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呢?

回答
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概念,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满洲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视角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进行解读和建构。理解这个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

首先,我们必须回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它认为: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根本动力: 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意识形态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变,最终导向共产主义。
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性质: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会经历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不同形态。
历史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注定会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推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 “满洲式”的视角及其介入

“满洲式”并非指代一个纯粹的学术流派,而更多地是一种历史解读的“立场”或“倾向”。它强调:

满洲人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与主体: 这里的核心论点是,满洲族,尤其是清朝时期以满洲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甚至是主导性的角色。这种视角试图挑战传统的、将汉族视为中华民族当然主体的观点。
清朝历史的地位和作用: 满洲式视角会高度肯定清朝在统一中国、巩固多民族国家、推行“中华文化”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它可能会将清朝的统治视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甚至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满洲式视角会强调清朝如何通过制度、政策、文化等手段促进满汉及其他民族的融合,从而构建起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3. 将两者结合: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的构建

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满洲式”视角结合,便形成了“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其核心特征和论述方式可能包括:

以清朝为重点的经济基础分析: 在分析中国历史的经济基础时,会特别关注清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商业贸易,以及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可能会强调清朝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将这些视为巩固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阶级斗争与民族矛盾的交织解读: 在分析阶级斗争时,可能会将民族矛盾,特别是满汉之间的矛盾,纳入阶级分析的框架。然而,不同于一些强调民族压迫的观点,满洲式视角可能会将这种矛盾视为民族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通过清朝的统治来“化解”或“超越”。也可能认为,在某些历史时期,汉族地主阶级和满洲贵族之间存在阶级矛盾,但这些矛盾并未阻碍中华民族整体的形成。
中华民族统一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满洲式视角会利用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来论证满洲族统治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会认为,正是清朝的统治,才使得中国能够以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态,应对外部挑战,并最终走向现代化。
对辛亥革命和清朝灭亡的重新解读: 传统上,辛亥革命被视为推翻满洲统治、建立汉族主导的民族国家的革命。但在满洲式视角下,可能会认为辛亥革命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一种“挫折”或“误导”,因为它打破了清朝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框架,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动荡。也可能认为,革命本身也是历史发展中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对“中国性”的定义与建构: 这种史观会倾向于将“中国性”定义为以满洲族为代表的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传承。它会强调满洲文化、蒙古文化等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并以此来巩固满洲族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
对现代国家建构的肯定: 可能会认为,现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形成,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其根基在于清朝时期奠定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基础,而这种基础的维护和发展,与满洲族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4. 潜在的争议与批评

“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之所以具有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史实的选择与侧重: 为了论证其核心观点,可能会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史实,而忽略或淡化另一些史实,例如对清朝统治下民族压迫、社会矛盾的描绘可能会被弱化。
对民族主义的解释: 将唯物史观与特定民族的“主导性”相结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变相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对满洲民族的偏爱,可能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国际主义原则存在张力。
对汉族中心主义的反驳是否过度: 虽然反驳汉族中心主义是历史研究的必要,但完全否定汉族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国族”概念的界定: “国族”与“民族”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将其与唯物史观结合,需要对国家认同和民族构成进行审慎界定。
历史解释的“目的性”: 这种史观的构建,往往带有强烈的“为当下服务”的目的,试图为当代的国家认同和政治合法性提供历史依据。这种“目的性”可能会影响其历史解释的客观性。

总结

“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是一种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一种以满洲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历史建构相结合的史学观点。它试图通过强调清朝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方面的贡献,来重塑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并将满洲族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核心地位。然而,这种观点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可能的选择性解释,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都可能引发争议和批评。理解它,需要剥离其意识形态色彩,深入分析其理论逻辑、史实基础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来车轱辘话变着法子扣帽子了是吧?民族牌还没打够是不是?

有些话早就说烂了,在帝制崩溃的时候,下面这个问题是一定要解释的:

古典帝国秩序下,国界、国民以效忠君主为标准。当帝制被否决后,要以什么作为定义国界的标准?总不能说,效忠孙中山或袁世凯的是中国人吧?那你推翻个屁的帝制?

全世界也就三种解法,一种是美苏式的普世伦理,一种是宗教立国,另一种就是民族主义。但众所周知,20世纪初的中国不存在前两种选择的可能性,那就只剩最后一种了。

然而,清末中国根本不存在统一的民族。且汉人总比例虽高,但在边疆区的分布不占压倒优势,满蒙回藏四大族在汉地十八省以外的辽阔边疆区都有强大的势力范围,列强对中国的影响又极为深入,而积贫积弱的中国无力供养一支能让中央排除内外干涉确立绝对权威的军队。

所以,摆在革命党和北洋系面前的摊子是这样的:

1.手里没有谁捣乱我揍死谁的武力。

2.原清朝疆域内不存在统一的民族。

3.主体民族人数绝对优势,但力量不足以用强硬的姿态控制边疆。

4.不能以领袖权威作为定义国民的依据。

5.基于思想惯性,原清朝领土内的各族人分家意愿暂时不强,但需要在新国家得到一个合适的名义加以承认。

他们的目标是:不止要推翻清朝,还要让新国家保住原清朝领土。

那么可行的选择,也就极为有限了。

……………………………………………………………………

很有趣的是,但凡在知乎义愤填膺打民族主义牌的人士,有一个说一个,统统都是只抱怨而没有建设。他们会找出一万个“现实如何如何不好”的理由,却拿不出任何一种取而代之的可行方案。

你认为“以清帝国的疆界作为定义中华民族的依据”是反动的,那没问题,只要你能拿出一种替代方案,能在不放弃任何清朝领土的前提下解决帝制垮台以后国民身份的定义问题,那不就行了吗?

拿不出来?那对不起,你的一切怨声载道,一切阴阳怪气,都是无能狂怒。

user avatar

很简单,

在皇汉看来,不同意他们意见的都是满遗、团结壬;而且现在作为皇汉假想敌的主要上就是左壬-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在小圈子里混合混合,造梗自娱自乐,很快就能解构出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完美的“假想敌”-一个既满遗、又团结壬、而且还是个左壬的群体。进而陷入到某种自以为是的精神快感里,无法自拔。

这种事情在其他键政团体那里也屡见不鲜,白右的“犹太布什尔维克”、自由派的“极左余孽”和“民粹分子”组合成的“民粹愤青”(在自由派这里,左派和民族主义者是高度重合的一类人群,然而最搞笑的是,民族主义者经常把自由壬和左壬化作一谈,认为他们都是卖国贼)。

扣了这么多年帽子,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有的只是戾气的不断爆发,这也是我对近几年键政颇感失望的原因。


补充一点,其实我对这个称呼虽然不喜欢,但还是感到惊喜的,比起“犹太布什尔维克”,这样将左壬和满遗结合起来骂,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原本也就洋人能玩,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玩了,并且玩出特色,鄙人对这种“进步”还是感到非常欣慰。


牛!

user avatar

认为是满洲缔造了现代中华,而不是中华历史接纳了满洲。

政治上名义承认中华民族由五十六民族组成,但在此基础上一旦发现以某民族的视角叙述历史有和满洲冲突的成分,则立刻挥舞团结大棒,否定各民族的民族叙事权利。当然唯独满洲不在此列。

法理上极力强调满清构筑了现代中华的法理,现代中华继承了满清的衣钵,等同于没有满清就没有现代中华,直接将现代中华与古代中华文明的关系割裂。

于是乎,他们引导的价值观是:

一切落后退步反动都是中华文明落后造成的。

一切战败割地赔款也是中华文明落后造成的。

一切开疆拓土都是带清馈赠给“现代中华”的。

一切发展提升也是带清馈赠给“现代中华”的。

与之对照的还有“几千年封建专制王朝都一样黑暗”、“历史上汉族自相残杀而且比外族杀得更多”、“不管什么民族入主中原就是中华正统”、“中国自古没有民族主义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这类的话术。最终目的是将中国五千年的古典文明历史全盘虚无化,将中国从一个主体文明一脉相承的古典文明国家,改造成多元移民国家。从而方便将中华民族的实质偷换成泛满族主义。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绵延至今的文明,都会有从黑暗野蛮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因此自我批判归批判,一旦与其它文明对比,总要留下些希望给自己。这是立场决定的。

但这种特征在他们身上完全不存在,涉及到满清和西方的问题,被他们全盘否定批判得体无完肤的一定是中华文明。因为他们根本不认为满清之前的中华文明是他们的文明、他们的历史,相反还觉得是一个绝佳的甩锅对象。同时他们又想要鸠占鹊巢。因此自然要极力放大乃至编篡中华文明的黑暗愚昧,全面否定它的进步与辉煌。

于是他们一方面把满清之前的中华描绘成一个地理名词而非文明概念,谁强大谁就可以来抢走。另一方面却又把今天的领土现状极力描绘成汉族捡了满清“奠定”的领土的大便宜。

但是在行为方式上,他们不敢直接袒露立场,于是所谓阶级唯物主义史观,就成了他们利用的武器、亦是伪装的画皮。

典型的例子,汉民族立场的叙事方式乃至涉及其中的历史事件一旦被他们发现,诸如“封建专制王朝都一样”、“历史上汉族也杀汉族而且杀得更多”、“汉族地主同样压迫汉族平民”这类话术便会铺天盖地袭来。

其实无非就是掩盖掩盖再掩盖,实在掩盖不了,就不惜放弃廉耻扭曲实质。过去戈培尔曾说:谎言说上一千遍即是真理。他们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践行:狡辩一千遍即是真理。而他们所有话术的核心概念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汉族名称可以存在,汉族立场不能存在。

因此他们从来不会拿满人内部压迫满人说事,虽然他们的逻辑貌似是从整体概念上否定民族性、强调阶级史观。但是这个立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一定是针对性具体性的,始终会有一个不变的前缀专指,而且一次都不会例外。换句话说,他们利用阶级矛盾否定民族矛盾乃至民族本身的存在意义,却又非常清楚他们的敌人是具体哪个特定民族。

user avatar

满洲式中华族唯物史观

核心是满洲是中国的缔造者,之前的不是中国,现代中国是满洲缔造的。

换句话说现代中国是始于满洲,是满洲中国的继承者。

这是有证据的

第一是国土继承,

第二是国体继承

第三是多民族国家继承

第四是普通话继承

由此满洲中国开启现代中国开端。

这种逻辑就很扯了

基本上就是再说,中国只有300多年历史而非上下5000年历史。

没有满洲中国,汉人所组成的就不是中国。

user avatar

有意思。看上去是朝代粉之争。但总觉得这个概念有点绕着弯子.................

user avatar

既非满洲,亦非中华,更不唯物。

其本质不在于构建一个“国族”,而在于合理化自身既得利益,合理化其历史恶行而构建的寄生性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于千百年的互相交流交往融合,更在于近代以来各民族受三座大山压迫,于是推翻满清统治、封建地主压迫、帝国主义侵略的共同历史记忆,是为了争取民主、争取自由、争取人权、争取发展的爱国主义下的人民共同体。

而满洲所谓国族,则是指“满清统治”下的“所有人”为共同体,注意我为何说他既非满洲亦非中华更不唯物。

非满洲:不限于族群,只要你认同满清你就是共同体的一员。至于什么是认同满清?三顺王、曾国藩之流告诉你。

非中华:分了两类

-①认为“有清才有中华”,将清以前皆指为各民族独立时代,即便唐元也只是得之领土而未得民族统合,唯独带清出力一统中华。

-②认为“中华”是带清创造的概念,历史上只存在“汉的小中华”,现代的中华是带清传下来的。

:此两种观点,都可以看出,不是为了塑造中华,而是为了塑造“带清统治中华”,其本质是反中华(进步,发展,追求民主自由)

更不唯物:任何对清政权有丁点儿了解的都会知道,满清是严防死守治下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的。

-针对治下蒙古苗族汉族等的屠杀

-设立柳条边、在内地建满城建长城

-挑拨汉回关系促使仇杀

-强行划分满缺汉缺蒙缺来民族压迫歧视

-到了1907,也就离满清政权灭亡还有4年,这时才谈“平满汉畛域”,搞个内阁还扔一堆“自家人”想要占权

能“唯物”的得出结论“满清构建出中华”。该是有多“唯物”啊?

至于现在为何一堆人鼓吹“清中华”?看看现在的左➗,他们其实不是自视“先锋队”,而是自视“新八旗”,新八旗在给自己铺路罢了。

user avatar

满洲式中华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认为靠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肢解并彻底毁灭且寄生原有的国家体系是合理的行为。满洲这个集团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民族主义危险的最好证明,因为真正的民族主义压根就不需要依赖文化而存在。

而更恐怖的是,目前“民族”的门槛在哪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比如说乌克兰族,按照汉人的标准来说肯定就不算什么民族。但即便是民族门槛更高的汉人,也爆发过土客械斗这种互相种族灭绝的事件

user avatar

按一些答主的说法,明军被消灭被证明没有民族主义,农民军被消灭则不能代表阶级矛盾变为次要。虽然标题属于编了一种概念出来,不过,我一直很佩服像李治亭那样的学者,一边证明着农民军的优越性,一边又说清军和农民军没什么两样,不可厚此薄彼。

袁良义《清兵入关的历史功绩──为纪念清兵入关350周年而作

作者还写过

《明末农民战争》

写了一整本的农民战争史,然后,清军入关好啊。没有清军入关,哪来的xxx

知乎上有些雷人观点,并不比清史学者观点雷人。转换到清末,辛亥革命很偶然,清朝立宪有希望,有些学者对帝制并不那么反感,在一些书中,反而是更加露骨的痛恨革命,这放清末,大概都是极好的保皇派。

“什么是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呢?”李治亭写的《清史》是这方面不可不读的佳作,胜在字多,逻辑感人。在南明史中,许多人是关心农民军的,不过像范文澜,翦伯赞,顾诚那样的学者已经逝去,取而代之的一些清史真可谓万物竞发。

现在的清史中的阶级斗争叙事,其实根本不存在,因为在南明时期,失败的不仅南明小朝廷,还有农民军,以戴逸《简明清史》清朝以反抗明朝民族压迫起步,以清朝统一收尾,吴三桂成了分裂分子。中间一大段农民战争史,其实已经可以完全取消了,到了完全不影响结论的地步了。忠君爱国典范洪承畴,孔有德,施琅,尚可喜这些人物在清史学者笔下出现,引起明史学者反感,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这种反感最终扩散到普通人中,一些清史学者也功不可没。

南明史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有趣就有趣在,无论怎么长篇大论,最终都会将视角锁定,在清,在明,在农民军,学者到了这一阶段往往体现的是其民族立场,和唯物史观基本告别了,大一统史观或者民族史观才是顶流。

user avatar










user avatar

4月3日更新,见回答最后一段。

---

这个问题问得好,平日最爱来诡辩的清粉除了污蔑皇汉是汉独,没有一个正面回答这个命题在不在,对不对。

大家发现和批判“满克思”史观。这种史观简洁表达是“历史上,只有清朝是中国,你们要懂得感恩。”就我发现这种观念来自学界,自谭其骧的“版图中国论”即《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发表开始的。已经历经40年之久了,由学界扩散到媒体和文艺圈,蔓延到社会后变得更极端,在网上爆发激烈争论数十年。

学界之中阐发“满克思”史观,以清史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最为给力。清史学人平常也讲唯物史观,但言不由衷,清史学人的虚伪、幌子、不讲逻辑典型体现在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态度和对满清征服(他们说的“统一”)的态度上,他们的落脚点最终落在歌颂满清的这种“大统一”,进而还歌颂各类汉奸的功绩。价值取向明显出现了“双标”,“变标”。这一切的理由是建立在伪命题之上的,即清史学人依据“版图中国论”而发明的“清朝奠定中国版图”,于是乎屠城、圈地、剃发变服、投充、迁界都成为“历史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唯物史观,人民史观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上去了。

学界这种观念思潮对民族界有重大影响,最典型最极端的是这份《保护满族文化宣言》,在2016年9月27日,“京津冀”起源地文化万里行走进宽城暨中国满族文化节开幕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局长王平宣读《保护满族文化宣言》。《保护满族文化宣言》宣称:“满族源起凡6800余年,…… 满族文化于中华文化之滋养,为诸文化之最近、博、切。”

炎黄才5000年,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看来不对了,炎黄子孙还得认满族为祖先。既然“满族文化于中华文化之滋养,为诸文化之最近、博、切。”这篇宣言明显把满族文化取代了汉文化的正溯。有意思的是“……”,这篇宣言到底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容,对外还不公布。宣读宣言的会场,大幅标语“中国起源地 中国满族……”。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早就该得到重视。这些学界民族界名人到底在搞什么名堂?而某些人整日拿着“报刊文章”、“伟人言教材言”祭出“政治正确”是不是来狐假虎威的?是不是偷梁换柱是来宣传“满克思”的?不能回避。不能不表态。

我一直致力于批判清史学的荒谬论题“清朝奠定中国版图”。对他们搞的“清史工程”提出批评。

我新写了一篇回答,阐明这种“史观”的来源,这是从院校的专家学者来的,但绝非是什么“唯物史观”,而是“皇帝史观”、是某些学者对历史对民族对国家毫无敬畏,弄出的歪理邪说。这类歪理邪说的起源在他们首先从篡改“关键词”入手、如“中国”、“中华民族”,以偷梁换柱的方式来扭转“观念”。

相关文章:

元元:通史观的缺失使得清史学根基错位,渐渐内外交困

元元:谈谈清朝对当代中国的“法理”

批判谭其骧的“版图中国论”见

史学中人擅改词语内涵不讲逻辑丧失唯物史观的风气从何时起?

“保护满族文化宣言”

4月3日更新:

在“什么是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这个话题下,清粉又来骂了,骂“皇汉就是汉独”。之前,我就指出“元清是不是中国”总成为网络热议,这种热议不正常,因为总是清粉挑起来的。

他们在批判中以批判“元清非中国”为名,表达的却是“只有清朝是中国”,但这层意思他们从来不明明白白地喊出来,而是用设靶子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话中有话,引出一整套叙事。为什么只有清朝是中国?按他们的道理是“只有民族共和的中国才是中国,只有清朝才实现了。”

这些人热议这类话题,目的就明确了,就是来宣传“民族共和”来的。这持续了十年乃至数十年了。因为批判“元清非中国”在各网站报刊都是“冠冕堂皇、义正辞严”的,所以,他们一直能把持舆论口来宣传。他们还能得寸进尺还得出“皇汉是汉独”这种奇怪的观点,持续他们的深入进展。

这一切能成立,是在“中国”、“中华民族”这些基本词被篡改的前提下才实现的。我这些年来一直针锋相对,批判他们散布的“版图中国论”,“清朝奠定中国版图”之类的歪理邪说。我这篇文章“元元:致学界:解读“中华民族”宜以国歌为根本,多元要以一体为根本,基本词不可嬗变是致命的,从根本上扭转几十年来的歪理邪说。

所有的“元清非中国”的批判,无一例外都导向“民族共和”,而几乎所有的公知、弯弯特、民运、洋狗都鼓吹“民族共和”,而所有的“皇汉”都坚决反对民族共和,到底谁好谁坏,污蔑也好,谣言也好,唯有这才是试金石,谁也藏不住。

总是要揭盖子的,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群众觉悟了。

user avatar

我们以奥斯曼帝国作为例子就明白了。

那么这套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基本就相当于:奥斯曼帝国经历了几百年的统一与盛世之后被西方列强不断入侵而衰弱,并与西方入侵者斗争,保家卫国——那么问题来了,保家卫国?保哪里?

保希腊?保罗马尼亚?保保加利亚?保塞尔维亚?

还是保埃及?保利比亚?保汉志?保叙利亚?保伊拉克?保亚美尼亚?

听听这都算人话吗?这就完全取决是站在土耳其人看问题,还是站在阿拉伯人、欧洲人、高加索人的角度看问题了。所以话又说回来:

大清国绝对不是什么该站在道义高度的“弱小的、被侵略”的国家。反而应该也被归类到“帝国主义”的分类上,像图博、西域、汉地之类,都是被其武力征服或武力干涉介入的地区。像朝鲜越南等,则是主要在武力威慑下臣服的附庸,特别是朝鲜。只是近代以来被西方敲打,特别是日本的挑战引起的连锁反应而逐渐衰弱,而这应该属于强权争霸的性质而不是什么弱小国家反抗帝国列强。

就拿甲午战争来说,受这套所谓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的影响,很多国人就认为日本是侵略者,大清国、朝鲜是被侵略的,以及占据道德高地的弱小国家,这完全属于是被塑造的不真实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两者无非是强权争霸,就算大清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么按照大清国的计划与预想:朝鲜会被设省,巩固大清版图的这一角;日本人则可能会遭到准葛尔式的惩戒。

话又说到土耳其,那么土耳其人的正确史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显然应该是:

在奥斯曼帝国遭到西方的争霸挑战与被征服地域的反抗与西方思想影响传播之际与和其经济的相对恢复发展下之际,与奥斯曼统治者相对而言较近的,或者是基本盘下的乡绅地主贵族们逐渐萌发并由资产阶级发展成了土耳其民族主义意识,并试图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宣扬这种民族主义的同时去主导奥斯曼帝国并维持帝国—但失败,幸运的是还有凯末尔带领他们保住了小亚细亚与君士坦丁堡。

那么阿拉伯人们、高加索人们、欧洲人们,怎么能信土耳其人这套呢?那显然应该是尽力去争取独立,哪怕是和西方列强合作,适当出卖自己的利益而去争夺独立也是无所谓的。

那么中国的阿拉伯人、欧洲人,高加索人显然应该对于那套满洲式中华国族史观嗤之以鼻。而这套满洲式中华国族史观真的是为了保卫中国的土耳其人的利益吗?显然不是。

这一套满洲式中华国族史观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先探讨其性质而言,显然,其也属于一种民族主义史观,属于现代主义,即现代理论构建主义的范式。而民族主义现代主义的内容就是:为了特殊的政治目的就行构建,因此会扭曲甚至直接篡改历史,特点自然就是善于理论构建但历史阐述较弱,很容易被看破戳破。那这套满洲式中华国族史观是为了什么特殊的政治目的进行构建的呢?

第一是为了国家的统一;

第二是为了民族的团结;

第三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

听起来挺好的不是吗?但这都不是根本。

根本目的,这种政治民族自然根本都是为了国家统治集团的统治。那么在这里,就是为了维护某不可名状之集团的统治。那么这不可名状之集团,是民族主义的吗?这个不可名状之集团、是公开反对民族主义的,是要消弭民族主义、民族意识的。那么显然这套满洲式中华国族史观——民族主义史观,即是民族主义史观,也不是民族主义史观,因为根据某不可名状之集团之性质,他们构建这套满洲式中华国族史观的根本特殊政治目的,是要消弭民族主义,实现某不可名状之主义。

更是需要说明的是,该不可明状之集团所要消弭的,不仅仅是其统治范围内占绝大多的人口的中国的阿拉伯人们的民族主义,而是消弭所有人的民族主义。中国的欧洲人、高加索人自然在内,甚至连中国的土耳其人也不会放过。

最后再补充一点,其史观简直是虚伪伪造至极的。其宣扬民族团结,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度贬持中国的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实际上,连同该不可明状集团在内的三个左翼集团,是干了自近代以来所有中国的阿拉伯人民族主义者想干干不成或转而妥协的事:大规模肉体消灭、以现代化的名义毁灭文化。而另外两个左翼集团,一个叫蒙古人民党,一个是蓝月亮民族军。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该不可明状集团为了宣扬其主义,稳定统治是可以采取一切民族主义叙事的,虽然本质都不是民族主义。只要对他们有利,他们可以煽动对某族的仇恨,就像是“使波斯人人仇恨阿拉伯人,使阿拉伯人仇恨西方人”是其不可明状祖宗集团国际之政策;只要对他们有利,他们又可以宣扬阿拉伯人历史上阿拉伯人对波斯人有罪,要补偿波斯人甚至去补偿贝都因人乃至埃塞俄比亚人的所谓“团结”的论调。因为民族主义对于该不可明状之集团来说,根本不是什么“神圣了,根本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无可奈何的手段”,是最后要消弭的。

如此而已。

user avatar

大概意思就是,你下次吃野猪和野猪皮的时候,咱两就不是同胞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洲式中华国族唯物史观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概念,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满洲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视角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进行解读和建构。理解这个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首先,我们必须回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它认为: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满洲武士下摆前面两片东西,很可能是指战袍(甲胄)上的“围裳”或者“燕尾”。这在满洲及其他一些东北亚民族的传统军事服饰中相当常见,具体称呼和形制会因时代和具体民族而略有不同,但功能上大体相似。让我为您详细解读一下,尽量让您感受到历史的鲜活:它们很可能叫做“围裳”或“燕尾”: 围裳(W.............
  • 回答
    “东北幽辽奴是满族故(发祥)地”这句话,很可能是一种带有地域歧视和民族偏见的说法,其具体起源时间难以考证,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化称谓,而非正式的学术观点或历史记述。关于这句话的可能起源和流传:这种说法最有可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出现并流传: 历史上民族冲突和身份认同的时期:.............
  • 回答
    分享一些“满是遗憾”的文案,希望你能从中找到共鸣:关于错过的机会和人:1. “那天明明有机会跟你说出口,但我却说了句‘再见’,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次见’。” 这句文案很直观地描绘了那种咫尺天涯的遗憾。明明近在咫尺的机会,却因为一时的退缩、胆怯,或者一句简单的告别,就失去了可能无限延续的故.............
  • 回答
    人间烟火,四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它藏在清晨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那声音带着刚出炉的馒头的香气,还有刚从地里拔出来的青菜上沾染的泥土气息。每个摊贩脸上,都是被岁月雕刻出的皱纹,和那抹笑起来眼角弯弯的暖意,那是对生活最朴实的追求。它也在中午街边小馆里,那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红烧肉.............
  • 回答
    “满眼都是一个人”,这句话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的。它是一种极致的、深刻的、甚至是有点偏执的情感状态,形容一个人在看东西、思考问题、甚至在做梦的时候,脑子里、心里、眼睛里,都只剩下那一个特定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想象一下,你走在热闹的街头,身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你的目光,就像被一束看不见的.............
  • 回答
    是的,蒙古语中有不少来自满语的借词。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交流以及满族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和影响。满语作为清朝的官方语言,对当时的蒙古语产生了不小的渗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蒙古语中来自满语的借词,并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历史背景与借词产生的根源 清朝时期(16441912):.............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对这段满文感兴趣,我很乐意为您提供详细的解读,并尽量避免让答案显得生硬或像机器生成的。请您将您想要我解读的满文提供给我。在您提供满文之前,我可以先和您聊聊关于满文的一些情况,这样您在看到我的解读时,也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关于满文,有几个关键点需要了解:1. 书写系统: 满文是一种拼音.............
  • 回答
    当我的世界只剩下无边无际的黑暗,如同被巨大的海浪吞没,几乎窒息的时候,是什么将我从那深渊中拽了出来?这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奇迹,而是一点点,被无数细微的光芒一点点照亮的过程,而那些光芒,最终汇聚成我所寻觅的救赎。在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被困在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里,四周是冰冷、坚硬的墙壁,看不到一丝.............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铜钱背面的满文的问题。要准确识别一枚铜钱背面的满文,我需要您提供一枚清晰、高分辨率的铜钱背面图片。为什么需要图片?铜钱背面的满文,特别是清朝时期的铜钱,通常会包含以下几种信息:1. 年号: 这是最重要的信息,直接表明了这枚铜钱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铸造的。不同的年号,其满文.............
  • 回答
    哥们,你说这币圈合同的事儿,还有那永续合约,挺有意思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就像跟老铁们唠嗑一样,别整那些生硬的AI腔调。先说这“合约”是怎么回事儿简单点说,币圈的合约,其实就是一种未来交易的约定。你跟别人约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以某个价格,买入或者卖出一定数量的加密货币。这玩意儿有点.............
  • 回答
    .......
  • 回答
    满族血统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大家的看法也挺多元化的。不像一个简单的是非题,里面牵扯了不少历史、文化,甚至还有一些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要说大家的看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历史角度。 很多人对满族血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清朝那段历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存在了将.............
  • 回答
    “满遗”这个词,在网络上和一些讨论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太高,但只要一出现,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些比较激烈的情绪和争议。理解这个词,我们需要从它的构成和它所指向的群体、行为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来分析。词源解析:“满遗”顾名思义,就是“满族遗民”的缩略。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点贬低和戏谑的色彩,主要用来指代那些仍.............
  • 回答
    “满汉一家”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温情脉脉的,好像满族人和汉族人那时候就跟亲兄弟一样,融融洽洽,和睦共处。但说实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理想化。它更多的是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有意为之的一种宣传口号,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运作。“满汉一家”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满汉一家”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如果能在家舒舒服服地办公,啥玩意儿最重要。 这可不是随便网上搜搜就能凑出来的答案,我琢磨这事儿琢磨了老长时间了。首先,最最最关键的,那必须是稳定到让你安心的网! 别跟我扯什么“差不多就行”,那是要命的。你想想看,你正跟客户唾沫横飞地谈着大生意,突然“叮咚”一声,掉线了? 你当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系统性地去洗白满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动机,而是错综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洗白”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通常指通过某种方式,淡化、掩盖或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塑造一个更积极、更正面的形象。当应用于满清时.............
  • 回答
    说起来,我买过的电器里,最不后悔的,要数我那台用了好几年的空气炸锅了。你说这东西,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圈里各种晒图,各种“健康无油”,我也就跟着凑了热闹。结果没想到,它真的成了我厨房里的得力干将,而且越用越觉得离不开它。最满意的地方嘛,大概是它那份“偷懒的满足感”和“口味的惊喜感”吧。先说这“偷懒的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