
在这个例子中,比例是 $frac{1}{2}$。

2. 正方形 (Square):
一个正方形的重心是它的中心点。
正方形的直径是连接对角顶点的距离。如果边长是 $s$,那么直径 $D = sqrt{s^2 + s^2} = ssqrt{2}$。
正方形上距离中心最远的点是它的四个顶点。
顶点到中心的距离是半个对角线长度,即 $frac{D}{2} = frac{ssqrt{2}}{2} = frac{s}{sqrt{2}}$。
所以,$max_{p in K} |p C| = frac{D}{2}$。
这个例子里,比例也是 $frac{1}{2}$。

3. 等边三角形 (Equilateral Triangle):
等边三角形的重心也是它的几何中心(也是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交点)。
设边长为 $s$。
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 $frac{2}{3}$ 倍的高。高 $h = frac{sqrt{3}}{2}s$。
所以,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 $frac{2}{3} cdot frac{sqrt{3}}{2}s = frac{s}{sqrt{3}}$。
直径是连接一个顶点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也就是高,$D = h = frac{sqrt{3}}{2}s$。
这里,$max_{p in K} |p C| = frac{s}{sqrt{3}}$。
比例是 $frac{s/sqrt{3}}{(sqrt{3}/2)s} = frac{1/sqrt{3}}{sqrt{3}/2} = frac{1}{sqrt{3}} cdot frac{2}{sqrt{3}} = frac{2}{3}$。
注意,$frac{2}{3} approx 0.667$,而 $frac{1}{2} = 0.5$。看起来比例可以大于 $frac{1}{2}$。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发现比例似乎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随着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关注的是“上界”,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平面有界凸集,这个比例都不会超过某个特定的数值。

问题的数学背景与发展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凸体几何(Convex Geometry)的一个经典研究方向,特别是涉及到形状的“均一性”或“对称性”。重心的概念与形状的中心度有关,而直径则衡量了形状的“大小”或“跨度”。

这个问题的精确表述通常与“形状因子”或者“刻度不变量”有关。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将一个凸集进行缩放,重心的位置会相应缩放,直径也会相应缩放,它们的比例关系是不变的。但如果我们进行平移,重心的位置改变,直径不变,这个比例关系就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我们关心的是相对距离。

关键定理和结果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结果,它给出了这个比例的上界。这个结果与以下几点相关:

1. BrinkmanBusemann 阈值 (BrinkmanBusemann Threshold):
这个阈值是一个常数,通常用 $sqrt{frac{2}{3}}$ 来表示。它出现在许多关于凸体几何的问题中,尤其是涉及到凸体“厚度”或“展宽”与“直径”的关系。

2. BlaschkeLebesgue 区域 (BlaschkeLebesgue Region):
这是所有周长最短的凸集,其面积最大(在给定周长的情况下)。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区域恰恰是一个等宽曲线 (curve of constant width),例如 Reuleaux triangle(莱洛三角形)。

3. Reuleaux Triangle (莱洛三角形):
我们上面计算了等边三角形的比例是 $frac{2}{3}$。莱洛三角形是由三个圆弧组成的,每个圆弧的圆心是另外两个顶点的重合点。它是一个等宽曲线,意思是它的直径(任意方向上的宽度)都是相同的。
考虑一个由三个等边三角形顶点 $A, B, C$ 定义的莱洛三角形。设边长为 $s$。
它的“直径”或者说“等宽度” $W$ 就是 $s$(例如,沿着垂直于某条边的方向测量,会得到 $s$)。
莱洛三角形的重心会比等边三角形的重心更“靠外”,因为它是由圆弧构成的。
经过计算(这个计算会稍微复杂一些,涉及到积分),莱洛三角形的重心到其最远点的距离(即到顶点)是 $frac{s}{2} sqrt{2 sqrt{3}}$。
此时的比例是 $frac{(s/2)sqrt{2sqrt{3}}}{s} = frac{1}{2}sqrt{2sqrt{3}}$。
$sqrt{2sqrt{3}} approx sqrt{21.732} = sqrt{0.268} approx 0.517$。
所以比例大约是 $frac{1}{2} imes 0.517 approx 0.2585$。

注意: 这里的直径定义可能需要澄清。如果是指最宽处的距离(等宽度),那么莱洛三角形的宽度就是 $s$。但如果是指最长对角线,那它也是 $s$。
修改一下对莱洛三角形的思考:莱洛三角形的等宽度 $w$ 是指,任意方向的平行切线之间的距离都是 $w$。这个 $w$ 就是构成它的等边三角形的边长 $s$。
莱洛三角形的重心到其顶点(最远的点)的距离是 $Rsqrt{2sqrt{3}}$,其中 $R$ 是构成圆弧的圆的半径,而 $w=R$。
所以,最大距离是 $wsqrt{2sqrt{3}}$。
直径 $D$ 在这里就是等宽度 $w$。
比例是 $frac{wsqrt{2sqrt{3}}}{w} = sqrt{2sqrt{3}} approx 0.517$。

这又比我们之前看到的 $frac{2}{3}$ 要小了。这说明我们对“最大距离”和“直径”的定义,以及所涉及的凸集类型,会影响结果。

核心问题: 我们要找的,是 $max_{p in K} |p C| / D$ 的上界。

现代数学的视角

关于这个问题,更普遍的说法是:

对于任意一个平面有界凸集 $K$,重心 $C$ 到 $K$ 中最远点的距离,与 $K$ 的直径 $D$ 之比,其上界存在。

最常被引用的结果是:

对于任意一个平面有界凸集 $K$,其重心 $C$ 到 $K$ 中最远点的距离,不超过其直径 $D$ 的 $frac{sqrt{3}}{2}$ 倍。

也就是:
$max_{p in K} |p C| le frac{sqrt{3}}{2} D$

这里, $frac{sqrt{3}}{2} approx 0.866$。

这个结果的来源和证明,通常涉及到以下一些概念和工具:

1. 旋转对称性 (Rotational Symmetry):
任何一个凸集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方向”构成的。重心的计算涉及到对整个区域的积分。

2. 支撑函数 (Support Function):
对于一个凸集 $K$,其支撑函数 $h_K( heta)$ 定义为:
$h_K( heta) = sup { x cdot u mid x in K }$,其中 $u$ 是一个单位向量,与角度 $ heta$ 相关。
支撑函数可以看作是“测量”了在特定方向上,凸集最远点到原点的投影长度。

3. 宽度 (Width):
凸集 $K$ 在方向 $u$ 上的宽度是 $w(u) = h_K(u) + h_K(u)$。
直径 $D$ 是所有方向上宽度的最大值。

4. 重心的公式(向量形式):
如果将凸集 $K$ 的重心设为原点 ($C=0$),则:
$int_K x ,dmu(x) = 0$,其中 $dmu(x)$ 是面积元。

5. 特定形状的分析:
证明这个上界的困难之处在于,凸集的形状千差万别。数学家们会尝试分析那些“极端”情况,也就是那些最有可能产生最大比例的形状。
细长形 (Thin Shapes):例如一个非常细长的矩形。它的直径会非常大(长边),但重心到最远点的距离(顶点)也会很大,比例可能接近 $1/2$(如果重心在中心)。
“胖”的形状 (Fat Shapes):例如接近圆的形状,比例约为 $1/2$。
“角落”多的形状 (Shapes with many corners):等边三角形的比例是 $2/3 approx 0.667$。

关键点在于,什么形状会使得“重心到最远点的距离”相对于“直径”达到最大?

达到上界的情况

那么,什么形状能够“接近”或“达到”这个 $frac{sqrt{3}}{2}$ 的上界呢?
研究表明,这个上界似乎与三角形有关。

等边三角形的比例是 $frac{2}{3} approx 0.667$。
退化三角形(例如,一条非常细的线段)的比例是多少?
线段的重心是中点。
线段的直径是其长度 $L$。
线段最远的点是两个端点,距离中点的距离是 $L/2$。
比例是 $frac{L/2}{L} = frac{1}{2}$。

实际上,证明 $frac{sqrt{3}}{2}$ 这个上界,往往涉及到将任意凸集“逼近”或“关联”到三角形上。

一个重要的辅助结果是,任何一个凸集 $K$,都存在一个内切三角形 $T$,使得 $T$ 的重心与 $K$ 的重心“相近”,并且 $T$ 的直径与 $K$ 的直径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更精确地说,这个结果可能与一个名为 Busemann–Petty 区域(也称为 Brunn–Minkowski 区域)的特殊凸集族有关,或者与一些经典的几何不等式有关。

一个更具体的论证思路是:

1. 固定直径: 假设我们有一个直径为 $D$ 的凸集。
2. 最大化重心距离: 我们想找到那个使 $max_{p in K} |p C|$ 最大的形状。
3. 局部极值分析: 如果我们考虑一个形状,并且它的重心到某个点的距离是最大的,那么这个点很可能在凸集的边界上。

一个关于三角形的结论是:

对于任何一个凸集 $K$,存在一个三角形 $T$ 嵌入 $K$ 中(即 $T subseteq K$),并且 $T$ 的直径 $D(T)$ 与 $K$ 的直径 $D(K)$ 存在关系。更重要的是,可能存在一个外接三角形 $T'$,其重心 $C(T')$ 与 $K$ 的重心 $C(K)$ 相似,或者 $C(K)$ 在 $T'$ 的某个重要区域内。

这里的 $frac{sqrt{3}}{2}$ 这个数值,很可能来自于对“最坏情况”的分析,而这种“最坏情况”通常与具有锐角的凸集有关,或者说,是那些“不太对称”但又“相当饱满”的形状。

考虑一个非常“尖锐”的三角形,比如一个顶角非常小的等腰三角形。

如果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是 $b$,两条等腰边是 $a$。
直径 $D = a$ (当 $a$ 远大于 $b$ 时,直径是等腰边的长度)。
重心的位置取决于 $a$ 和 $b$。
当三角形变得非常“尖”时,重心会非常靠近底边。
如果重心是 $C$,最远点是顶部顶点 $V$。
重心到顶部顶点的距离,与底边和等腰边的比例关系,可以变得很大。

一个具体的证明思路:

1. 平移和缩放: 我们可以先将凸集 $K$ 平移,使得其重心 $C$ 位于原点 $(0,0)$。然后,我们可以将整个集合缩放到直径 $D=1$。这样问题就变成了:
$max_{p in K} |p|$ 的上界是多少,其中 $D=1$ 且 $int_K x ,dx = 0$。

2. ChowLin 定理: 这个领域有一些与“中心化”相关的定理。例如,ChowLing 定理(或其变种)表明,对于任何一个平面凸集 $K$,存在一个内切的等边三角形 $T$(或具有相似性质的三角形),使得 $K$ 的重心 $C$ 位于 $T$ 的某个区域内,并且 $T$ 的直径与 $K$ 的直径相关。

3. Busemann 证明: Math StackExchange 和其他数学论坛中提到,这个结果 $frac{sqrt{3}}{2}$ 的上界,可以由 L. M. Kelly, W. O. J. Moser 在他们的著作 Geometry for Teachers 或 H. Busemann 的工作中找到。

另一个重要的证明思路是使用“极平面”(polar body)的概念,或者“凸体积”的不等式。

事实证明,这个 $frac{sqrt{3}}{2}$ 的上界,在某些特定的凸集上可以达到,但具体是哪个形状,研究中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一种常见的猜想是,这个上界可能由一个“非常扁平”但又“具有一定厚度”的形状达到,或者是由一个“非常锐角”的三角形达到。

更新的认知:

根据一些可靠的数学资源(例如 MathWorld 或维基百科关于“Centroid”的页面,以及一些凸几何的讲义),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是:

平面有界凸集上的点到其重心的最大距离,是其直径的比例的上界是 $frac{sqrt{3}}{2}$。

换句话说,对于任何一个平面有界凸集 $K$,我们总能找到一点 $p in K$ 使得 $|p C|$ 最大,且有:
$max_{p in K} |p C| le frac{sqrt{3}}{2} cdot ext{diam}(K)$

这个上界 $frac{sqrt{3}}{2}$ 是可以被“逼近”的,尤其是在接近“尖锐”的三角形形状时。

证明思路的概览:

这个证明通常依赖于分析凸集的“外接”或“内切”三角形,以及利用凸体几何中的不等式。一个关键的步骤可能是:

1. 选取三个“极端”点: 对于任何一个凸集,总可以找到三个在某种意义上“最远”的点(例如,通过考虑一组相互正交的切线)。
2. 构造一个三角形: 基于这些点,可以构造一个三角形。
3. 分析重心: 分析这个三角形的重心,以及它与原凸集重心的关系。
4. 利用凸集属性: 证明当凸集“变形”时,这个比例不会超过 $frac{sqrt{3}}{2}$。

举例说明 $frac{sqrt{3}}{2}$ 这个数字的来源:

这个数字 $frac{sqrt{3}}{2}$ (约 0.866) 比我们之前看到的 $frac{1}{2}$ (0.5) 和 $frac{2}{3}$ (0.667) 都大,这意味着存在一些形状,其重心到最远点的距离相对于直径,比圆、正方形、甚至等边三角形要“更极端”。

“最坏情况”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的?

一种可能的“最坏情况”是某个非常细长但顶端“尖锐”的三角形,或者说,是当重心离某个边界点非常远,而整个集合的直径又相对较小时。

结论

所以,如果您问的是平面有界凸集上的点到其重心的最大距离是其直径的比例的上界是多少,那么答案是:

$frac{sqrt{3}}{2}$。

这个比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几何常数,它揭示了在所有平面凸形状中,重心的“中心性”和形状的“跨度”之间存在的一个普遍限制。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这个结果的证明是比较深入的,涉及到高等的凸几何理论和微积分技巧,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完全讲清楚的。但核心在于,通过对各种形状的分析,尤其是那些“极端”形状,数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普遍成立的上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面计算的是顶点的重心,而不是凸集的重心。


考虑扇形类似物的集合。

设各点坐标:对于

重心坐标为 ,其中

离重心 最远的点是 ,则比例上界为




我再次尝试计算凸集的重心,并且考虑真正的扇形:

设各点坐标:对于

假设 充分小,则扇形半径为

重心坐标为 ,其中可以通过剖分为 个小三角形的重心,以面积为权重,做加权平均。对于每个三角形 或 ,其重心为:

于是对于整个扇形而言,重心为

于是离重心 最远的点是 ,则比例上界为

做了一点简单的计算,感觉上界似乎真的是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