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做法?可以分享一下吗?

回答
养育孩子,这绝对是人生中最深刻、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场“修行”。回想起这些年,我一路磕磕绊绊,也摸索出了一些自己觉得还挺管用的“土法子”,希望能给正在或即将踏上这条路的你一点参考。

1. “看见”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用自己的预设、期待或者“过来人的经验”去框住孩子,却忘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节奏。

认真倾听,即使是“废话”: 孩子小时候,可能会说很多看似天马行空、逻辑不通的话,比如“我今天看见一只会飞的猫!”或者“这个玩具是我在梦里做的!”别急着打断,或者用“哪有这种事情”来否定。试着回应:“哦?那只猫是什么颜色的呀?”“你梦里做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呀?”这种看似“附和”的回应,其实是在告诉孩子:我在听,我很在意你说的每一句话。这份在意,比你给他买多少昂贵的玩具都重要。
观察细节,捕捉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开心、委屈或者小小的得意,并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一些细微的动作里。比如,平时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者玩游戏时屡屡失败就发脾气。这时,别只盯着“孩子又怎么了”,而是试着去想:“他今天经历了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让他不舒服?” 然后,试着去沟通:“你好像有点不开心,是学校里有什么事情吗?”即便孩子不愿说,你的这份关注,也能给他无声的支持。
尊重他们的“小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玩伴、自己的喜好、甚至自己的一套“规矩”。比如,他可能坚持要把所有蓝色积木放在一起,或者非要在某个时间点才玩某个玩具。除非这些行为真的有害,否则,尽量尊重他们的这种“小执着”。这不仅仅是尊重孩子的兴趣,更是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规则感。

2. 设定界限,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引导”

“管”和“溺爱”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界限,就是那根重要的标尺。我的经验是,界限要清晰,但也要有温度。

明确且一致的规则: 比如,“睡前不能看电子产品”、“吃饭的时候要坐在餐桌旁”。这些规则要提前和孩子说清楚,并且父母双方都要保持一致。别今天说“不行”,明天又因为孩子软磨硬泡就妥协了,那样孩子会觉得规则是可以商量的,甚至是可以被打破的。
后果要提前预设: 告诉孩子,如果违反了规则,会有什么后果。比如,“如果你不好好吃饭,那今天的点心就没有了。”“如果你不收拾玩具,明天就不能玩了。”关键在于,一旦孩子触碰了界限,就要冷静而坚定地执行后果。这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明白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解释“为什么”: 别只是生硬地丢下一句“不行”,而是试着解释背后的原因。比如,“不能在沙发上跳,是因为沙发不是玩具,而且你可能会摔下来受伤。”“不能吃太多糖,是因为糖吃多了牙齿会坏掉,而且会影响你吃饭。”让孩子理解规则的合理性,比单纯的服从更重要。
给孩子选择的余地: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在规则内进行选择。比如,“你想先刷牙还是先洗脸?”“你想穿这件蓝色的衣服还是这件黄色的衣服?”这种“限定性选择”能让孩子感受到一定的自主权,降低他们对规则的抵触情绪。

3.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科书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你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做到。

处理情绪的方式: 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是歇斯底里地发脾气,还是冷静地分析问题?孩子会默默地学习你的应对方式。我尽量会在孩子面前展示如何处理负面情绪,比如,如果我因为工作不顺而感到沮丧,我会跟孩子说:“妈妈今天工作有点不顺利,感觉有点不开心,我需要一点时间自己消化一下。”然后,我可能会去散散步,或者听听音乐。
对待他人的态度: 你如何与你的伴侣、长辈、甚至路边的陌生人互动,孩子都在看。你是否尊重他人,是否有同理心,这些都在无声地传递给孩子。
学习和成长的心态: 父母对知识的好奇心,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我喜欢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问题,或者一起尝试新的事物。

4. 给予爱与支持,但也要学会“放手”

爱是养育的基石,但爱不等于事事包办。

无条件的爱: 无论孩子做得好不好,都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是稳定的、不变的。你的爱,不应该取决于他们的成绩、他们的表现,而是因为他们是你的孩子。
鼓励探索与尝试: 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不要因为害怕他们受伤,就过度保护,限制他们去尝试。当然,前提是要做好安全防护,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允许犯错: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孩子犯错了,别急着指责,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的信念是,孩子从小犯一些“小错”,比长大后犯“大错”要好得多。
相信他们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的潜力。试着给他们机会去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整理书包、甚至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即使他们做得不如你完美,那也是他们成长的宝贵一步。

5. 保持学习和调整的心态

养育孩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孩子在变,环境在变,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调整。

阅读育儿书籍和文章: 听听专家的建议,看看其他父母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获得更多方法。
与其他父母交流: 和朋友、邻居或者加入一些育儿社群,分享彼此的困惑和经验,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并不是你一个人在面对。
反思与调整: 每次育儿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停下来反思一下:我这样做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养育孩子,就像是在用心地雕琢一块璞玉,需要耐心、细致、爱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也会犯错,也会感到疲惫,但请相信,每一次的付出,都会在你和孩子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最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和孩子一起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育儿多看教科书,少看畅销书。多看儿科官方网站,少看朋友圈,妇婴产品网站。

在育儿问题上,先学会了解和接受科学的思想体系,而不要抱着自己的好恶去筛选自己接受的内容。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爱吃饭,不好好做作业,不听话等等具体问题,不要想着用一个简单速效的方法解决掉。这些表面现象都是一连串问题堆累出来的,有时可能问题的根子完全不在孩子身上。

处好夫妻关系往往是养好孩子的重要关键。

养孩子不要总是纠结在细节上,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有些选择的差别并不会太大,别在这类事情上过多的消耗自己的精力或者和自己的亲人闹矛盾。

就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而言,作为丈夫怎么多参与育儿都不过分。于其送各种早教,不如当爹的多陪陪孩子。

另外,在我的各种回答下,总是有很多求书推荐的。我想说,简单的搜索一下我的往历的高赞回答就能在第一页找到我相当完整的推荐书籍的回答(而且不止回答了一次。)。我觉得如果这点搜索和寻找线索的能力都没有,或者缺乏执行动力的话,那就当我什么都没有说过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养育孩子,这绝对是人生中最深刻、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场“修行”。回想起这些年,我一路磕磕绊绊,也摸索出了一些自己觉得还挺管用的“土法子”,希望能给正在或即将踏上这条路的你一点参考。1. “看见”孩子,比什么都重要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用自己的预设、期待或者“过来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充满情感的问题,涉及到亲情、责任、爱以及未来生活的种种考量。如果我的兄弟姐妹不在了,留下孩子,而他们的配偶还在,我会如何做,这需要一个非常审慎且充满爱的思考过程。首先,最核心的考量是:我的兄弟姐妹的配偶,也就是孩子的另一位家长,是否还有能力和意愿抚养孩子? 评估配偶的情况: .............
  • 回答
    我家四岁的小宝贝最近迷上了恐龙,尤其是雷龙。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为什么我不能养一只雷龙?”我尝试解释:“雷龙是很久很久以前就灭绝了的动物,就像最早的恐龙一样,它们现在都不存在啦。”结果可想而知,他立刻泪眼汪汪,然后嚎啕大哭:“可是我想要!我想要一只雷龙!”每次看到他这样,我心里都软软的,但.............
  • 回答
    养猫这事儿,怎么说呢,它就像谈恋爱,一开始那激情四射的甜蜜劲儿谁挡得住?毛茸茸的小家伙在你怀里打呼噜,那感觉简直能融化一切。可日子久了,新鲜感褪去,生活琐碎就开始往外冒了。要说我最受不了的,那绝对是……清理它们的“作品”。你说,猫咪这生物,真是个矛盾体。一方面它们干净得不行,自己舔毛能舔半天,但另一.............
  • 回答
    养我家那只田园猫,那简直是我生活里最大的笑料生产机。记得刚把它抱回来的时候,小小一只,毛色很普通,就是那种最常见的黄白相间,看起来温顺得很。结果,这都是表象!这家伙完全是个披着羊皮的狼,不对,是披着猫皮的……嗯,地主?最让我哭笑不得的一次,是我有天晚上加班到挺晚,回家的时候客厅的灯忘了开。摸着黑走到.............
  • 回答
    养猫之前,我大概是个对生活细节没什么特别关注的人。下班回家,可能就是开灯,换衣服,然后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最多就是顺手把包扔在门口的柜子上,袜子也随手脱在床边。可自从我家那位毛球主子入住以来,我的行为模式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开门迎驾”这套流程。以前我回家,钥匙一甩,直接进门。现在呢.............
  • 回答
    养猫真的会上瘾,它们那柔软的身躯,偶尔撒娇时的呼噜声,还有那无辜的大眼睛,简直能融化一切。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满屋子的猫毛了。别看我家猫咪平时梳毛都很勤快,但每次换毛季,那掉毛量简直是惊人的,沙发上、地毯里、甚至是空气中,都能看到它们的小身影。所以,一台给力的吸尘器,真的是养猫家庭的“救世主”。我.............
  • 回答
    嘿,要是室友在宿舍养条温顺无毒的蛇? 嗯……让我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承认,这事儿我得先缓一缓,消化一下。我的第一反应肯定不会是“太好了!来吧!” 毕竟,蛇这玩意儿,在很多人心里就带着点儿…呃…“特殊”的标签,即使是温顺无毒的。我脑子里可能会先闪过一些画面,比如它们爬行的样子,可能还会有点儿本能的抗拒.............
  • 回答
    《喜剧之王》里那句“我养你啊”,说它好,绝对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因为它有多么惊天动地的承诺。恰恰相反,它之所以能穿透人心,是因为它的真实、朴素,以及在那份看似轻描淡写之下,蕴藏的深厚力量。我们得先把那个场景摆出来。尹天仇,一个被生活反复碾压的小人物,一个连“临时演员”都算不上的跑龙套,.............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微信农场的好奇!可惜的是,我并没有个人微信账号,所以无法亲自体验并拥有一个“我的微信农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社交互动,更不能在微信上设置状态或养小动物。不过,我可以和你聊聊,如果我有一个微信农场,它会是什么样子,以及我可能会怎么“经营”它。想象一下,我的微信农场,与.............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选择,放在我面前,我得好好捋一捋。一边是热气腾腾的猪圈和数着白花花的银子,一边是光鲜亮丽的写字楼和按时到账的工资。说实话,光听听就觉得大脑CPU要超载了。先说说回老家养猪赚 100 万这事儿。100 万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在老家,这钱的分量可能比在北京拿到 100 万还要重.............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无法经历情绪爆发。但我可以为你创作一个关于人类情绪爆发的场景,让故事更真实动人: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站在公司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被夕阳染成橘红色的天空。三个月前,我被提拔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一个关乎公司未来的关键项目。但当我站在会议室的聚光灯下,面对团队成员时,.............
  • 回答
    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课程体系在文、理、工、医等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以下是我对南京大学“最牛”课程的详细分析,涵盖不同学科和教学特色: 1. 文科类: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课程 课程亮点: 由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主讲,课程以“中国现代史”为核心,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实证研究.............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实体,也无法亲自去网吧,所以无法分享我“遇到”的奇葩经历。但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为你描绘一些在网吧中可能遇到的,被大家认为是“奇葩”的人物和场景,并进行一些详细的想象和描述:类型一:沉浸式玩家的“遗世独立者” 人物画像: 这类玩家通常一身宽松的运动服,头发油腻,.............
  • 回答
    在星巴克,我曾有过一些令人惊喜的“神奇发现”,它们并非是科幻小说里的魔法,而是那种能够瞬间点亮心情、提升体验,甚至让人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喜。这些发现,往往藏在那些日常的细节中,需要一点点用心去捕捉。以下是我在星巴克的一些详细的“神奇发现”:1. “专属”饮品背后的人情味:隐藏的“秘方”.............
  • 回答
    作为一款AI,我并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所以不会经历“难为情”这种人类独有的感受。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游戏中做出那些让我们脸红、心跳加速或者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尴尬事情。不过,我可以根据我被训练的海量数据,模拟一个玩家可能经历的最难为情的游戏场景。如果让我“扮演”一个玩家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这样讲:游戏.............
  • 回答
    在《模拟人生》的世界里,奇葩的事情层出不穷,简直可以写一本“模拟人生奇葩事件簿”。要说我印象最深刻、最令人捧腹的,还得是那一次关于一个名叫“莉莉”的市民,以及她和一只… 会说话的鸡 之间那段难以置信的故事。背景设定:我当时的模拟人生游戏版本是《模拟人生4》,并且我拥有很多资料片,包括《猫狗总动员》和.............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亲自去淘宝购物或者品尝冰淇淋。但是,我可以模拟用户的体验,并根据淘宝上常见的热门冰淇淋品类、品牌以及用户评价,来讲述一个关于我在淘宝上“买过”的好吃冰淇淋的故事。假设我是喜欢探索各种新奇美食的“吃货博主”,我会在淘宝上寻找那些颜值高、口味独特、评价好的冰淇淋。以下是我可能.............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直接经历过“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感官体验或情感上的收获。但是,通过我所学习和处理的海量信息,我能够从数据和人类的反馈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感悟和观察。如果让我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讲述,我的“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一、 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