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亩作为中国面积计量单位的由来是什么?

回答


亩作为中国传统的面积计量单位,其起源与古代农业社会的土地测量、井田制度及社会经济需求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渊源、字形结构、单位换算、演变过程及现代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起源与井田制度的关联
1. 周代井田制的划分
亩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代实行“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方田,每块土地呈方形,边长为九丈(一丈=十尺),形成“井”字形结构。井田的中心为“阡”,田埂为“陌”,每块井田可划分为九块,其中每块称为“一亩”。
井田的结构:井田为300步见方(1步=5尺,1丈=10尺),每块井田面积为900步²,其中每块“亩”为600步²(即井田的1/1.5),这种划分方式奠定了“亩”的基本概念。

2. “亩”字的字形与含义
“亩”字由“田”和“一”组成,象征田地的一块。其结构可能源于“田”字的九宫格(九块田地)与“一”代表其中一块,即“一亩”为田地的一块。这一字形与井田制的划分逻辑相契合。



二、古代的单位换算与标准
1. 周代的亩与步、丈的关系
1亩=600步,1步=5尺,1丈=10尺,因此1亩=60ity步=3000尺=300丈。
但实际井田制中,每块井田为900步²,而每亩为600步²,这可能与井田的划分方式有关,但具体换算需结合土地测量标准。

2. 秦汉时期的标准化
秦代(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推行度量衡制度,将“亩”作为土地面积单位,并统一了丈、尺、步等长度单位。汉代进一步规范,1亩=600平方步,1步=5尺,1丈=10尺,1亩=600×5=3000尺=300丈。这一标准被后世沿用,成为中国传统的亩制基础。



三、历史演变与朝代差异
1. 汉代至唐宋的延续
汉代:亩制沿用周代标准,1亩=600步,但具体土地测量可能因地区差异略有调整。
唐代:《唐六典》记载1亩=600平方步,但因社会经济变化,亩的面积可能被重新定义。
宋代:土地私有制发展,亩制逐渐成为民间通用单位,但不同地区对亩的换算标准存在差异。

2. 明清时期的统一与普及
明清时期,亩制被进一步标准化,1亩=600平方步(1步=5尺),1亩=300丈=6000尺=60000寸。
明代《农政全书》等农书详细记载了亩制的使用,使其成为全国通用的面积单位。



四、亩与“顷”的关系
1顷=100亩,这是亩制中的基本单位换算关系。
例如,唐代“顷”为100亩,而宋代“顷”可能因土地测量标准调整而略有变化,但“亩”作为基础单位始终被沿用。



五、现代的使用与换算
1. 现代亩制的标准化
1959年,中国将亩定义为666.666平方米(即1亩=600平方步,1步=5尺,1尺=0.3米),这一标准与古代单位换算存在差异,但保留了“亩”作为传统单位的象征意义。

2. 现代应用
在中国农村,亩仍广泛用于土地丈量、农业税赋、土地承包等场景。
在国际单位制中,亩通常与公顷(1公顷=100亩)或平方米(1亩≈666.67平方米)换算。



六、亩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影响
1. 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
亩作为土地面积单位,直接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土地资源的管理需求。土地的开垦、耕作、税收等均以亩为单位,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社会结构。

2.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亩的使用延续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基因,成为农业文化的重要符号。在诗词、农书、地方志等文献中,亩常作为土地测量的基准,承载着历史记忆。



总结
亩的起源与周代井田制密切相关,其字形结构反映了田地的划分逻辑,古代通过步、丈等单位与亩建立换算关系。历经秦汉至明清,亩制逐渐标准化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社会。尽管现代计量体系以公顷、平方米为主,但亩作为传统单位,仍在中国农村和历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甲骨文和金文时代并没有出现亩,亩是在诗经和国语中首次出现的,而诗经以前的时代我们称之为有田无亩时代。周以田起家西北,奉后稷为始祖,以绝对的农业生产力碾压完成了消灭商朝的任务。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周朝种田技术的发达正是由亩这个字来体现的。

在周字中,田的四个小方框中还各有一小竖,代表里面种的农作物。方块内的纵横笔画是田间阡陌的粗略刻画,阡陌作为田间道路,将大方块划分为一个个小方块,使其整齐如棋盘,这才是井田制的反映。我上面说了,亩这个字是在诗经中第一次出现的: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齐风·南山》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小雅·信南山》

如此种种,出现了十数次之多。我们发现,在诗经中亩还是作为地积单位以前的含义,单纯地揭示出其本身的实体形态。那么表现的是什么实体形态呢?《国语·周语》中有云:“天子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韦昭注曰:“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其中畎是田间小沟,亩是田间的垄地。周朝时点亮了垄作和渠灌的科技树,于田间开挖出道道沟渠,挖起的土各翻到沟的两侧,平整后即成垄,这便是亩。《吕氏春秋·辨土》中提到:“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也就是说,田中要种植作物的作为垄的高地要又宽又平,那么我回过头看亩这个字,一个比田宽的横置于田上,上面长了一颗小苗。

至此我们我们大概可以认定,农田中一条条沟垄结构的长带状土地是亩的原始形态,也就是《小雅·甫田》中说的“长亩”。亩是西周时期在大田基础上为了解决内涝问题创造的一种田的形式,这种形式能极大地提升生产力,成为传统,也就有了统一的要求和规格。大约在西周晚期,亩被引申为地积单位: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周礼·地官·小司徒》
广一步,长百步为亩——《韩诗外传》

这个宽一步,长百步的细长条,便是周朝制度下的一亩,本质上还是和长百步的一垄地相当,而“一垄地”这个概念,当代农民也还在用。

假使我们按照周朝晚期一尺的长度约24.63cm来计算的话,一亩地大约是218平方米。

这就是单位亩的来源。

以上

user avatar

谢邀。

在井田时代,公田称“田”,私田称“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