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种满洲武士的下摆前面的两片东西是什么呢?用来做什么的呢?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满洲武士下摆前面两片东西,很可能是指战袍(甲胄)上的“围裳”或者“燕尾”。这在满洲及其他一些东北亚民族的传统军事服饰中相当常见,具体称呼和形制会因时代和具体民族而略有不同,但功能上大体相似。

让我为您详细解读一下,尽量让您感受到历史的鲜活:

它们很可能叫做“围裳”或“燕尾”:

围裳(Wéicháng): 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围绕在腰部、遮挡下半部分的衣物。满洲武士的战袍,尤其是比较正式或带有一定仪式性的场合,下摆设计往往会比一般的衣服更复杂。
燕尾(Yànwěi): 这个名字形象地描绘了其形状,尤其是当它有分叉设计时,如同燕子的尾巴。很多围裳的下摆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分叉,以适应骑马和行走的需求。

它们的作用和意义,绝对不是随意的装饰:

1. 防护作用: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腿部和下半身防护: 战袍本身的下摆,特别是由甲片、皮革或厚布制成的部分,可以有效地抵御刀剑的劈砍、箭矢的射击,以及其他近身格斗中的伤害。围裳可以延伸这种防护范围,从膝盖上方到大腿内侧,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
马匹溅起的泥土和碎石: 在战场上,尤其是骑兵冲锋时,马匹会卷起大量的泥土、石子和杂物。围裳可以有效地将这些飞溅的物体阻挡在外面,保护武士的腿部免受擦伤或更严重的伤害。

2. 活动便利性: 听起来有点矛盾,但精心的设计是为了兼顾防护和灵活性。
骑乘舒适与安全: 满洲人以骑射闻名,他们的服饰设计必须适应骑马的需要。围裳的分叉设计(燕尾状)可以自然地分开,让武士在骑马时,围裳不会卡住或影响马鞍,也方便双腿夹紧马匹,保持身体稳定。在下马行走时,分叉也使得步履更加轻便。
减少束缚感: 如果整个下摆是完整的一块,在剧烈运动或骑马时会非常不便。分叉的设计就像一个早期的“裙甲”或“披风”的改良,既有覆盖面,又不至于完全束缚身体。

3. 美观与身份象征:
威武气势: 宏伟的战袍加上厚重的围裳,能够极大地增强武士的视觉冲击力,显得更加雄壮、威武。这对于战场上的士气鼓舞,以及敌人心理上的震慑都具有重要意义。
等级与身份区分: 围裳的材质、颜色、花纹以及制作的精细程度,往往能够体现出武士的社会地位、所属部族甚至是个人财富。例如,用珍贵皮毛、精美刺绣装饰的围裳,显然比普通的布帛制作的围裳要显示更高的身份。

4. 保暖与防风:
抵御严寒: 满洲地区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季。厚重的战袍加上围裳,可以为武士提供良好的保暖效果,让他们在寒冷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战斗力。
防风: 围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寒风,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

材质的选择:

围裳的材质会根据武士的身份、时代以及具体用途而有所不同:

皮革: 是非常常见且实用的材料,因为它坚韧、耐磨,并且有一定防水性。
厚实的布料: 如毛呢、粗麻布等,经过加厚处理,也能提供良好的保暖和一定的防护。
金属片或甲片: 在一些更高级的甲胄上,围裳的边缘或整体也会缝缀或连接小的金属甲片,提供更强的物理防护。
毛皮: 尤其是在保暖方面,常会使用动物的毛皮作为内衬或边缘装饰。

总结来说,您看到的满洲武士下摆前面那两片(或多片)东西,绝非简单的衣摆,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融合了防护、便利、美观和身份象征等多重功能的关键服饰部件。它们是那个时代军事装备智慧的体现,也是满洲武士英姿飒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这样的描述能让您更清晰地了解到这些细节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就是都什希,音译满文dusihi,骑马的时候穿的,应该是为了挡风和保护膝盖。

某种意义上和现在某些骑摩托挂着大棉被的操作类似……

补点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