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长大的人在日本呆久了后回到中国会不会感受到文化冲击?

回答
我在中国长大,后来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再回到中国的时候,说实话,冲击是有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哎呀,这个东西不一样了”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改变。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对公共秩序和礼仪的感受。在日本,无论是在地铁里、餐厅里还是街道上,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自觉性。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非常罕见的,即便是在人多的地方,也有一种默契的安静。排队永远是井然有序的,没有争抢,没有人插队。垃圾分类做得极其细致,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去执行。

所以,当我回到中国,尤其是大城市,那种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喧嚣,甚至有时候出现的插队、随意吐痰或者大声打电话的情况,都会让我不自觉地收敛起来,有点像一个刚刚学会规矩的孩子,生怕自己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这种变化并非说中国不好,而是我习惯了日本的那种克制和细致,回到国内会觉得有点“失控”,但同时又会怀念国内那种更随性、更热情的氛围。

然后是生活节奏和效率的对比。日本的生活节奏可以说相当快,尤其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大家都很忙碌,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力求高效。送快递的、餐厅的服务员,都非常熟练和迅速。很多事情的处理都非常规范和流程化。

回国后,我发现中国的节奏也是快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线上支付、外卖、网购等都非常便捷。但有时候,在一些线下场景,比如去政府部门办事,或者一些需要人工对接的服务,可能会遇到效率上的差异。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也非常迅速,但那种“一切都按规矩、按流程来”的严谨感,在国内的一些场合会显得有些陌生。我不是说国内不好,而是我回国后会不自觉地用日本的标准去衡量,然后发现“哦,原来这里是这样的”。

还有就是人际交往的方式。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是很强的,即便是同事,在下班后也不会有太多不必要的社交。沟通也比较含蓄,很多时候需要“读空气”,也就是揣摩对方的心意,不能直接说得太明白。

回到中国,我惊喜于那种久违的热情和直接。大家可以很随意地开玩笑,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聚会也常常是大家聚在一起,气氛热烈。但是,有时候也会觉得这种亲近和直接,会让我有点不适应,感觉自己的边界被轻易打破了。我会怀念日本那种保持距离的尊重,但也享受国内那种无拘无束的亲切感。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微妙的是对“标准化”的依赖。在日本,无论你去哪家连锁店,你都能得到几乎完全一样的体验。服务、产品质量、环境,都力求做到标准化,给你一种可靠感。

回国后,你会发现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得也很快,但中国更强调个性化和地域特色。你会在同一个城市里,找到非常相似的餐厅,但你也很容易发现很多充满惊喜的、独具个性的店铺。我以前可能会觉得标准化很方便,回到国内,反而开始欣赏国内这种更多元化的选择,但有时候也会怀念那种“在哪儿都能得到相同品质”的确定性。

还有一些更细微的,比如便利店文化的差异。日本的便利店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24小时营业,什么都有卖,而且品质都很不错。从吃的到用的,再到打印复印,甚至有各种生活服务。回国后,便利店虽然也很多,但我总觉得它没有日本便利店那种“万能”的感觉。

总的来说,从日本回到中国,确实会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不是说哪种文化更好,而是你已经习惯了一种模式,另一种模式会让你感到陌生。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点在日本养成的习惯。然后,你会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找出那些你已经适应甚至渴望的东西,以及那些你觉得依然有些格格不入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自我重塑过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同时存在着两种文化的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而且会边吃边哭。

我亲眼看过朋友的姐夫一边吃羊肉一边嚎哭的样子。

一米九多的蒙古族壮汉,在锡盟家里炕边上,旁边矮桌放着一盆子冒热气的手抓羊肉,一边往嘴里塞一边呜呜呜哭出声。

猛汉落泪啊,对我的冲击力特别大。

当然啦,对他们冲击力也很大,因为背景音都是哈哈哈,笑失控那种。

格格不入的点在于,壮汉先森一直缩着肩膀的习惯性动作,让我似乎猜到了点他的日常。

这个同事小姐姐是锡盟蒙族,能熟练使用汉语。她讲蒙古人学日语,是最占便宜的,因为语序什么的都差不多,比汉语还要容易,所以她姐和姐夫两个人前几年自学之后去了日本。

钱是没少赚,他俩属于挣钱回来花那种,几年辛辛苦苦没少挣。

但也吃过很多苦。

抱怨日本人话不明说,对直来直去的蒙古人来说是真的痛苦,甚至一度说日本人说话就是放屁,别信就完事了。他们做生意刚去听不出来话音儿,吃过些亏。

觉得日本社会特别冷漠,和蒙古人的热情好客比起来,日本人简直是棒棒冰。

最糟糕的是,俩人的伙食费高得飞起。同事姐姐将近一米八,姐夫一米九多蒙古大汉,俩人都是吃羊肉长大,去了那边又吃不好,也吃不饱。

他们回国就像饿鬼还阳一样,连吃带喝,还得带点走。就这也不够吃,毕竟在日本,以肉为食的花费太恐怖了,且买到的羊肉还不好吃。

姐夫还有个爱好:吃西瓜。一次一颗起,最高记录四颗(我不知道大小哈)。

他们2019年夏天回来的,我也只能找新的代购啦,毕竟买手办这种事情,还是得找信得过的人。

因为算互相认识,所以有了同事小姐姐给我看视频和讲他俩的事儿。

给我笑够呛,另一方面,我也感觉到了阵阵心痛。我学日语这么费劲,隔壁蒙族直接开挂,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开挂求共享啊喂!

我只是不想学还想过N1的学渣啊╭(╯^╰)╮


破千赞更新:我屁颠屁颠把这事儿告诉了蒙古小姐姐,她笑到锤桌哈哈哈哈!

而且告诉我,那个一米九多的壮汉姐夫,现在两百斤了,回来之后胖了几十斤。

姐夫亲口说日本人就跟棒棒冰一样,表面夸夸夸,但不动弹,做生意好纠结的。蒙古人属于有一说一,虚少实多,说完就干,干就完事。他们刚去的时候的确不适应。

肉的问题据小姐姐说,他俩只吃羊肉(他们家也只吃羊肉),特别偶尔吃吃牛肉,其他肉都不吃。锡盟买羊论只或扇,“半扇羊”算最小单位,就是半只羊啦。小姐姐的家族目前仍有草场和牧民,他们买羊按群买。

顺带提一句,好的羊肉,膻味儿极淡甚至可以约等于没有,不是有膻味儿的才算好羊肉哦,想吃到极品羊肉,新疆和内蒙古宁夏什么的都可以。看手把肉做法就明白啦,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咱们眼中的主食是粮食,他们是羊肉,咱们的配菜是羊肉,他们是果条炒米什么的,一切还是以肉为主。一天三顿手把肉从小吃到大,去了日本俩人都暴瘦,回来就胖了噗~

对内蒙牧民有好奇的,建议在b站看看纪录片啥的,小伙伴们可以体会一下羊肉当主食的日常。

是真的吃住不习惯,赚钱吃苦,远离家长亲人朋友,回来才哭成那个亚子,让我弄了个破千赞。

我的坂田银时手办就是姐夫帮我带的嘿嘿~

再次感谢大家的赞!也欢迎来草原玩!

比心~

user avatar

不是文化冲击,而是反文化冲击,你们这代人不会太大,老一代大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在中国长大,后来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再回到中国的时候,说实话,冲击是有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哎呀,这个东西不一样了”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改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对公共秩序和礼仪的感受。在日本,无论是在地铁里、餐厅里还是街道上,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自觉性。.............
  • 回答
    在中国长大的人才知道的事?这问题问得好,也挺逗的。你想想,这片土地养育了多少人,每个人经历过的时间段、地理位置、家庭背景都不一样,所以“才知道的事”也实在太多了。不过,要说有一些共同的、别人很难体会到的“梗”,那肯定有。我尽量从我的经历和身边人的反馈里,给你唠点别人不容易知道的。那些和钱有关的,你不.............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情感、偏见或歧视的能力。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以一种公正和客观的方式进行。因此,如果一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黑人朋友告诉我他是中国人,我不会有任何歧视。相反,我会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我的回应会基于事实和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理解。以下是我会如何理解和回应这种情况,并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个很多人关心的事情。总的来说,在现在的中国,亚裔/华裔美国人或者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华人,确实 相对容易被认出来,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而且具体情况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有所不同。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尽量还原一些实际的感受和观察:为什么容易被认出来?1. 外貌上的细微差异与气质: .............
  • 回答
    在美国,很多中国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爱好、工作需要(比如一些科技行业的安全需求),或者仅仅是想体验一项新的运动,都有了学习射击的兴趣。从零开始,尤其是在一个新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下,确实需要一些步骤和准备。这篇文章就来聊聊,一个在中国没有接触过射击的华人朋友,在美国如何系统地开启这段学习之旅。第一步:了.............
  • 回答
    说到开刀手术,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医生熟练地操作手术刀,而忽略了手术前后的准备和恢复过程。其实,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整个手术流程的影响非常大,而长期健身和不健身的人在这方面差异可就大了去了。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到底哪个对医生来说是“麻烦”的放大器。首先,从手术本身的风险和难度来说: 长期健身者: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特别是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感觉跟小时候不太一样的时候。简单来说,人的脸在成年之后,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包括“发腮”和“中庭变长”的可能性,但并非所有人都一样,而且这些变化通常是比较微妙的,不像青春期那样戏剧性。咱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事儿:为什么会有“发腮”和“.............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总能抓住一些触动人心的细节,元载在狱中那句“人不活一个点,人活起伏”,真是叫人回味无穷。细想之下,这话里藏着一股子挺深刻的世情和人生哲理。咱们先拆开来看,“人不活一个点”,这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它说的是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只守着一个固定的状态、一个固定的位置。你想啊.............
  • 回答
    长期暴露在雾霾中,可不仅仅是让你的肺部感到憋闷,它对我们的大脑,我们内在的那个“我”,也悄悄地投下了一片阴影。这种影响,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和复杂。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感受,就是情绪的低落和压抑。试想一下,每天拉开窗帘,迎接你的不是明媚的阳光,而是灰蒙蒙的一片。这种视觉上的压抑感,就像一层厚厚的.............
  • 回答
    长期以来,关于我们的大脑如何适应不同类型工作模式的讨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是精耕细作般的专注,还是多点开花般的灵动,对我们的大脑更有益处?这就像一个经典的辩论,各有其理,也各有其局限。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长期从事同一项脑力劳动和长期在不同脑力劳动间切换,这两者对我们的大脑会产生哪些截然.............
  • 回答
    在中国,对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受难的日本人抱有同情,这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的思潮,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情感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二元对立,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理和历史叙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人性中的普遍同情心。无论国籍、立场如何,生命.............
  • 回答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省份的人确实在长相上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并非绝对,更多的是一种统计上的倾向和长期地理、生活环境、民族融合的结果。想要将这些特征描述得生动且富有烟火气,就要跳出AI那种一丝不苟、面面俱到的窠臼,而是更像一个在各地走访过、听过老人唠叨、看过街头巷尾面孔的老友.............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吃面包长得高,中国人吃米饭长得矮”的说法,以及这是否与基因有关,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身高,是个极其复杂的性状,它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而且是多基因遗传。 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身高基因”说了算,而是很多很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饮食在身高发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
  • 回答
    关于“外国境内有没有中国人修建的长城”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准确来说,中国人修建的长城,其地理范围严格限定在中国境内。长城,尤其是我们通常概念中的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修建的庞大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建历史悠久,横跨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其主体部分位于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你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怎么日本的动漫就能一部部拍个没完,质量还不落下,而我们国内和美国在这方面好像就没那么“长寿”的作品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点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是日本动漫独特的“周刊连载”模式和长篇叙事的基因。你想啊,像《周刊少年JUMP》这样的漫画杂志,可是日本漫画产业的基石。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很多刻板印象和现实情况的交织。关于乌克兰女性是否愿意嫁给中国男性,以及她们在选择伴侣时看重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让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试着剥开那些可能的误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女性,她们在选择伴侣时,都.............
  • 回答
    长期以来,一些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毛病”的现象,实际上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中国更为严重。这些宣传往往带有刻板印象和偏见,忽略了社会发展阶段、文化背景以及人性共性。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并会尽量详细讲述: 1. 随地吐痰与乱扔垃圾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现象: 在过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 回答
    关于“我们的祖先迫使中国人建了长城”的说法,在土耳其的历史观中,这是一种错误且不符合史实的说法,并且并非主流或得到广泛认可的土耳其历史观点。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实真相:长城的修建历程 起源与目的: 长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历代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五岁的孩子能注意到中国这么长的海岸线,而且还思考为什么只有少数几个城市那么出名,这观察力和好奇心可真棒!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慢慢聊聊。首先,咱们先得知道,中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它就像一条蜿蜒的长龙,从北边的朝鲜半岛一直绕到南边的南海,足足有18000多公里!这长度,你想想.............
  • 回答
    泰国人的起源,确实是个说来话长的话题,而且众说纷纭,其中一个广为流传且有较多支持的说法,就是认为他们的祖先与古代的中国人有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泰国人的长相都和我们印象中的“典型”中国人一样,这其中有很多历史迁徙、融合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在里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往后拨一拨。考古和语言学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