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长大的人在日本呆久了后回到中国会不会感受到文化冲击?

回答
我在中国长大,后来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再回到中国的时候,说实话,冲击是有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哎呀,这个东西不一样了”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改变。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对公共秩序和礼仪的感受。在日本,无论是在地铁里、餐厅里还是街道上,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自觉性。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非常罕见的,即便是在人多的地方,也有一种默契的安静。排队永远是井然有序的,没有争抢,没有人插队。垃圾分类做得极其细致,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去执行。

所以,当我回到中国,尤其是大城市,那种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喧嚣,甚至有时候出现的插队、随意吐痰或者大声打电话的情况,都会让我不自觉地收敛起来,有点像一个刚刚学会规矩的孩子,生怕自己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这种变化并非说中国不好,而是我习惯了日本的那种克制和细致,回到国内会觉得有点“失控”,但同时又会怀念国内那种更随性、更热情的氛围。

然后是生活节奏和效率的对比。日本的生活节奏可以说相当快,尤其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大家都很忙碌,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力求高效。送快递的、餐厅的服务员,都非常熟练和迅速。很多事情的处理都非常规范和流程化。

回国后,我发现中国的节奏也是快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线上支付、外卖、网购等都非常便捷。但有时候,在一些线下场景,比如去政府部门办事,或者一些需要人工对接的服务,可能会遇到效率上的差异。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也非常迅速,但那种“一切都按规矩、按流程来”的严谨感,在国内的一些场合会显得有些陌生。我不是说国内不好,而是我回国后会不自觉地用日本的标准去衡量,然后发现“哦,原来这里是这样的”。

还有就是人际交往的方式。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是很强的,即便是同事,在下班后也不会有太多不必要的社交。沟通也比较含蓄,很多时候需要“读空气”,也就是揣摩对方的心意,不能直接说得太明白。

回到中国,我惊喜于那种久违的热情和直接。大家可以很随意地开玩笑,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聚会也常常是大家聚在一起,气氛热烈。但是,有时候也会觉得这种亲近和直接,会让我有点不适应,感觉自己的边界被轻易打破了。我会怀念日本那种保持距离的尊重,但也享受国内那种无拘无束的亲切感。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微妙的是对“标准化”的依赖。在日本,无论你去哪家连锁店,你都能得到几乎完全一样的体验。服务、产品质量、环境,都力求做到标准化,给你一种可靠感。

回国后,你会发现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得也很快,但中国更强调个性化和地域特色。你会在同一个城市里,找到非常相似的餐厅,但你也很容易发现很多充满惊喜的、独具个性的店铺。我以前可能会觉得标准化很方便,回到国内,反而开始欣赏国内这种更多元化的选择,但有时候也会怀念那种“在哪儿都能得到相同品质”的确定性。

还有一些更细微的,比如便利店文化的差异。日本的便利店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24小时营业,什么都有卖,而且品质都很不错。从吃的到用的,再到打印复印,甚至有各种生活服务。回国后,便利店虽然也很多,但我总觉得它没有日本便利店那种“万能”的感觉。

总的来说,从日本回到中国,确实会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不是说哪种文化更好,而是你已经习惯了一种模式,另一种模式会让你感到陌生。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点在日本养成的习惯。然后,你会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找出那些你已经适应甚至渴望的东西,以及那些你觉得依然有些格格不入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自我重塑过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同时存在着两种文化的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而且会边吃边哭。

我亲眼看过朋友的姐夫一边吃羊肉一边嚎哭的样子。

一米九多的蒙古族壮汉,在锡盟家里炕边上,旁边矮桌放着一盆子冒热气的手抓羊肉,一边往嘴里塞一边呜呜呜哭出声。

猛汉落泪啊,对我的冲击力特别大。

当然啦,对他们冲击力也很大,因为背景音都是哈哈哈,笑失控那种。

格格不入的点在于,壮汉先森一直缩着肩膀的习惯性动作,让我似乎猜到了点他的日常。

这个同事小姐姐是锡盟蒙族,能熟练使用汉语。她讲蒙古人学日语,是最占便宜的,因为语序什么的都差不多,比汉语还要容易,所以她姐和姐夫两个人前几年自学之后去了日本。

钱是没少赚,他俩属于挣钱回来花那种,几年辛辛苦苦没少挣。

但也吃过很多苦。

抱怨日本人话不明说,对直来直去的蒙古人来说是真的痛苦,甚至一度说日本人说话就是放屁,别信就完事了。他们做生意刚去听不出来话音儿,吃过些亏。

觉得日本社会特别冷漠,和蒙古人的热情好客比起来,日本人简直是棒棒冰。

最糟糕的是,俩人的伙食费高得飞起。同事姐姐将近一米八,姐夫一米九多蒙古大汉,俩人都是吃羊肉长大,去了那边又吃不好,也吃不饱。

他们回国就像饿鬼还阳一样,连吃带喝,还得带点走。就这也不够吃,毕竟在日本,以肉为食的花费太恐怖了,且买到的羊肉还不好吃。

姐夫还有个爱好:吃西瓜。一次一颗起,最高记录四颗(我不知道大小哈)。

他们2019年夏天回来的,我也只能找新的代购啦,毕竟买手办这种事情,还是得找信得过的人。

因为算互相认识,所以有了同事小姐姐给我看视频和讲他俩的事儿。

给我笑够呛,另一方面,我也感觉到了阵阵心痛。我学日语这么费劲,隔壁蒙族直接开挂,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开挂求共享啊喂!

我只是不想学还想过N1的学渣啊╭(╯^╰)╮


破千赞更新:我屁颠屁颠把这事儿告诉了蒙古小姐姐,她笑到锤桌哈哈哈哈!

而且告诉我,那个一米九多的壮汉姐夫,现在两百斤了,回来之后胖了几十斤。

姐夫亲口说日本人就跟棒棒冰一样,表面夸夸夸,但不动弹,做生意好纠结的。蒙古人属于有一说一,虚少实多,说完就干,干就完事。他们刚去的时候的确不适应。

肉的问题据小姐姐说,他俩只吃羊肉(他们家也只吃羊肉),特别偶尔吃吃牛肉,其他肉都不吃。锡盟买羊论只或扇,“半扇羊”算最小单位,就是半只羊啦。小姐姐的家族目前仍有草场和牧民,他们买羊按群买。

顺带提一句,好的羊肉,膻味儿极淡甚至可以约等于没有,不是有膻味儿的才算好羊肉哦,想吃到极品羊肉,新疆和内蒙古宁夏什么的都可以。看手把肉做法就明白啦,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咱们眼中的主食是粮食,他们是羊肉,咱们的配菜是羊肉,他们是果条炒米什么的,一切还是以肉为主。一天三顿手把肉从小吃到大,去了日本俩人都暴瘦,回来就胖了噗~

对内蒙牧民有好奇的,建议在b站看看纪录片啥的,小伙伴们可以体会一下羊肉当主食的日常。

是真的吃住不习惯,赚钱吃苦,远离家长亲人朋友,回来才哭成那个亚子,让我弄了个破千赞。

我的坂田银时手办就是姐夫帮我带的嘿嘿~

再次感谢大家的赞!也欢迎来草原玩!

比心~

user avatar

不是文化冲击,而是反文化冲击,你们这代人不会太大,老一代大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