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是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经历,那真是一段刻骨铭心、五味杂陈的岁月。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形容,我会选择“挑战”、“认知”、“孤独”和“成长”。

初到日本:文化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首先,踏上日本的土地,尤其是在那严苛的军事院校,最初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们来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思想,以图报效国家。但现实很快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语言是第一道门槛。虽然我们来之前都经过了基础日语的学习,但军校里的日语,尤其是那些军用术语、长官的命令,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速度快、口音重,听起来就像一种全新的语言。一开始,我常常听得一知半解,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甚至闹出很多笑话。这种沟通上的障碍,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难以融入。

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同样明显。日本的饮食,对习惯了中国菜的我们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那清淡、精致到有些“素净”的口味,与我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惯截然不同。还有他们的宿舍,那种极致的整洁和有序,床铺要叠得像豆腐块一样,个人物品摆放都有严格的规定,稍微一点乱就会被严厉批评。这与我们之前习惯的相对宽松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严格到近乎残酷的训练:身心的双重考验

然而,最主要的挑战还是来自军事训练本身。陆军士官学校的训练强度,用“残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天都是从黎明前就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体能训练是家常便饭,长跑、负重行军、格斗、摔跤……几乎所有项目都要求做到极致。

我们被推到体能的极限,肌肉酸痛、汗水浸透衣衫是常态。有时候,明明感觉身体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教官的命令依然响亮,你只能咬牙坚持。心理上的压力也同样巨大。任何一丝懈怠、任何一个失误,都会招来严厉的呵斥,甚至体罚。教官们对待学员,尤其是外国学员,很多时候是毫不留情的。他们要的是绝对的服从和严明的纪律,而我们,则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

我记得有一次,在进行一项复杂的技术操作时,我因为紧张出现了失误,被教官当众严厉批评,罚我重新做十遍。那种被所有人盯着,被指责为“无能”、“笨拙”的感觉,非常难受。但也就是在那一次次的失败和批评中,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以及如何通过反复练习来熟练掌握技能。

与日本学员的相处:理解与隔阂并存

与日本学员的相处,也是我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从小就接受军事教育的熏陶,对于军校的规矩和生活方式更为熟悉。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语言或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一些隔阂。他们对我们的某些习惯感到不解,我们对他们的某些想法也难以理解。

比如,他们对于“忠诚”和“荣誉”的理解,有时候会显得非常“绝对”,我们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圆滑和变通也是一种智慧。再比如,他们对于日本历史的解读,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战争时期,与我们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让我们感到一些不适,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历史的讨论,虽然这些讨论往往因为语言和立场的原因,很难真正达成一致。

但同时,我们之间也存在着真诚的友谊。在共同经历严酷训练的时候,大家都是战友,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在海外的艰苦环境中,国籍的界限会变得模糊。我们会在训练结束后一起分享零食,互相帮助纠正错误,甚至在熄灯后,挤在宿舍里,用磕磕巴巴的日语和中文,聊聊家乡,聊聊未来。这些时刻,让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中国人,更是正在经历同样磨砺的“士官生”。

孤独与思乡:最深的体会

然而,无论有多少人陪伴,身处异国他乡,尤其是在一个与自身文化背景差异如此巨大的环境中,孤独感总是如影随形。想家的时候,看着其他日本学员可以轻松地与家人通信,而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方式联系,那种思念之情更是被无限放大。

在军校里,情感的宣泄是被严格压抑的。我们被要求成为冷静、理性的军人,但内心深处,我们依然是血肉之躯,有情感,有脆弱。有时候,一个人坐在宿舍的角落,看着窗外熟悉的月亮,会忍不住掉眼泪。这些眼泪,是对家人的思念,是对故乡的眷恋,也是对自己所承受的压力的释放。

成长的蜕变:从学员到军人的转变

尽管过程异常艰难,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经历,无疑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蜕变。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挑战自己的极限,如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何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我学到了精湛的军事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个集体中的一员,如何承担责任,如何与他人协作。

我曾经对很多事情抱有理想化的看法,但这里的现实训练,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军事的真正意义。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国家,以及我在其中应尽的责任。

离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时候,我带着一身的伤痕,但也带着一颗更加成熟、更加坚定的心。那段经历,塑造了我,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一段光鲜亮丽的旅程,而是一段在泥泞中摸爬滚打,在烈火中淬炼自我的过程。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身体的力量,更在于内心的坚韧和对使命的执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已有的答案,决定还是接受抛砖,对所涉及之问题稍微谈几句:

一、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日本旧学制中,有所谓“一高、三高、海兵、陆士”的说法。这些是相提并论的顶尖学校。

“一高”指的是位于东京的第一高等学校;“三高”指的是位于京都的第三高等学校;“海兵”指的是位于广岛的海军兵学校(断句为海军·兵学·校);“陆士”便指的是位于东京的陆军士官学校。一高和三高,分别可以视作东京帝国大学与京都帝国大学的预科(东帝大·京帝大的地位可参考今日中国之清华北大),所以非常难考。海兵和陆士,分别作为日本旧海军与旧陆军主要的军官学校之一,虽然入学考试的难度不如一高·三高,但由于一旦考上则学杂费全免、且有薪水可拿(当时入学军校便入军籍、授军衔,自然也就有薪酬),故而吸引了大量家境贫寒的学生报考,以致入学竞争压力甚至略高于一高·三高。

战前(1935年左右)的日本官立(国公立)学制。红圈处为一高、三高所处位置,海兵、陆士大致相当于此。

陆士入学严格,教学质量高,是日本旧陆军军事主官的主要养成机构(当然,对于旧陆军而言,陆士之上一个层级的“陆军大学校”的学历更重要)。但是说到陆士的留学生,那又是另一码事儿了。

二、陆士的中国(清国)留学生。

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清人对于日本的观感进一步转变。从1898年开始,各省督抚陆续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军事,第一批清国留学生于1900年12月(一说6月)进入陆士就读。头几年,既有清廷官费派遣,亦有各省官费派遣,甚至还有一些自费生。直到1904年,形成禁止自费就读,官费生由国家统一派遣的制度。

自1900年第一期,直到毕业于1938年6月的最后一期,中国(清国)留学生共计29期,约有1,300~1,500余名。将入学但未获毕业的也包括进去,则接近1,800余名。此外,汪伪等伪政权在抗战中亦曾向陆士派遣留学生,但因缺乏具体记载,故未计入中国(清国)留学生总期数与总人数。而伪满则早在建国伊始的1932年便开始向陆士派遣留学生,前后总计约200名。

(由于留学生学制与日本学生不同,所以中国留学生的“几期几期”是独自排的,切莫与陆士日本毕业生的“几期几期”相混淆。)

中国人留学陆士的两大高潮,一为清末至辛亥革命前,一为北伐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为清帝国以及中华民国(不论是北洋还是蒋记)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并造就了陆军兵官学堂(即后来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等一批新式军事院校。但是……从实际所受军事教育质量上而言,中国留学生在陆士所受的教育水平其实并不算多高。这缘于陆士的留学生制度。

网上曾流传“因蒋方震(蒋百里)当年以陆士第一名毕业,故而中日学生从此分开授课,以防中国学生再次压倒日本学生云云”的段子。此类段子似乎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已开始流传,然而,只要稍知陆士学制实情,便能明白此类段子何等无稽。因为早在陆士接受留学生之始,不同的学生便是分别授课的了。

分别授课主要有几个原因——外国留学生入学只需递交申请,无需经过入学考试,以韩国(指延续自李氏朝鲜的大韩帝国,非大韩民国)、中国(清国)、印度、暹罗(泰国)等外国留学生的学力基础与日语水平,明显不适宜与经过严酷考试选拔出的日本学生同堂学习;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年限不定,与日本学生的学年难以配合;有些科目·课程,作为日本本国军事机密,不能传授外国学生等等。因此,除了在偶然相合的情况下共同举行毕业典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典礼仪式之外,陆士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基本不会与日本学生一起,更谈不上“中国留学生抢了日本学生的第一名”之类……

(其实,即便是日本学生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日本学生中还区分了“普通学生”与“皇族·王公族学生”,皇族·王公族学生不参加普通学生的成绩排名。)

三、常凯申与陆士。

中国(清国)留学生赴日学陆军的流程一般如下:

先在成城学校(1903年之前)或东京振武学校(1903年开始)进行“预备教育”。成城学校与振武学校都不是陆士的预科,陆士有自己的预科——即“陆军预科士官学校”(该校前身为“陆军士官学校预科”,更前身为“陆军中央幼年学校本科”,更更前身为“陆军中央幼年学校”)。成城与振武两校中,成城学校虽为私立,却的确可起到一定陆士预科的教育作用;而专门针对清国留学生设立的官立东京振武学校,更大程度上却起着军训与语言教育的作用。

经过15个月~3年左右的预备教育后,中国留学生将以“士官候补生”身份下到日本陆军的基层部队实习6~12个月。实习开始时授予一等兵军衔,经历几次升迁,到实习结束时以军曹(中士)军衔入学陆士。再经1年~2年半左右的学习,以曹长(上士)军衔于陆士毕业。如此镀金完成、回到国内,便是炙手可热的“士官系”军人了。

(日本本国学生于陆士毕业后,需要以“见习士官”的身份回到之前实习的部队再实习半年,获得该部队军官团认可推荐后方能进衔少尉。中国留学生因毕业后往往即脱离日本军籍,故无此步骤。)

蒋介石于1907年7月入学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毕业后、以“士官候补生”身份至驻扎新潟县高田的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师)野炮兵第十九连队(团)实习,结果次年实习尚未结束时,他便私自离日归国参加革命去了。所以他压根儿没进过陆士的门,遑论毕业了。

从蒋留下的文字来看,他倒是从未明确自称“陆士毕业”。但据他人笔下所言,蒋似乎曾几次三番借着“同为陆士毕业”之类的名义与陆士出身的军阀·将领(如孙传芳等人)拉关系套交情(还因此被陆士毕业的军阀嘲笑过),并曾向陆士的中国同学会送钱以示支持。他的“陆士毕业说”可能就是因此而来的。

四、日方对陆士中国留学生的态度。

与评论中这位仁兄的疑惑正相反。留日这件事儿,日方远较中方更积极主动。特别是初时,为了清国能够持续·大量地派遣赴日留学生,日本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来游说与鼓动。缘由细究起来,其实并不复杂。甲午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或者说帝国主义门槛国家),亟需巩固在华攫取的各种利益。因此,培养亲日群体、以期未来对中国能够施以一定的影响与控制,实乃当务之急。而招徕留学生便是最佳手段之一了。

日本官方的此种动机,由矢野文雄(1897~1899年任日本驻清特命全权公使)1898年写给日本外务大臣的信中可见一斑:

“如果将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新人材散布于古老帝国,是为日后树立日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策略。其习武备者,日后不仅将仿效日本兵制,军用器材亦必仰赖日本。清国之军事将成日本化。又因培养理科学生之结果,定将与日本发生密切关系。此系扩张日本工商业于中国的阶梯。至于专攻法政等学生,定以日本为楷模,为中国将来改革之准则。果真如此,不仅中国官民信赖日本之情,将增加二十倍,且可无限量的扩张势力于大陆。”

虽则也有部分日本民间人士,出于这样那样的好意而致力于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教育。可日本官方大力推动中国(清国)赴日留学却是一贯建立在极端功利性的动机之上的。然而,实际来看、即便是在日本政府自认特加优待的陆军留学方面,收效相比预想其实也并不理想。

举个例子:陆士的中国留学生因其官派性质,中国官方会发放各类补助。同时由于留学生入陆士需入日本军籍,因此日方也会发放生活费以及军队章服等配给。在多数留学生看来穿日本军服乃遵循陆军留学制度,本不过“入乡随俗”;在一些出于“反帝救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而来的留学生看来,这更是一种“忍辱负重”。可在陆士的日本教官、学生看来,这却是一种极大的优待、甚至恩赐,中国留学生应当感恩戴德。

平心而论,在中日关系一年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陆士中国留学生得以穿着日军军服而非本国军服进行学习与生活,的确因此得到了不少安全和便利。可这无非是一向以来的制度使然,怎么谈得上“极大的优待、甚至恩赐”呢?何况,陆士方把这种看法露骨地表现出来,除了制造更多隔阂与敌意,难道还能有什莫积极意义么?

此等不智与蛮横,正是日本陆军对中国留学生教育失败的写照。教学上的保守与敷衍,生活中的歧视与挑拨,中国留学生自然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即便是校方以及日本同学所谓的亲善交往,往往也不过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中国留学生的离间,抑或通过日常接触,试图进行国情民情以至军政情报的刺探罢了。

当然日方绝非打一开始便如此行事的,歧视与侮辱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不断膨胀,经济与军事扩张不断升级,以及中日国力差距的不断拉大,而日益变得普遍和露骨起来的。然而,陆士的中国(清国)留学生,想来不会有几个笨人。“隐忍不发”只不过是因留学生从各自的个人目的出发、重视这份学业而已,并非真的成了亲日分子(况且歧视与侮辱到了一定程度,留学生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譬如中国留学生18期于1927年1月愤然退学归国的事件)。而每期留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卖国求荣者,究其根本,也不过是受利益所驱使。总体上,日方的”洗脑“工作,相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是并不怎么成功的。

(比如同样利用庚子赔款施行带有明确目的性的留学教育,美国实际运作的手腕,便比日本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为此日本国会曾多次进行议论试图改进,但几无成效。再比如东京振武学校用来进行日语教学的教材,充斥着”忠君爱国“、”军人精神“那一套日本的皇室中心主义与军国主义相结合的调调。这种教材在清末民初的环境下,针对中国留学生,往往只能起到逆反作用而已。)

日本官方想要对中国留学生表现的态度,与实际留学教育中校方、日本学生、以至一般日本人所表现出的态度,的这种巨大反差,归根结蒂来看,不过是一种必然。官方一方面在日本社会大力鼓吹”膺惩暴支“之类,一方面又要求至少在表面上善待中国留学生,这样矛盾的政策当然是难以施行的。

五、陆军大学校。

唯二由参谋本部所管的军校(另一所为陆军中野学校),考试难度极高。

30岁以下,基层部队服役2年以上的大尉、中尉,在获得直属长官的推荐后,经过初试(笔试)、复试(面试)层层筛选方得以入学。每期新生,多不过50名左右,少则在10名左右。

毕业后在职位获取与军衔晋升上有很大优势。比如非陆大毕业的军官中最终得以跻身将官的比例,大大低于陆大毕业的军官。再比如,各级参谋,各旅团(旅)、师团(师)及以上主官,省部(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主要职位,基本都被陆大毕业生占据。

”陆军大学校毕业徽章“,因容易促使陆大与非陆大出身者的感情对立,而在1936年被废止使用。但由于陆大与非陆大出身者际遇的巨大差别并无改善,所以然并卵……

陆大的军事教育,在战术层面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在战略层面却是相当不咋地的。另外,由于教育目的的模糊,导致陆大到底是偏重培养参谋、还是偏重培养军事主官,一直没有清晰定位,这对陆大的教育成果亦有不利影响。

六、清末民初的赴日海军留学生。

向日本派遣海军留学生始于1905年。

第一批:1905年,5人。

第二批:1906年,70人。

接收前两批(即所谓第1期)清国留学生的学校为东京商船学校。东京商船学校是与陆士·海兵档次差不多的优秀学校,虽与海军有一定联系,但并非军校。日方首先让清国留学生就读该校,是准备将该校作为清国留学生留日学海军的预备学校的。由于清廷对于日本海军学制完全不了解,以及留学生基本不会日语,导致留学生对学习生活普遍不满,因此前两批的多数学生都中途退学草草回国了。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完成留学学业(譬如周志祖,他经东京商船学校、海军水雷学校、外加舰上实习共计留学日本6年)。

第三批:1908年,50人。

第四批:1909年,6人。

这两批则算作赴日海军留学生第2期。第2期的留学流程终于制度化了:到日本后先进入东京商船学校。4年半后毕业,航海科学生入海军水雷学校学半年水雷(日语中的“水雷”=汉语中的“鱼雷”),机关科(此处的“机关”指船舶轮机)学生入海军工机学校学半年机械,然后两科学生还要到海军炮术学校接受基础步兵训练,最后登舰进行6个月的舰上实习,方完成学业。然而,这一期学生由于辛亥革命归国而中断学业,真正得以学成的只有1914年返回日本继续留学的25人。

这两期之后,中方虽然偶尔还会派遣赴日海军留学生,但相比1905~1909年那些,批次不再频繁、规模也甚小:

比如1918年,北洋政府派遣8名留学生赴日本海军大学校深造。

再比如1930年,中华民国海军部派遣4名留学生赴日学鱼雷,4名留学生赴日学海军军需。

七、海军大学校与陆军大学校中国留学生相关。

@田岛川恨外来词 君指正(打脸),更正如下,内容多整理自他的指正(打脸):

日本旧海军教育体系里相对更重要的四所学校——海军兵学校、海军机关学校、海军经理学校、海军大学校中,只有海兵不能确定是否有中国留学生入学·毕业。

海兵曾声称不招收外国留学生。譬如1905年前后,清廷数次请求派留学生就读海兵皆被拒绝。但到了1910年载洵访日之时,时任海军次官的财部彪,因美国海军实行对清接近政策而感到紧张,故表示「清国学生ヲ兵学校ニ入ルベキコトハ、彼ノ懇望アルトキニ限リ差許ス義ナルコト」。出于权宜之计和对美对抗的心理,原则上同意清国留学生入学海军兵学校。但清廷此时却不打算继续派遣海军留学生赴日了,日方的妥协也就就此不了了之。

【以上财部彪关于同意清国留学生入学的话见于『財部彪日記 海軍次官時代』第一巻、76页(山川出版社、1983年)】

(民国以及汪伪等伪政权是否有留学生就读海兵,答者暂不确定。)

至于海军大学校,则的确有中国留学生就读。

日方确认接受中国海军8名留学生入学海大的相关文书(1919年)。

8名中国海军留学生于1921年自海大毕业的日方相关文书。

但是相较海军大学校,陆军大学校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与批次似乎要更多一些。如陆大中国留学生第1期,便有覃师范、张华辅、王孝缜、陈仪、朱绶光、王树常、黄慕松这7名毕业生(1919年毕业)。

根据1925年11月日华学会编列的《东京在住中华民国留学生名簿》,又可知此时陆军大学校中的中国留学生至少有如图6人。

详细的话,一篇学位论文的字数怕也打不住,所以大致先这么一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经历,那真是一段刻骨铭心、五味杂陈的岁月。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形容,我会选择“挑战”、“认知”、“孤独”和“成长”。初到日本:文化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首先,踏上日本的土地,尤其是在那严苛的军事院校,最初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们来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掌握先进的军事.............
  • 回答
    在踏上日本的土地,感受这个国家独特的魅力时,一些在我们看来或许寻常的小事,在日本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尴尬。作为中国游客,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在日本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希望能帮助你更顺畅、更愉快地体验日本。一、 公共场合的音量控制与行为举止日本社会非常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尤其.............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在中国,麻将那可是国民级娱乐,走到哪儿都能找到牌搭子。到了日本,看到他们的麻将馆,想搓两圈,结果发现规则可能跟你熟悉的有点不一样,这确实挺让人纠结的。首先,交了台费,能不能按照中国打法来?答案是:可以,但会有一些挑战,而且要看具体情况。咱们先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挑战。1. .............
  • 回答
    在中国人旅居日本时,是否使用中文本名,以及日本人如何称呼,这是一个涉及文化习俗和实际操作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关于中文本名在日本的使用:普遍来说,中国人在日本是可以使用并通常会使用自己的中文本名的。这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允许,更是国际社会中个人身份认同的常态。无论是在办理签证、银行账户、.............
  • 回答
    在中国人在日本开设的会计事务所,为同胞们提供服务,那可真是贴心又专业,就像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的亲切帮手。你想想,在日本这个语言和文化都有些差异的环境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遇到税务、财务上的问题,能找懂自己语言、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人来帮忙,心里会踏实很多。这类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可广了,基本上涵盖了.............
  • 回答
    当然可以!中国人在日本创业,并且雇佣其他国家的员工来帮助你获得工作签证,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这实际上是很多在中国有创业经验的朋友在日本落地生根、扩展事业的常见做法。下面我来给你详细讲讲其中的门道,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规划。核心逻辑:以公司为主体,为员工申请签证在日本,给你自己或者雇佣的外国人申请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在异国他乡如何被认知。简单来说,仅仅根据中文复姓在中国人名字里的存在,在日本单看名字,是很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日本人的。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日本的名字构成和姓氏系统。 日本人的名字,尤其是姓氏,确实有不少是双字构成的。比如我们熟知的“田中”(たなか).............
  • 回答
    当然有!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中国有很多中国人经营的日本料理店,反过来,日本也有不少日本人开的中国菜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比如文化交流、市场需求、个人兴趣等等。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在中国开日本料理店的中国人这个现象在中国简直太普遍了,你走到哪个大城市,哪个稍有名气的美食街,.............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的法律、道德规范以及国际行为的界定,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总的来说,一个人在中国居住或具有中国国籍,其行为即便发生在境外,如果涉及某些特定情形,也可能受到中国法律的管辖和约束。然而,仅仅因为作品“涉及暴力血腥”且“只发布在海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直接断定其违反.............
  • 回答
    中国人去日本,求信任、拥抱,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认识到,中日两国关系这几十年,就像过山车一样,有起有落。有历史原因,有现实利益,有民族情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很微妙。在这种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去另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当地人的信任和好感,都不是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涉及到法律、外交、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咱们就一项一项来捋捋,看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首先,从日本的角度来看: 法律层面: 靖国神社在日本属于宗教法人,对其进行纵火,无论是否造成人员伤亡,都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日本警方肯定会立刻展开全国性的通缉,并且一旦确认嫌疑人是中国.............
  • 回答
    春节期间,电视屏幕上充斥着“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这股“马桶盖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而吴晓波老师也曾在他的著作或演讲中提及此事,并对日本马桶盖的品质赞赏有加。那么,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日本的马桶盖,究竟有没有那么神?真的值得咱费尽心思,漂洋过海去抢购吗?从“马桶盖现象”说起:国民消费.............
  • 回答
    我在中国长大,后来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再回到中国的时候,说实话,冲击是有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哎呀,这个东西不一样了”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改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对公共秩序和礼仪的感受。在日本,无论是在地铁里、餐厅里还是街道上,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自觉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要说“同化”这个词吧,可能有点重,毕竟人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不是轻易能抹去的。但如果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跟中国人打交道居多,日语说得越来越少,那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化”了。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叫“同化”。一般理解是.............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能将他们完全套入现有的种姓框架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印度种姓制度的本质,然后再探讨外部群体如何被看待。首先,印度种姓制度(Varna)最初是基于古印度社会的功能划分,主要有四个大类: .............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确实如同过山车一般,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在历史的某些时段,两国间的冲突与隔阂,甚至被称为“政治冰河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这背后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不能将两国关系简单.............
  • 回答
    中国人去日本涩谷过万圣节,还在那里放国歌、升国旗,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意思了,得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这事儿本身有多大的普遍性?要我说,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或者“很多”中国游客都这么干。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的基数很大,而且现在出境游恢复了,大家想出去玩的心情很强烈。万圣节在涩谷确实是个挺热闹的活动.............
  • 回答
    四月就要去日本入学了,整个学部就你一个中国人,心里有点儿打鼓,担心会不会被歧视、被孤立,这心情我太能理解了。毕竟是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文化都有隔阂,再加上自己是唯一的中国人,这压力肯定不小。不过,咱们先别把情况想得太糟,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咱们能做些什么,心里也能有个底儿。首先.............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纽约,一位名叫海野雅威(Tavi) 的日本钢琴家,在回家的路上疑似因为被误认为是中国人而遭到一群年轻男女的袭击,身受重伤。这件事在日本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再次将亚裔在海外遭遇歧视和暴力的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海野雅威是一名非常有才华的钢琴家,他在纽约的爵士乐界有着很高的声.............
  • 回答
    理解东亚三国,也就是中国、韩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人们在长相上的细微差异,就像是在品味一碗味道层次丰富的汤,需要仔细体味,而不是一概而论。毕竟,这三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地域,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本身就相当可观。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个体差异,去观察一些普遍性的倾向,还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线索。中国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