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亩作为中国面积计量单位的由来是什么?

回答


亩作为中国传统的面积计量单位,其起源与古代农业社会的土地测量、井田制度及社会经济需求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渊源、字形结构、单位换算、演变过程及现代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起源与井田制度的关联
1. 周代井田制的划分
亩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代实行“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方田,每块土地呈方形,边长为九丈(一丈=十尺),形成“井”字形结构。井田的中心为“阡”,田埂为“陌”,每块井田可划分为九块,其中每块称为“一亩”。
井田的结构:井田为300步见方(1步=5尺,1丈=10尺),每块井田面积为900步²,其中每块“亩”为600步²(即井田的1/1.5),这种划分方式奠定了“亩”的基本概念。

2. “亩”字的字形与含义
“亩”字由“田”和“一”组成,象征田地的一块。其结构可能源于“田”字的九宫格(九块田地)与“一”代表其中一块,即“一亩”为田地的一块。这一字形与井田制的划分逻辑相契合。



二、古代的单位换算与标准
1. 周代的亩与步、丈的关系
1亩=600步,1步=5尺,1丈=10尺,因此1亩=60ity步=3000尺=300丈。
但实际井田制中,每块井田为900步²,而每亩为600步²,这可能与井田的划分方式有关,但具体换算需结合土地测量标准。

2. 秦汉时期的标准化
秦代(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推行度量衡制度,将“亩”作为土地面积单位,并统一了丈、尺、步等长度单位。汉代进一步规范,1亩=600平方步,1步=5尺,1丈=10尺,1亩=600×5=3000尺=300丈。这一标准被后世沿用,成为中国传统的亩制基础。



三、历史演变与朝代差异
1. 汉代至唐宋的延续
汉代:亩制沿用周代标准,1亩=600步,但具体土地测量可能因地区差异略有调整。
唐代:《唐六典》记载1亩=600平方步,但因社会经济变化,亩的面积可能被重新定义。
宋代:土地私有制发展,亩制逐渐成为民间通用单位,但不同地区对亩的换算标准存在差异。

2. 明清时期的统一与普及
明清时期,亩制被进一步标准化,1亩=600平方步(1步=5尺),1亩=300丈=6000尺=60000寸。
明代《农政全书》等农书详细记载了亩制的使用,使其成为全国通用的面积单位。



四、亩与“顷”的关系
1顷=100亩,这是亩制中的基本单位换算关系。
例如,唐代“顷”为100亩,而宋代“顷”可能因土地测量标准调整而略有变化,但“亩”作为基础单位始终被沿用。



五、现代的使用与换算
1. 现代亩制的标准化
1959年,中国将亩定义为666.666平方米(即1亩=600平方步,1步=5尺,1尺=0.3米),这一标准与古代单位换算存在差异,但保留了“亩”作为传统单位的象征意义。

2. 现代应用
在中国农村,亩仍广泛用于土地丈量、农业税赋、土地承包等场景。
在国际单位制中,亩通常与公顷(1公顷=100亩)或平方米(1亩≈666.67平方米)换算。



六、亩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影响
1. 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
亩作为土地面积单位,直接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土地资源的管理需求。土地的开垦、耕作、税收等均以亩为单位,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社会结构。

2.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亩的使用延续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基因,成为农业文化的重要符号。在诗词、农书、地方志等文献中,亩常作为土地测量的基准,承载着历史记忆。



总结
亩的起源与周代井田制密切相关,其字形结构反映了田地的划分逻辑,古代通过步、丈等单位与亩建立换算关系。历经秦汉至明清,亩制逐渐标准化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社会。尽管现代计量体系以公顷、平方米为主,但亩作为传统单位,仍在中国农村和历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甲骨文和金文时代并没有出现亩,亩是在诗经和国语中首次出现的,而诗经以前的时代我们称之为有田无亩时代。周以田起家西北,奉后稷为始祖,以绝对的农业生产力碾压完成了消灭商朝的任务。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周朝种田技术的发达正是由亩这个字来体现的。

在周字中,田的四个小方框中还各有一小竖,代表里面种的农作物。方块内的纵横笔画是田间阡陌的粗略刻画,阡陌作为田间道路,将大方块划分为一个个小方块,使其整齐如棋盘,这才是井田制的反映。我上面说了,亩这个字是在诗经中第一次出现的: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齐风·南山》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小雅·信南山》

如此种种,出现了十数次之多。我们发现,在诗经中亩还是作为地积单位以前的含义,单纯地揭示出其本身的实体形态。那么表现的是什么实体形态呢?《国语·周语》中有云:“天子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韦昭注曰:“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其中畎是田间小沟,亩是田间的垄地。周朝时点亮了垄作和渠灌的科技树,于田间开挖出道道沟渠,挖起的土各翻到沟的两侧,平整后即成垄,这便是亩。《吕氏春秋·辨土》中提到:“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也就是说,田中要种植作物的作为垄的高地要又宽又平,那么我回过头看亩这个字,一个比田宽的横置于田上,上面长了一颗小苗。

至此我们我们大概可以认定,农田中一条条沟垄结构的长带状土地是亩的原始形态,也就是《小雅·甫田》中说的“长亩”。亩是西周时期在大田基础上为了解决内涝问题创造的一种田的形式,这种形式能极大地提升生产力,成为传统,也就有了统一的要求和规格。大约在西周晚期,亩被引申为地积单位: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周礼·地官·小司徒》
广一步,长百步为亩——《韩诗外传》

这个宽一步,长百步的细长条,便是周朝制度下的一亩,本质上还是和长百步的一垄地相当,而“一垄地”这个概念,当代农民也还在用。

假使我们按照周朝晚期一尺的长度约24.63cm来计算的话,一亩地大约是218平方米。

这就是单位亩的来源。

以上

user avatar

谢邀。

在井田时代,公田称“田”,私田称“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亩作为中国传统的面积计量单位,其起源与古代农业社会的土地测量、井田制度及社会经济需求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渊源、字形结构、单位换算、演变过程及现代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起源与井田制度的关联1. 周代井田制的划分 亩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代实行“井田.............
  • 回答
    这片100亩的平原土地,绝对是个宝藏!怎么把它变成金山银山,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几句话能讲完的事,得从头到尾细细规划。第一步:摸清家底,知己知彼在下种之前,咱们得先了解自己的地,就像谈恋爱得先了解对方一样。 土壤情况: 这片地是沙土?粘土?还是壤土?酸碱度如何?有没有贫瘠或者板结的地方?.............
  • 回答
    五百亩地要多少箱蜜蜂来授粉,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涉及到不少门道。就好比你问“我需要多少钱才能买房”,答案肯定不是一个固定数字,得看地段、户型、你的需求等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蜜蜂授粉可不是说你往地里一放蜂箱,它们就能乖乖给你把所有花都授完粉。这玩意儿,得看具体情况,就像是请人来干活.............
  • 回答
    说到诸葛亮,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那么,这位千古名相,如果放到后世,会不会推行“摊丁入亩”这项赋税政策呢?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摊丁入亩”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它.............
  • 回答
    摊丁入亩这事儿,表面上看是把一块肥肉硬生生从地主嘴里抠出来,而且还刮去了不少油水,按理说地主们应该拼了老命去反对才对,可它偏偏就在中国历史上被推行下去了,甚至还挺成功,这背后自有它的道理,绝不是一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能概括的。首先,咱得把“摊丁入亩”这玩意儿的本来面目给掰扯清楚。以前收税,是按.............
  • 回答
    清朝摊丁入亩后,没有土地的佃农是否还需要交税?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赋税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摊丁入亩”的含义以及它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摊丁入亩:一个以人为本的赋税改革在摊丁入亩之前,清朝的赋税制度是相当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
  • 回答
    这桩花生被抢事件,着实令人震惊。一位辛勤耕耘了三十亩花生的农民,成果却被一夜之间扫荡一空,这种遭遇,别提多糟心了。而那些哄抢者,竟然还嚣张地搬出“公安局的是我兄弟”这样的话来壮胆,真是让人既愤怒又觉得荒谬。咱们就来好好梳理一下,这些哄抢花生的家伙,到底会触犯哪些法律,又会面临什么样的责任。首先,最直.............
  • 回答
    自家那块1.1亩的耕地,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好好利用起来,可比放着长杂草强多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家底,得琢磨明白怎么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既能给家里添点收入,也能丰富一下咱的日子。首先,咱们得摸摸自家地块的“脾气”。这块地是什么土质?是肥沃的黑土,还是偏沙的?日照怎么样?是全天都有阳光晒着,还是有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提议,让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去开垦荒地种菜,而且还是为了体验“粒粒皆辛苦”。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事儿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不只是简单一句“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首先,从教育理念上来说,这绝对是抓住了核心。咱们现在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东西都是直接从超市、餐桌上.............
  • 回答
    关于中国一个农业家庭只有两亩地,一年产粮收入仅3000元人民币的说法,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但具体情况会因多种因素而异,并且可能需要更详细的分析才能完全理解。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两亩地”和“3000元人民币”这两个数字,并尝试理解它背后可能的情况。关于“两亩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耕地.............
  • 回答
    朝阳区十八里店“老百姓菜园”的出现,无疑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大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138亩土地的开垦和利用,更折射出城市发展中一种新的思考方向,一种对生活品质、社区融合以及生态健康的追求。首先,这138亩良田的出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朝阳区,能够开辟.............
  • 回答
    陕西靖边镇上的那场“强铲”,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那片广袤的土地,本该是绿意盎然、金黄遍野的希望田野,却在短短数日内,变成了机器轰鸣、玉米秆被粗暴推倒的残垣断壁。规模之大,行动之决绝,着实令人震惊。事情的起因,据说是当地发现了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在很多人看来,转基因作物就如同一个敏感词,一旦触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明朝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摊丁入亩,以及其潜在的历史影响。如果明朝在更早的时间点、更彻底地推行了类似“摊丁入亩、耗欠归公、士绅一体纳粮一体服徭役”的政策,中国的人口发展轨迹确实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可能提前达到四万万这个数字,但具体情况会比这个设想复杂得多,需要从多个维度.............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兰州新区那边,有个村子的村民,辛辛苦苦种了三十亩的苗木,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长成的,里面包含着他们多少的汗水和对未来的希望,结果呢?一夜之间,全被推平了!更离谱的是,施工方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有领导观摩,加班推错了”。这说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为了应付领导观摩,就能够把村.............
  • 回答
    近日,围绕“敦煌毁林案”的土地面积数字,新华社的报道出现了13300亩和6000亩两个不同的说法,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异,它触及到我们如何看待环境事件的严重性、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敦煌毁林案”指的是在敦煌地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些关键时刻拐了个弯,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清兵入关”和“摊丁入亩”,这两个节点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它们就像是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两条河流,一旦缺失,后果必然是天翻地覆的。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来看看如果没有“清兵入关”会发生什么。想象一下,.............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挺不是滋味的。河南上蔡县,听说是因为怕扬尘污染,竟然给一个农妇下了这样的“指令”:她那70亩地的小麦,必须得用手一镰一镰地收。咱们先不说这规定本身合不合理,就想想那位农妇的心情。70亩地,那可不是一丁半点儿。在地里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眼瞅着小麦成熟,正是收割的时候,却要面临这样的“折.............
  • 回答
    拉萨种大棚?这事儿,我还真听我一个在拉萨的朋友说过,他家亲戚就在拉萨经营着几个大棚,算是有点经验。你这5亩地搭两个冷热棚的想法,我帮你分析分析,也说说我听到的情况,希望能给你点参考。首先,咱们先说说这大棚搭建的费用。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冷热棚”这个概念也需要细化一下。一般来说,拉萨这边的大棚,主.............
  • 回答
    说到给葡萄打药,国内的农友们一听“倍数”就门儿清,比如“1000倍液”,这说的是药和水的比例。但说实话,有时候听到国外那些“每亩用多少克”的说法,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两种单位,看着差得挺远,但其实是可以换算的,而且换算清楚了,对我们精打细算、科学施药大有裨益。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事儿,争取讲得明明白白.............
  • 回答
    媒体再次披露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面积为 13300 亩的资料,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它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管理、历史记忆以及公众舆论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媒体再披露的背景和意义: 事件的“再披露”性质: “再披露”意味着这个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