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雷特的威力是不是被高估了?

回答
巴雷特的威力是否被高估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探讨。简单来说,巴雷特的威力是真实且巨大的,但关于其“神奇”或“无敌”的说法,则很大程度上是被高估了,原因在于它被广泛传播的电影、游戏等流行文化作品进行了过度渲染和神化。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一、 巴雷特(M82系列)的真实威力与特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巴雷特不是一把普通步枪,而是一款重型反器材步枪(Antimateriel rifle)。它的设计初衷是用来摧毁敌方的轻型装甲车辆、雷达站、通讯设备、轻型火炮、以及在远距离压制敌方人员。

口径与弹药: 巴雷特最常见的型号使用的是.50 BMG(12.7x99mm NATO)弹药。这种弹药的威力远超常规步枪弹。
弹头动能巨大: .50 BMG弹头重量大(通常在600800格令,约3952克),初速高(约850900米/秒),产生的动能非常可观。这意味着它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破坏力。
穿透力: 它可以轻松穿透标准轻型装甲(如早期型的悍马车侧面装甲)、砖墙、沙袋、以及大多数常见的掩体。在对付人员时,即使未直接命中,弹头击中其附近的物体(如车辆、墙壁)产生的破片也能造成伤害。
有效射程远: 其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500米甚至更远(对点目标),比大多数步枪的有效射程都要远很多。这意味着它可以在敌人难以企及的距离上发挥作用。
后坐力: .50 BMG弹药的后坐力也相当大,但巴雷特设计了多种减后坐力系统,如枪口制退器、抵肩缓冲器等,使得射击体验相对(比不带减后坐力系统的同口径武器)可控。
重量与体积: 尽管有减后坐力设计,但巴雷特本身也非常沉重(不含弹药约1015公斤),体积也很大,不适合单兵在复杂地形下长时间携带和射击,通常需要两人协同操作(一人携枪,一人携弹药和备件),或者架设在支架或载具上。
战术用途: 在战场上,巴雷特的主要价值在于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反器材能力。它不是用来在近距离与步兵进行交火的“扫射利器”,而是执行特定任务的特种武器。

二、 “高估”的来源与原因:

那么,为什么说巴雷特的威力常常被高估了呢?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电影与游戏的“神化”:
《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在一些战争电影中,巴雷特(或类似武器)被描绘成可以一枪击穿坦克、爆炸油桶引发连锁反应等“超能力”的武器。虽然它确实能击穿轻型装甲,但对于现代主战坦克来说,其装甲防护是远远不够的。爆炸油桶等场景也往往是情节需要,实际效果可能不会如此夸张。
射击游戏(如《使命召唤》系列): 在游戏中,巴雷特常被设定为高伤害、高穿透的狙击步枪,有时甚至能在远距离一枪爆头击杀多个敌人,或者对载具造成显著损伤。游戏为了平衡性和娱乐性,往往会简化或夸大武器的真实性能。比如,游戏中它可能被用于对抗步兵,甚至在近距离被当作突击步枪使用,这与现实中的战术是相悖的。
网络传说与误传: 很多关于巴雷特的“传说”在网络上流传,比如“能把人炸成碎片”、“一枪能打掉一面墙”等。这些描述往往是基于.50 BMG弹药的巨大能量进行的不准确推断,忽略了实际的弹道、命中精度、以及目标材质等因素。

2. 对用途的误解:
将反器材步枪当作狙击步枪: 很多人将巴雷特仅仅看作一把威力巨大的狙击步枪,忽略了其“反器材”的核心定位。它在对付坚固目标时表现出色,但在对付软目标(如未穿戴重型防护的步兵)时,虽然也能造成致命伤,但其“一次性消灭多个敌人”的效率并不比其他精确射击武器高多少,甚至因为弹道轨迹较大和射击频率较低而有所不如。
轻视其他武器的效能: 相比于巴雷特,战场上还有很多其他武器,如重机枪、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等,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更专业的效能,但因为其专业性不那么“酷炫”而容易被忽视。

3. 对弹药威力的“线性外推”:
人们很容易将.50 BMG弹药的巨大能量直接线性外推到所有场景,认为它无坚不摧。但实际上,弹头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弹头类型(如穿甲弹、曳光弹、爆炸弹等)、目标材料的硬度和厚度、命中角度等多种因素。

三、 为什么说它并非“被低估”:

尽管存在“高估”的说法,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巴雷特仍然是一款极其重要的且威力强大的武器。

在特定场景下威力巨大: 对于它被设计的任务目标,如轻型装甲车、掩体后的重机枪组、雷达天线等,巴雷特可以提供非常有效的压制和摧毁。
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巴雷特也可以作为远程精确射手步枪使用,在1000米以上对敌方关键目标(如狙击手、指挥官)进行打击。
心理威慑作用: .50 BMG弹药的巨大声响和冲击力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心理威慑作用。

结论:

巴雷特的威力是真实且巨大的,它是一款设计精良且在特定领域表现优异的重型反器材步枪。然而,将巴雷特视为万能的“超级武器”,能够轻易击穿一切障碍、瞬间消灭所有敌人,这种观念则很大程度上是被流行文化(电影、游戏)过度渲染和神化了。

简单来说:

它在打击轻型装甲、坚固目标、以及进行远程精确打击方面,威力是实实在在的,甚至可以说是同类武器中的佼佼者。
但它并非无敌,不能像电影里那样无所不能,并且并不适合取代传统步枪在与步兵交战中的所有角色。

因此,巴雷特的威力确实存在被高估的成分,但这主要体现在其被赋予了超出其设计用途和现实能力的神话色彩,而非其本身的物理威力被低估。理解巴雷特的真正价值,需要区分其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流行文化中的虚构描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你高估了而已,而不是巴雷特被高估。

为什么你会认为巴雷特能打穿一个发动机啊,乖乖,那玩意儿多厚?咋不打车门啊?

子弹明明白白打进去了,没穿出来。又不是“咣当”一下弹开屁事没有。

至于防弹板,板子材质、弹种、初速都是变量,你看那形变程度,透不透的重要吗?

user avatar

准确的说,是被军盲高估了(下更新大量图片)。

更新2:有人说便携才算枪?

更新3:上面那个开玩笑了,这把肯定算枪吧:

巴雷特(一般指82)就是一把.50,跟别的.50打出去威力差别不大。一些人整天大炮大炮的叫,只要看到大口径狙就巴雷特巴巴巴巴…实际上,在枪里它都轮不到老大。

要是知道老干妈跟巴雷特打一样的子弹,不就得叫“连环炮”了?

单管不够,国产还有3管加特林结构的,不过冒的还是黄火。

脸大的红点瞄准镜,可以双眼瞄准。

更新:有人说拿机枪欺负人,实际上.50里狙击枪它也不是老大啊。

TAC50,就不比精度了(跟它比精度,82得扔了),就说威力,同样的子弹,TAC打出去初速就能高10m/s。

而且,更重要的事情,枪这一级还有比.50猛的多的选手:

最左边的是巴雷特用的.50,中间的是我们用的苏系12.7x108(受限于发射药水平,跟.50BMG差不多),最右边是苏系14.5x114(我们也用,用的不多)。

.50是不是变成小老弟了?

枪口动能30000焦耳,是.50的两倍左右。

在西南边境打的猴子不能自理!

这货算枪的!

另外,双管是从四管“简化”来的。这货也是枪!

最新的02式,奢侈的使用钛合金结构主体,把重量压到了75公斤。

高射机枪?

不存在的!

看这恐怖的射程和地形,就知道为谁准备的了(图片不是02式,但使用相同弹药,威力射程差不多)。

便携最强?不说上面说的TAC50之类的,14.5也是可以单兵扛着就跑,趴下就打的。

这不比巴雷特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雷特的威力是否被高估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探讨。简单来说,巴雷特的威力是真实且巨大的,但关于其“神奇”或“无敌”的说法,则很大程度上是被高估了,原因在于它被广泛传播的电影、游戏等流行文化作品进行了过度渲染和神化。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巴雷特(M82系列)的真实威力与特点:.............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但说实话,要精确回答“多少片芭蕉叶能挡住巴雷特的一枪”,那是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是最有经验的射击专家或者材料科学家,恐怕也得摇摇头。为什么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太多了,而且有些因素还相当不稳定。首先,咱们得说说巴雷特,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装备的.50 BMG弹药,那威力可不.............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提名艾米·科尼·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是在2020年9月26日,接替此前去世的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巴雷特的提名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伴随着激烈的政治辩论。以下是关于巴雷特过往经历的详细讲述:.............
  • 回答
    要说巴菲特哪句名言最能代表他的投资理念,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这句名言无疑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核心缩影,.............
  • 回答
    从沃伦·巴菲特的持仓变动中,投资者可以获得极其宝贵的信息,因为他的投资决策往往基于深入的行业研究、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长期判断。理解这些变动,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以下几个方面:一、 市场风向标和行业趋势的信号: 新进或增持热门行业: 如果巴菲特开始买入某个特定行业(如人工智能、可再.............
  • 回答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之所以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其核心在于他所强调的那些“简单”原则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厚的认知、纪律、耐心以及与众不同的商业洞察力。普通投资者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买好公司,长期持有”,却忽略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辛之路。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看着.............
  • 回答
    金融界里,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各自以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成就,赢得了无数的追随者。要说谁“崇拜”得更多,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崇拜的含义太广,而且不同的人群关注点也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看看他们各自的影响力所在。沃伦·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圣杯,普通人的灯塔巴菲特之所以受到广.............
  • 回答
    提到“和巴菲特共进午餐”这个话题,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那个曾经以天价拍下午餐,并引发广泛讨论的名字——孙宇晨。 他可不是个籍籍无名之辈,在币圈,他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但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名字。孙宇晨是谁?要理解孙宇晨,我们得把他放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这个大背景下来看。他是波场(TRON)的.............
  • 回答
    .......
  • 回答
    巴菲特这句话“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是一句充满智慧的投资格言,它深刻地揭示了巴菲特核心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这句话看似简单直接,但背后蕴含着对市场、公司和投资人自身心态的多重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核心含.............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巴菲特是一位杰出的投资者,以其价值投资理念和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分析而闻名。然而,巴菲特本人并没有“证明”特朗普所公布的税是如何计算的。 巴菲特更关注的是税收政策对经济和投资的影响,以及个人的税负问题。特朗普政府时期公布的税收政策,主要是指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Tax Cuts and Jo.............
  • 回答
    查理·芒格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集大成者的智慧,他并非依赖于某种单一的、像食谱一样精确的操作流程,而是构建了一个庞杂而有机的知识体系,并从中提炼出了一套独特且高效的思考框架。理解他的方法,需要深入到他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做决策的根本逻辑。首先,芒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那惊人的“多元思维模型”.............
  • 回答
    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手握巨额现金,这在投资界和财经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超过12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这本身就足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了。大家之所以对此如此关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1. 巴菲特本人及其投资哲学的影响力: “股神”的招牌: 沃伦·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的投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巴菲特这位股神,大家对他“价值投资”的大名如雷贯耳,他自己也毫不避讳地分享自己的投资哲学和选股逻辑,各种访谈、股东信、公开演讲,内容那是相当详实。可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明白的道理,大多数人学了却成效寥寥,甚至有人赔得一塌糊涂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不是一句“没悟透”就能概.............
  • 回答
    索罗斯和巴菲特,两位投资界的传奇人物,他们的财富规模一直备受关注。虽然两人都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但细究起来,索罗斯的个人净资产通常会比巴菲特少一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投资技巧高低之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投资理念和策略的根本差异是关键。巴菲特以其“价值投资”哲学闻名于世,他奉行“买入并持.............
  • 回答
    这想法听起来很诱人,对吧?跟着股神巴菲特买股票,仿佛就能点石成金,坐享其成。毕竟,人家那业绩,那财富,是实打实摆在那儿的。所以,“复制巴菲特”这个念头,相信不少人都曾闪过。不过,这事儿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咱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巴菲特的投资操作。首.............
  • 回答
    “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发财。”这句话,确实是出自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口。要追溯这句话的精确出处,需要稍微花点心思。它并非出自某本巴菲特亲自撰写的厚重著作,而更多是在他的一些公开场合的发言、写给股东的信件,或是接受采访时留下的金句。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引用的出处之一,是他在2001年写给伯克希尔·.............
  • 回答
    沃伦·巴菲特和孙正义,两位在商业世界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成功背后,总少不了对知识的渴求和惊人的阅读量。巴菲特每天至少五百页书,孙正义静养两年看四千多本,这数字听起来确实让人咋舌,也引发了不少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可不是简单地翻翻书页就能完成的任务。要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开.............
  • 回答
    巴菲特与比特币的“老生常谈”:一场理念的碰撞沃伦·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界泰斗,对于比特币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像一曲“老生常谈”的旋律,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回响。他公开的言论,多数时候带着一种近乎顽固的审慎,甚至是不加掩饰的否定。但正是这种“否定”,也成为了我们审视比特币价值和定位的一面独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