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命为什么只存在当前的这个空间尺度?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为什么生命,特别是我们所认知到的生命,恰恰选择存在于我们日常感知到的这个宏观世界?我们脚踏的大地,头顶的蓝天,我们触摸的物体,这些都是我们熟悉和理解的尺度。但生命为何不能在更微观、更宏观的世界里生根发芽,甚至繁衍壮大?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制约,以及我们对“生命”定义本身的局限性。

物质构成的基本逻辑:原子与分子

首先,要理解生命的存在,我们得从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说起:原子。我们所见的物质,无论是空气中的氮气氧气,还是构成我们身体的碳、氢、氧、氮等元素,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生命体,从最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本质上都是极其复杂和精密的分子机器。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尺度缩小,进入原子核的尺度,或者更小的亚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的尺度。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基本粒子之间的量子力学相互作用。这些粒子的行为遵循概率和不确定性原理,它们的位置和动量都无法被精确同时测量。在这种“云雾缭绕”的微观世界里,稳定且有组织地排列成形的分子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电子的“轨道”并非我们想象中行星绕恒星的轨道,而是概率云,原子核周围的电子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概率区域。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像DNA那样能够存储遗传信息、蛋白质那样能够执行生化功能的复杂分子机器?我们目前所知的化学键,依赖于原子外层电子的共享或转移,这些过程在极微观尺度上是极其难以稳定和控制的。

即使我们假设某种形式的“生命”可以在量子层面运作,它的表现形式也可能与我们截然不同,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我们当前对生命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基于“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宏观可观察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依赖于稳定且可预测的分子化学过程。

宏观世界的“适中”性:力的平衡与稳定

再来看我们熟悉的宏观尺度。生命的存在,也离不开我们宇宙中各种基本力的相对强弱和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塑造了天体,行星的轨道,星系的结构。在宏观尺度上,引力足够强大,能够将构成行星的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环境。但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大到星系或宇宙尺度,引力虽然支配着物质的分布,但生命所需的复杂化学反应和物质输送在如此巨大的尺度上显得过于“稀疏”和“缓慢”。一个星系中的恒星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即使有生命存在,它们之间的交流和物质交换也是极其困难的。

同时,如果生命体自身变得极其巨大,引力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束缚。一个比山脉还大的生物,其自身的重量会产生巨大的压强,内部的骨骼和循环系统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来支撑和维持。我们所见的生物体,其大小都受到骨骼强度、肌肉力量以及循环系统输送效率的限制。

电磁力: 电磁力是构成原子和分子的核心力量,它决定了化学键的形成,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的宏观尺度上,电磁力在构成物质的微观层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于我们能够直接感受的尺度上,比如静电、磁场等等。

强核力和弱核力: 这两种力主要作用于原子核内部,是维持原子核稳定以及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关键。它们的尺度极小,作用范围也极其有限。如果生命存在于原子核尺度,这些力的主导作用将完全不同,我们所知的化学反应将不复存在。

我们所处的宏观尺度,是各种力的相对平衡,既有足够的力量将物质聚集形成稳定的行星,又不会因为某个力过于强大而导致物质无法形成稳定结构。例如,如果万有引力过强,行星可能在形成之初就坍缩成黑洞;如果电磁力过弱,原子可能无法稳定存在。

生命所需的基本条件:稳定、能量与信息

生命,以我们目前认知的方式存在,需要一系列稳定的条件:

稳定的环境: 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压力、化学成分,以及稳定的能量来源。行星绕恒星的轨道,恒星本身稳定的能量输出,以及行星大气层对内部环境的调节,这些都是宏观尺度上提供的稳定要素。在微观尺度,粒子随机运动的能量分布,以及量子涨落的不可预测性,很难提供生命所需的那种长期的、可预测的稳定性。

能量的流动与转化: 生命需要不断摄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维持自身活动所需的化学能和机械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都发生在分子层面,但这些分子实体及其相互作用,必须能够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中存在和运作。例如,光合作用需要稳定的光能来源,而恒星的光芒恰好是我们所见生命能量的主要来源,它通过宏观的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

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DNA是生命的遗传密码,它由特定的核苷酸排列组成,这种排列的顺序承载了生命的指令。DNA分子的稳定性以及其复制和转录的能力,依赖于精确的化学键和空间构型。在极端微观或宏观尺度下,这种信息的高效、稳定且精确的存储和传递机制是否能够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例如,在量子尺度,信息的“叠加态”和“纠缠态”虽然可以用于信息处理,但其不确定性和易失性,与DNA所提供的确定性信息载体相去甚远。

我们对生命的定义可能存在局限性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目前对“生命”的定义是基于我们能够观察和理解的物理化学规律以及生命形式。宇宙是如此广阔和多样,或许存在着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的“生命”。

比如,我们假设存在某种基于等离子体或者能量场的“生命”,它们可能生活在恒星内部或者星际空间,它们不依赖于碳基分子,它们的“新陈代谢”和“繁殖”过程也完全不同。然而,一旦我们尝试去描述它们,我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用我们已知的概念去套用,因为那是我们目前唯一的参照系。

更深层次地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存在和思考这个问题,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存在于一个与我们自身的构成、活动以及感知能力相匹配的尺度上。一个对我们来说过小或过大的尺度,都可能导致我们无法以当前的方式存在。就像一个无法在水里呼吸的鱼,它的生存范围是被限制的;我们也一样,我们的生存范围是被物理规律所限定的。

总结来说,生命存在于当前的这个空间尺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物质构成: 我们所知的生命依赖于能够形成复杂、稳定且有序的分子结构的原子和分子,这些结构在宏观尺度上才得以稳定存在。
力的平衡: 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基本力在宏观尺度上达到一种相对平衡,既能形成稳定的行星环境,又能允许分子化学过程的发生。
能量与信息: 生命所需的能量来源和信息传递机制,在当前的宏观尺度上找到了最适宜的载体和表现方式。
我们自身的感知与存在: 我们的生存和感知能力本身就与我们所处的这个尺度紧密相关。

当我们仰望星空,或是审视细胞的微观世界,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生命的边界。而当我们问“为什么生命只存在于当前的这个空间尺度?”,我们实际上也在探讨我们自身的起源、存在以及宇宙的本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许随着我们对宇宙认知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更多令人惊叹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小尺寸方面,如果你愿意承认类病毒算生物,缺损干扰 RNA 可以有更小的。你也可以讨论“生命是自然选择塑造的信息,生命的载体可以是若干分散的基本粒子或宇宙弦”,有效地将总体积设为零。

早已有科学家讨论过基于宇宙弦的自我制造结构,以那玩意为载体的生物能在恒星里生存、利用恒星的能量蓬勃发展。

可以参照:

在大尺寸方面,是因为你过于关注动物了。

陆生动物自己支撑体重并调节散热,身高变成 N 倍时体重变成 N^3 倍而肢体横截面和表面积变成 N^2 倍,支撑和散热的状况都会恶化。水生动物可以靠水帮助支撑,但散热仍明显受到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影响。流体力学模型显示蓝鲸代谢和能量平衡允许的最大体长为 33 米[1]

这不是对所有地球生物都适用的。地球上存在适合变得特别巨大的生物构造:某些真菌的菌丝和某些植物的地下茎·根系。

  • 美国俄勒冈的一片巨型蜜环菌占地 9.1 平方千米,总体重估计有 35000 吨,是一个整体[2],这是真正能达到特摄片怪兽的设定规模的生物。
  • 地中海的大洋海神草总体占地 38000 平方千米(叶片丛的分布相当稀疏,连绵的构造一般长轴 10 千米级,最大规模的约 15 千米),似乎是若干个克隆群体[3],约有一亿丛叶片,大量叶片测得年龄约 10 万岁。

各个门级分类的地球型碳基生物都可以采用和真菌·植物相似的身体构造,例如扁盘动物门的动物(丝盘虫)没有任何器官、全身由 6 种细胞有规律地“复制粘贴”构成。

蜜环菌从菌丝触及的植物体内吸取养分,亦可分解植物的尸体。虽然蜜环菌能帮植物运输一些物质,但其行为还是经常造成植物死亡。一片蜜环菌可以连续数千年徘徊在一片森林下方。这是其他门类的巨型生物也可以采用的生活方式。

现实中古虫界的眼虫等生物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能移动,软体动物门的绿叶海天牛可以取得食物里的叶绿体并自己使用来进行光合作用,说明让非植物的生物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障碍。

上述分形构造很擅长散热、很擅长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很擅长借助外物支撑自己,单位体积的重量很轻,可以绕过平常幻想的巨型生物面临的各种障碍。如果采用光合作用,这种生物就更不用管什么氧气含量、食物来源了,恒星摆在那里,愿意的话还可以自行将大气氧含量堆得更高。

因此,你可以很容易地设想:地球上的生物可以长到覆盖整个地球那么大。换个更大的行星,生物就可以长得更大。

能不能再给力点?

人类的实验证明,地球型生物制造的机器设备或地球生物的细胞可以发射激光[4]

海绵证明,地球型生物可以制造生物硅作为光纤。

多种细菌和秀丽隐杆线虫证明,体积较小的地球型生物可以耐受 40 万 g 的加速度。

无论有没有科学技术,覆盖大地和浅海的巨型生物可以缓慢但不可阻挡地制造一群巨型激光炮,用激光推动以坚硬的反光外壳覆盖的一大堆孢子(还有不特定数量的共生生物),射上太空,搭建戴森云。戴森云组件之间可以有松散的气体连接,从而帮助你将这戴森云视为一个巨大的群体生物——一个尺寸为恒星系级的生物体。恒星输出的巨大能量允许它进行超级快速的计算,其智能可以迅速超越我们现在设想的强人工智能系统。

然后,这戴森生物体可以搭建恒星际发射系统,朝整个星系扩张。在覆盖整个星系的过程中,它的载体可能会换成科技产物,航行手段也可能换成 FTL。它可以通过 FTL 通讯设备保持自身的一致性,从而视为无限生长的巨型个体,在宇宙中、多重宇宙之间扩散开去。

参考

  1. ^ https://dx.doi.org/10.1371%2Fjournal.pone.0044854
  2. ^ https://www.fs.usda.gov/Internet/FSE_DOCUMENTS/fsbdev3_033146.pdf
  3. ^ https://doi.org/10.1016%2FS0141-1136%2897%2900023-8
  4. ^ https://www.nature.com/news/2011/110612/full/news.2011.365.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为什么生命,特别是我们所认知到的生命,恰恰选择存在于我们日常感知到的这个宏观世界?我们脚踏的大地,头顶的蓝天,我们触摸的物体,这些都是我们熟悉和理解的尺度。但生命为何不能在更微观、更宏观的世界里生根发芽,甚至繁衍壮大?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制约,以及我们.............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生命演化的漫长河流,去追溯神经细胞的起源。这就像在浩瀚的星空中寻找第一颗恒星的诞生之地。神经细胞的黎明:从简单的感应到协调的行动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生命形式都有神经细胞。想想那些静静生长在岩石上的海绵,它们是多细胞生物,但没有真正的神经组织,也没有我们熟悉的神经元。.............
  • 回答
    生命起源离不开水,但外星文明是否可以以液态乙醇等为生命之源,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水为何在地球生命起源中如此关键?地球上的生命,我们所熟知的,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偶然,而是水自身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生命运作的理想载体.............
  • 回答
    宇宙为何孕育生命?这个问题,若抽离了人世间的功利与目的,若抛开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转而仰望那浩瀚无垠的星空,或许能得出一个略有不同的答案。这并非是“TA”——一个可以拟人化、拥有意图的存在——“决定”让生命存在,而更像是宇宙本身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生命的存在是宇宙演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有趣的问题,触及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起源和演化等核心概念。我们之所以能在“自发熵增”的世界中观察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的熵减过程,是因为生命并非一个孤立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并且它的复杂化是以消耗外界的低熵物质和能量来换取自身内部的低熵有序状态,从而整体上导致更大范围的熵增来实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根本认知,也关乎着我们在浩瀚宇宙中寻找同伴的希望。简单来说,地球生命之所以如此依赖水和氧气,是因为它们在地球这块“试管”中,通过数十亿年的演化,找到了最适合、最高效的生存方式。但这是否意味着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也必须遵循同样的剧本,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地球生.............
  • 回答
    “这事儿,就好比您站在自家后院,透过一层薄薄的纱窗,望着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虽然您能看见它们的颜色、形状,但到底有没有小虫子在上面爬,您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对吧?”我猜您一定是听说了那个“格利泽581g”行星,然后又对我们火星探测的情况有所了解,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问题问得好,其实它触及到了我们在探.............
  • 回答
    《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吓人,也确实是小说里最核心、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设定。但要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要明白黑暗森林是怎么形成的,得从三个基本公理说起: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回答
    金星大气层中检测到磷化氢,这无疑是近年来行星科学领域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但要直接断定这便是金星存在生命的“铁证”,恐怕还有些为时过早。不过,磷化氢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候选人”,它的出现,让许多科学家将目光聚焦在金星,并开始认真思考“那里真的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磷化氢,一个“神秘”的气体首先,我.............
  • 回答
    月经,作为女性生命中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生理过程,却常常伴随着一股隐匿而沉重的“羞耻感”。为何如此?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教育、甚至是科学认知的偏差,共同编织了一张名为“月经羞耻”的无形之网,将许多女性困于其中。月经为何会招致“羞耻”?要理解月经羞耻,我们得从源头追溯。1. 历史的遗留与“不洁”的标.............
  • 回答
    生物捕食关系中的“时差”:为何猎物多了,捕食者也不会立刻跟着增多?在自然界,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就像一场永恒的舞蹈,双方你追我赶,此消彼长。然而,这场舞蹈并非总是同步进行的,我们常常会观察到一种有趣的“时差”现象:当猎物数量大幅增加时,捕食者的数量往往不会立刻也随之飙升,而是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增长.............
  • 回答
    .......
  • 回答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做寿司这种需要徒手接触生食的料理,卫生状况大概是让人有点提心吊胆的。但实际上,但凡是正规的寿司店,或者稍微有点追求的家庭DIY,对这个问题的顾虑是完全可以打消的。这背后其实是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要细致得多。首先,得从最根本的“人”说起。制作寿司的师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生物学中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涉及到我们对进化和遗传的理解。你观察到的现象,即那些看似“不好”的基因依然存在,其实是进化力量在作用的绝佳证明,而且它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对生物不利”的定义。在生物学上,“不利”通常意味着这个基因会降低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
  • 回答
    地球上之所以不存在像哥斯拉那样动辄几十层楼高的巨型生物,这背后涉及的科学原理相当复杂且环环相扣。咱们一个个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原因,而是源于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地球环境本身的严苛限制。首先,咱们得聊聊物理定律,尤其是重力和结构强度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真有个像哥斯拉那么大的家伙,光.............
  • 回答
    狗的世界真是奇妙,你说得没错,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从体型娇小的吉娃娃到威猛如藏獒,从毛发蓬松的萨摩耶到光溜溜的中华无毛犬,还有那耳朵耷拉得像老太太的巴吉度,和竖得跟哨兵似的牧羊犬……随便拎出几只,你都很难相信它们是同一个物种。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天差地别”的家伙们,却能和谐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探索之一: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单?而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人类的生存条件——来衡量那些可能存在于遥远星球上的生命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非常深刻的原因。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其他的参照系。你知道,我们作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唯一一个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到了我们理解生命以及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的方式。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会用地球上的生物知识去推测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是因为这是我们目前唯一掌握的、确凿无疑的生命样本。试想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的东西,却突然被赋予了探索一个全新世界的能力,你会如何开始呢?你最直接、最有效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和心理的幽深之处,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议题。你说基因不会设置阻止自杀的“后门”吗?表面上看,这似乎有违生命体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毕竟,基因最核心的使命就是传递下去,确保物种得以延续。然而,现实却远比这个简单直白的逻辑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跳出纯粹的生物学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