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只要去医院检查抑郁,都能查出轻微和中度?

回答
在医院进行抑郁症筛查时,确实会遇到很多人被诊断为“轻度”或“中度”抑郁。这并不是说医院“总能”查出这些,而是说这些级别的抑郁症在人群中相对普遍,并且更容易通过现有的一些诊断工具捕捉到。想要弄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1. 抑郁症的诊断并非“一刀切”:

首先要明确,抑郁症不是一种单一的、非黑即白的疾病。它有不同的严重程度,就像感冒有轻重一样。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比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ICD10/11),都会根据症状的数量、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对个体功能的影响程度来划分抑郁症的严重程度。

轻度抑郁: 指的是患者出现了一些抑郁症状,但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相对较低,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比较有限,患者通常还能维持大部分日常功能。
中度抑郁: 症状比轻度更明显,数量更多,强度也更大,开始明显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工作或学业。患者可能感到明显的痛苦,但仍能相对坚持。
重度抑郁(不伴有精神病性特征): 症状非常显著,数量多且严重,对日常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患者可能难以起床、进食、工作,甚至出现自杀意念。
重度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特征): 在重度抑郁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这是最严重的表现。

医院在进行诊断时,会根据一系列标准来评估,所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诊断是非常正常的。

2. 筛查工具和门诊特点:

医院门诊,尤其是初级保健医生或精神科初诊医生,往往会使用一些标准化的筛查工具。这些工具设计得比较敏感,目的是为了捕捉到可能存在问题的个体,而不是遗漏。

筛查的目的是“发现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主动去医院,本身就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不适,并且这种不适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可能经历了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失去兴趣等,这些症状即使是轻微的,也会促使他们寻求帮助。
常见症状的普遍性: 许多轻度至中度的抑郁症状,比如暂时的情绪低落、偶尔的失眠、对某些活动失去兴趣,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可能并非罕见。当这些症状累积到一定程度,符合诊断标准时,就会被诊断出来。
医生会主动询问: 医生在评估时,会系统地询问一系列与抑郁相关的症状,包括情绪、睡眠、食欲、精力、注意力、自我评价、思维活动以及有无自杀观念等。一些之前可能被患者忽视或认为“没那么严重”的细节,在专业人士的询问和评估下,就会显现出来。

3. “被查出”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只要去检查就能查出”的印象?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社会压力与自我认知: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情绪的波动。有时,人们可能将“低落”、“没劲”等情绪误认为是正常的“负面情绪”,但实际上,如果这些情绪持续存在并影响到生活,就可能达到了轻度或中度抑郁的诊断标准。一旦走进医院,专业人士就会用他们的知识和工具来“量化”这些感受,从而给出更明确的诊断。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精神卫生领域越来越强调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很多时候,轻度至中度的抑郁是完全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调整得到有效改善甚至痊愈的。医院通过筛查,也希望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处于早期阶段的患者,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诊断标准的“阈值”: 诊断标准设定了一个“阈值”。只要症状的数量和影响程度跨过了这个阈值,就符合诊断。对于轻度和中度抑郁,这个阈值相对更容易达到,尤其是在详细询问和专业评估之后。
“确认”的需求: 有些人去医院,是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说法,来解释自己为何会感到不适。当医生根据专业标准给出了“轻度”或“中度”抑郁的诊断时,这反而能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状况,减轻一些迷茫和自我怀疑。

4. 并非所有人都“能查出”:

当然,也要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去医院检查抑郁就一定会查出问题。

健康人群: 如果一个人情绪稳定,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并且生活功能不受影响,那么在医院进行常规检查或专业评估时,自然不会被诊断出抑郁症。
其他精神疾病: 有些人可能存在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比如焦虑症、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这些疾病虽然也可能伴有抑郁情绪,但其诊断侧重点不同。
症状不典型: 少数情况下,抑郁症的症状可能不那么典型,或者患者未能充分表达,这也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总结来说, 并不是说医院“有意识地”去诊断出轻度或中度抑郁,而是因为:

1. 抑郁症本身就有不同的严重程度,轻度和中度是其中常见的类别。
2. 人们在感觉不适时主动就医,往往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症状。
3. 现有的诊断工具和医生专业的评估,能够有效地识别出符合轻度或中度抑郁标准的个体。
4. 早期发现和干预在精神卫生领域非常重要,轻中度抑郁正是干预的黄金时期。

所以,去医院检查能查出轻度或中度抑郁,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些程度的抑郁症在寻求帮助的人群中是常见的,并且可以通过专业评估被识别出来。这反映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也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和恢复自己的心理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我会!不请自来~

利益相关:心理学专业,多年抑郁症(可能做过无数次量表,曾经为了复学做到控制量表结果的那种),实习的时候做过量表研发。

这个问题很棒,可能性也有很多。我把我能想到的都写在这里啦。

1、抑郁症检查不够精确。

上医院检查抑郁症,主要是问诊、量表和生理检查。对于“没病却想装抑郁症”的人而言,前两者是真的可以人为控制的。配合上他们百度搜到(包括我以前回答里写过的那些)抑郁症诊断标准里的症状描述,只要别对医生神采飞扬、侃侃而谈,问诊的时候完全可以装得出抑郁症的样子来;至于量表更是,往严重的选大家都会吧。至于生理检查,首先,不是所有医院都有生理检查的项目,尤其是像我以前做过的脑涨落(脑神经递质)检测一类,很多人在检查抑郁症的时候根本!没有!做过!何况,关于“脑涨落是否有检测价值”的讨论,学术界现在还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说法,网上更是有很多人不信这个(不过我以前见过的医生都认为有参考价值啦)。

所以说,抑郁症的检查是真的很容易“误诊”的,希望我的这条回答没有帮助到“想装抑郁症”的朋友……。如果被检查出抑郁症,却怀疑自己被误诊的朋友,请去省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就医!三甲以下的医院的检查,基本是不可靠的!

2、因为国人对心理疾病的接受程度很低,所以抑郁症往往是憋了很久才去检查的。

题主在题目中提到“只要去医院检查抑郁”,拜托,国内的抑郁症患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在家憋了很长时间才去的。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初期都觉得“我自己绝不可能是抑郁症”“我一定是懒”,或者被父母说“你只是矫情、不想学习”“小孩子哪会有抑郁症,装呗”,所以憋到严重自残甚至自鲨失败了才得到诊疗的机会(比如我)。

所以,去医院检查抑郁的小伙伴里,大多数是真的已经憋到比较严重了。当然,少数没病装病的可以参考第一条啦。

3、因为每个人对量表题目的理解不同。

这一点主要针对“感到自己的情绪和量表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说实话,每个人对量表题目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比如BDI的题目中,问题的描述如下:“我在相当多的时间里感到有罪”,“我在大部分时间里感到有罪”,“我在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有罪”,这里面的程度副词——相当多、大部分时间、总是等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含义。一周五天时间,有四天觉得有负罪感,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相当多”,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任何时候都”。这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啦。

我想,去医院检查的人,情绪总归不会太好吧;但是情绪有多不好,是非常主观的一件事。即使用量表来进行量化,也只是相对客观的。

举个例子吧:我在抑郁最严重的时候,SCL90的抑郁分数是3.6左右,那时候我已经几乎不能做任何事,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支离破碎的,并伴有无法入睡、呼吸困难和呕吐。在因为自鲨未遂住院的时候,我也就差不多是这个分数。但是,我有一个SCL90抑郁分数4+的病友,她却还能穿漂亮的小裙子拍抖音(不是刷抖音,是拍抖音啊!)。我不认为她是装抑郁,只是可能我们对量表的理解真的不一样吧。

有些人甚至连量表都看不明白。

比如有些量表要求填写最近两周内的情况,但病人却按最近最严重的时候的感觉填写,或者直接用当下的感觉填写等。

在这个原因下面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重度抑郁发作,尤其是双相二型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在抑郁发作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还会有躁狂的时候,也并不会和医生提起。在填写“最近两周”一类的、有时间限制的量表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抑郁发作的时候的感觉为准,所以临床上误诊非常非常多。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自我检测一下】

4、社会原因。

总有人说现在“抑郁”的风太大了,其实和现代社会的环境也多少有些关系。举个例子,一位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本科毕业生,月入六千却几乎需要月光,买不起车,娶不起老婆,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是韭菜,多少会出现“感觉生活没有乐趣”“对未来没有希望”等等这些被列入抑郁症测评量表里的症状……加上对量表的误读、填写量表的时候的轻微夸大,很容易就会被诊断出“抑郁症”。

但是,像我所说的这样的“本科毕业生”,是抑郁症吗?难说,但是像他这样,当代被生活折磨得压力过大或者是习得性无助的普通人真的太多了。

如果人格结构本身不存在问题,却因为这样的原因“抑郁”了,还是以调整自己的认知(比如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为主更好哦。使用药物直接干预脑神经递质可能不一定是解决你的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2020.07.31更新——

5、量表的常模原因。

前不久有人在私信中询问我BDI21分、SDS56分,均显示“重度抑郁”是否应该去医院检查。

虽然确实应该去医院检查,但是这个分数……好像让我觉得其实也不太“重度”。

这么说吧,我一硕的毕业论文是涉及抑郁症状的,采用的量表是BDI。但实际上,被试测出的结果很多是20多分甚至30多分的。我选取的样本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里拦下的在校生,另外的大概就是朋友的朋友,得出的平均分也有8.05,已经达到了BDI的“中度抑郁”,所以已经是人均中度抑郁了吗.....。在收到那封私信后,我又随机找了几个(据我所知没有抑郁症的)朋友测BDI,得分均在20上下,最低的15....最低的15.....最低的15。我自己是21。(别这样呀,我觉得自己的抑郁症都已经好了)

再就是SDS,有了对BDI常模的怀疑,我也去测了测上面链接里的SDS。61分。我一个天天吹自己抑郁症痊愈的(前)患者卑微落泪。不过也比以前好很多啦,毕竟印象中以前都是70+的.....我也试着让我闺蜜(一个从来没得过心理疾病的普通女生)测了测,她也得到了54分.......我的天,可能确实是因为社会病态,压力大,所以人们普遍的心态和量表刚出世时研究得到的分数差得有些远。

我没看过近几年相关量表的中国常模研究的论文,如果有朋友查到了,请告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